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征唐之议
目录:汉世祖| 作者:芈黍离| 类别:历史军事
“陛下有意出兵大理?”李谷抬眼看着刘承祐,面态沉稳,但似乎并不相信。
刘承祐答道:“开疆拓土,不世功业,或可期之!将帅有进取之心,朕亦颇慰!李卿以为如何?”
闻问,李谷稍微斟酌了一下,缓缓应道:“昔日征讨淮南,陛下整练水陆兵马,打造精械,积三载之粮,而后发师。收取荆湖,亦布局数年,屯粮二十万石。至于大军荡平川蜀,虽只半载,然蜀汉争锋,糜十载春秋,间探早布,前后发动十数万之众……”
“看来李卿是持反对意见了?”刘承祐笑道。
李谷揖手:“孙子有云,”庙算多者胜,庙算少者不胜。今若仅以大将之言,匆忙兴师,失之操切,不足取也!
再者,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西南地区,山高林密,道路不同,夷情复杂,贸然兴兵,恐未得其利,已获其弊。
川蜀新下,西南道州,当以养民归治为先,不宜大动。敌情不明,后方欠安,实不宜大动干戈。
大理属南诏故地,立国二十载,举众讨之,劳师远征,前景不明。天宝之事,殷鉴不远,还望陛下三思!”
李谷所说,都是老成谋国,直抒己见,没有迎合刘承祐想法的意思。当然,他也知道,皇帝虽然功业欲望旺盛,但还没到好大喜功的地步,分得清利弊,听得进人言,故而大胆直陈胸意。
当然,刘承祐对李谷的品行与才干,素来敬佩,一直以来,说话都是温言细语的。听其意见,脸上始终带着和煦的笑容,并点头表示尊敬与认可。
又看向柴荣:“卿以为如何?”
柴荣不假思索,直接道:“有东南富庶膏腴之地不取,陛下何有意于云岭?”
柴荣的态度,也是直接挑明的:“而今天下大势,国家重心,首在一统,别无貮向,余政皆为次要。再者,陛下有匡济天下,收复旧土之志,塞北、河西皆是用武之地,何必分心他向。
扫平天下后,强敌在北,不宜南顾!事分轻重,务从主次,如何权衡,以陛下之睿智,可取便之!”
听其所言,刘承祐也没有什么意外之色,只是看着柴荣感慨道:“二卿意见不约而同,皆属此意,朕倒也不需再征求其他人的想法了!”
迎着刘承祐的目光,柴荣顿了下,又道:“大理偏狭僻远,地广人寡,自立不朝,不知中原天威久矣。陛下有志图之,也不是不可,只当缓图。
如李相公所言,还需多加庙算。大理之国力、军备、部族、城邑、道路,等等情况都需做充足了解,妥善准备,尤其是,训练一支熟悉西南地理气候,长于山林奔袭作战的军队。
时机一至,遣一师旅即可平灭之,起事半功倍之效,亦不虞他患!”
听得出来,柴荣对于大理并没有那么得感兴趣,并且,不太瞧得上。同时,对于大汉朝下一步的动向,意见也表达得很清楚了。
“征讨大理,朕确实有所意动,此所谓得蜀而望滇!”刘承祐一副很坦然的样子,说道:“不过二卿也确实有理,朕不打无准备之仗,只能稍抑王全斌建功之心了,以待将来了!”
“陛下英明!”对于皇帝的反应,两人也没有太意外,拱手应道。
略作思吟,刘承祐说道:“不过,缓图不代表不图,备征大理之事,朕就交给王全斌去准备,二位以为如何?”
“臣觉得可以!”李谷点头道。
柴荣想了想,也道:“王老将军如今功业之心难抑,亟待重建功勋,恢复名誉。若以之备征于蜀南,必然竭力,不敢怠慢。以其威名, 威名,还可弹压蜀中,震慑宵小,保障剑南的治安与稳定!”
“那便以王全斌为剑南道副都指挥使!”刘承祐一挥手,平静道。
“如此不怕王全斌不尽心!”李谷捋着花须,轻笑道。
一双老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说道:“前有蜀阻,致大理建国以来,未曾与中国交通,如今川蜀已定,两方接壤,道途已开,大汉当与之加强联系往来!”
“卿所言甚是!”刘承祐立刻就会意了,说道:“该当如此,此次国庆,段氏亦遣使道贺献礼,这礼尚往来,朝廷也该当有所回应,可着礼部,安排人往西南走一遭,宣化我大汉国威!”
“武德司那边朕会交待,军情司就由柴卿安排了!”刘承祐对柴荣道。
柴荣会意,拱手:“遵命!”
大理事暂时搁议,看向李、柴二人,沉声问道:“二卿以为,如今可是平唐时机?”
