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 世事无常,后浪们太猛辣(求订阅)
目录: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作者:肥美的韭菜| 类别:都市言情
晚上,魏兴思带着唐云坤不知去哪里快活去了。
许秋返回216,得知学姐今天的器件结果,效率最高%。
去食堂的路上,许秋和陈婉清并排走着,学姐一副不想说话的样子。 不过这次她倒是没有像之前合成1时的那般失落,看起来还算淡定。
可能本身也没有倾注太大的希望,或者,已经习惯了?
“学姐,之后打算怎么做?”许秋随意问道。
陈婉清白了他一眼,嘴巴张张合合,但没有声音发出。
“1%的效率,在-D-里面也不算最差的,我见过有些文章做的材料是有机光伏材料,但连效率都不敢放,只做了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说材料的迁移率不低,照样能够发表。”许秋试图援引事例来安慰学姐,看到没什么效果,就继续分析道: “学姐的体系至少是一种新的结构,如果把表征数据补全了,投一篇三区的Mromol. hm. Phys.应该还有机会的嘛。”
见她还是一语不发,许秋自顾自的说道:“只是学姐的称号,要改一改了,之前是‘二区杀手’,现在是‘二三区杀手’啦。”
陈婉清扑哧一笑,旋即瞪了许秋一眼,“会说话你就多说点。”
随后,她轻叹了口气,“再说吧,真要写文章,每个中间产物都要补一堆核磁、元素分析之类的数据,为了一篇三区文章,感觉不值得。”
“这倒也是。”许秋点头回应,学姐现在也已经有四篇二区文章,自然不情愿为了一篇三区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 其实,学姐的四篇二区算是保守的估计,像她发的JM,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区文章,而是处于一区和二区的叠加态。
因为国内的期刊分区通常按照中科院分区,每个期刊根据其定位,存在一个大类分区和若干个小类分区,而大类、小类分区独立评判,可能存在差异。
就拿JM举例,大类里,它是工程技术类一区,而且是一区Top,小类里,它是材料科学:综合类二区,物理化学类二区,能源与燃料类一区。
有的学校对期刊分区是按照大类为准的,那么JM就是一区;
有的则是按照与院系最接近的小类,比如材料系的话,按照材料科学:综合类为准,那么JM就是二区。 还有的属于课题组给自己贴金的,不管大类小类,通通按照最高的那个来,也就是不论大类一区小类二区,还是小类一区大类二区的期刊,全部可以对外声称是一区。
很明显,这种大类小类不统一的期刊,就算归为一区,也是一区里垫底的,大概率比不过大类、小类都是一区的期刊。
比如,许秋发的一篇M和一篇M,都是大类工程技术类一区Top,并在五、六个小类中均为一区,这种就属于实打实的一区期刊,谁也挑不出毛病的那种。
此外,期刊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分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会根据期刊影响力重新评定一次,有升有降。
比如,mromoluls《大分子》期刊,是1968年创办的老牌期刊,曾经高分子领域的顶刊,现在影响力下滑的非常严重,目前大类是化学二区Top,小类是高分子科学一区。 再比如,polymr《聚合物》期刊,同样是1960年创办的,现在已经沦落为大类化学三区,小类是高分子科学二区。
按理说这种以单个单词命名的,通常都是非常NB的存在,比如最顶尖的NS,《细胞》、《自然》、《科学》,奈何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一代新刊换旧刊,总有一些老牌期刊神格破碎,从至高地位跌落凡尘。
只能说,世事无常,后浪们太猛辣。
晚饭过后,吴菲菲、田晴、段云她们回到寝室休息,许秋、陈婉清、孙沃返回216。
陈婉清调整好心态,决心把1、4体系暂时放下,为之后的实验做准备。
她主动找到许秋,请教道:“我打算重新设计-D-的分子结构,重新规划合成路线,除了引入氰基、氟原子等强吸电子基团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意见?”
许秋本来在用电脑微信和学妹聊天,听到学姐的呼唤,便一心两用,一边打字发表情包,一边思考,过了一会儿,抬头说道:
“暂且抛开材料光电性能差的问题,我觉得学姐主要的问题还是之前的合成路径过长,完成合成一遍就要六七个整天,而且一旦中途合成失败,就要从头开始,所以我觉得缩短反应步骤非常有必要。”
“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搞出十几步的合成步骤出来。”陈婉清摇摇头,随后说道:
“这个我已经有初步的想法了,打算设计出单元结构后,先到各大试剂商那边检索一下,看有没有什么好用的中间体是可以直接买到的,用来减少合成步骤。”
“是这个道理,”许秋应和了一句:“就像我现在做的的3D-PDI体系,只有5/6/8系列,而没有7系列,原因很简单,对应的侧链的胺,厂家缺货,自己合成的难度太大。”
“嗯嗯,”陈婉清点点头,问道:“还有其他建议吗?”
