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烽烟四起(二)
目录:汉明| 作者:八无和尚| 类别:历史军事
可如今局势变了,双方打成这样,和约已经成了一张废纸。这支军队还有一万多人,分驻二府,实力尚在。
虽然大将军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近来“无事可做”的孙嘉绩脑筋动到了台、温二府的清军头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厉如海原本没有反应,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想违背吴争的命令,对于厉如海而言,从小小的一县捕头,至今日的从五品副都指挥使,厉如海已经相当满足了。
可这次真的不同,吴王被困于淮安,若真有差池,大将军府必分崩离析,除了吴争,谁还能将大将军府辖下各方势力捏合起来?
先不说自己这一批追随吴争从始宁镇出来的嫡系,就说张国维、钱肃乐、熊当霖这些前朝老臣,谁能按得住他们?就更不用说象后来收拢的各方势力了,譬如如今在广信府的李过,他辖下原忠贞营,岂能雌伏于别人?
所以,厉如海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而同意了孙嘉绩这个“不靠谱”的战术建议——合击台、温二州。
之所以说它“不靠谱”,倒不是战略不靠谱,而是指借口和兵力。
金华卫前身是沥海卫,原满编为二万人,这已经是当初四卫最大的编制,其余各卫只有一万人,但因为当初沥海卫是吴争起家的老底子,又扼着沥海这个重要位置,所以编制特别大。
但随着吴争不断向北拓展地盘,沥海的重要性渐渐降低,所以,在多铎发动绍兴战役失败后,各卫的编制同时扩大,可被改编为金华卫的沥海卫,依旧是二万人编制。
如今被陈胜带走五千人,厉如海手中,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五千人了,这还包括三千左右战前补充的新兵。
做为一府驻军,势必不可能全军离开驻地,毕竟台、温两州还有敌军盘桓着,稍有不慎,老巣遇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也就是说,厉如海最多可以配合出兵的兵力,不能超过八千人。
而孙嘉绩的处州卫,情况也是如此,二万编制,有四成是不久前补充的新兵,寻常战斗或者守城,练练兵也行,可这种攻坚战,新兵几乎就是一合即没。
孙嘉绩最多也只能出一万人,这已经是二卫的极限。
那么,事实上两卫合起来,也就一万八千人,与盘桓在台、温两府的清军相差无几。
谁都知道,兵力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守军占大便宜的,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趁乱收复二府,非常困难,这是第一处“不靠谱”。
第二处“不靠谱”,便是需要寻找的出兵借口。
当然,不是要向清廷解释,而是要向大将军府解释的借口,毕竟,还没有明令,解除之前吴王的禁令。
而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他前几天派出一支小队,从青田沿水路悄悄进入温州界,捉了两条“舌头”回来。然后就宣称,清军“悍然”越界,趁吴王被困淮安时,意图染指青田。
这借口确实粗糙,是个人都知道,如今台、温两州的清军,自顾不瑕,要知道从之前义兴朝与清廷停战以来,长长两年时间,这一万多清军,在处州、金华二卫的牢牢钳制下,哪敢有丝毫动弹?
他们的补给只有一个人个途径,一是从南面福建运,二是从海上补给,可惜清廷的水师组建不久,没有能力南下补给,清军只能向当地商人购买,真的是在购买,这二府的清军,前所未有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他们几乎天天恐惧于北伐军来攻,哪敢欺负、抢掠当地百姓?生怕这给了北伐军进攻的借口。
所以,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连厉如海都骗不了,何况去骗张国维、熊汝霖这等阅历丰厚之人?
可孙嘉绩对厉如海的解释是,借口嘛,既然是借口,这不需要论证,否则还叫借口吗,那叫事实!既然敌军已经“来攻”,那么处州卫就有保境安民的职责,而金华卫得知友军被攻,岂能不救?
一句话,将二人不经吴王同意、甚至连大将军府都不知会,就擅自出兵的理由编圆了,完全绕过了一切律法。
而这份说词,“说服”了犹豫的厉如海。
事实上,“说服”和“借口”,都是借口,最真实的原因是,这二人手都痒了,眼见占了北伐军兵力一半的部队正在北面激战,他们哪还坐得住,不趁机搞点事、立点功,如何心平气和?
要知道,二卫的换装三个月前都结束了,数百门发着油光的新式火炮,正闲在那呢,能甘心吗?
于是,二人拱手而别的次日,一场扫荡台、温两州的战斗由此突然爆发了。
有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吴争,起了个坏头。
但,许多事,或者说许多历史的进展,正是有这样不经易的人和事改变的。
……。
再来说说广信卫。
李过、高一功也是没闲着。
其实广信卫几乎是大将军府辖下,唯一形同“独立”的存在。
大将军府只对指挥使级别以上的军官进行任免,当然,在军改之后,营以上军官都来自于江南军校,这是铁律,无法撼动。
但除了军队,李过、高一功有着别的府,无法比拟的权力,譬如说赋税,广信、饶州二府的赋税,名义上是须上交大将军府的,但事实上,也就是名义。再譬如府辖各县的地方官员,虽名义上是大将军府任命,但实际上,这两年都是李过、高一功提名,大将军府从没有驳回过一次。
这是吴争赐于他们的特权,不是吴争想纵容大将军府辖下出现一座山头。
事实上,二府位于江西境内,敌我交错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原忠贞营将士的排外,其实心里都清楚,忠贞营将士基本来自西、北,在他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寄人篱下的顾虑。这使得原本安排在杭州、松江、吴淞三地工坊的忠贞营复员士兵及其家属,不断地返回广信,恳求李过收容。
于是,吴争才破例赐于了李过他们特权,几乎形同二府自治。
虽然大将军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北面,近来“无事可做”的孙嘉绩脑筋动到了台、温二府的清军头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厉如海原本没有反应,主要的原因还是不想违背吴争的命令,对于厉如海而言,从小小的一县捕头,至今日的从五品副都指挥使,厉如海已经相当满足了。
可这次真的不同,吴王被困于淮安,若真有差池,大将军府必分崩离析,除了吴争,谁还能将大将军府辖下各方势力捏合起来?
