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108章 乱世懦夫岂可为帝

第108章 乱世懦夫岂可为帝

目录: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作者:浙东匹夫| 类别:历史军事

    看着少帝最终还是被张让劫走,李素心中也说不出是什么感受。

    冷静下来想想,这或许是对李素原定计划利益最大、对历史走向破坏也最小的结果。

    那就是个烫手山芋,拿在手里要么臣服,要么与天下为敌,还是按照原本惯性丢给董卓最好。

    但是呢,不甘心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这主要来自于对李素一贯爆表的智商优越感的挫败。

    “我都用了那么多计了,也借助了一些先知先觉,最后也才起了这么点零敲碎打的微小作用。”

    这种心态,凡是以自己智商为傲的人,多半都能理解。

    “还是小看了天下英雄,也小看了各方势力的随机应变。我已经尽量不去把袁绍曹操刘表董卓等英豪视为NPC,也推演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变动而随之而动的可能性。

    但终究还是少算了一两步——我把何进和十常侍这些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浓墨重彩的庸碌之辈,设想成了NPC,可惜到了生死关头,庸碌之辈也是会随机应变造成历史扰动、把我强行拖进漩涡中的。

    算了,经此一事,历史走向估计被彻底粉碎了,以后千万不能再有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一定要就事论事设计对策,否则是要吃亏的。”

    这就是李素在救援行动结束后,给自己内心敲的警钟。

    还有就是以后别太贪,什么好处都占尽——

    他原本之所以非要留到何进死后京城慌乱,动机主要是希望兰台、东观管理松懈,帮蔡邕多拯救一些文化遗产。另外就是想观望劝诱将来可能被挤兑的吴匡,拉走些吴匡嫡系的北军精锐和趁乱拿些京师武库的积蓄,削弱董卓霸占京师后的武力提升。

    如果当初肯放弃这两部分收益,也不至于有这些事。

    幸好是有惊无险了。

    李素喘匀了气后,那些太后、亲王、公主们也差不多回过神来了,李素上前行礼:“臣等无能,未能将陛下一起救出。但还请太后暂且宽心,权摄大事。”

    卢植也是这个意思。

    何太后一脸茫然:“遭此大乱,要本宫作甚?你们先继续想办法救皇儿才是啊!”

    李素:“正因如此,眼下才需要太后安定人心——请太后随我等先去接受昨晚戡乱众将朝拜,将十常侍逆乱行径说清,如此才可使讨贼名正言顺,也可防止滥杀无辜。”

    何太后还不理解:“这有什么用?”

    李素急道:“这么说吧,至今为止攻宫戡乱众将,仍然没有朝廷明令,太后不出面,证明昨晚大将军并非太后亲自召见、而是十常侍矫诏召见,那么攻宫诸将如何心安?士卒们是否会担心他们的将领是无命私行?

    另外,据我所知,昨夜中军校尉袁绍原本奉命护卫大将军,正因大将军被害让他极为惶恐、怕担负护卫不周之罪责,所以攻入宫中之后,滥杀无辜。

    无论是十常侍等罪有应得之人,还是普通洒扫辛劳的无辜宦者,都被尽数诛杀,以图减轻自己罪责。如能请太后当众体谅其惶恐,限制其杀戮范围,也能挽救无辜。”

    李素这番话讲得非常漂亮:宦官一派势力该不该灭?当然应该,但不等于要把宦官杀光啊,只要把掌握权力的杀了不就行了?干苦力的没必要杀。

    你把所有宦官都杀光,那除非你后宫将来别招新的,从此不用宦官只用宫女,或者允许用男人!不然你不是有伤天和、刚杀了一批再招一批,多损阴德呢!

    卢植听了之后,不由也是精神一凛,暗赞李素真是忠义仁厚、又思虑周全,比袁绍不知高明了多少。

    当然了,卢植没想到这个问题,主要是他也没注意到袁绍“入了宫见到没胡子的就统统杀光”的不得人心暴行,也就没意识到让何太后立刻劝慰袁绍的政治意义。

    卢植:“臣附议!李中郎思虑周全,真乃国之干城,请太后从其议!”

