715【最后一课】
目录:梦回大明春| 作者:王梓钧| 类别:历史军事
大经筵,王渊最后一次给皇帝讲课。
内阁、六部、六科、五寺、通政司、都督府,甚至是司礼监、御马监的主官,都齐聚一堂聆听太师讲学。
王渊到场之时,众臣齐刷刷起立致敬。
以前或许掺杂其他因素,但这回行礼却发自真心,谁都知道王渊不会再回大明。
不多时,皇帝升座。
朱载堻说道:“今日经筵大会,不讲寻常科目,太师可畅所欲言。”
王渊掏出一本小册子:“臣丁忧期间,还著有一书。陛下可刊印四海,也可束之文渊阁。”
群臣皆惊,之前那本《宏观经济学》,都被誉为经世济民之术,太师竟然还藏着一本更厉害的?
朱载堻问道:“此书是何内容?”
王渊答道:“书名《历代田亩制度》。从西周至国朝,只是国朝部分,或许有些褒贬太祖,因此臣不敢轻易示人。”
朱载堻又说:“当今官员士子,都欲再复盛唐景象。太师便讲一讲唐代的田亩制度吧。”
“敢不从命。”王渊起身走到主讲位。
文武百官,太监侍卫,皆静待聆听。
王渊整理衣袖,说道:“唐代田亩制度,当从北魏时说起。北魏乃异族政权,初时没有赋役制度,朝廷甚至不给官员发放俸禄。那该如何解决财政呢?朝廷靠抢,官员靠贪。北魏冯太后执政,收无主荒地为国有,再将土地分配给流民。如此,北魏有了赋税制度,并且有钱粮发放官员俸禄,从此北魏官员抢劫百姓属于非法行为。这就是隋唐均田制的起源!”
“为何当时可以实行均田制?因为整个北方都被打烂了,人烟稀少,荒田遍布。”
“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人口较之北魏大量增长,朝廷严重缺少土地分给百姓。这是造成隋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今日且不讲隋朝,只说唐朝田亩制度。”
“唐因隋制,均田制也继承下来。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均田制再度可行。贞观盛世是怎么来的?均田制加上府兵制而已。全国绝大多数土地,都归朝廷所有,以世业田、口分田的形式分给百姓,百姓不但要给朝廷交租,还要给朝廷打仗,而且是自备兵甲打仗。在唐代初期,特别是关中一带,全民皆兵,兵农合一。”
“但是,这种田亩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门阀和贵族,完全处于免税状态。以门阀和贵族的势力,只需百十年,就能大量兼并土地。如此一来,到了唐玄宗执政时,占据大量田亩的门阀贵族,可以不给朝廷纳税。而占有少量田亩的农民,却必须承担整个国家的运转。如此,朝廷就没钱了,唐玄宗穷得很啊。”
朱载堻突然打断:“唐初谋士辈出,就没有制定国策以约束吗?”
“有,”王渊笑着解释,“就拿百姓来说。一个百姓年满十八岁,就能获得国家授田。以一百亩为准,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田主死后或犯罪,必须还给朝廷,并且禁止买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到手里的土地,百姓怎会老实上交朝廷?一旦朝廷兼管不利,那些口分田就被私下转卖,或者脱籍成为黑户,口分田也成为黑田。”
“唐代朝廷每年十月计田一次,同时还审查人口户籍。年满十八岁的男丁,可得田一百亩。年老、重病、残疾者,可得田四十亩。守寡妻妾,可得田三十亩。每家的户主,可多得二十亩。以上情况,不论得田多少,皆以二十亩为永业田,剩下的口分田都要在第二年十月交还给朝廷。”
“但天下官吏自有惰性,每年清田普查一次,根本就忙不过来,也不愿意那么忙。此田今年由谁耕种,第二年同样交给这人,只在名义上收归朝廷再重新分配。田主死了,不会上报官府,继续占着口分田。丁口年满十八,立即到官府报备,请求朝廷分与土地。如此,土地越分越多,越收越少。若实在瞒不过官府,就将死人之田卖给门阀贵族,地方官吏又怎敢向门阀贵族收田?”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全国大部分田亩,虽然依旧属于国家的官田,但早已掌握在门阀贵族和豪强手中。但每年都有男丁成年啊,每年都要给百姓分配土地啊。地方官吏只能拿着纸面上的官田,分给那些新近成年的男丁。”
“这些男丁名义上有田,但他们的土地,实际上被门阀贵族耕种。门阀贵族占田而不交税,男丁无田却必须交税。而且,男丁分到虚田之后,还必须给国家打仗,这就是府兵制。一个男人,要养家糊口,手里头无田可耕,还得自备兵甲给朝廷打仗。这让百姓如何得活?要么逃亡,要么给门阀当佃户。官府征兵之时,纷纷剁掉自己的手指成为残废,这样就能逃脱府兵制的兵役。”
“百姓困难,国家也困难,因为朝廷无法收税啊。”
“于是节度使就出现了,朝廷没钱也没能力征兵,那就让节度使去收税和征兵。各大节度使,就此变成又治民又治军的土皇帝。李林甫、杨国忠为何能得玄宗皇帝宠幸?真的是唐玄宗昏庸吗?非也。因为李林甫和杨国忠,能够帮玄宗皇帝捞钱。若没有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连皇宫用度都开销不起,因为当时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了!”
