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8章 风起北疆(上)
目录:寒门巨子| 作者:路人家| 类别:历史军事
陆缜脸上的皱纹此时看着是越发深刻了,只见他一番皱眉苦思,这才缓声道:“陛下,臣以为,一切还是当以安稳为上。虽然这些边将确曾与永王有过钱财往来,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有了二心,若是真要处置,只怕后患无穷啊。”
郭昂却把头一摇:“陆相此言差矣,你素来老成持重,这一点我自然是佩服与认同的,但此事上却有不同。边将身系我大越北疆安危,要的就是绝对可靠之人,而现在,他们是否可靠就不好说了。
“为防有变,朝廷就应该尽早做出打算。尤其是沈重山和董繁两人,更是重中之重,至少要先将他们召回京城,确认他们并无二心,才好再予以重任。
“另外就是关烽、彭鹏、方悦等将,他们身处北疆几处要紧关隘和军镇,手握至少一万精锐,也不得不防。所以臣的意思,是尽快想法子将他们调回京城,查明其忠心与否,再作下一步的安排。”
皇帝认真地听着他的建言,做着深刻的思考,半晌后才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会让边关出现动荡不安吗?若是被鬼戎抓住机会,趁机出兵,又当如何?”
“陛下不必过于忧心,鬼戎虽一直都有寇边犯境,但论威胁依然不是太大。我边关屯兵足有三十七万,将领上百,临时抽调几名将领回京述职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何况,这不还有岳霖老将军坐镇吗?”
一番话说得皇帝眼中也闪过了异样的光芒来。说实在的,自打从永王口中问出了他居然与边关诸多将领都有钱财往来后,皇帝是真有些担忧了,他生怕什么时候突然边关就出了乱子,某些将领举起一面反旗来,就朝中原杀来。
多疑一向就是孙雍最大的问题,正因多疑,他才会把制衡之道用到极致,在朝中不断制造矛盾双方,文官与武官,太子和永王,左相右相……哪怕这么一来必然会导致朝中纷争倾轧,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也只能忍受,甚至是推波助澜。
而现在,威胁来自边关,就更让他寝食不安了。可以说,当他召集四名重臣商议对策时,就已经有了下意识的决定了。
而这一点心思自然被王晗迅速捕捉到,他都不带有半点犹豫的,便跟着开口:“陛下,臣也以为此事刻不容缓,必须尽快确认那些边将的忠心。及时将他们召回京城,一一确认,才是稳妥之道。”
“唔,你也以为此法可行?”皇帝更感意动。
而陆缜却有些急了:“陛下三思啊,臣以为此事绝不能操之过急,如今刑部一事已闹得天下尽知,难保不会让那些将领心生顾忌。一旦他们真因此而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来,损伤的可是我大越边事啊。”
“陆相,你这也太小心了些,如今我大越边将何止一两百,只是调回三十来人,实在不足为虑。”王晗已经摸到了皇帝的脉门,自然敢于开口。
倒是郭昂,这时也有些犹豫了,身为枢密使,他本就是武将出身,深知用兵之道。不过就当他想要附和陆缜时,又瞥见了皇帝眼中不耐之色,旋即就明白了过来,其实陛下心中早有定策,今日只是为了征得四名重臣的同意而已。所以此时提出反对,效果不好不说,反而会图惹皇帝不快啊。
本来,随着边关军事稀少,再加上几边前的那场败绩,就使武将在朝中地位下降,他这个枢密使更是情况堪忧。若是再因此狠狠得罪了皇帝,之后的日子只怕更艰难了。
想明白这一层后,郭昂终究是选择了明哲保身,没有再开口反对。只有陆缜还在苦口婆心地进言劝说,但有王晗在旁辩驳,他也难以做到说服皇帝。
直说了好半天后,皇帝才有些不耐烦地摆了下手:“好啦,你二人的意思朕已清楚,无非就是你有顾虑,认为不该轻动边将。可陆卿,你可有想过,若放任不管,让他们坐大再生出叛逆之心,甚至行那不臣之事,对我大越来说,威胁只会更大啊?”