    太后这也想明白了,就带着另外几个皇亲国戚,在卢植赵云五百骑兵保护下,上马奔驰绕了小半圈宫墙,急急忙忙回到内宫,找到了袁绍、吴匡和袁术等人。

    连一旁才九岁的陈留王,都觉得这个李中郎真是忠义仁厚之人,如此国难之际都还心细如发,不肯滥杀皇帝身边的无辜亲近之人。

    “太后在此!太后已经救出来了!各军速速住手不得再滥杀无辜!宦官只杀有职事者,杂役人等无辜不必杀害!各军速听太后懿旨!”

    李素和卢植让手下士兵大声呐喊,花了好久终于把袁绍他们的人劝住了,何太后还亲自出声喊了几句让温德殿的人开门,南宫最后一进大殿也算是无血开门。

    何太后只是事急从权选了几个有职事的、平时跟十常侍有勾结的宦官杀了,其他小宦官全部赦免。还明确表示将来收复北宫之后,北宫里的宦官也是如此:只杀十常侍和他们手下有管理职务的宦官。

    如此一来,只有南宫六进中前五进的宦官是真的全部杀光的,第六进和北宫能活下来一大半,将来何太后也不用招人了。

    袁绍还是一副气咻咻没出气的样子,曹操在旁连连劝他消气,心中暗赞:“这李伯雅竟与我不谋暗合。我当初说但诛首恶、付一狱吏足矣,若欲尽屠,必然泄露,了此事必败!

    可惜本初与大将军皆不听我言,我也无能阻止。这李伯雅不但所见与我略同,还能在惶急之时想到补救之法,少杀无辜、安定朝廷,吾不如也!”

    而且,曹操不愧是此刻宫中所有人里,除了李素之外智商第二高的,以他的阴沉细心,很快想到了另一种可怕的可能性:

    “不好!今日十常侍虽能尽诛,但太后身边将来还要从年轻无职事的宦官中再提拔黄门、常侍、长秋,这些提拔上来的人,纵然一时不懂外朝事务,没有学识计谋,但假以时日十年八年之后,岂不是要成长起来?

    到时候,这批新成长的有职权宦官,定然因为本初当年要杀尽他们,而视本初为仇寇。而对于从本初刀下救下他们性命的李素,定然会视为再造恩人。恐怕数年之后,太后与少主在内廷就只能听到称颂李素功德之言,左右再无一人说李素坏话!

    此计好生歹毒啊,若让李素留在朝中为官,就凭这份人脉、内外两朝美誉,恐怕不到三十岁就能位列三公了!”

    天地良心,在这一点上,曹操的思维反应其实已经比李素都更快了,李素根本没想到这一层,也不在乎收获一批腌人的感恩。论京官的政治敏感度这个细分领域,曹操还是比李素强的。

    曹操还在那儿跟空气斗智斗勇,何太后已经当众宣布了另外一些开释群疑的定论:

    “诸将勿惊,本宫在此当众申明三事:其一,戡乱诸将有功无过,也不必因未能保护大将军而自责。昨夜大将军被召之事,纯熟十常侍矫诏,本宫并未召见,更不曾谋害亲兄,此事不可再株连无辜。

    其二,使中郎将李素,昨夜在大将军之前入宫,此事确是本宫召见劝慰,与此后十常侍矫诏招大将军也毫无关联。大将军是被十常侍召至另一处谋害的,李素应该从未见过,他最后与赵都尉破门助战,纯为义愤立功。

    其三,本宫宣读此条旨意之前,乱中误杀一律不再追究,但下旨之后再有滥杀者治罪!”

    说完之后,袁绍、曹操、吴匡、袁术,居然都是觉得一阵安心,一块松了口气。

    尤其是袁绍,他彻底洗脱了“保护何进不力”这颗定时炸弹反噬的可能性,一时惶恐感恩。

    “多谢太后宽仁、怜恤下情!臣不胜受恩感激!”袁绍居然感动得流泪下拜。

    曹操则是又在一旁牙酸:这李伯雅……明明占了本初那么大便宜,将来本初恐怕都会因此被活下来的宦官排挤而做不了京官,但他居然还有本事让本初感谢他!而且要知道本初之前跟他并没什么交情!这是何等泣鬼惊神的操弄人心!

    何太后说完,忍不住用眼神看了李素几眼,想问他“我这几句台词没说错吧”。

    李素怎敢当众与太后对视,只能是眼睛看地微微点头。

    没办法,谁让他在“让对方解除戒心”方面,是最专业的呢。那是上辈子几百次说服亡命徒放弃抵抗、练出来的实战经验啊!

