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白天鹅与黑天鹅
目录:大宋清欢| 作者:空谷流韵| 类别:都市言情
七月流火,炎夏的威势,好像一夜之间退散了许多。
即使申初时分走在晴日里,也不再感觉到扑面的热浪。
姚欢从汴河边往抚顺坊来的路上,眼睛都不够用了。 河边也好,街边也罢,小商小贩的摊头上,摆满了各种与七夕有关的好玩意儿。
银针彩线,只要买,就多送一节白白嫩嫩的莲藕。
摩喝乐小人儿,只要买,就多送一套绸缎小衫。
大小瓜果,但凡是圆溜溜、外皮厚实些的,都被雕出了各种剪纸似的图案,比后世西方万圣节的南瓜灯,不知精致有趣多少倍。
还有黄蜡熔于模子做出的水鸭、鸳鸯、乌龟,粉绢扎制的莲花灯,用粟苗、绿豆苗和小石头房子做成的微缩盆景…… 姚欢亲眼见了如此场景,越发明白,七夕节本是乞巧节,人们举行仪式的心理渊源,在于向织女求得巧技。因而,市肆里最热销的物件,都是供女子与娃娃们庭院斗巧玩赏、或河上拜月放灯所用。
到了后世,七夕节却被附会为东方情人节,巧克力、珠宝首饰、染成暗蓝诡绿猴屁股艳粉、宛如杀马特毒药色的玫瑰花儿,狂轰滥炸,与乞巧二字再无关系。
姚欢叹道,也是,现代社会,大部分物质生产活动都由机械替代,连扫地、做饭都有机器人出马,谁还在乎自己有没有在月光下穿针引线的指尖功夫呢?
拐入抚顺坊深处的巷子,走到一座青瓦小宅前,姚欢就听到围墙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来开门的,仍是邵先生家的侍女叶柔。 姚欢十天前正式送姚汝舟来上学时,与叶柔打过交道。
此世十八岁的姚欢,毕竟留着前世三十岁的姚欢的阅人经验,她直觉,叶柔有些古怪——虽然张罗待客勤快周到,却有着与奴籍小女子不太相称的典雅与清傲。
叶柔的年纪,看起来比姚欢略大,一个快二十岁的养娘还留在主家,除非配了家中的小厮。
邵先生也给童子们的家长引见了叶柔的男人吕刚。那儿郎方脸小眼,其貌不扬,却与叶柔一样,言语间也带着彬彬有礼的距离感。
姚欢于是又思量着,男仆女婢都是随着主家的性子,邵先生如一株青竹似的,他手下的小厮和养娘,并非庸徒俗粉,倒也说得通。 孩子交到幼儿园,除了班主任,其他人的关系,也得打点好。
姚欢前世从有娃同事们的议论中明白这一点,故而今日恰逢七夕节,她也是有备而来。
她向叶柔递上礼物,温言道:“方才路过帽衫儿铺,见这乞巧彩线盒子做得有趣,就给你带了一个。”
叶柔神色淡淡地屈膝,道声“姚娘子费心,这丝线真好看”,接过盒子,将姚欢让进院中石凳上坐了,退下去斟茶。
姚欢往东首那间充作课堂的大屋望去,透过支起的窗栅,可以见到孩子们扎着小髻摇摇晃晃的脑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而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姚欢竖着耳朵聆听,辨出孩子们念的是《孟子》里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述。
她太熟悉这一段。
因为在上辈子,那个人,他总嫌她只读史、不读经,便拿孟子的“学问之道而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来考她,问她是什么意思。
她当时正在做香肠腊肉酱鸭焖饭,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就是,做学问要严谨,比如读史料,要读信史才放心。”
他便得意洋洋地将前头几句也背出来,笑她果然缺乏基本的四书五经底子,连孟子是靠人性论吃饭的都不晓得。
姚欢再是常常进行自我释怀教育,奈何情伤真能痛三生似的,此刻回忆到这一段,心底仍是忍不住泛上阵阵嘲讽:熟练背诵仁义礼智信又怎样,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
“姚娘子,这是先生吩咐,要借你的书。”
端茶走到跟前的叶柔,将姚欢从神游往昔中拉了回来。
木盘上,除了一碗碧色的汤茶,还摆了本薄薄的册子。
《林氏清馔》。
姚欢莞尔,拿起书仔细地翻看。
忽地却听叶柔唤了声“先生”。
她忙抬头,正撞上一副笑意浅浅的目光。
这邵先生,怎么走路没声音啊!
“姚娘子,前日你来,问起素食菜肴,我说的可资借鉴之书,便是这本。你拿回去慢慢读,不着急还来。”
姚欢道:“林逋,就是那位在杭州孤山隐居、梅妻鹤子的林和靖?”