先不说自己这一批追随吴争从始宁镇出来的嫡系,就说张国维、钱肃乐、熊当霖这些前朝老臣,谁能按得住他们?就更不用说象后来收拢的各方势力了,譬如如今在广信府的李过,他辖下原忠贞营,岂能雌伏于别人?
所以,厉如海有了巨大的危机感,从而同意了孙嘉绩这个“不靠谱”的战术建议——合击台、温二州。
之所以说它“不靠谱”,倒不是战略不靠谱,而是指借口和兵力。
金华卫前身是沥海卫,原满编为二万人,这已经是当初四卫最大的编制,其余各卫只有一万人,但因为当初沥海卫是吴争起家的老底子,又扼着沥海这个重要位置,所以编制特别大。
但随着吴争不断向北拓展地盘,沥海的重要性渐渐降低,所以,在多铎发动绍兴战役失败后,各卫的编制同时扩大,可被改编为金华卫的沥海卫,依旧是二万人编制。
如今被陈胜带走五千人,厉如海手中,满打满算也就一万五千人了,这还包括三千左右战前补充的新兵。
做为一府驻军,势必不可能全军离开驻地,毕竟台、温两州还有敌军盘桓着,稍有不慎,老巣遇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也就是说,厉如海最多可以配合出兵的兵力,不能超过八千人。
而孙嘉绩的处州卫,情况也是如此,二万编制,有四成是不久前补充的新兵,寻常战斗或者守城,练练兵也行,可这种攻坚战,新兵几乎就是一合即没。
孙嘉绩最多也只能出一万人,这已经是二卫的极限。
那么,事实上两卫合起来,也就一万八千人,与盘桓在台、温两府的清军相差无几。
谁都知道,兵力相同的情况下,总是守军占大便宜的,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趁乱收复二府,非常困难,这是第一处“不靠谱”。
第二处“不靠谱”,便是需要寻找的出兵借口。
当然,不是要向清廷解释,而是要向大将军府解释的借口,毕竟,还没有明令,解除之前吴王的禁令。
而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他前几天派出一支小队,从青田沿水路悄悄进入温州界,捉了两条“舌头”回来。然后就宣称,清军“悍然”越界,趁吴王被困淮安时,意图染指青田。
这借口确实粗糙,是个人都知道,如今台、温两州的清军,自顾不瑕,要知道从之前义兴朝与清廷停战以来,长长两年时间,这一万多清军,在处州、金华二卫的牢牢钳制下,哪敢有丝毫动弹?
他们的补给只有一个人个途径,一是从南面福建运,二是从海上补给,可惜清廷的水师组建不久,没有能力南下补给,清军只能向当地商人购买,真的是在购买,这二府的清军,前所未有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他们几乎天天恐惧于北伐军来攻,哪敢欺负、抢掠当地百姓?生怕这给了北伐军进攻的借口。
所以,孙嘉绩的借口太过粗糙,连厉如海都骗不了,何况去骗张国维、熊汝霖这等阅历丰厚之人?
可孙嘉绩对厉如海的解释是,借口嘛,既然是借口,这不需要论证,否则还叫借口吗,那叫事实!既然敌军已经“来攻”,那么处州卫就有保境安民的职责,而金华卫得知友军被攻,岂能不救?
一句话,将二人不经吴王同意、甚至连大将军府都不知会,就擅自出兵的理由编圆了,完全绕过了一切律法。
而这份说词,“说服”了犹豫的厉如海。
事实上,“说服”和“借口”,都是借口,最真实的原因是,这二人手都痒了,眼见占了北伐军兵力一半的部队正在北面激战,他们哪还坐得住,不趁机搞点事、立点功,如何心平气和?
要知道,二卫的换装三个月前都结束了,数百门发着油光的新式火炮,正闲在那呢,能甘心吗?
于是,二人拱手而别的次日,一场扫荡台、温两州的战斗由此突然爆发了。
有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吴争,起了个坏头。
但,许多事,或者说许多历史的进展,正是有这样不经易的人和事改变的。
……。
再来说说广信卫。
李过、高一功也是没闲着。
其实广信卫几乎是大将军府辖下,唯一形同“独立”的存在。
大将军府只对指挥使级别以上的军官进行任免,当然,在军改之后,营以上军官都来自于江南军校,这是铁律,无法撼动。
但除了军队,李过、高一功有着别的府,无法比拟的权力,譬如说赋税,广信、饶州二府的赋税,名义上是须上交大将军府的,但事实上,也就是名义。再譬如府辖各县的地方官员,虽名义上是大将军府任命,但实际上,这两年都是李过、高一功提名,大将军府从没有驳回过一次。
这是吴争赐于他们的特权,不是吴争想纵容大将军府辖下出现一座山头。
事实上,二府位于江西境内,敌我交错是原因之一,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原忠贞营将士的排外,其实心里都清楚,忠贞营将士基本来自西、北,在他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寄人篱下的顾虑。这使得原本安排在杭州、松江、吴淞三地工坊的忠贞营复员士兵及其家属,不断地返回广信,恳求李过收容。
于是,吴争才破例赐于了李过他们特权,几乎形同二府自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