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祭关公
目录:汉世祖| 作者:芈黍离| 类别:历史军事
癸酉日(二十九),刘承祐御临许州关公旧宅祭拜,东京南来文武及许州州县官吏皆随驾。许州底蕴深厚,有深广内涵的名胜古迹、庙观古筑甚多,然刘承祐独拜关羽,所念者无他,唯拜关公之“忠义”。
这关公旧宅,如其名,就凸显出一个“旧”字,年久失修,破楼烂鼓,墙瓦斑驳。甚至于,连牌位祭器都是临时拾掇准备的。这个时代,关公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不过,其地风水当真不错,历七八年犹存,供人瞻仰。祭拜过后,就在宅外,那简陋的周遭环境中,就着明媚春光,刘承祐邀众臣,席地而坐,坐而论道,大谈“忠义”。
“许州是个好地方啊!”
日头正高,处在一片明朗之中,刘承祐跨坐稍微擦拭过的石阶上,也不顾忌灰尘泥土。忠义之道,说了不少,似也不觉口渴,一副谈兴愈浓的模样,感慨道:“地处中原腹心,人杰地灵,后汉之季,天下崩乱,魏基昌于许。魏武帝以许昌为基,雄踞中原,虎视天下,文治武功,遂成霸业......”
事实上,刘承祐这用典,很不恰当,极其不合适。
话音刚落,随行的宰臣、集贤殿大学士苏禹珪不由起身,轻咳一声,老脸上带着少许的尴尬,朝刘承祐使了个眼色:“陛下!若非汉天子大义,又岂有曹氏聚贤良以成事之资?”
注意到苏禹珪这老狐狸的神色,刘承祐面色自然,轻拂袖,很是坦然地说道:“苏卿之意,朕明白!你是想说,曹操父子,窃居江山,篡夺汉室,高祖续汉祚,得立我朝,曹魏于朕而言,当是乱臣贼子,岂对仇敌,口出赞誉之辞?”
“陛下英明!”闻其言,苏禹珪稍愣,不过这四个字,是最好的应答。
刘承祐起身,稍微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埃,扫着这一圈文武臣子,朗声道:“不过朕告诉尔等,此事无需避讳。天下大乱,后汉失其鹿,群雄共逐其之,曹魏能代,那是人家的气运能耐!”
“至于我朝,虽续汉祚,追尊两祖,然七八百年下来,得其几分,空据其名也!岭南之地,尚有伪刘,僭称汉室,难道彼辈还与朕有同宗之情吗?”
“朕之意,乃摒其虚,而得其实!大汉江山,岂独在一‘汉’字?股肱之贤臣,忠勇之将士,以及千万心心所向百姓,才是大汉江山的基石!”
刘承祐话音落,底下文武,面面相觑,天子这话实在,但是大胆,有人敬佩,有人愕然,有人不屑,还有人干脆就没听明白。不过郭威反应很快,当先起身,满脸的敬服,恭拜道:“陛下此言高屋建瓴,臣闻之,有如醍醐灌顶,无比拜服!”
聪明人不少,不管心里作何想法,都起身附和着。
苏禹珪更是放开了恭维:“陛下之胸襟气度,恢弘广阔,可纳百川,实令臣等钦佩不已!”
“自唐季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朱梁据中原而起以代之,庄宗灭梁以拥中原而终,晋祖出河东而取中原代唐,如今,占据中原的是我大汉!但是,几十年的纷纷扰扰,帝位更替如走马换灯。”
刘承祐走了几圈,活动了一番腿脚,继续陈诉他的心声:“朕不度德量力,欲止戈弭兵,制暴平乱,以收天下人心。然自古以来,这人心啊,往往是最难收拾的。”
说这话时,刘承祐有意无意地朝盘腿靠在一旁的刘信瞄了两眼:“朕继位至今,虽只一年,然如履薄冰,为政治国,谨小慎微,生恐考虑不周,导致所颁政策,影响到国计民生,以失民心......”
“陛下仁厚!”又是一通赞歌。
说了那么多,刘承祐也需缓一缓,接过张德钧递上的茶水,润了润嗓子后,还有话说:“在座的,有勋贵公卿,有朝中大臣,有统兵将校,有方镇节度,还有地方职官,大汉的江山,就是靠尔等,共同守护拱卫的!”