邵清颔首:“正是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姚欢接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邵清赞许地笑笑。
姚欢暗道,别点赞,跟您这一身书香的邵先生比,我真的算个文盲。
林隐士的诗,我只会这么一句,还是因为这句子呀,写梅花那种闷骚神韵写得太到位,成为后世语文必考重点,我才会背的,也才知道这个人。
没想到耶,断了尘根似的大隐士,原来竟是个吃货。
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吧,什么宗教信仰、政见分歧、文学批评、出世入世的,都是浮云。吃,只有对吃的热爱,才是普世的,如四季更迭一般自然、永恒。
吃货好,有文化的吃货更好。林大隐士能用笔记录下那些精彩的菜谱与实用的烹饪经验,造福后辈吃货们,这是多大的积德行为!
邵清撩了袍角,也坐在石桌旁,又问姚欢讨回那本《林氏清馔》,翻到一页,缓缓道:“你可还记得,那日你做了鸡汁冷淘,我说浇头也可用山家三脆,出处便在这里。据和靖先生所记,这是天家的一位宗室子弟,因父母喜吃清鲜的素食,便去采了嫩笋、野蕈和枸杞头,水中汆烫后,用香油、盐、醋、胡椒拌着吃。”
又翻到一页:“你再看这素鸭子的做法,亦很有趣。原来竟是用的葫芦剖开,填入茄子丁、豆瓣,淋遍豉油,上屉大火蒸透。此法我亦试过,口味确实有些像焖得软糯的鸭肉,倘使放些糯米红豆进去,更佳。”
再翻到一页:“还有这李子糕,最合夏秋食用……”
邵清说得兴致盎然,姚欢听得聚精会神。
一旁的叶柔,心头那股烦躁则越来越鲜明。
她是今岁初夏才来到开封城,顶替姐姐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吕刚曾隐晦地提到过,邵清原本可能已在开封城娶个南人做妻子,惜乎没有缘分。
私塾新收的幼童姚汝舟,由他长姐送来的第一日,叶柔便因观察到某些细节,而偷偷问吕刚,先生想娶的,可是这位姚大娘子。吕刚不置可否,只冷冷一句“你真想知道,就去问先生”。
后头几日旁观邵、姚二人的几次对话,则已让叶柔认定,就是她。
立誓为自己殉身于宋夏战争中的郎君守节,却又如此不避讳地与先生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似的。
南朝女子,果然在情事上,矫揉造作,欲擒故纵,令人生厌。
渐渐地,叶柔的怒火,又转化为一种交织着不甘与落寞的复杂情绪。
邵清与这女子说话的口吻、语速、微微前倾的坐姿,以及迅速地望她一眼又收回来的目光,无一不说明这个男子此时的心绪。
那种小心翼翼又暗怀喜悦的模样,是叶柔以前从未见到过的。
也深深地刺痛了她。
即使申初时分走在晴日里,也不再感觉到扑面的热浪。
姚欢从汴河边往抚顺坊来的路上,眼睛都不够用了。 河边也好,街边也罢,小商小贩的摊头上,摆满了各种与七夕有关的好玩意儿。
银针彩线,只要买,就多送一节白白嫩嫩的莲藕。
摩喝乐小人儿,只要买,就多送一套绸缎小衫。
大小瓜果,但凡是圆溜溜、外皮厚实些的,都被雕出了各种剪纸似的图案,比后世西方万圣节的南瓜灯,不知精致有趣多少倍。
还有黄蜡熔于模子做出的水鸭、鸳鸯、乌龟,粉绢扎制的莲花灯,用粟苗、绿豆苗和小石头房子做成的微缩盆景…… 姚欢亲眼见了如此场景,越发明白,七夕节本是乞巧节,人们举行仪式的心理渊源,在于向织女求得巧技。因而,市肆里最热销的物件,都是供女子与娃娃们庭院斗巧玩赏、或河上拜月放灯所用。
到了后世,七夕节却被附会为东方情人节,巧克力、珠宝首饰、染成暗蓝诡绿猴屁股艳粉、宛如杀马特毒药色的玫瑰花儿,狂轰滥炸,与乞巧二字再无关系。
姚欢叹道,也是,现代社会,大部分物质生产活动都由机械替代,连扫地、做饭都有机器人出马,谁还在乎自己有没有在月光下穿针引线的指尖功夫呢?