“为何唐代节度使,多为异族将领担任?”
“因为唐代武将是可以进中枢的,是可以当宰相的。节度使掌握着地方军政、财政、民政大权,很容易建立功勋,很容易进京做宰辅。李林甫、杨国忠当然不愿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于是大量提拔任用异族。因为安禄山这些异族将领,大字不识几个,不可能让他们当宰相。”
“唐玄宗对此非常清楚,他也有自己的算盘,无非是让杨国忠、李林甫,与地方节度使互相制衡而已。制衡之术很好用,但唐朝积弊已深,怎么可能制衡得了土皇帝一般的节度使?”
王渊突然笑着说:“如今的年轻士子,皆追慕盛唐。可真正的盛唐,贞观之治勉强算得上,毕竟当时全国人口稀少,均田制、府兵制还能顺利运转。至于开元盛世,那叫什么盛世?百姓流离失所,宁愿自残不愿当兵,门阀贵族奢侈成风,朝廷得靠宰相盘剥捞钱,官员俸禄都只能拖欠。这算盛世?开元末世也!”
“安史之乱,谁为罪魁祸首。唐玄宗耶?杨贵妃耶?杨国忠耶?李林甫耶?安禄山耶?非也。罪魁祸首,当追及北魏之均田制。”
“但是,均田制确实让北魏强大,确实让隋唐兴盛一时。”
“制度本无错,但须因时而异。”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千古帝王也。可唐太宗犯了大错,他不该沿用均田制。他是最有机会改革变法的,李世民若不变法,武则天、唐玄宗就更没法变。安史之乱的祸根,在于唐太宗李世民!”
“臣为何变法?陛下可思之。”
这些话一说出来,百官皆惊,目瞪口呆的看着王渊。
安史之乱的祸根居然在唐太宗?
开元盛世居然是一个开元末世?
难怪这本《历代田亩制度》,王渊一直没有拿出来,简直颠覆天下人的三观。
朱载堻更是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爹朱厚照执政时,大明的情况跟唐朝开元年间很像。
特别是在江南各省,因为官田大量存在,因为卫所制度的原因,跟被破坏的均田制有何区别?士绅富豪免税逃税,大量兼并土地,百姓无田却要纳重税。朝廷财政岌岌可危,刘瑾被派去全国捞钱,刘瑾不就是杨国忠的翻版吗?
朱载堻要来那本小册子,翻开一看,第一章为《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
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大夫,大夫把土地分给属臣。当时没有俸禄,土地就是俸禄,是维持西周运转的根基。
但是,土地分出去了,就别想再收回来。
家臣觊觎大夫土地,大夫觊觎诸侯土地,诸侯觊觎天子土地。层层都在“下克上”,层层都在互相兼并,最终造就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又带来百家争鸣和列国变法。谁变法最彻底,谁就能统一中国!
朱载堻是读过史书的,对《春秋》和《战国策》都有所了解。
但此刻看完《井田制》一章,瞬间犹如醍醐灌顶,把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都融会贯通了。
朱载堻把《历代田亩制度》小心收好,起身朝王渊作揖行礼道:“老师真乃千古圣贤,弟子绝不容有任何人破坏变法成果。”
王渊起身拱手道:“如此,臣拜别君上。”
说着又转身朝着群臣作揖:“拜别诸位同僚。”
众臣慌忙避席起身,回礼道:“我等拜别太师!”