    最终结果就是,除了董卓以外,人人都得记他的好。

    何太后看大家都安抚好了,最后说了一句:“那你们自行商议,尽快救出皇儿,本宫有些受惊,先回去歇息。”

    ……

    后续救皇帝的环节,因为之前刷了太多人情,袁绍、曹操、吴匡不得不都尊重一下李素的意见,问他和卢植该如何指挥。

    但李素已经心力交瘁,关键事到如今他也不想阻止少帝落到董卓手上,所以他就推脱自己精力不济,又是外将,不便亲临一线争功,只是说“十常侍如若不敌,有可能会继续向北直接逃出城”,让大家留点兵力,考虑在北门围困或者设伏。

    曹操听了也深以为然,第一个附议。

    当天上午,他们就一边继续攻打北宫,一边分兵出城从各个城门包围皇城的出口。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大张旗鼓,上午时已经到了雒阳西门而不得入的董卓军,在绕城了小半圈之后,终于在北门外发现了同行。

    董卓的人立刻拿钱开道、京军高级将领不肯家丑外扬,总能收买到几个肯开口的知情中级军官。所以董卓也很快就知道那些在城北各门设伏围困的兵马,是为了防止十常侍守不住北宫后往北出城逃窜。

    既然如此,董卓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他们,一起“并肩子上”。

    这种白捞护驾之功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哪怕是个跟别人平分护驾之功的机会。

    又是一天的攻打之后,撑到八月二十四夜里时,张让等人终于撑不住了,明知北门外有兵马,但也想趁着夜色不打火把,万一可以从空隙里溜出去。

    而且他们也并未大模大样走城门,而是在北宫北侧城墙上掏了洞钻出来——他们也是在赌那些兵马只注重看守城门,而忽视了没有城门的地段,所以死里求生试一试。

    可惜,这一把显然赌输了,因为雒阳皇城北面的守军太多了,尤其是狡猾的董卓白天时兵力部署并不十分密集,入夜后却加密了密度,防止视野不好被偷越。

    张让一行果然一出城没走五百米就被抓住,张让也不敢谋害皇帝,就在军中被士兵们杀了,十常侍中有四人昨夜在南宫就被杀了,剩余五人和其他一些比常侍低级的职事宦官,全部死在城北军中。

    少帝刘辨只是被挟持出宫旅游了没五里地,就被重新送回去了。

    “臣等奉旨救驾!幸陛下无恙!”董卓、袁绍、袁术、吴匡个个都蜂拥上来,以示自己并非没有出力,之所以在董卓的防区区段上撞见张让,只是分工运气问题。

    这一次少帝身边没有弟弟帮他回答臣子的提问了,所以只能一声不吭地回到宫中。

    董卓来了一趟也没听到什么对救驾之功的感谢、嘉奖,救了个闷葫芦,也是有些郁闷。

    但当他跟其他军队一起护着皇帝回城后,董卓就听到了更多内幕消息。

    “听说了没?其实本来北宫都不用再遭战火的,也不用死那么多人还折腾大军调动。昨天清晨的时候,卢尚书原本出奇计,可以在南北宫甬道那儿就把帝后诸王都救下来的,非常稳妥。

    可惜陛下太过怯懦不敢跳,以至于太后和陈留王都被救了,连唐妃和公主都救了,唯独陛下又被十常侍乱命挟持了那么久。这要是真到了战乱之时,被贼寇挟持了这样懦弱的陛下,让他下令朝廷大军投降,不知他是不是也会真的认怂——咱西凉勇士可是从来没听说过主帅被俘会认怂劝降全军的。”

    “不是说陈留王才九岁,陛下都十四岁了么,怎么白长了年纪胆子那么小,九岁弟弟都敢的事儿他不敢。不过这种话大逆不道,咱私下里说说,千万别外传啊!小心治罪!”

    这些军中流言到了董卓耳中,董卓顿时觉得理由也挺充分了——乱世怎么能立个懦夫当皇帝呢?

    不过,这次他的救驾功劳不够大,也就跟卢植、袁绍他们平分,废立之心还是先按捺几天,总要把其他功臣翘掉几个,或者是调离京师,才好下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