陆缜倒是早就预料到有此一问,便即作答:“陛下所虑自然在理,但在臣看来,此事其实并不难解决。一下把数十边将都调回京师自然不妥,可若一个个来,情况就好了许多。只要徐徐而图,臣以为半年之内,就可明辨是非,既可确保边疆安稳,又能让陛下宽心。”
皇帝虽然有些不那么满意,但也看得出来,这已是陆缜做出的最大让步了。便扫了眼王晗和郭昂:“你们两个以为如何?”
“臣以为这么做会不会太拖延了些?”
“臣以为此法倒是稳重,可以一试。”
最后,大家便把目光落到了身份最低,一直都没怎么开腔,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参知政事唐千文的身上:“你怎么看?”
“臣以为,稳妥些也是好的,不过这首先要查问的人选却是关键所在。”唐千文倒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不是完全来此打酱油的,斟酌着道,“比如沈董二帅,那可是边军定海神针般的人物,实在不能轻动,而一些其实所在并不太重要的军镇将领,也可暂缓召见。倒是一些位于要冲边关的将领,才是最需要及时甄别的。比如多年来一直镇守定虏关的总兵关烽。”
这话还真就提醒到了郭昂,他也深以为然地点头:“唐大参所言甚是,定虏关位于霸州之东,防其后路,一旦那里真有变,只怕霸州便危险了。而霸州,又是我北疆诸多关城中仅次于幽州的大城,是断不容有失的。所以确认其忠诚,便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他这一分析,陆缜与王晗也深以为然地点头认可:“那就先从这个关烽开始,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几名重臣已有了统一意见,皇帝自然从善如流。虽然慢了些,但好歹是按他的意思开始甄别边将了,所以他便一点头:“那就按此而办吧。就从关烽开始,让边关众将一一回京述职,确认他们的忠诚。”
“臣遵旨!”四名臣子忙拱手领命,接下来,就是由政事堂和枢密院联名下达政令,把相关将领一一调回京城了。
在皇帝,和这些臣子看来,这一切也只是为防万一,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完全可控。或许用不了半年,一切就能彻底恢复。
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
十月下旬的中原已初觉寒意,而此时的北方草原则早算入了隆冬,几场大雪下来,辽阔的草原上除了一望无际的白色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色彩。
大雪封冻之下,本来还生机勃勃的草原已陷入了彻底的沉寂,原先活跃的野兽,无论大小,皆不见踪迹,只有那一处处的族群聚落所在,才能瞧见那些被特意保护安顿下来的牛羊马匹。
对草原各部来说,作为财产的牛羊马匹和自己性命一样宝贵,能否保下这些牲畜,意味着一家一姓,甚至是一个族群能否得以继续延续生存。为了让牛羊们顺利越冬,草原上的牧民会用尽一切手段来保护他们,哪怕自己多吃苦,也再所不惜。
于是一些奇怪的景象也就出现了,比如某个小族群中,牧民一家只能蜷缩在小小的帐篷里,反而把更大更温暖的厚实帐篷拿来安顿牲畜;再比如许多人家里都穷得饥一顿饱一顿,可牛羊们的草料食物却不敢有丝毫马虎,务必要让它们吃饱吃好……
可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有许多牛羊没能挺过今年这个越发严寒的冬天,还没到冬月呢,一些实力不够的小部族便已损失惨重,人心惶惶了。眼看即便撑过了这个冬季,待到来年,部族怕也要在春荒中被其他大部落给吞并消灭了。
而就在这时,位于草原西南这一片,势力最大,足有五万人口的大部落克延部突然派出几十骑信使来到了诸多遭灾的族群驻地,传递给他们一个消息:“长生天照拂下的亲人们啊,这将是我们诸部一同联合,共抗白灾的唯一机会……十日之后,我们的汗会在黑沙河畔等候着你们的光临,向你们传达出来自长生天的全新旨意……”
当这个消息传递到每一个受灾部族的首领面前时,这些人没有过多的考虑便答应了这一邀约。因为到了这一步,他们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有倚靠更强大的部族,从他们那儿获取过冬的物资,才能让整个部族生存下去。
至于今后,即便被大部族整个吞并,从而彻底失去自我,他们也不是太在意了。
当各部的回信报回来时,身着皮裘,身材魁梧,黑色面皮,容貌凶悍的克延部大汗,克延黑妥总算是长长地抒出了一口气来:“事情倒还算顺利,可是,即便我真能把附近十三个部族都联合起来,手下能用的兵马勇士也不过区区三万来人,你真觉着我们能进入中原吗,我尊贵的朋友?”