“大汉立国以来,外寇不息,内乱不止,经过先帝与朕东征西讨,南北用事,穷两岁之功,方使兵锋少弭,国患稍除。而今,朝野内外,道藩州县,当咸分寄任,共体忧劳,更宜念彼疮痍,倍加勤恤,究乡闾之疾苦,去州县之烦苛,劝课耕桑,省察冤滥,共恢庶政,用副忧劳。诸卿,当体朕之苦心!”
“谨遵陛下教诲!”下拜的文武,此番声音很齐。
“看到了吧。我们的官家,说这些好话,讲这些道理,是越发顺畅了!”刘信对着坐在身边的慕容彦超,悄声说了句。
虽然刘信的欣赏水平不高,领会能力也有些欠缺,但也能感觉到,刘承祐所言所行间的针对之意。显示带着一票的文武,拜个什么“关公”,大谈忠义。后边又讲什么民心、民意,这可触及到了刘信的敏感处。
显然,刘信有些高看自己了,刘承祐亲拜关公,说干了嘴,发表那一番言论,又岂是为了这个不成器的皇叔?
“官家,祭拜已毕,是否返回行在?”见刘承祐似乎训话完毕,恭候着张德钧上前请示。
环视一圈,刘承祐在拇指上的黄玉扳指上摸了摸,很有仪度地挥了下手:“回吧!”
张德钧正欲宣告,似乎收到了讯号一般,赵砺从文官队伍里窜了出来,急走上前,表情严肃,双手高捧奏章过头,沉声一字一句道:“臣殿院事赵砺,有要事奏报陛下!”
刘承祐收回了搭着张德钧的手,又坐了回去,淡淡地示意他:“讲!”
赵砺深埋着头:“臣弹劾,侍卫副都指挥使、忠武军节度使、蔡国公刘信!”
一句话,似有提神醒脑之效,瞬息之间,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赵砺的身上。尤其是刘信,一下子挺直了身体,又有些游移的目光坚定起来,眼神冷酷地盯着赵砺。
“这个赵院事,胆子还真是大!”这大概是所有不明就里的官员心中感慨了。
刘承祐身体倒是慢慢松弛下来,目光注意着群臣的反应,一面随意招呼着,语气淡漠:“讲!”
“蔡国公在许州任上,违法乱纪,肆无忌惮,以致阖州上下,骂声载道,民怨沸腾。经臣等调查,其罪有十。其一,口出不逊,抱怨君上;其二,包庇恶奴,欺辱良善;其三,家私用度,逾制逾礼;其四,滥施酷刑,残害生灵;其五,贪渎财货,卖官鬻爵;其六,巧立名目,随意摊派;其七,横行不法,强占土地;其八,欺压僚属,***女;其九,公器私用,藐视国法;其十,纵兵为祸,抢掠民财......”
虽然弹劾书上仅十条,但看赵砺那样子,显然意犹未尽,估计,再让他编个十条,一样拿得出来。
张德钧接过奏书,快速地递给刘承祐。刘承祐呢,简单地浏览了一遍,合拢,在手里掂量了几下。
看向一边的刘信:“皇叔,这可是弹劾你的奏章。对其所言,有何看法?”
刘信冷漠地看了赵砺一眼,目光中闪过一丝暴虐,挪开,直接望着刘承祐:“陛下以为如何?”
场间的气氛,愈加凝重起来。
“皇叔还没有回答朕的问题?”刘承祐仍旧以一个淡漠的语气问道。
刘信眼睛都不眨一下,冷着脸呵斥道:“信口雌黄,污蔑之语!”
刘信,竟然出口成典,看起来似乎早有准备。一双眼睛,竟然没有丝毫的心虚。
刘承祐点着头,扭头看向仍旧跪着,以头磕地的赵砺,冷淡地说:“赵院事,你可知你所纠举者,是何人吗?”
“臣知道。陛下皇叔!”
“你所指,可有证据?”
“桩桩件件,查有实证,请陛下明察!”