拐入抚顺坊深处的巷子,走到一座青瓦小宅前,姚欢就听到围墙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来开门的,仍是邵先生家的侍女叶柔。 姚欢十天前正式送姚汝舟来上学时,与叶柔打过交道。
此世十八岁的姚欢,毕竟留着前世三十岁的姚欢的阅人经验,她直觉,叶柔有些古怪——虽然张罗待客勤快周到,却有着与奴籍小女子不太相称的典雅与清傲。
叶柔的年纪,看起来比姚欢略大,一个快二十岁的养娘还留在主家,除非配了家中的小厮。
邵先生也给童子们的家长引见了叶柔的男人吕刚。那儿郎方脸小眼,其貌不扬,却与叶柔一样,言语间也带着彬彬有礼的距离感。
姚欢于是又思量着,男仆女婢都是随着主家的性子,邵先生如一株青竹似的,他手下的小厮和养娘,并非庸徒俗粉,倒也说得通。 孩子交到幼儿园,除了班主任,其他人的关系,也得打点好。
姚欢前世从有娃同事们的议论中明白这一点,故而今日恰逢七夕节,她也是有备而来。
她向叶柔递上礼物,温言道:“方才路过帽衫儿铺,见这乞巧彩线盒子做得有趣,就给你带了一个。”
叶柔神色淡淡地屈膝,道声“姚娘子费心,这丝线真好看”,接过盒子,将姚欢让进院中石凳上坐了,退下去斟茶。
姚欢往东首那间充作课堂的大屋望去,透过支起的窗栅,可以见到孩子们扎着小髻摇摇晃晃的脑袋。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而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姚欢竖着耳朵聆听,辨出孩子们念的是《孟子》里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述。
她太熟悉这一段。
因为在上辈子,那个人,他总嫌她只读史、不读经,便拿孟子的“学问之道而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来考她,问她是什么意思。
她当时正在做香肠腊肉酱鸭焖饭,想都没想脱口而出:“就是,做学问要严谨,比如读史料,要读信史才放心。”
他便得意洋洋地将前头几句也背出来,笑她果然缺乏基本的四书五经底子,连孟子是靠人性论吃饭的都不晓得。
姚欢再是常常进行自我释怀教育,奈何情伤真能痛三生似的,此刻回忆到这一段,心底仍是忍不住泛上阵阵嘲讽:熟练背诵仁义礼智信又怎样,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的……
“姚娘子,这是先生吩咐,要借你的书。”
端茶走到跟前的叶柔,将姚欢从神游往昔中拉了回来。
木盘上,除了一碗碧色的汤茶,还摆了本薄薄的册子。
《林氏清馔》。
姚欢莞尔,拿起书仔细地翻看。
忽地却听叶柔唤了声“先生”。
她忙抬头,正撞上一副笑意浅浅的目光。
这邵先生,怎么走路没声音啊!
“姚娘子,前日你来,问起素食菜肴,我说的可资借鉴之书,便是这本。你拿回去慢慢读,不着急还来。”
姚欢道:“林逋,就是那位在杭州孤山隐居、梅妻鹤子的林和靖?”
邵清颔首:“正是他。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姚欢接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邵清赞许地笑笑。
姚欢暗道,别点赞,跟您这一身书香的邵先生比,我真的算个文盲。
林隐士的诗,我只会这么一句,还是因为这句子呀,写梅花那种闷骚神韵写得太到位,成为后世语文必考重点,我才会背的,也才知道这个人。
没想到耶,断了尘根似的大隐士,原来竟是个吃货。
或者可以这么理解吧,什么宗教信仰、政见分歧、文学批评、出世入世的,都是浮云。吃,只有对吃的热爱,才是普世的,如四季更迭一般自然、永恒。
吃货好,有文化的吃货更好。林大隐士能用笔记录下那些精彩的菜谱与实用的烹饪经验,造福后辈吃货们,这是多大的积德行为!
邵清撩了袍角,也坐在石桌旁,又问姚欢讨回那本《林氏清馔》,翻到一页,缓缓道:“你可还记得,那日你做了鸡汁冷淘,我说浇头也可用山家三脆,出处便在这里。据和靖先生所记,这是天家的一位宗室子弟,因父母喜吃清鲜的素食,便去采了嫩笋、野蕈和枸杞头,水中汆烫后,用香油、盐、醋、胡椒拌着吃。”
又翻到一页:“你再看这素鸭子的做法,亦很有趣。原来竟是用的葫芦剖开,填入茄子丁、豆瓣,淋遍豉油,上屉大火蒸透。此法我亦试过,口味确实有些像焖得软糯的鸭肉,倘使放些糯米红豆进去,更佳。”
再翻到一页:“还有这李子糕,最合夏秋食用……”
邵清说得兴致盎然,姚欢听得聚精会神。
一旁的叶柔,心头那股烦躁则越来越鲜明。
她是今岁初夏才来到开封城,顶替姐姐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吕刚曾隐晦地提到过,邵清原本可能已在开封城娶个南人做妻子,惜乎没有缘分。
私塾新收的幼童姚汝舟,由他长姐送来的第一日,叶柔便因观察到某些细节,而偷偷问吕刚,先生想娶的,可是这位姚大娘子。吕刚不置可否,只冷冷一句“你真想知道,就去问先生”。
后头几日旁观邵、姚二人的几次对话,则已让叶柔认定,就是她。
立誓为自己殉身于宋夏战争中的郎君守节,却又如此不避讳地与先生相谈甚欢,引为知己似的。
南朝女子,果然在情事上,矫揉造作,欲擒故纵,令人生厌。
渐渐地,叶柔的怒火,又转化为一种交织着不甘与落寞的复杂情绪。
邵清与这女子说话的口吻、语速、微微前倾的坐姿,以及迅速地望她一眼又收回来的目光,无一不说明这个男子此时的心绪。
那种小心翼翼又暗怀喜悦的模样,是叶柔以前从未见到过的。
也深深地刺痛了她。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清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清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