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六十七章:俞次辅被迫窃取了胜利果实
目录:皇兄何故造反?| 作者:月麒麟| 类别:历史军事
和余俨一样,反应到如今交锋的真实双方的,自然不少。
于是,无数或明或暗的目光,都落在了最前端的工部尚书陈循身上。
面对着这神色各异的注视,陈循倒是老神在在的,并无丝毫异样。
他既然敢做,自然不怕被人看出来。
在众臣的眼中,陈循是一个饱读诗书,稳重谦逊的大臣。
但是事实上,只有真正和这位老大人确确实实共事过的人,才会明白,陈循其实是一个谨慎中透着一股闯劲儿的人。
当初内阁新晋成立,他为了举荐阁臣的权力,和王翺发生冲突,甚至敢在经筵之上,给这个新任的首辅难堪。
其后,在内阁的状况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又敢毅然脱离内阁,转任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工部尚书。
刚一到工部当中,在并不熟悉实务的情况下,敢于接下修筑大渠这样重大的工程。
该激进的时候,陈老大人从不犹豫。
但是,激进归激进,他只是敢于冒险,并不是鲁莽。
不错,朱鉴昨天晚上的确来找过他,或者更准确的说,在更早之前,太上皇从宣府起行准备回京的时候,朱鉴就在信件当中,跟陈循提过这件事情。
他当然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隐约有着太上皇的影子。
但是,他还是愿意在朝堂上帮助朱鉴,和之前的所有事情一样,今天的局面,陈循也自然有属于自己的考量。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东宫出阁备府,是一体的流程,这个流程无论对于朝廷来说,还是对于朝堂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从朝廷或者社稷的层面上来讲,东宫出阁意味着储本已经安定下来,从政治意义上讲,太子会频繁的出现在朝局当中,即便如今的太子,只是一个三岁的娃娃,也不例外。
而从朝堂的角度来说,太子出阁,意味着清流科道的狂欢。
从龙之功,可遇不可求。
人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经验,虽然历史上皇位斗争血腥频繁,但是实在的说一句,大明开国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更易太子的情况。
所以,哪怕如今天家局面微妙,但是储本稳固,还是如今朝堂上的共识。
何况,当初天子继位,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其中之一的交换条件,就是百年之后,让皇位重回太上皇一脉。
更不要说,那份真正奠定的东宫牢固地位的手诏,如今还在慈宁宫当中放着,这份手诏,当初陈循可是亲眼见过的。
当然,如果说单纯从私心上来说,任何一个人登上帝位,肯定都想传位自己的子嗣。
但是,一来本身礼法在上,二来如今的东宫身份又和普通的东宫不同,三来……
随着近一年多的磨合,朝堂上的众多大臣,也开始渐渐摸清楚了这位新天子的脉搏。
这位陛下虽然不能说是无暇圣君,但是大德无缺,事事以社稷国家为重。
像是更易东宫这样会动摇社稷之事,若仅出于私心,是断断不会为之的。
当然,也不排除会有意外发生。
说不定天子在其他事情上都能大局为重,偏在这件事情上被私心所困,不顾一切想要易储,但是,那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多数朝臣还是倾向于认为,当今天子不会这么做的。
当然,再小的概率,也有可能发生。
但是,这世上之事,哪有不冒风险的?
还是那句话,从龙之功,可遇不可求。
太子一旦长成,便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君不见当初煊赫一时的三杨,皆是仁宗皇帝潜邸旧臣?