沉默了一会儿,刘承祐遽然起身,面无表情,快步而去。
撂下一句话:“赵砺啊,你今日可坏了朕一颗好心情!”
没有做具体表态,但没有态度,就是最好的态度。
这关公旧宅,如其名,就凸显出一个“旧”字,年久失修,破楼烂鼓,墙瓦斑驳。甚至于,连牌位祭器都是临时拾掇准备的。这个时代,关公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不过,其地风水当真不错,历七八年犹存,供人瞻仰。祭拜过后,就在宅外,那简陋的周遭环境中,就着明媚春光,刘承祐邀众臣,席地而坐,坐而论道,大谈“忠义”。
“许州是个好地方啊!”
日头正高,处在一片明朗之中,刘承祐跨坐稍微擦拭过的石阶上,也不顾忌灰尘泥土。忠义之道,说了不少,似也不觉口渴,一副谈兴愈浓的模样,感慨道:“地处中原腹心,人杰地灵,后汉之季,天下崩乱,魏基昌于许。魏武帝以许昌为基,雄踞中原,虎视天下,文治武功,遂成霸业......”
事实上,刘承祐这用典,很不恰当,极其不合适。
话音刚落,随行的宰臣、集贤殿大学士苏禹珪不由起身,轻咳一声,老脸上带着少许的尴尬,朝刘承祐使了个眼色:“陛下!若非汉天子大义,又岂有曹氏聚贤良以成事之资?”
注意到苏禹珪这老狐狸的神色,刘承祐面色自然,轻拂袖,很是坦然地说道:“苏卿之意,朕明白!你是想说,曹操父子,窃居江山,篡夺汉室,高祖续汉祚,得立我朝,曹魏于朕而言,当是乱臣贼子,岂对仇敌,口出赞誉之辞?”
“陛下英明!”闻其言,苏禹珪稍愣,不过这四个字,是最好的应答。
刘承祐起身,稍微拍了拍屁股上的尘埃,扫着这一圈文武臣子,朗声道:“不过朕告诉尔等,此事无需避讳。天下大乱,后汉失其鹿,群雄共逐其之,曹魏能代,那是人家的气运能耐!”
“至于我朝,虽续汉祚,追尊两祖,然七八百年下来,得其几分,空据其名也!岭南之地,尚有伪刘,僭称汉室,难道彼辈还与朕有同宗之情吗?”
“朕之意,乃摒其虚,而得其实!大汉江山,岂独在一‘汉’字?股肱之贤臣,忠勇之将士,以及千万心心所向百姓,才是大汉江山的基石!”
刘承祐话音落,底下文武,面面相觑,天子这话实在,但是大胆,有人敬佩,有人愕然,有人不屑,还有人干脆就没听明白。不过郭威反应很快,当先起身,满脸的敬服,恭拜道:“陛下此言高屋建瓴,臣闻之,有如醍醐灌顶,无比拜服!”
聪明人不少,不管心里作何想法,都起身附和着。
苏禹珪更是放开了恭维:“陛下之胸襟气度,恢弘广阔,可纳百川,实令臣等钦佩不已!”
“自唐季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朱梁据中原而起以代之,庄宗灭梁以拥中原而终,晋祖出河东而取中原代唐,如今,占据中原的是我大汉!但是,几十年的纷纷扰扰,帝位更替如走马换灯。”
刘承祐走了几圈,活动了一番腿脚,继续陈诉他的心声:“朕不度德量力,欲止戈弭兵,制暴平乱,以收天下人心。然自古以来,这人心啊,往往是最难收拾的。”
说这话时,刘承祐有意无意地朝盘腿靠在一旁的刘信瞄了两眼:“朕继位至今,虽只一年,然如履薄冰,为政治国,谨小慎微,生恐考虑不周,导致所颁政策,影响到国计民生,以失民心......”
“陛下仁厚!”又是一通赞歌。
说了那么多,刘承祐也需缓一缓,接过张德钧递上的茶水,润了润嗓子后,还有话说:“在座的,有勋贵公卿,有朝中大臣,有统兵将校,有方镇节度,还有地方职官,大汉的江山,就是靠尔等,共同守护拱卫的!”