(PS:推荐历史文《启明1158》,目测是一本好书。)
内阁、六部、六科、五寺、通政司、都督府,甚至是司礼监、御马监的主官,都齐聚一堂聆听太师讲学。
王渊到场之时,众臣齐刷刷起立致敬。
以前或许掺杂其他因素,但这回行礼却发自真心,谁都知道王渊不会再回大明。
不多时,皇帝升座。
朱载堻说道:“今日经筵大会,不讲寻常科目,太师可畅所欲言。”
王渊掏出一本小册子:“臣丁忧期间,还著有一书。陛下可刊印四海,也可束之文渊阁。”
群臣皆惊,之前那本《宏观经济学》,都被誉为经世济民之术,太师竟然还藏着一本更厉害的?
朱载堻问道:“此书是何内容?”
王渊答道:“书名《历代田亩制度》。从西周至国朝,只是国朝部分,或许有些褒贬太祖,因此臣不敢轻易示人。”
朱载堻又说:“当今官员士子,都欲再复盛唐景象。太师便讲一讲唐代的田亩制度吧。”
“敢不从命。”王渊起身走到主讲位。
文武百官,太监侍卫,皆静待聆听。
王渊整理衣袖,说道:“唐代田亩制度,当从北魏时说起。北魏乃异族政权,初时没有赋役制度,朝廷甚至不给官员发放俸禄。那该如何解决财政呢?朝廷靠抢,官员靠贪。北魏冯太后执政,收无主荒地为国有,再将土地分配给流民。如此,北魏有了赋税制度,并且有钱粮发放官员俸禄,从此北魏官员抢劫百姓属于非法行为。这就是隋唐均田制的起源!”
“为何当时可以实行均田制?因为整个北方都被打烂了,人烟稀少,荒田遍布。”
“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人口较之北魏大量增长,朝廷严重缺少土地分给百姓。这是造成隋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今日且不讲隋朝,只说唐朝田亩制度。”
“唐因隋制,均田制也继承下来。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均田制再度可行。贞观盛世是怎么来的?均田制加上府兵制而已。全国绝大多数土地,都归朝廷所有,以世业田、口分田的形式分给百姓,百姓不但要给朝廷交租,还要给朝廷打仗,而且是自备兵甲打仗。在唐代初期,特别是关中一带,全民皆兵,兵农合一。”
“但是,这种田亩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门阀和贵族,完全处于免税状态。以门阀和贵族的势力,只需百十年,就能大量兼并土地。如此一来,到了唐玄宗执政时,占据大量田亩的门阀贵族,可以不给朝廷纳税。而占有少量田亩的农民,却必须承担整个国家的运转。如此,朝廷就没钱了,唐玄宗穷得很啊。”
朱载堻突然打断:“唐初谋士辈出,就没有制定国策以约束吗?”
“有,”王渊笑着解释,“就拿百姓来说。一个百姓年满十八岁,就能获得国家授田。以一百亩为准,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田主死后或犯罪,必须还给朝廷,并且禁止买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到手里的土地,百姓怎会老实上交朝廷?一旦朝廷兼管不利,那些口分田就被私下转卖,或者脱籍成为黑户,口分田也成为黑田。”
“唐代朝廷每年十月计田一次,同时还审查人口户籍。年满十八岁的男丁,可得田一百亩。年老、重病、残疾者,可得田四十亩。守寡妻妾,可得田三十亩。每家的户主,可多得二十亩。以上情况,不论得田多少,皆以二十亩为永业田,剩下的口分田都要在第二年十月交还给朝廷。”
“但天下官吏自有惰性,每年清田普查一次,根本就忙不过来,也不愿意那么忙。此田今年由谁耕种,第二年同样交给这人,只在名义上收归朝廷再重新分配。田主死了,不会上报官府,继续占着口分田。丁口年满十八,立即到官府报备,请求朝廷分与土地。如此,土地越分越多,越收越少。若实在瞒不过官府,就将死人之田卖给门阀贵族,地方官吏又怎敢向门阀贵族收田?”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全国大部分田亩,虽然依旧属于国家的官田,但早已掌握在门阀贵族和豪强手中。但每年都有男丁成年啊,每年都要给百姓分配土地啊。地方官吏只能拿着纸面上的官田,分给那些新近成年的男丁。”
“这些男丁名义上有田,但他们的土地,实际上被门阀贵族耕种。门阀贵族占田而不交税,男丁无田却必须交税。而且,男丁分到虚田之后,还必须给国家打仗,这就是府兵制。一个男人,要养家糊口,手里头无田可耕,还得自备兵甲给朝廷打仗。这让百姓如何得活?要么逃亡,要么给门阀当佃户。官府征兵之时,纷纷剁掉自己的手指成为残废,这样就能逃脱府兵制的兵役。”
“百姓困难,国家也困难,因为朝廷无法收税啊。”
“于是节度使就出现了,朝廷没钱也没能力征兵,那就让节度使去收税和征兵。各大节度使,就此变成又治民又治军的土皇帝。李林甫、杨国忠为何能得玄宗皇帝宠幸?真的是唐玄宗昏庸吗?非也。因为李林甫和杨国忠,能够帮玄宗皇帝捞钱。若没有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连皇宫用度都开销不起,因为当时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了!”