从皇帝那郑重严肃的表情就可知,这才是他唤二者前来的真正目的,比起大理那穷山恶水,显然还是国富民稠的江南地区,更令他动心。
而针对天子此问,二人显然要更慎重些,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回是柴荣率先开口了,道:“陛下,臣以为南唐并不难取,自淮南大战后,汉益强而唐日弱,我军伐之,当如泰山压卵,摧枯拉朽,非其所能挡。
江南国土狭小,除了一条两国共用的长江,几乎无险可守,且四面皆敌。根据调查,江南仍拥兵十数万,有一战之力者,唯鄂州刘仁赡,润州林仁肇,约三万之众,余者皆不为道。
然刘仁赡年迈,我军随时可隔断长江,单独歼之。林仁肇虽固勇略,有进取之心,但毕竟是闽国降将,前者有李弘冀、韩熙载支持,故而受到重用,今李弘冀废,韩熙载罢,林仁肇亦颇受影响,少用武之地。
我军则不然,兵强马壮,两衙禁军暂且不提,水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大用,江南水网,难成滞阻。大汉如兴师,必可功成。不过,臣建议,再等一段时间,待蜀中彻底安稳,善后事宜尽数落实,与朝廷、将士、百姓以喘息之机,再将战略转向江表!”
事实上,以大汉朝廷如今的实力,即便立刻发兵,也是能够办到的。平蜀动用的,主要西南的军力、民力,在中原、两淮,朝廷还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可以动用,朝廷财、物力虽然消耗不少,但有蜀国的斩获补充,犹有余地。
但是,平蜀前后,加上蜀乱,大汉各个方面都显疲惫。川蜀需要休养,善后的事宜涉及到关中及整个长江中上游。在半壁江山需要休养的情况下,大汉仍旧可以征调军、民、财力,进行一场灭国之战,并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那样,国家就太疲敝了,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
灭蜀之后,统一在即,奠定历史地位的功绩就在眼前,哪怕以刘承祐心思深沉如海,仍旧不免急切。
是故,对于柴荣之言,他认可,但心中始终带有些紧迫感,想要一蹴而就。
大家好 我们公众 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 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 年末最后一次福利 请大家抓住机会 公众号
眼珠子转悠了几下,刘承祐说:“以柴卿之见,发兵即可功成?”
皇帝的态度,让柴荣稍微皱了下眉头,点了点头,但还是认真地建议道:“臣以为,功成乃是必然,但不可操之过急,稍缓步伐,准备充足,尚可游刃有余!”
“李卿以为如何?”刘承祐又瞧向李谷。
刘承祐与柴荣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话尽收耳中,李谷显然也考虑清楚了,肯定地答刘承祐道:“陛下,从两国国力对比来看,举兵伐唐,实乃以镒称铢,必能成功!”
刘承祐答道:“开疆拓土,不世功业,或可期之!将帅有进取之心,朕亦颇慰!李卿以为如何?”
闻问,李谷稍微斟酌了一下,缓缓应道:“昔日征讨淮南,陛下整练水陆兵马,打造精械,积三载之粮,而后发师。收取荆湖,亦布局数年,屯粮二十万石。至于大军荡平川蜀,虽只半载,然蜀汉争锋,糜十载春秋,间探早布,前后发动十数万之众……”
“看来李卿是持反对意见了?”刘承祐笑道。
李谷揖手:“孙子有云,”庙算多者胜,庙算少者不胜。今若仅以大将之言,匆忙兴师,失之操切,不足取也!
再者,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西南地区,山高林密,道路不同,夷情复杂,贸然兴兵,恐未得其利,已获其弊。
川蜀新下,西南道州,当以养民归治为先,不宜大动。敌情不明,后方欠安,实不宜大动干戈。
大理属南诏故地,立国二十载,举众讨之,劳师远征,前景不明。天宝之事,殷鉴不远,还望陛下三思!”
李谷所说,都是老成谋国,直抒己见,没有迎合刘承祐想法的意思。当然,他也知道,皇帝虽然功业欲望旺盛,但还没到好大喜功的地步,分得清利弊,听得进人言,故而大胆直陈胸意。
当然,刘承祐对李谷的品行与才干,素来敬佩,一直以来,说话都是温言细语的。听其意见,脸上始终带着和煦的笑容,并点头表示尊敬与认可。
又看向柴荣:“卿以为如何?”
柴荣不假思索,直接道:“有东南富庶膏腴之地不取,陛下何有意于云岭?”
柴荣的态度,也是直接挑明的:“而今天下大势,国家重心,首在一统,别无貮向,余政皆为次要。再者,陛下有匡济天下,收复旧土之志,塞北、河西皆是用武之地,何必分心他向。
扫平天下后,强敌在北,不宜南顾!事分轻重,务从主次,如何权衡,以陛下之睿智,可取便之!”
听其所言,刘承祐也没有什么意外之色,只是看着柴荣感慨道:“二卿意见不约而同,皆属此意,朕倒也不需再征求其他人的想法了!”