“今天和唐云坤讨论过后,也产生了一些灵感,”许秋顿了顿道:
“在设计-D-受体分子时,也要考虑到它的HOMO/LUMO能级结构与给体材料的适配程度,就我的理解,最终受体材料的能级结构,主要由中央D单元决定,而单元的吸电子能力越强,禁带宽度越窄,HOMO/LUMO能级越深。
我觉得这也是-D-类分子最核心的优势,禁带宽度、光吸收范围可以很容易的调控。”
“我会考虑这一点的,”陈婉清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做之前可以先用DFT模拟一下。”
过了一会儿,她满怀期待的问道:“学弟,还有吗?”
“没了,没了,灵感都被你榨干了,”许秋没好气道:“要不要我直接把分子结构给你画出来呀。”
“那敢情好。”陈婉清接话。
“有没有点学姐的样子啊。”许秋摇摇头,无奈道:“等你把合成路线设计出来,给我看看吧。”
“好呀,一言为定。”陈婉清眼睛一亮。
……
周五。
综述文章的第一、第四部分,已经被许秋和陈婉清整合完毕,摘要部分也写好了。
由于综述通常没有支持信息(SI)以及图片式摘要(TO),相当于正文部分基本上已经撰写完毕。
还差参考文献排序、ovr Lttr,以及综述文章特有的版权使用申请(opyright)和个人简介(V)。
参考文献排序的工作,交给了远在张疆的韩嘉莹;
ovr Lttr在之前写综述计划书的时候写过一次,直接拿来改一改就可以了,许秋花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便搞定;
版权使用申请的任务,陈婉清承担了下来。
所有出现在综述中,引用其他文献的图片都要进行版权使用申请。
RS、S、ily三大期刊公司对于版权使用申请步骤各不相同,不过大体上是类似的。
在网上自助填报,包括被引用文献的期刊、年份、卷号、期号、页码等信息,以及综述文献的标题、作者、联系方式、出版商等信息。
网页自动审核,通过后可以直接得到PDF版本的opyright文件。
最后,把所有的PDF整合到一个大的PDF文件中,并在投稿时作为一个单独的附件上传即可。
个人简介部分,综述文章通常会有,部分rtil类型的文章也会有,就是把全部或者部分作者的个人简介,包括一张彩色照片,添加在文章中。
这篇综述的个人简介部分,只有三个名额,而作者有五位。
许秋、陈婉清、韩嘉莹三人共同一作,四作唐云坤挂通讯,五作魏兴思挂通讯,一般情况下,双通讯或者多通讯的文章,排在最后面的通讯作者是第一通讯作者。
显然,三个名额中,魏兴思、唐云坤要各自拿一个名额,最后一个名额,自然就落在了许秋身上。
至于许秋、陈婉清、韩嘉莹各拿一个名额的情况,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算是学术圈默认的规则。
因为唐云坤和魏兴思都是教授,之前都发过综述,个人简介有现成的版本,所以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或者稍微进行修改补充。
比如,魏老师的个人简介:
“XX年,魏兴思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XX年至XX年,他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后……XX年,他加入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科学系。现在,魏兴思教授的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及有机/无机杂化热电材料。”
唐老师的个人简介也是类似的,包括从博士开始的教育、科研经历,以及现在的工作单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许秋本来打算直接套用他得模板,可仔细一想,他连本科还没毕业,学士学位还没到手呢,总不能把初、高中的经历写进去吧。
想来想去,他只写了三句话:“许秋,魔都综合大学本科生,现为魏兴思教授的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
没什么经历,还挺省事儿的。
搞定了个人简介后,许秋继续完善综述文章。
这次是双通讯作者,涉及到多个工作单位,需要补齐唐老师的个人信息、工作单位。
此外,在文章最后鸣谢的部分,也要感谢资助唐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同样不能遗漏。
有机三人组同心协力,终于赶在下午下班前,完成了这篇综述的完整草稿版本。
许秋返回216,得知学姐今天的器件结果,效率最高%。
去食堂的路上,许秋和陈婉清并排走着,学姐一副不想说话的样子。 不过这次她倒是没有像之前合成1时的那般失落,看起来还算淡定。
可能本身也没有倾注太大的希望,或者,已经习惯了?
