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罪恶深重【第四更!求全订!求月票!】73/115
目录: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作者:俊秀才| 类别:历史军事
“今太子失德,纵容属下胡作非为,罔顾国法。故除去太子铭宇太子之位,逐出太子东宫,以儆效尤。”
“太子伴读孙彬,卑劣贪婪,上不念太子之厚爱恩德,下不体芸芸众生民心,贪赃枉法,特令消除其身上一切职位,家产抄没,终身不得为官。”
“太子洗马沈明勤……” “太子伴读林耀……”
“太子东宫所属朱哲……”
“……”
忽然张贴出来的这么一份份圣旨,让京城的老百姓们目瞪口呆。
他们本来就是想要吃瓜的。 可没想到皇上居然给了这么一个大瓜,简直是让人有点承受不起。
太子……太子都被撸了?
有没有这么夸张!?
他可是国之储君啊!是未来的皇帝啊!
现在忽然就失去了这个身份,那不意味着储君又有了悬念? 皇帝可不仅仅只有他一个儿子啊,宫里还有一个寿王呢!
但寿王年龄才不过八岁,哪里担当得起太子的重担?
倘若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不到十岁、甚至是十几岁的皇帝登基……这不是踏马的开玩笑吗?
老百姓们心中很是不愿意相信,但圣旨都已经颁布了,自然假不得。
更何况皇城里面已经传来了消息,太子……前太子铭宇,已经确实是从东宫搬了出来,搬到旁边一座亲王府居住。 毕竟前太子虽然不再是太子了,可他还有一个“仁王”的封号,仍旧是帝国皇子嘛。
不过,进了亲王府的仁王殿下,却直接关闭了大门,谢绝一切人等到访。
别说那群被抄家之后的东宫所属臣子们,就连唯一没有牵扯进去的李帆,都没办法见到仁王。
大家都在讲,这是仁王在闭门思过,不想要在这个时候再刺激皇上了。
京中人多有传闻,仁王实际上没有多少挖自家墙角的事情,多半都是他的属下们干的。 只不过仁王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不惜丢掉了太子之位。
于是民间对仁王的评价反而是很高,觉得他愿意替手下们担待,是一个好主子。
但柳铭淇对此却嗤之以鼻。
是!
仁王这样不但保全的手下,还让人觉得他有情有义,但这只是他个人得到名誉上的好处罢了。
当他的身份是太子的时候,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帝国利益为准。
杀掉这群仗着他贪赃枉法的手下,才是最恰当的。
因为他们在你还是太子的时候,都敢如此肆意妄为,那么等你登基成为了皇帝后呢?
虽然这些人不大可能入朝为官了,但他们仍旧是登基的太子最信任的人,到时候去各地做各种买卖,仗着皇帝的宠信,巧取豪夺,不一样会把江山社稷弄得一团糟吗?
况且你连最基本的“国家社稷为重”的理念都没有,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即便是威胁到了整个天下,你是不是还会只论私人感情,高高举起,轻轻放过呢?
呃……
好像不应该只说以后的太子,就现在这位景和帝也是这样的人。
漕运总督林镇远、内务大臣张翔、户部尚书王飞腾以及豹骑卫大将军朱坤,林镇远一入京便进了宫,和其余三人一起,留在宫中,一直没有出来。
但办理案件的帝京府衙门、刑部和大理寺三方面,都不断的传来了对于他们不利的消息。
内务大臣张翔自然不用说,内务府整整六百万两白银消失不见,他是主要的负责人,也是贪腐最大的一个贪官,根本推卸不了责任。
户部尚书王飞腾比他要好一些,王飞腾贪得不多,基本上都是别人给的,或者利用职权做点交易,户部亏空的八百万两白银,他并不是主要责任人。
而且这些钱并不是最近才被贪掉的,起始时间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起码持续了一二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
从这个方面来讲,前一任的户部尚书、如今的副相南宫忌,也是绝对跑不掉的。
除开这几位,漕运总督林镇远被数十道密折弹劾,据说列举了上百项罪名,牵扯到贪污的金额不计其数,另外在各种违法乱纪方面,也是触目惊心。
这也是大家看到林镇远大树将倒,才纷纷跳出来落井下石。
不能说这些罪责以前没有,只是说大家都手握着证据,不敢拿出来。
现在既然林镇远注定了要倒霉,那么大家也不客气了,什么都往上堆。
据说看到这些作恶如山证据的皇帝勃然大怒,差一点又要昏过去了。
本来京城里的林府,因为是林镇远大儿子林耀居住的原因,已经抄了一遍。
现在要抄家的,那就变成了淮安的漕运总督府了。
林镇远很惨,豹骑卫大将军朱坤也差不多。
虎贲卫、金吾卫和豹骑卫包围了整个豹骑卫的营地,还有他们家属居住的区域,抓捕了留在京畿地区的所有屯长以上将领。
数十人被投入了绣衣卫大牢,严刑拷打。
结果这群十来年前威震西北边疆的精锐们,很快的就败下阵来,痛哭流涕的交代出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朱坤是八年之前上任豹骑卫大将军的,那时候他原本在豹骑卫的大儿子朱平川,早已经因为追杀草原盗贼而遗憾的失踪。
到任之后,他迅速的腐化了下去,不但贪污了军饷,而且还买卖官职。
在戍守边疆的期间,还诬陷好人、打压边境周围的牧民,为自己谋私利。
甚至于他还因为利益,直接剿灭了一支游牧小部落,转手把他们的牛羊、孩童妇孺卖给了商人们,大获其财。
这些种种罪状一查处清楚,朱坤想要不脱层皮都难。
甚至如果景和帝稍微严格一点,朱坤直接下狱论死罪,也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这也代表着朝廷诸公的意思。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细节,会流露出来?