身在仕宦,谁不想像三杨一样,君臣相得,尽揽大权,最后功成身退,还能留下身后美名,这简直是天下读书人能想到的,最完美的一生。
当然,以陈循的身份地位,即便备置东宫属官,也不可能叫他去。
六部七卿,权重事忙,最多担个虚衔。
真正进入东宫的,是大批的年轻官员,翰林清流。
这对于陈循来说,才是最紧要的。
要知道,整个六部当中,唯有陈循一个人,是没有地方经历,直接由清流词臣调任到六部的。
这就导致,陈循在六部的底子很薄。
其他的六部大臣,有过地方经历,在至少也都曾在六部当中的两到三个衙门中供过事,无论是人脉还是处理庶务的能力都很强。
但是,陈循没有。
他的人脉,基本上都在清流科道,当初吏部大京察,诸多翰林出身被外放到部院的官员,都遭到了黜落,使得陈循在部院当中,几乎已经见不到熟悉的面孔了。
可那个时候,他不能拦!
因为这些人,都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不仅是他陈循的故旧,更是太上皇的亲信。
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那个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带话给杜宁,让他保护好还在翰林院,没有牵涉朝局的人。
但是,即便如此,商辂,彭时等人,还是牵扯了进去,甚至到最后,就连高谷,也不得不被迫离京。
待他回到京师之后,清流一脉,除了杜宁之外,竟已经没了拿得出手的人。
所以,在回京之后,哪怕知道天子不喜欢徐有贞,陈循还是明里暗里帮他争取了好几次,虽然最后都没有成功,但也总算是尽力了。
说回这次的东宫出阁之事,对于陈循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如今萧镃虽然执掌了翰林院,但是还没来得及主持会试,没有新晋的庶吉士可用,这个时候,如果东宫出阁,势必要启用仍在翰林当中的词臣。
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后的机会了。
一旦明岁会试举行,萧镃手中有人可用,打压他们就毫无压力了。
而对于陈循来说,他不像其他的尚书一样,有扎扎实实的政绩傍身,他身上只有一个大渠的功劳。
但是,修筑大渠对于普通的官员来说,是大功劳,但是对于六部尚书来说,只能算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勉强能够站稳脚跟而已。
想要在朝堂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必须要有自己的人脉。
当然,还是那句话,敢拼敢闯不是鲁莽,如果前头是死路,那陈老大人绝不会去撞这个南墙的。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天子!
虽然这半年多没有在京城里头,但是,对于朝廷局势的关注,陈循丝毫都没有放松。
哪怕没有亲身经历,可陈循依然能够感觉到,天子对于朝堂的把控力,越来越强了。
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天子往往还需要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子越发变得心意难测,一举一动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就拿这次的东宫出阁之事来说,哪怕今天,余俨站了出来,持如此激烈的态度反对。
陈循依然不觉得天子在刻意阻挠太子出阁!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直觉,更是当初,还是陛下登基前后的那段时间,陈循几经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早在天子写下那份手诏的时候,陈循就曾有疑惑,天子怎么会如此爽快?
到后来发生的种种事件,陈循对天子越来越了解,心中也就隐隐约约有了结论。
或许,当时天子说的是实话,如若太子没有失德之举,他老人家,真的不会动摇东宫!
或者再直接的说,天子是真正的心怀天下,对于皇位最终的归属,并不囿于自身血脉,所以,他敢于坦坦荡荡的写下那份手诏。
这不同于朝上不能定论的猜测,而是陈循心中依旧确定的看法。
虽然这段时间,随着太上皇的归朝,朝中涌起了种种言论,但是陈循始终觉得,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天子没有限制东宫的意思,他老人家之所以不为东宫备府,或许,正是为了东宫着想。
毕竟,从道理上来讲,余俨说的才是对的,过早的接触政务,对东宫的成长其实反而是不利的。