“学姐,之后打算怎么做?”许秋随意问道。
陈婉清白了他一眼,嘴巴张张合合,但没有声音发出。
“1%的效率,在-D-里面也不算最差的,我见过有些文章做的材料是有机光伏材料,但连效率都不敢放,只做了场效应晶体管器件,说材料的迁移率不低,照样能够发表。”许秋试图援引事例来安慰学姐,看到没什么效果,就继续分析道: “学姐的体系至少是一种新的结构,如果把表征数据补全了,投一篇三区的Mromol. hm. Phys.应该还有机会的嘛。”
见她还是一语不发,许秋自顾自的说道:“只是学姐的称号,要改一改了,之前是‘二区杀手’,现在是‘二三区杀手’啦。”
陈婉清扑哧一笑,旋即瞪了许秋一眼,“会说话你就多说点。”
随后,她轻叹了口气,“再说吧,真要写文章,每个中间产物都要补一堆核磁、元素分析之类的数据,为了一篇三区文章,感觉不值得。”
“这倒也是。”许秋点头回应,学姐现在也已经有四篇二区文章,自然不情愿为了一篇三区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 其实,学姐的四篇二区算是保守的估计,像她发的JM,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区文章,而是处于一区和二区的叠加态。
因为国内的期刊分区通常按照中科院分区,每个期刊根据其定位,存在一个大类分区和若干个小类分区,而大类、小类分区独立评判,可能存在差异。
就拿JM举例,大类里,它是工程技术类一区,而且是一区Top,小类里,它是材料科学:综合类二区,物理化学类二区,能源与燃料类一区。
有的学校对期刊分区是按照大类为准的,那么JM就是一区;
有的则是按照与院系最接近的小类,比如材料系的话,按照材料科学:综合类为准,那么JM就是二区。 还有的属于课题组给自己贴金的,不管大类小类,通通按照最高的那个来,也就是不论大类一区小类二区,还是小类一区大类二区的期刊,全部可以对外声称是一区。
很明显,这种大类小类不统一的期刊,就算归为一区,也是一区里垫底的,大概率比不过大类、小类都是一区的期刊。
比如,许秋发的一篇M和一篇M,都是大类工程技术类一区Top,并在五、六个小类中均为一区,这种就属于实打实的一区期刊,谁也挑不出毛病的那种。
此外,期刊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分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都会根据期刊影响力重新评定一次,有升有降。
比如,mromoluls《大分子》期刊,是1968年创办的老牌期刊,曾经高分子领域的顶刊,现在影响力下滑的非常严重,目前大类是化学二区Top,小类是高分子科学一区。 再比如,polymr《聚合物》期刊,同样是1960年创办的,现在已经沦落为大类化学三区,小类是高分子科学二区。
按理说这种以单个单词命名的,通常都是非常NB的存在,比如最顶尖的NS,《细胞》、《自然》、《科学》,奈何随着时间的缓缓流逝,一代新刊换旧刊,总有一些老牌期刊神格破碎,从至高地位跌落凡尘。
只能说,世事无常,后浪们太猛辣。
晚饭过后,吴菲菲、田晴、段云她们回到寝室休息,许秋、陈婉清、孙沃返回216。
陈婉清调整好心态,决心把1、4体系暂时放下,为之后的实验做准备。
她主动找到许秋,请教道:“我打算重新设计-D-的分子结构,重新规划合成路线,除了引入氰基、氟原子等强吸电子基团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意见?”
许秋本来在用电脑微信和学妹聊天,听到学姐的呼唤,便一心两用,一边打字发表情包,一边思考,过了一会儿,抬头说道:
“暂且抛开材料光电性能差的问题,我觉得学姐主要的问题还是之前的合成路径过长,完成合成一遍就要六七个整天,而且一旦中途合成失败,就要从头开始,所以我觉得缩短反应步骤非常有必要。”
“确实是这样的,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搞出十几步的合成步骤出来。”陈婉清摇摇头,随后说道:
“这个我已经有初步的想法了,打算设计出单元结构后,先到各大试剂商那边检索一下,看有没有什么好用的中间体是可以直接买到的,用来减少合成步骤。”
“是这个道理,”许秋应和了一句:“就像我现在做的的3D-PDI体系,只有5/6/8系列,而没有7系列,原因很简单,对应的侧链的胺,厂家缺货,自己合成的难度太大。”
“嗯嗯,”陈婉清点点头,问道:“还有其他建议吗?”