真的是一些小官吏们偷偷传出来的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柳铭淇一眼就能断定,这就是一群大佬们故意抛出来,惹起民愤的。
一旦民愤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算是景和帝想要偏袒轻饶,都没有可能。
倒是还有一位在入京途中的从二品大员——北方水师总督张公栗,多方查证之后确定,并没有什么大毛病。
他的罪责主要是对属下的三支水师舰队监管不够严格,让一些人瞒天过海,利用水师做起了各种偷运走私的买卖。
其实从跟底上来讲,这个错不怎么离谱。
为什么?
北方水师分成了三个分支,分别是登州、连云港和舟山三大舰队。
张公栗平日里只能驻扎在一个地方,也就是固定的登州,所以连云港和舟山他都是不可能完全管理。
但这一次也是给朝廷诸公敲响了警钟。
倘若都是这样各自为政,水师总督管不了属下,那么以后还怎么集合力量发展水师,保障各种海贸商业正常进行?
此次出了问题,除了正常的清洗之外,怎么加强水师总督的权力,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
以上的几位,只是最大的那几只老虎。
以他们为中心点,钩织成的一个个网络,里面包括的官员少则数十,多则数百。
这还是极度精简过的结果,倘若是大肆攀附和检举,稍微有点问题的都牵扯进来,恐怕全朝廷三分之一的官员都要完蛋。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大康都是伤筋动骨,而且这种惨重的损失,并不是一两年就能恢复完毕的。
单说一个户部的重建,这得耗费多少心血,耗费多少人力?
更别说你现在长江和黄河的肆虐都没有结束。
除了之前给沿途的省份带来巨大的伤害外,它们已经渡过了两湖和中部区域,正在急速的推进至山东、江苏这两个最后的入海口区域。
因为之前积累了太多的能量,所以它们几乎是横冲直闯,根本无法阻挡。
首先的几座县城便已经全部沦陷,到处都是被水淹没,呈现了汪洋大海的局面。
也多亏了有飞鸽传书这样的东西,消息传递得非常迅速。
这才让靠东边的那些省份,都抓紧时间抢收了水稻和小麦。
特别是山东、江苏这两个落在最后的省份,早就把粮食抢收得干干净净。
但饶是如此,堤坝被冲毁、到处都被水淹没的场景,还是让人心颤不已。
暂时兼任赈灾钦差大臣一职的江南总督刘仁怀,此时并没有什么动作。
不是他没有准备,而是现在动了也没用。
大洪水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你只看每年的钱塘江潮水就晓得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和大洪水对抗,根本就是无用功,反倒是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各种物资的浪费。
他只能等到洪水峰头过后,再积极进行救灾工作,顺带着又是以工代赈,把这一个区域的堤坝防洪措施再认真做一次。
刘仁怀自己都在庆幸,之前皇帝把江南勋贵们因为积极踊跃捐赠得到“加恩令”的一千万两白银留在了江南。
没有这么一大笔钱,面对一个注定是烂摊子的局面,他也会非常头疼。
江南就算再富饶,也禁不起这么接二连三的折腾啊!