当然,这有利于东宫地位的稳固,因为随着属官的备齐,哪怕太子尚幼,东宫势力也会渐成雏形,。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继续推演下去,天子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应当是无可无不可的。
天子不会刻意的限制东宫,但是,也不会过分的将东宫护持在羽翼之下。
如果朝议上,真的要为东宫备府,他老人家大概率也不会阻拦。
因此种种,陈循才决定冒一次险。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是有试错的机会的。
将一切摆到台面上,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
隐约当中,陈循心头还有一个猜测。
于是,在众目睽睽当中,他索性不再遮掩,移步上前,开口道。
“陛下,东宫出阁乃是大事,备置属官亦是重中之重,先太宗皇帝设内阁,领东宫讲读事,今内阁诸事繁重,恐难有精力,辅导太子课业,然东宫储本,不可轻忽。”
“又今内阁之中,虽有首辅,次辅之分,首辅独掌票拟,有分票之权,次辅却惟有其名,与诸辅臣并无权异,此乃名不副实也,故臣斗胆进言,东宫方立,当有重臣辅之,内阁既有此职事,不妨令次辅兼理詹事府,以辅太子。”
这话一出,群臣不由掀起一阵议论。
不明真相者,觉得这位陈尚书的胆子也太大了,天子都还没开口,说要不要设詹事府呢,他这就直接举荐人选了。
但是,真正洞悉朝中局势的人,如王翺,胡濙,陈镒等人,立刻便将这段时间发生的种种,像串线一样连了起来。
与此同时,作为被举荐的人选,俞次辅倒是有些发懵。
太子府属下,设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三个衙门。
其中詹事府最为重要,统管府,坊,局之政事。
詹事府的主官,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以朝廷所处分军国重事及抚谕诸蕃恩义,陈说于太子”。
如果说,左,右春坊教导的是太子的经义课业,那么詹事府培养的就是太子的政治能力。
正因于此,太子府詹事,往往是太子最最信任,也最最倚重的人。
也即是在太子登基之后,俗称的“帝师”!
正常情况下来说,太子府詹事要从六部侍郎当中来选拔,既要能力强,又要有才学,除了有出色的政治能力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年龄不能太大。
毕竟,詹事府除了教导太子以外,更重要的是,成为太子未来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要是太子还没登基,詹事府就死的死亡的亡,那太子登基了用谁去?
平心而论,俞士悦的年龄其实不算大,今年刚过六十,跟某个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大宗伯相比,妥妥的年富力强。
但是,架不住他身边,都是一群更年轻的人。
就算不提于谦,单是部院里面,项文曜,李实,还有邹干等人,都是四十多岁的年纪。
若是要选太子府詹事,从年龄上讲,这些人的优势大得多。
所以,俞次辅压根就没往这上头想。
但是,被陈循这么一提,他竟然莫名其妙的觉得……
好像有戏?
想起这段时间,天子对他的‘不公平’对待,再想起那天晚上,于谦信誓旦旦的说‘天子不会亏待真正为朝局尽心尽力之人’。
于是,俞士悦的心开始“砰砰”的跳起来。
他忽然明白过来,如果没有这段时间,他的忍气吞声,那么朝中弥漫着的,朱鉴有功不赏的舆论氛围,会一直持续下去。
天子放任朱鉴嚣张,其实反过来,也是俞士悦的机会。
如于谦所说,他只要持正身,立正言,行正事,走正途,那么朝野上下,包括天子在内,会看到他为大局做的牺牲。
明明是堂堂的次辅,被一个普通阁臣欺到头上,还能够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的以大局为重。
这种德行,难道不比空有功劳,但是肆意掀起党争的某朱姓阁老,更有资格辅导太子吗?
虽然说,如今太子府詹事这个职位,显得不那么好坐。
但是,如果天子真的没有反对的意思的话,那……可是未来的‘帝师’之位啊!
心头砰砰的跳,俞士悦却始终低着头,压抑着自己此刻的情绪。
平常心,平常心。
一切,还是要看天子的意思。
如果天子在备府这件事情上持反对态度的话,那么一切都是空谈,或者说,如果天子真的不愿意备府的话,那么,哪怕是‘帝师’的诱惑,俞次辅也不愿接下这个位置。
然而……
满朝喧嚣之中,在旁主持早朝的纠仪御史一声鞭响,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接着,在群臣的瞩目当中,天子纶音降下,道。
“陈尚书所说甚是合理,准了。”
“自即日起,太子府詹事一职,由内阁次辅兼任!”