“大汉立国以来,外寇不息,内乱不止,经过先帝与朕东征西讨,南北用事,穷两岁之功,方使兵锋少弭,国患稍除。而今,朝野内外,道藩州县,当咸分寄任,共体忧劳,更宜念彼疮痍,倍加勤恤,究乡闾之疾苦,去州县之烦苛,劝课耕桑,省察冤滥,共恢庶政,用副忧劳。诸卿,当体朕之苦心!”
“谨遵陛下教诲!”下拜的文武,此番声音很齐。
“看到了吧。我们的官家,说这些好话,讲这些道理,是越发顺畅了!”刘信对着坐在身边的慕容彦超,悄声说了句。
虽然刘信的欣赏水平不高,领会能力也有些欠缺,但也能感觉到,刘承祐所言所行间的针对之意。显示带着一票的文武,拜个什么“关公”,大谈忠义。后边又讲什么民心、民意,这可触及到了刘信的敏感处。
显然,刘信有些高看自己了,刘承祐亲拜关公,说干了嘴,发表那一番言论,又岂是为了这个不成器的皇叔?
“官家,祭拜已毕,是否返回行在?”见刘承祐似乎训话完毕,恭候着张德钧上前请示。
环视一圈,刘承祐在拇指上的黄玉扳指上摸了摸,很有仪度地挥了下手:“回吧!”
张德钧正欲宣告,似乎收到了讯号一般,赵砺从文官队伍里窜了出来,急走上前,表情严肃,双手高捧奏章过头,沉声一字一句道:“臣殿院事赵砺,有要事奏报陛下!”
刘承祐收回了搭着张德钧的手,又坐了回去,淡淡地示意他:“讲!”
赵砺深埋着头:“臣弹劾,侍卫副都指挥使、忠武军节度使、蔡国公刘信!”
一句话,似有提神醒脑之效,瞬息之间,在场所有官员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赵砺的身上。尤其是刘信,一下子挺直了身体,又有些游移的目光坚定起来,眼神冷酷地盯着赵砺。
“这个赵院事,胆子还真是大!”这大概是所有不明就里的官员心中感慨了。
刘承祐身体倒是慢慢松弛下来,目光注意着群臣的反应,一面随意招呼着,语气淡漠:“讲!”
“蔡国公在许州任上,违法乱纪,肆无忌惮,以致阖州上下,骂声载道,民怨沸腾。经臣等调查,其罪有十。其一,口出不逊,抱怨君上;其二,包庇恶奴,欺辱良善;其三,家私用度,逾制逾礼;其四,滥施酷刑,残害生灵;其五,贪渎财货,卖官鬻爵;其六,巧立名目,随意摊派;其七,横行不法,强占土地;其八,欺压僚属,***女;其九,公器私用,藐视国法;其十,纵兵为祸,抢掠民财......”
虽然弹劾书上仅十条,但看赵砺那样子,显然意犹未尽,估计,再让他编个十条,一样拿得出来。
张德钧接过奏书,快速地递给刘承祐。刘承祐呢,简单地浏览了一遍,合拢,在手里掂量了几下。
看向一边的刘信:“皇叔,这可是弹劾你的奏章。对其所言,有何看法?”
刘信冷漠地看了赵砺一眼,目光中闪过一丝暴虐,挪开,直接望着刘承祐:“陛下以为如何?”
场间的气氛,愈加凝重起来。
“皇叔还没有回答朕的问题?”刘承祐仍旧以一个淡漠的语气问道。
刘信眼睛都不眨一下,冷着脸呵斥道:“信口雌黄,污蔑之语!”
刘信,竟然出口成典,看起来似乎早有准备。一双眼睛,竟然没有丝毫的心虚。
刘承祐点着头,扭头看向仍旧跪着,以头磕地的赵砺,冷淡地说:“赵院事,你可知你所纠举者,是何人吗?”
“臣知道。陛下皇叔!”
“你所指,可有证据?”
“桩桩件件,查有实证,请陛下明察!”
沉默了一会儿,刘承祐遽然起身,面无表情,快步而去。
撂下一句话:“赵砺啊,你今日可坏了朕一颗好心情!”
没有做具体表态,但没有态度,就是最好的态度。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世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世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