……
越是到了关键时刻,反而落笔越发谨慎了。
诸君对于卷末的情节,还是没有一个人完全猜对~~~
顺便再求一下全订!!
谢谢!
“太子伴读孙彬,卑劣贪婪,上不念太子之厚爱恩德,下不体芸芸众生民心,贪赃枉法,特令消除其身上一切职位,家产抄没,终身不得为官。”
“太子洗马沈明勤……” “太子伴读林耀……”
“太子东宫所属朱哲……”
“……”
忽然张贴出来的这么一份份圣旨,让京城的老百姓们目瞪口呆。
他们本来就是想要吃瓜的。 可没想到皇上居然给了这么一个大瓜,简直是让人有点承受不起。
太子……太子都被撸了?
有没有这么夸张!?
他可是国之储君啊!是未来的皇帝啊!
现在忽然就失去了这个身份,那不意味着储君又有了悬念? 皇帝可不仅仅只有他一个儿子啊,宫里还有一个寿王呢!
但寿王年龄才不过八岁,哪里担当得起太子的重担?
倘若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不到十岁、甚至是十几岁的皇帝登基……这不是踏马的开玩笑吗?
老百姓们心中很是不愿意相信,但圣旨都已经颁布了,自然假不得。
更何况皇城里面已经传来了消息,太子……前太子铭宇,已经确实是从东宫搬了出来,搬到旁边一座亲王府居住。 毕竟前太子虽然不再是太子了,可他还有一个“仁王”的封号,仍旧是帝国皇子嘛。
不过,进了亲王府的仁王殿下,却直接关闭了大门,谢绝一切人等到访。
别说那群被抄家之后的东宫所属臣子们,就连唯一没有牵扯进去的李帆,都没办法见到仁王。
大家都在讲,这是仁王在闭门思过,不想要在这个时候再刺激皇上了。
京中人多有传闻,仁王实际上没有多少挖自家墙角的事情,多半都是他的属下们干的。 只不过仁王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不惜丢掉了太子之位。
于是民间对仁王的评价反而是很高,觉得他愿意替手下们担待,是一个好主子。
但柳铭淇对此却嗤之以鼻。
是!
仁王这样不但保全的手下,还让人觉得他有情有义,但这只是他个人得到名誉上的好处罢了。
当他的身份是太子的时候,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帝国利益为准。
杀掉这群仗着他贪赃枉法的手下,才是最恰当的。
因为他们在你还是太子的时候,都敢如此肆意妄为,那么等你登基成为了皇帝后呢?
虽然这些人不大可能入朝为官了,但他们仍旧是登基的太子最信任的人,到时候去各地做各种买卖,仗着皇帝的宠信,巧取豪夺,不一样会把江山社稷弄得一团糟吗?
况且你连最基本的“国家社稷为重”的理念都没有,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即便是威胁到了整个天下,你是不是还会只论私人感情,高高举起,轻轻放过呢?
呃……
好像不应该只说以后的太子,就现在这位景和帝也是这样的人。
漕运总督林镇远、内务大臣张翔、户部尚书王飞腾以及豹骑卫大将军朱坤,林镇远一入京便进了宫,和其余三人一起,留在宫中,一直没有出来。
但办理案件的帝京府衙门、刑部和大理寺三方面,都不断的传来了对于他们不利的消息。
内务大臣张翔自然不用说,内务府整整六百万两白银消失不见,他是主要的负责人,也是贪腐最大的一个贪官,根本推卸不了责任。
户部尚书王飞腾比他要好一些,王飞腾贪得不多,基本上都是别人给的,或者利用职权做点交易,户部亏空的八百万两白银,他并不是主要责任人。
而且这些钱并不是最近才被贪掉的,起始时间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起码持续了一二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
从这个方面来讲,前一任的户部尚书、如今的副相南宫忌,也是绝对跑不掉的。
除开这几位,漕运总督林镇远被数十道密折弹劾,据说列举了上百项罪名,牵扯到贪污的金额不计其数,另外在各种违法乱纪方面,也是触目惊心。
这也是大家看到林镇远大树将倒,才纷纷跳出来落井下石。
不能说这些罪责以前没有,只是说大家都手握着证据,不敢拿出来。
现在既然林镇远注定了要倒霉,那么大家也不客气了,什么都往上堆。
据说看到这些作恶如山证据的皇帝勃然大怒,差一点又要昏过去了。
本来京城里的林府,因为是林镇远大儿子林耀居住的原因,已经抄了一遍。
现在要抄家的,那就变成了淮安的漕运总督府了。
林镇远很惨,豹骑卫大将军朱坤也差不多。
虎贲卫、金吾卫和豹骑卫包围了整个豹骑卫的营地,还有他们家属居住的区域,抓捕了留在京畿地区的所有屯长以上将领。
数十人被投入了绣衣卫大牢,严刑拷打。
结果这群十来年前威震西北边疆的精锐们,很快的就败下阵来,痛哭流涕的交代出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朱坤是八年之前上任豹骑卫大将军的,那时候他原本在豹骑卫的大儿子朱平川,早已经因为追杀草原盗贼而遗憾的失踪。
到任之后,他迅速的腐化了下去,不但贪污了军饷,而且还买卖官职。
在戍守边疆的期间,还诬陷好人、打压边境周围的牧民,为自己谋私利。
甚至于他还因为利益,直接剿灭了一支游牧小部落,转手把他们的牛羊、孩童妇孺卖给了商人们,大获其财。
这些种种罪状一查处清楚,朱坤想要不脱层皮都难。
甚至如果景和帝稍微严格一点,朱坤直接下狱论死罪,也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这也代表着朝廷诸公的意思。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细节,会流露出来?
