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升百户
目录:汉明| 作者:八无和尚| 类别:历史军事
无奈之下,吴争决定,先回去码头。
不管怎么说,今日堂内至少没有人再反对自己带来的难民上岸了吧?
先把他们带回吴庄再说吧。 想到此处,吴争拔腿向码头方向而去。
“吴大人且慢。”
吴争闻听,先是左右看看,见左右无人,再往后看去。
只见张煌言匆匆而来。
“张大人……是在呼喊卑职吗?”吴争小心翼翼地问道,对于张煌言,他总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就象是子侄见到了长辈,幼弟见到了兄长一般。 话问出口,吴争无由的鼻子一酸,感到无限的委屈。
张煌言急步而来,笑斥道:“除了你,这附近还有人吗?”
“咦,吴大人可不能再称卑职了,你如今可是殿下晋升的正六品百户,说起来,该下官向吴大人称卑职才是。”
吴争愣愣问道:“难道殿下方才说的,还算数不成?”
张煌言一怔,随即哈哈大笑道:“荒唐。堂堂监国殿下,当着文武诸臣的面,说的话岂会不作数?念你年少,不知利害,往后可不敢再质疑殿下,这可是辱上之罪。” 看着吴争眼中的湿意,张煌言收敛起笑容,“怎么?觉得很委屈?一个杀了一百多鞑子的少年英雄,竟也会哭鼻子?”
吴争吸了下鼻子,闷声答道:“我就是想杀鞑子,没想到……这么难!”
张煌言有些被吴争的话震动,他抿着嘴,仰头看天空,竟也如吴争般吸了下鼻子,“确实难!可若非如此,泱泱大明岂会被数十万鞑子占了江山?你我身为明臣,但尽心力,忠于王事,无愧于心……也就是了。”
说到此处,张煌言用近乎于溺爱般的眼神看着吴争,如同兄长在注视自己的幼弟。
心灵的共鸣,并非天生,或许只是在于一瞬间的感觉。 很多时候,就凭着就一瞬间,就足以引为知己,生死相托。
张煌言一把拉住吴争的手,道:“快跟我走,殿下还在等着见你。”
吴争惊愕,“殿下见我做什么?”
“去了就知道了。”
……。 二十八岁的朱以海,有着皇室天生的敏锐。
权力的倾轧,让他早已深谙察言观色之道。
仅一眼,朱以海就已经判断出吴争流过泪,只是朱以海不明白,张煌言为何流泪?
不过,这不要紧,在朱以海看来,吴争既然来见他,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吴百户,怎么,是心里觉得委屈吗?”
朱以海一语中的,只是他猜对了结果,却猜错了过程。
结局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孤明白,以你的功劳,授副千户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你要明白,孤这是为你好啊。小小年纪,一步登天,必引来旁人非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你而言,可不是好事。”
朱以海的话很有道理,吴争不过区区哨官,能连升三级至百户,已引人注目,若骤然提升至副千户,确实会引起旁人觊觎。
人言可畏,唾沫是能淹死人的。
吴争听得懂,他躬身应道:“臣杀鞑子,为得不是升官晋爵,只为被鞑子屠戮的冤魂和九泉之下无法瞑目的叔叔。微末之功,得殿下青睐赏识,已是于心不安,又怎会再觊觎非份呢?”