迎着刘承祐的目光,柴荣顿了下,又道:“大理偏狭僻远,地广人寡,自立不朝,不知中原天威久矣。陛下有志图之,也不是不可,只当缓图。
如李相公所言,还需多加庙算。大理之国力、军备、部族、城邑、道路,等等情况都需做充足了解,妥善准备,尤其是,训练一支熟悉西南地理气候,长于山林奔袭作战的军队。
时机一至,遣一师旅即可平灭之,起事半功倍之效,亦不虞他患!”
听得出来,柴荣对于大理并没有那么得感兴趣,并且,不太瞧得上。同时,对于大汉朝下一步的动向,意见也表达得很清楚了。
“征讨大理,朕确实有所意动,此所谓得蜀而望滇!”刘承祐一副很坦然的样子,说道:“不过二卿也确实有理,朕不打无准备之仗,只能稍抑王全斌建功之心了,以待将来了!”
“陛下英明!”对于皇帝的反应,两人也没有太意外,拱手应道。
略作思吟,刘承祐说道:“不过,缓图不代表不图,备征大理之事,朕就交给王全斌去准备,二位以为如何?”
“臣觉得可以!”李谷点头道。
柴荣想了想,也道:“王老将军如今功业之心难抑,亟待重建功勋,恢复名誉。若以之备征于蜀南,必然竭力,不敢怠慢。以其威名, 威名,还可弹压蜀中,震慑宵小,保障剑南的治安与稳定!”
“那便以王全斌为剑南道副都指挥使!”刘承祐一挥手,平静道。
“如此不怕王全斌不尽心!”李谷捋着花须,轻笑道。
一双老眼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说道:“前有蜀阻,致大理建国以来,未曾与中国交通,如今川蜀已定,两方接壤,道途已开,大汉当与之加强联系往来!”
“卿所言甚是!”刘承祐立刻就会意了,说道:“该当如此,此次国庆,段氏亦遣使道贺献礼,这礼尚往来,朝廷也该当有所回应,可着礼部,安排人往西南走一遭,宣化我大汉国威!”
“武德司那边朕会交待,军情司就由柴卿安排了!”刘承祐对柴荣道。
柴荣会意,拱手:“遵命!”
大理事暂时搁议,看向李、柴二人,沉声问道:“二卿以为,如今可是平唐时机?”
从皇帝那郑重严肃的表情就可知,这才是他唤二者前来的真正目的,比起大理那穷山恶水,显然还是国富民稠的江南地区,更令他动心。
而针对天子此问,二人显然要更慎重些,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回是柴荣率先开口了,道:“陛下,臣以为南唐并不难取,自淮南大战后,汉益强而唐日弱,我军伐之,当如泰山压卵,摧枯拉朽,非其所能挡。
江南国土狭小,除了一条两国共用的长江,几乎无险可守,且四面皆敌。根据调查,江南仍拥兵十数万,有一战之力者,唯鄂州刘仁赡,润州林仁肇,约三万之众,余者皆不为道。
然刘仁赡年迈,我军随时可隔断长江,单独歼之。林仁肇虽固勇略,有进取之心,但毕竟是闽国降将,前者有李弘冀、韩熙载支持,故而受到重用,今李弘冀废,韩熙载罢,林仁肇亦颇受影响,少用武之地。
我军则不然,兵强马壮,两衙禁军暂且不提,水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大用,江南水网,难成滞阻。大汉如兴师,必可功成。不过,臣建议,再等一段时间,待蜀中彻底安稳,善后事宜尽数落实,与朝廷、将士、百姓以喘息之机,再将战略转向江表!”
事实上,以大汉朝廷如今的实力,即便立刻发兵,也是能够办到的。平蜀动用的,主要西南的军力、民力,在中原、两淮,朝廷还有足够的后备力量可以动用,朝廷财、物力虽然消耗不少,但有蜀国的斩获补充,犹有余地。
但是,平蜀前后,加上蜀乱,大汉各个方面都显疲惫。川蜀需要休养,善后的事宜涉及到关中及整个长江中上游。在半壁江山需要休养的情况下,大汉仍旧可以征调军、民、财力,进行一场灭国之战,并且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那样,国家就太疲敝了,所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
灭蜀之后,统一在即,奠定历史地位的功绩就在眼前,哪怕以刘承祐心思深沉如海,仍旧不免急切。
是故,对于柴荣之言,他认可,但心中始终带有些紧迫感,想要一蹴而就。
大家好 我们公众 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 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 年末最后一次福利 请大家抓住机会 公众号
眼珠子转悠了几下,刘承祐说:“以柴卿之见,发兵即可功成?”
皇帝的态度,让柴荣稍微皱了下眉头,点了点头,但还是认真地建议道:“臣以为,功成乃是必然,但不可操之过急,稍缓步伐,准备充足,尚可游刃有余!”
“李卿以为如何?”刘承祐又瞧向李谷。
刘承祐与柴荣君臣二人之间的对话尽收耳中,李谷显然也考虑清楚了,肯定地答刘承祐道:“陛下,从两国国力对比来看,举兵伐唐,实乃以镒称铢,必能成功!”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世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世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