真的是一些小官吏们偷偷传出来的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柳铭淇一眼就能断定,这就是一群大佬们故意抛出来,惹起民愤的。
一旦民愤到了一定程度,那么就算是景和帝想要偏袒轻饶,都没有可能。
倒是还有一位在入京途中的从二品大员——北方水师总督张公栗,多方查证之后确定,并没有什么大毛病。
他的罪责主要是对属下的三支水师舰队监管不够严格,让一些人瞒天过海,利用水师做起了各种偷运走私的买卖。
其实从跟底上来讲,这个错不怎么离谱。
为什么?
北方水师分成了三个分支,分别是登州、连云港和舟山三大舰队。
张公栗平日里只能驻扎在一个地方,也就是固定的登州,所以连云港和舟山他都是不可能完全管理。
但这一次也是给朝廷诸公敲响了警钟。
倘若都是这样各自为政,水师总督管不了属下,那么以后还怎么集合力量发展水师,保障各种海贸商业正常进行?
此次出了问题,除了正常的清洗之外,怎么加强水师总督的权力,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
以上的几位,只是最大的那几只老虎。
以他们为中心点,钩织成的一个个网络,里面包括的官员少则数十,多则数百。
这还是极度精简过的结果,倘若是大肆攀附和检举,稍微有点问题的都牵扯进来,恐怕全朝廷三分之一的官员都要完蛋。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大康都是伤筋动骨,而且这种惨重的损失,并不是一两年就能恢复完毕的。
单说一个户部的重建,这得耗费多少心血,耗费多少人力?
更别说你现在长江和黄河的肆虐都没有结束。
除了之前给沿途的省份带来巨大的伤害外,它们已经渡过了两湖和中部区域,正在急速的推进至山东、江苏这两个最后的入海口区域。
因为之前积累了太多的能量,所以它们几乎是横冲直闯,根本无法阻挡。
首先的几座县城便已经全部沦陷,到处都是被水淹没,呈现了汪洋大海的局面。
也多亏了有飞鸽传书这样的东西,消息传递得非常迅速。
这才让靠东边的那些省份,都抓紧时间抢收了水稻和小麦。
特别是山东、江苏这两个落在最后的省份,早就把粮食抢收得干干净净。
但饶是如此,堤坝被冲毁、到处都被水淹没的场景,还是让人心颤不已。
暂时兼任赈灾钦差大臣一职的江南总督刘仁怀,此时并没有什么动作。
不是他没有准备,而是现在动了也没用。
大洪水的力量有多么强大,你只看每年的钱塘江潮水就晓得了。
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和大洪水对抗,根本就是无用功,反倒是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以及各种物资的浪费。
他只能等到洪水峰头过后,再积极进行救灾工作,顺带着又是以工代赈,把这一个区域的堤坝防洪措施再认真做一次。
刘仁怀自己都在庆幸,之前皇帝把江南勋贵们因为积极踊跃捐赠得到“加恩令”的一千万两白银留在了江南。
没有这么一大笔钱,面对一个注定是烂摊子的局面,他也会非常头疼。
江南就算再富饶,也禁不起这么接二连三的折腾啊!
……
越是到了关键时刻,反而落笔越发谨慎了。
诸君对于卷末的情节,还是没有一个人完全猜对~~~
顺便再求一下全订!!
谢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