朱以海一听,击掌叫好,“听听,听听!这说得多好啊,难得小小年纪,竟能看破名利。张尚书、钱爱卿,这朝堂中啊,就有些人身居高位,却贪婪成性,不思为国尽忠,日日算计着眼前点滴蝇头小利。这话啊,就该让他们多听听。”
张国维、钱肃乐躬身应道:“监国所言极是。”
朱以海转向吴争,道:“吴争,孤征询过张尚书了,绍兴府八县,如今最合适你的是梁湖千户所,你就去那上任吧,一来离吴庄近,二来,孤也想让你办件差事。”
吴争闻听心中大喜,梁湖千户所离吴庄也就四、五十里路,若是骑马急驰,半个时辰就能到达,这确实是朱以海在照顾自己。
“臣谢殿下隆恩。殿下若有吩咐,臣一定效劳。”
“好!”朱以海大声道,“是这样,梁湖千户所在册六百户,七百二十兵(百户下辖一百二十人),只是一直未曾满编,由百户王一林代行副千户之职。孤听闻卫所中缺兵额严重,只是每派人去查看,都没有发现异常。如今战事正急,万一清军南下,要用到卫所之兵,孤担心出现不测。”
说到这朱以海看着吴争的眼睛,郑重地说道:“你去后,明里还是归百户王一林统辖。但私下你要暗中核查卫所在册人员,查清是否有吃空饷之事,半个月之内,孤要听到回复。”
吴争应道:“臣定不负殿下重托。”
“你虽为百户,但麾下有三百多人,可编三百户,除你之外两个百户……暂时空缺吧,也利于你统辖行事,百户以下军职孤就不多干涉了,人选你可自定,报于张尚书备案就行。孤要的是结果,只要你尽心替本王办事,孤绝不亏待于你。”
“谢殿下信任。”
“至于那数百百姓嘛,就按你的意思办就是了,不过孤身为监国,总也不好对此熟视无睹,这样……来人,将箱子抬上来。”
两个侍卫抬了老大一樟木箱子上来。
朱以海指着箱子对吴争道:“这一千……呃,还有一箱呢?”
两个侍卫面面相觑。
朱以海大声喝道:“还不快去抬来?”
侍卫赶紧出去,又抬来一箱。
朱以海继续道:“这二千两,是孤的私产,你且收下,好好安置百姓。算是孤对安置百姓出的一番心意。”
吴争连忙推辞道:“臣可不敢要殿下的私产。”
朱以海佯怒道:“孤叫你收下就收下,哪来那么多废话。”
吴争只好应道:“那臣就替百姓收下了,臣回去之后会广而告之,朝廷度支拘紧,殿下动用私产救百姓燃眉之急。”
说实话,吴争并不是刻意要奉承朱以海。
吴争能听出来,原本朱以海只是准备了一千两。
或许是自己的回答合了朱以海的心意,这才有了第二箱。
不管怎么说,今日堂内至少没有人再反对自己带来的难民上岸了吧?
先把他们带回吴庄再说吧。 想到此处,吴争拔腿向码头方向而去。
“吴大人且慢。”
吴争闻听,先是左右看看,见左右无人,再往后看去。
只见张煌言匆匆而来。
“张大人……是在呼喊卑职吗?”吴争小心翼翼地问道,对于张煌言,他总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就象是子侄见到了长辈,幼弟见到了兄长一般。 话问出口,吴争无由的鼻子一酸,感到无限的委屈。
张煌言急步而来,笑斥道:“除了你,这附近还有人吗?”
“咦,吴大人可不能再称卑职了,你如今可是殿下晋升的正六品百户,说起来,该下官向吴大人称卑职才是。”
吴争愣愣问道:“难道殿下方才说的,还算数不成?”
张煌言一怔,随即哈哈大笑道:“荒唐。堂堂监国殿下,当着文武诸臣的面,说的话岂会不作数?念你年少,不知利害,往后可不敢再质疑殿下,这可是辱上之罪。” 看着吴争眼中的湿意,张煌言收敛起笑容,“怎么?觉得很委屈?一个杀了一百多鞑子的少年英雄,竟也会哭鼻子?”
吴争吸了下鼻子,闷声答道:“我就是想杀鞑子,没想到……这么难!”
张煌言有些被吴争的话震动,他抿着嘴,仰头看天空,竟也如吴争般吸了下鼻子,“确实难!可若非如此,泱泱大明岂会被数十万鞑子占了江山?你我身为明臣,但尽心力,忠于王事,无愧于心……也就是了。”
说到此处,张煌言用近乎于溺爱般的眼神看着吴争,如同兄长在注视自己的幼弟。
心灵的共鸣,并非天生,或许只是在于一瞬间的感觉。 很多时候,就凭着就一瞬间,就足以引为知己,生死相托。
张煌言一把拉住吴争的手,道:“快跟我走,殿下还在等着见你。”
吴争惊愕,“殿下见我做什么?”