于是,无数或明或暗的目光,都落在了最前端的工部尚书陈循身上。
面对着这神色各异的注视,陈循倒是老神在在的,并无丝毫异样。
他既然敢做,自然不怕被人看出来。
在众臣的眼中,陈循是一个饱读诗书,稳重谦逊的大臣。
但是事实上,只有真正和这位老大人确确实实共事过的人,才会明白,陈循其实是一个谨慎中透着一股闯劲儿的人。
当初内阁新晋成立,他为了举荐阁臣的权力,和王翺发生冲突,甚至敢在经筵之上,给这个新任的首辅难堪。
其后,在内阁的状况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又敢毅然脱离内阁,转任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工部尚书。
刚一到工部当中,在并不熟悉实务的情况下,敢于接下修筑大渠这样重大的工程。
该激进的时候,陈老大人从不犹豫。
但是,激进归激进,他只是敢于冒险,并不是鲁莽。
不错,朱鉴昨天晚上的确来找过他,或者更准确的说,在更早之前,太上皇从宣府起行准备回京的时候,朱鉴就在信件当中,跟陈循提过这件事情。
他当然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隐约有着太上皇的影子。
但是,他还是愿意在朝堂上帮助朱鉴,和之前的所有事情一样,今天的局面,陈循也自然有属于自己的考量。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东宫出阁备府,是一体的流程,这个流程无论对于朝廷来说,还是对于朝堂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从朝廷或者社稷的层面上来讲,东宫出阁意味着储本已经安定下来,从政治意义上讲,太子会频繁的出现在朝局当中,即便如今的太子,只是一个三岁的娃娃,也不例外。
而从朝堂的角度来说,太子出阁,意味着清流科道的狂欢。
从龙之功,可遇不可求。
人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经验,虽然历史上皇位斗争血腥频繁,但是实在的说一句,大明开国至今,还没有出现过更易太子的情况。
所以,哪怕如今天家局面微妙,但是储本稳固,还是如今朝堂上的共识。
何况,当初天子继位,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其中之一的交换条件,就是百年之后,让皇位重回太上皇一脉。
更不要说,那份真正奠定的东宫牢固地位的手诏,如今还在慈宁宫当中放着,这份手诏,当初陈循可是亲眼见过的。
当然,如果说单纯从私心上来说,任何一个人登上帝位,肯定都想传位自己的子嗣。
但是,一来本身礼法在上,二来如今的东宫身份又和普通的东宫不同,三来……
随着近一年多的磨合,朝堂上的众多大臣,也开始渐渐摸清楚了这位新天子的脉搏。
这位陛下虽然不能说是无暇圣君,但是大德无缺,事事以社稷国家为重。
像是更易东宫这样会动摇社稷之事,若仅出于私心,是断断不会为之的。
当然,也不排除会有意外发生。
说不定天子在其他事情上都能大局为重,偏在这件事情上被私心所困,不顾一切想要易储,但是,那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多数朝臣还是倾向于认为,当今天子不会这么做的。
当然,再小的概率,也有可能发生。
但是,这世上之事,哪有不冒风险的?
还是那句话,从龙之功,可遇不可求。
太子一旦长成,便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君不见当初煊赫一时的三杨,皆是仁宗皇帝潜邸旧臣?
身在仕宦,谁不想像三杨一样,君臣相得,尽揽大权,最后功成身退,还能留下身后美名,这简直是天下读书人能想到的,最完美的一生。
当然,以陈循的身份地位,即便备置东宫属官,也不可能叫他去。
六部七卿,权重事忙,最多担个虚衔。
真正进入东宫的,是大批的年轻官员,翰林清流。
这对于陈循来说,才是最紧要的。
要知道,整个六部当中,唯有陈循一个人,是没有地方经历,直接由清流词臣调任到六部的。
这就导致,陈循在六部的底子很薄。
其他的六部大臣,有过地方经历,在至少也都曾在六部当中的两到三个衙门中供过事,无论是人脉还是处理庶务的能力都很强。
但是,陈循没有。
他的人脉,基本上都在清流科道,当初吏部大京察,诸多翰林出身被外放到部院的官员,都遭到了黜落,使得陈循在部院当中,几乎已经见不到熟悉的面孔了。
可那个时候,他不能拦!