“今天和唐云坤讨论过后,也产生了一些灵感,”许秋顿了顿道:
“在设计-D-受体分子时,也要考虑到它的HOMO/LUMO能级结构与给体材料的适配程度,就我的理解,最终受体材料的能级结构,主要由中央D单元决定,而单元的吸电子能力越强,禁带宽度越窄,HOMO/LUMO能级越深。
我觉得这也是-D-类分子最核心的优势,禁带宽度、光吸收范围可以很容易的调控。”
“我会考虑这一点的,”陈婉清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做之前可以先用DFT模拟一下。”
过了一会儿,她满怀期待的问道:“学弟,还有吗?”
“没了,没了,灵感都被你榨干了,”许秋没好气道:“要不要我直接把分子结构给你画出来呀。”
“那敢情好。”陈婉清接话。
“有没有点学姐的样子啊。”许秋摇摇头,无奈道:“等你把合成路线设计出来,给我看看吧。”
“好呀,一言为定。”陈婉清眼睛一亮。
……
周五。
综述文章的第一、第四部分,已经被许秋和陈婉清整合完毕,摘要部分也写好了。
由于综述通常没有支持信息(SI)以及图片式摘要(TO),相当于正文部分基本上已经撰写完毕。
还差参考文献排序、ovr Lttr,以及综述文章特有的版权使用申请(opyright)和个人简介(V)。
参考文献排序的工作,交给了远在张疆的韩嘉莹;
ovr Lttr在之前写综述计划书的时候写过一次,直接拿来改一改就可以了,许秋花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便搞定;
版权使用申请的任务,陈婉清承担了下来。
所有出现在综述中,引用其他文献的图片都要进行版权使用申请。
RS、S、ily三大期刊公司对于版权使用申请步骤各不相同,不过大体上是类似的。
在网上自助填报,包括被引用文献的期刊、年份、卷号、期号、页码等信息,以及综述文献的标题、作者、联系方式、出版商等信息。
网页自动审核,通过后可以直接得到PDF版本的opyright文件。
最后,把所有的PDF整合到一个大的PDF文件中,并在投稿时作为一个单独的附件上传即可。
个人简介部分,综述文章通常会有,部分rtil类型的文章也会有,就是把全部或者部分作者的个人简介,包括一张彩色照片,添加在文章中。
这篇综述的个人简介部分,只有三个名额,而作者有五位。
许秋、陈婉清、韩嘉莹三人共同一作,四作唐云坤挂通讯,五作魏兴思挂通讯,一般情况下,双通讯或者多通讯的文章,排在最后面的通讯作者是第一通讯作者。
显然,三个名额中,魏兴思、唐云坤要各自拿一个名额,最后一个名额,自然就落在了许秋身上。
至于许秋、陈婉清、韩嘉莹各拿一个名额的情况,当然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算是学术圈默认的规则。
因为唐云坤和魏兴思都是教授,之前都发过综述,个人简介有现成的版本,所以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或者稍微进行修改补充。
比如,魏老师的个人简介:
“XX年,魏兴思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XX年至XX年,他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后……XX年,他加入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科学系。现在,魏兴思教授的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及有机/无机杂化热电材料。”
唐老师的个人简介也是类似的,包括从博士开始的教育、科研经历,以及现在的工作单位和主要研究方向。
许秋本来打算直接套用他得模板,可仔细一想,他连本科还没毕业,学士学位还没到手呢,总不能把初、高中的经历写进去吧。
想来想去,他只写了三句话:“许秋,魔都综合大学本科生,现为魏兴思教授的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太阳能电池。”
没什么经历,还挺省事儿的。
搞定了个人简介后,许秋继续完善综述文章。
这次是双通讯作者,涉及到多个工作单位,需要补齐唐老师的个人信息、工作单位。
此外,在文章最后鸣谢的部分,也要感谢资助唐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同样不能遗漏。
有机三人组同心协力,终于赶在下午下班前,完成了这篇综述的完整草稿版本。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有科研辅助系统》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