“去了就知道了。”
……。 二十八岁的朱以海,有着皇室天生的敏锐。
权力的倾轧,让他早已深谙察言观色之道。
仅一眼,朱以海就已经判断出吴争流过泪,只是朱以海不明白,张煌言为何流泪?
不过,这不要紧,在朱以海看来,吴争既然来见他,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吴百户,怎么,是心里觉得委屈吗?”
朱以海一语中的,只是他猜对了结果,却猜错了过程。
结局很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孤明白,以你的功劳,授副千户也是情理之中,只是你要明白,孤这是为你好啊。小小年纪,一步登天,必引来旁人非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你而言,可不是好事。”
朱以海的话很有道理,吴争不过区区哨官,能连升三级至百户,已引人注目,若骤然提升至副千户,确实会引起旁人觊觎。
人言可畏,唾沫是能淹死人的。
吴争听得懂,他躬身应道:“臣杀鞑子,为得不是升官晋爵,只为被鞑子屠戮的冤魂和九泉之下无法瞑目的叔叔。微末之功,得殿下青睐赏识,已是于心不安,又怎会再觊觎非份呢?”
朱以海一听,击掌叫好,“听听,听听!这说得多好啊,难得小小年纪,竟能看破名利。张尚书、钱爱卿,这朝堂中啊,就有些人身居高位,却贪婪成性,不思为国尽忠,日日算计着眼前点滴蝇头小利。这话啊,就该让他们多听听。”
张国维、钱肃乐躬身应道:“监国所言极是。”
朱以海转向吴争,道:“吴争,孤征询过张尚书了,绍兴府八县,如今最合适你的是梁湖千户所,你就去那上任吧,一来离吴庄近,二来,孤也想让你办件差事。”
吴争闻听心中大喜,梁湖千户所离吴庄也就四、五十里路,若是骑马急驰,半个时辰就能到达,这确实是朱以海在照顾自己。
“臣谢殿下隆恩。殿下若有吩咐,臣一定效劳。”
“好!”朱以海大声道,“是这样,梁湖千户所在册六百户,七百二十兵(百户下辖一百二十人),只是一直未曾满编,由百户王一林代行副千户之职。孤听闻卫所中缺兵额严重,只是每派人去查看,都没有发现异常。如今战事正急,万一清军南下,要用到卫所之兵,孤担心出现不测。”
说到这朱以海看着吴争的眼睛,郑重地说道:“你去后,明里还是归百户王一林统辖。但私下你要暗中核查卫所在册人员,查清是否有吃空饷之事,半个月之内,孤要听到回复。”
吴争应道:“臣定不负殿下重托。”
“你虽为百户,但麾下有三百多人,可编三百户,除你之外两个百户……暂时空缺吧,也利于你统辖行事,百户以下军职孤就不多干涉了,人选你可自定,报于张尚书备案就行。孤要的是结果,只要你尽心替本王办事,孤绝不亏待于你。”
“谢殿下信任。”
“至于那数百百姓嘛,就按你的意思办就是了,不过孤身为监国,总也不好对此熟视无睹,这样……来人,将箱子抬上来。”
两个侍卫抬了老大一樟木箱子上来。
朱以海指着箱子对吴争道:“这一千……呃,还有一箱呢?”
两个侍卫面面相觑。
朱以海大声喝道:“还不快去抬来?”
侍卫赶紧出去,又抬来一箱。
朱以海继续道:“这二千两,是孤的私产,你且收下,好好安置百姓。算是孤对安置百姓出的一番心意。”
吴争连忙推辞道:“臣可不敢要殿下的私产。”
朱以海佯怒道:“孤叫你收下就收下,哪来那么多废话。”
吴争只好应道:“那臣就替百姓收下了,臣回去之后会广而告之,朝廷度支拘紧,殿下动用私产救百姓燃眉之急。”
说实话,吴争并不是刻意要奉承朱以海。
吴争能听出来,原本朱以海只是准备了一千两。
或许是自己的回答合了朱以海的心意,这才有了第二箱。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