因为这些人,都是太上皇提拔起来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不仅是他陈循的故旧,更是太上皇的亲信。
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那个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带话给杜宁,让他保护好还在翰林院,没有牵涉朝局的人。
但是,即便如此,商辂,彭时等人,还是牵扯了进去,甚至到最后,就连高谷,也不得不被迫离京。
待他回到京师之后,清流一脉,除了杜宁之外,竟已经没了拿得出手的人。
所以,在回京之后,哪怕知道天子不喜欢徐有贞,陈循还是明里暗里帮他争取了好几次,虽然最后都没有成功,但也总算是尽力了。
说回这次的东宫出阁之事,对于陈循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如今萧镃虽然执掌了翰林院,但是还没来得及主持会试,没有新晋的庶吉士可用,这个时候,如果东宫出阁,势必要启用仍在翰林当中的词臣。
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后的机会了。
一旦明岁会试举行,萧镃手中有人可用,打压他们就毫无压力了。
而对于陈循来说,他不像其他的尚书一样,有扎扎实实的政绩傍身,他身上只有一个大渠的功劳。
但是,修筑大渠对于普通的官员来说,是大功劳,但是对于六部尚书来说,只能算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勉强能够站稳脚跟而已。
想要在朝堂之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他必须要有自己的人脉。
当然,还是那句话,敢拼敢闯不是鲁莽,如果前头是死路,那陈老大人绝不会去撞这个南墙的。
他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天子!
虽然这半年多没有在京城里头,但是,对于朝廷局势的关注,陈循丝毫都没有放松。
哪怕没有亲身经历,可陈循依然能够感觉到,天子对于朝堂的把控力,越来越强了。
在刚刚登基的时候,天子往往还需要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子越发变得心意难测,一举一动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就拿这次的东宫出阁之事来说,哪怕今天,余俨站了出来,持如此激烈的态度反对。
陈循依然不觉得天子在刻意阻挠太子出阁!
这不仅仅是所谓的直觉,更是当初,还是陛下登基前后的那段时间,陈循几经观察之后,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早在天子写下那份手诏的时候,陈循就曾有疑惑,天子怎么会如此爽快?
到后来发生的种种事件,陈循对天子越来越了解,心中也就隐隐约约有了结论。
或许,当时天子说的是实话,如若太子没有失德之举,他老人家,真的不会动摇东宫!
或者再直接的说,天子是真正的心怀天下,对于皇位最终的归属,并不囿于自身血脉,所以,他敢于坦坦荡荡的写下那份手诏。
这不同于朝上不能定论的猜测,而是陈循心中依旧确定的看法。
虽然这段时间,随着太上皇的归朝,朝中涌起了种种言论,但是陈循始终觉得,自己的判断没有错。
天子没有限制东宫的意思,他老人家之所以不为东宫备府,或许,正是为了东宫着想。
毕竟,从道理上来讲,余俨说的才是对的,过早的接触政务,对东宫的成长其实反而是不利的。
当然,这有利于东宫地位的稳固,因为随着属官的备齐,哪怕太子尚幼,东宫势力也会渐成雏形,。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继续推演下去,天子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应当是无可无不可的。
天子不会刻意的限制东宫,但是,也不会过分的将东宫护持在羽翼之下。
如果朝议上,真的要为东宫备府,他老人家大概率也不会阻拦。
因此种种,陈循才决定冒一次险。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还是有试错的机会的。