“为何唐代节度使,多为异族将领担任?”
“因为唐代武将是可以进中枢的,是可以当宰相的。节度使掌握着地方军政、财政、民政大权,很容易建立功勋,很容易进京做宰辅。李林甫、杨国忠当然不愿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于是大量提拔任用异族。因为安禄山这些异族将领,大字不识几个,不可能让他们当宰相。”
“唐玄宗对此非常清楚,他也有自己的算盘,无非是让杨国忠、李林甫,与地方节度使互相制衡而已。制衡之术很好用,但唐朝积弊已深,怎么可能制衡得了土皇帝一般的节度使?”
王渊突然笑着说:“如今的年轻士子,皆追慕盛唐。可真正的盛唐,贞观之治勉强算得上,毕竟当时全国人口稀少,均田制、府兵制还能顺利运转。至于开元盛世,那叫什么盛世?百姓流离失所,宁愿自残不愿当兵,门阀贵族奢侈成风,朝廷得靠宰相盘剥捞钱,官员俸禄都只能拖欠。这算盛世?开元末世也!”
“安史之乱,谁为罪魁祸首。唐玄宗耶?杨贵妃耶?杨国忠耶?李林甫耶?安禄山耶?非也。罪魁祸首,当追及北魏之均田制。”
“但是,均田制确实让北魏强大,确实让隋唐兴盛一时。”
“制度本无错,但须因时而异。”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千古帝王也。可唐太宗犯了大错,他不该沿用均田制。他是最有机会改革变法的,李世民若不变法,武则天、唐玄宗就更没法变。安史之乱的祸根,在于唐太宗李世民!”
“臣为何变法?陛下可思之。”
这些话一说出来,百官皆惊,目瞪口呆的看着王渊。
安史之乱的祸根居然在唐太宗?
开元盛世居然是一个开元末世?
难怪这本《历代田亩制度》,王渊一直没有拿出来,简直颠覆天下人的三观。
朱载堻更是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爹朱厚照执政时,大明的情况跟唐朝开元年间很像。
特别是在江南各省,因为官田大量存在,因为卫所制度的原因,跟被破坏的均田制有何区别?士绅富豪免税逃税,大量兼并土地,百姓无田却要纳重税。朝廷财政岌岌可危,刘瑾被派去全国捞钱,刘瑾不就是杨国忠的翻版吗?
朱载堻要来那本小册子,翻开一看,第一章为《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
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大夫,大夫把土地分给属臣。当时没有俸禄,土地就是俸禄,是维持西周运转的根基。
但是,土地分出去了,就别想再收回来。
家臣觊觎大夫土地,大夫觊觎诸侯土地,诸侯觊觎天子土地。层层都在“下克上”,层层都在互相兼并,最终造就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又带来百家争鸣和列国变法。谁变法最彻底,谁就能统一中国!
朱载堻是读过史书的,对《春秋》和《战国策》都有所了解。
但此刻看完《井田制》一章,瞬间犹如醍醐灌顶,把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都融会贯通了。
朱载堻把《历代田亩制度》小心收好,起身朝王渊作揖行礼道:“老师真乃千古圣贤,弟子绝不容有任何人破坏变法成果。”
王渊起身拱手道:“如此,臣拜别君上。”
说着又转身朝着群臣作揖:“拜别诸位同僚。”
众臣慌忙避席起身,回礼道:“我等拜别太师!”
(PS:推荐历史文《启明1158》,目测是一本好书。)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梦回大明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