郭昂却把头一摇:“陆相此言差矣,你素来老成持重,这一点我自然是佩服与认同的,但此事上却有不同。边将身系我大越北疆安危,要的就是绝对可靠之人,而现在,他们是否可靠就不好说了。
“为防有变,朝廷就应该尽早做出打算。尤其是沈重山和董繁两人,更是重中之重,至少要先将他们召回京城,确认他们并无二心,才好再予以重任。
“另外就是关烽、彭鹏、方悦等将,他们身处北疆几处要紧关隘和军镇,手握至少一万精锐,也不得不防。所以臣的意思,是尽快想法子将他们调回京城,查明其忠心与否,再作下一步的安排。”
皇帝认真地听着他的建言,做着深刻的思考,半晌后才道:“如此一来,岂不是会让边关出现动荡不安吗?若是被鬼戎抓住机会,趁机出兵,又当如何?”
“陛下不必过于忧心,鬼戎虽一直都有寇边犯境,但论威胁依然不是太大。我边关屯兵足有三十七万,将领上百,临时抽调几名将领回京述职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何况,这不还有岳霖老将军坐镇吗?”
一番话说得皇帝眼中也闪过了异样的光芒来。说实在的,自打从永王口中问出了他居然与边关诸多将领都有钱财往来后,皇帝是真有些担忧了,他生怕什么时候突然边关就出了乱子,某些将领举起一面反旗来,就朝中原杀来。
多疑一向就是孙雍最大的问题,正因多疑,他才会把制衡之道用到极致,在朝中不断制造矛盾双方,文官与武官,太子和永王,左相右相……哪怕这么一来必然会导致朝中纷争倾轧,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也只能忍受,甚至是推波助澜。
而现在,威胁来自边关,就更让他寝食不安了。可以说,当他召集四名重臣商议对策时,就已经有了下意识的决定了。
而这一点心思自然被王晗迅速捕捉到,他都不带有半点犹豫的,便跟着开口:“陛下,臣也以为此事刻不容缓,必须尽快确认那些边将的忠心。及时将他们召回京城,一一确认,才是稳妥之道。”
“唔,你也以为此法可行?”皇帝更感意动。
而陆缜却有些急了:“陛下三思啊,臣以为此事绝不能操之过急,如今刑部一事已闹得天下尽知,难保不会让那些将领心生顾忌。一旦他们真因此而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来,损伤的可是我大越边事啊。”
“陆相,你这也太小心了些,如今我大越边将何止一两百,只是调回三十来人,实在不足为虑。”王晗已经摸到了皇帝的脉门,自然敢于开口。
倒是郭昂,这时也有些犹豫了,身为枢密使,他本就是武将出身,深知用兵之道。不过就当他想要附和陆缜时,又瞥见了皇帝眼中不耐之色,旋即就明白了过来,其实陛下心中早有定策,今日只是为了征得四名重臣的同意而已。所以此时提出反对,效果不好不说,反而会图惹皇帝不快啊。
本来,随着边关军事稀少,再加上几边前的那场败绩,就使武将在朝中地位下降,他这个枢密使更是情况堪忧。若是再因此狠狠得罪了皇帝,之后的日子只怕更艰难了。
想明白这一层后,郭昂终究是选择了明哲保身,没有再开口反对。只有陆缜还在苦口婆心地进言劝说,但有王晗在旁辩驳,他也难以做到说服皇帝。
直说了好半天后,皇帝才有些不耐烦地摆了下手:“好啦,你二人的意思朕已清楚,无非就是你有顾虑,认为不该轻动边将。可陆卿,你可有想过,若放任不管,让他们坐大再生出叛逆之心,甚至行那不臣之事,对我大越来说,威胁只会更大啊?”
陆缜倒是早就预料到有此一问,便即作答:“陛下所虑自然在理,但在臣看来,此事其实并不难解决。一下把数十边将都调回京师自然不妥,可若一个个来,情况就好了许多。只要徐徐而图,臣以为半年之内,就可明辨是非,既可确保边疆安稳,又能让陛下宽心。”
皇帝虽然有些不那么满意,但也看得出来,这已是陆缜做出的最大让步了。便扫了眼王晗和郭昂:“你们两个以为如何?”