将一切摆到台面上,反而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
隐约当中,陈循心头还有一个猜测。
于是,在众目睽睽当中,他索性不再遮掩,移步上前,开口道。
“陛下,东宫出阁乃是大事,备置属官亦是重中之重,先太宗皇帝设内阁,领东宫讲读事,今内阁诸事繁重,恐难有精力,辅导太子课业,然东宫储本,不可轻忽。”
“又今内阁之中,虽有首辅,次辅之分,首辅独掌票拟,有分票之权,次辅却惟有其名,与诸辅臣并无权异,此乃名不副实也,故臣斗胆进言,东宫方立,当有重臣辅之,内阁既有此职事,不妨令次辅兼理詹事府,以辅太子。”
这话一出,群臣不由掀起一阵议论。
不明真相者,觉得这位陈尚书的胆子也太大了,天子都还没开口,说要不要设詹事府呢,他这就直接举荐人选了。
但是,真正洞悉朝中局势的人,如王翺,胡濙,陈镒等人,立刻便将这段时间发生的种种,像串线一样连了起来。
与此同时,作为被举荐的人选,俞次辅倒是有些发懵。
太子府属下,设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三个衙门。
其中詹事府最为重要,统管府,坊,局之政事。
詹事府的主官,最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以朝廷所处分军国重事及抚谕诸蕃恩义,陈说于太子”。
如果说,左,右春坊教导的是太子的经义课业,那么詹事府培养的就是太子的政治能力。
正因于此,太子府詹事,往往是太子最最信任,也最最倚重的人。
也即是在太子登基之后,俗称的“帝师”!
正常情况下来说,太子府詹事要从六部侍郎当中来选拔,既要能力强,又要有才学,除了有出色的政治能力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年龄不能太大。
毕竟,詹事府除了教导太子以外,更重要的是,成为太子未来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要是太子还没登基,詹事府就死的死亡的亡,那太子登基了用谁去?
平心而论,俞士悦的年龄其实不算大,今年刚过六十,跟某个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大宗伯相比,妥妥的年富力强。
但是,架不住他身边,都是一群更年轻的人。
就算不提于谦,单是部院里面,项文曜,李实,还有邹干等人,都是四十多岁的年纪。
若是要选太子府詹事,从年龄上讲,这些人的优势大得多。
所以,俞次辅压根就没往这上头想。
但是,被陈循这么一提,他竟然莫名其妙的觉得……
好像有戏?
想起这段时间,天子对他的‘不公平’对待,再想起那天晚上,于谦信誓旦旦的说‘天子不会亏待真正为朝局尽心尽力之人’。
于是,俞士悦的心开始“砰砰”的跳起来。
他忽然明白过来,如果没有这段时间,他的忍气吞声,那么朝中弥漫着的,朱鉴有功不赏的舆论氛围,会一直持续下去。
天子放任朱鉴嚣张,其实反过来,也是俞士悦的机会。
如于谦所说,他只要持正身,立正言,行正事,走正途,那么朝野上下,包括天子在内,会看到他为大局做的牺牲。
明明是堂堂的次辅,被一个普通阁臣欺到头上,还能够保持平常心,不卑不亢的以大局为重。
这种德行,难道不比空有功劳,但是肆意掀起党争的某朱姓阁老,更有资格辅导太子吗?
虽然说,如今太子府詹事这个职位,显得不那么好坐。
但是,如果天子真的没有反对的意思的话,那……可是未来的‘帝师’之位啊!
心头砰砰的跳,俞士悦却始终低着头,压抑着自己此刻的情绪。
平常心,平常心。
一切,还是要看天子的意思。
如果天子在备府这件事情上持反对态度的话,那么一切都是空谈,或者说,如果天子真的不愿意备府的话,那么,哪怕是‘帝师’的诱惑,俞次辅也不愿接下这个位置。
然而……
满朝喧嚣之中,在旁主持早朝的纠仪御史一声鞭响,朝堂顿时安静下来。
接着,在群臣的瞩目当中,天子纶音降下,道。
“陈尚书所说甚是合理,准了。”
“自即日起,太子府詹事一职,由内阁次辅兼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皇兄何故造反?》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皇兄何故造反?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