“臣以为这么做会不会太拖延了些?”
“臣以为此法倒是稳重,可以一试。”
最后,大家便把目光落到了身份最低,一直都没怎么开腔,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参知政事唐千文的身上:“你怎么看?”
“臣以为,稳妥些也是好的,不过这首先要查问的人选却是关键所在。”唐千文倒也有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不是完全来此打酱油的,斟酌着道,“比如沈董二帅,那可是边军定海神针般的人物,实在不能轻动,而一些其实所在并不太重要的军镇将领,也可暂缓召见。倒是一些位于要冲边关的将领,才是最需要及时甄别的。比如多年来一直镇守定虏关的总兵关烽。”
这话还真就提醒到了郭昂,他也深以为然地点头:“唐大参所言甚是,定虏关位于霸州之东,防其后路,一旦那里真有变,只怕霸州便危险了。而霸州,又是我北疆诸多关城中仅次于幽州的大城,是断不容有失的。所以确认其忠诚,便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他这一分析,陆缜与王晗也深以为然地点头认可:“那就先从这个关烽开始,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几名重臣已有了统一意见,皇帝自然从善如流。虽然慢了些,但好歹是按他的意思开始甄别边将了,所以他便一点头:“那就按此而办吧。就从关烽开始,让边关众将一一回京述职,确认他们的忠诚。”
“臣遵旨!”四名臣子忙拱手领命,接下来,就是由政事堂和枢密院联名下达政令,把相关将领一一调回京城了。
在皇帝,和这些臣子看来,这一切也只是为防万一,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完全可控。或许用不了半年,一切就能彻底恢复。
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
十月下旬的中原已初觉寒意,而此时的北方草原则早算入了隆冬,几场大雪下来,辽阔的草原上除了一望无际的白色之外,几乎找不到其他色彩。
大雪封冻之下,本来还生机勃勃的草原已陷入了彻底的沉寂,原先活跃的野兽,无论大小,皆不见踪迹,只有那一处处的族群聚落所在,才能瞧见那些被特意保护安顿下来的牛羊马匹。
对草原各部来说,作为财产的牛羊马匹和自己性命一样宝贵,能否保下这些牲畜,意味着一家一姓,甚至是一个族群能否得以继续延续生存。为了让牛羊们顺利越冬,草原上的牧民会用尽一切手段来保护他们,哪怕自己多吃苦,也再所不惜。
于是一些奇怪的景象也就出现了,比如某个小族群中,牧民一家只能蜷缩在小小的帐篷里,反而把更大更温暖的厚实帐篷拿来安顿牲畜;再比如许多人家里都穷得饥一顿饱一顿,可牛羊们的草料食物却不敢有丝毫马虎,务必要让它们吃饱吃好……
可即便如此,依然还是有许多牛羊没能挺过今年这个越发严寒的冬天,还没到冬月呢,一些实力不够的小部族便已损失惨重,人心惶惶了。眼看即便撑过了这个冬季,待到来年,部族怕也要在春荒中被其他大部落给吞并消灭了。
而就在这时,位于草原西南这一片,势力最大,足有五万人口的大部落克延部突然派出几十骑信使来到了诸多遭灾的族群驻地,传递给他们一个消息:“长生天照拂下的亲人们啊,这将是我们诸部一同联合,共抗白灾的唯一机会……十日之后,我们的汗会在黑沙河畔等候着你们的光临,向你们传达出来自长生天的全新旨意……”
当这个消息传递到每一个受灾部族的首领面前时,这些人没有过多的考虑便答应了这一邀约。因为到了这一步,他们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只有倚靠更强大的部族,从他们那儿获取过冬的物资,才能让整个部族生存下去。
至于今后,即便被大部族整个吞并,从而彻底失去自我,他们也不是太在意了。
当各部的回信报回来时,身着皮裘,身材魁梧,黑色面皮,容貌凶悍的克延部大汗,克延黑妥总算是长长地抒出了一口气来:“事情倒还算顺利,可是,即便我真能把附近十三个部族都联合起来,手下能用的兵马勇士也不过区区三万来人,你真觉着我们能进入中原吗,我尊贵的朋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寒门巨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寒门巨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