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西线
目录:崇祯有把枪| 作者:梦吴越| 类别:历史军事
崇祯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夜,同一时刻,在昌平以东数十里外的北京城中,在乾清宫正殿,崇祯皇帝朱由检和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们聚在殿上,密切商议京师防御示事宜。
正式开战前,朱由检苦心经营的京师防御圈基本成形,从西山,密云延伸向京师的多重防线构筑完成。
考虑到皇上与建奴谈判彻底破裂,明清双方对彼此也不存在任何信义可言,因此北京之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就在多尔衮派遣使者谈判的第二天,明军各部已经按照部署进入各自阵地。 昌平至北京纵深五六十里的战线上,依次散布着总计三万明军,层层布防,做好了与八旗主力决战的准备。
从崇祯十七年三月份,崇祯皇帝铲除陈演党羽,掌控京畿地区后,便开始着手修筑京师密云防线。
按照中长期规划,到崇祯二十三年年底(如果崇祯年号一直存在的话),也就是六年半以后,北京至密云西山一带将被完全堡垒化,明军在该区域各种兵力部署工事修筑要能达到抵挡两万西班牙方阵进攻的地步。
当然,这都是假想,远在万里之外的西班牙军团此时不可能出现在远东战场上。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朱由检的视野并不局限于东亚。将来与欧罗巴争雄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所以就要考虑到都城被敌军围困时的场景。
理想固然远大,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到崇祯十七年五月底,也就是大明皇帝征服全球计划提出的五个月后,前无古人的都城防御计划只完成十分之一不到。
八百座座棱堡只竣工二十座,环绕京城长达五十里的巨型壕沟刚开始挖掘,防线所需的六万只据马只打造了一千五百只,而伟大的北京城护城河疏浚工程则根本没有启动。
幸而防御圈建设由外向内,由西向东,最西线的外围防御工事大致完成,和欧洲列强比划当然是扯淡,不过对付野猪皮应该不在话下,正是因此,朱由检才有和多尔衮开战的资本和底气。
已经建成的西部防御体系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西山棱堡群,密云女墙壕沟工事,京城核心防御阵地。分别由新编第三军,藩王军,中卫军驻守,守军共计两万三千人。
密云至昌平之间的西部战线同时是最外围防线由二十座链形棱堡组成的,这些棱堡与昌平棱堡设计大致相同,高四丈周长三十丈,全部棱形设计,保证至少有攻击面可以对付来犯之地。 与昌平棱堡不同的是,建造密云棱堡所用材料是钢筋混凝土,较临清砖更为坚固。大明工程师现在还不能锻造出高质钢材,小火炉锻造的劣等钢清脆易折,这种钢材用来铸造火器军舰当然天方夜谭,不过用在棱堡上却完全足够。
按照崇祯皇帝要求,密云棱堡城墙保证能够正面扛住红衣大炮连续两个时辰轰击。当然,持续两个时辰炮击也不是
相邻两座棱堡距离不超过两里,这个距离刚好在大佛朗机射程之中,棱堡之间相互策应,保证各个角度射击无死角。
每座棱堡驻军三百,守军配备有大佛朗机炮两门,红衣六磅炮五门,以及改良版的虎蹲炮八门,鸟铳弓箭不计。
棱堡前安放有大量据马,挖有壕沟,可以迟滞敌人盾车逼近。 此外,棱堡之间的空地上还秘密修筑有一百多座暗堡,这种暗堡仿照一战英德双方阵地设计,全部隐藏地下,只留射击孔与排气孔在地面,每座暗堡留有五至八人防守,布置有佛朗机炮,三眼铳,以及万人敌,适宜近距离作战。
负责西部防线的明军是新编第三军也就是流民炮灰团,指挥官是新任山西总兵谷大用。
新编第三军满员一万二千人,棱堡驻军六千多人,暗堡驻军一千多人,剩余五千人作为预备部队,在防线被攻破后退守第二线。
第二线防线也就是从密云至京城之间的中部防线由藩王军负责。
崇祯十七年正月以来,陆续已经有三万多藩王军进入京师,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地狱拉练下,其中一万余人淬炼成军,这支部队算是朱由检的嫡系之一,战斗意志极为坚定,对大明皇帝绝对服从。因此被朱由检部署在最关键的位置。 崇祯皇帝判断,只要多尔衮不惜血本,倾尽全力,肯定能够突破明军第一防线。如果不能留住建奴,消耗八旗有生力量,便不能对多尔衮形成反杀,到时放虎归山不说,京师残破也会让蛰伏在大同已经快要饿疯的闯军蠢蠢欲动。
因此中部防线对整个战役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
必须把建奴留在这里,最大可能消灭其有生力量。
换句话说,中部防线不能太过坚固,至少要给多尔衮一种唾手可得的错觉。
简单来说,中部防线有铁丝网,壕沟,据马,女墙组成。
在长度不超过三百米,宽度不超过五十米的狭小区域类,依次分布有据马,壕沟,铁丝网,女墙也就是矮墙。
散布在最外围的成百上千的据马是用来迟滞八旗骑兵进攻,在这个时代,骑兵骑墙冲锋还是非常的恐怖的,崇祯皇帝研制设计的马克沁机关枪的黑科计划迟迟未能实现,在机枪没有问世之前,和建奴骑兵正面硬钢明显不是明智之举。
据马身后分布着一条一米多深,三米多宽的壕沟,壕沟左右延伸,横贯整座阵地,除非建奴想绕道八百多里,天津保定一线攻打京师,否则就必须从这条壕沟穿过。
壕沟背后是连续三道铁丝网,按照崇祯皇帝命令,铁匠们布置在这里的都是生锈铁丝,确保建奴被铁丝划伤后伤口化脓感染。
在铁丝网后面不足五十步的地方还不是明军主阵地,一道半人多高的矮墙挡在阵前前面,墙高经过周密计算,完全符合通古斯人种身高特征,确保建奴
将近一万藩王军由太子朱聿键指挥,这道防线由铁丝网,壕沟与矮墙组成,可以算是棱堡防御的延伸。最外围一道防线是
分派到每座棱堡的兵力不足五百人,与当初镇守昌平的秦王军配置大致相同。由于这些棱堡建设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大都要比昌平棱堡高大坚固,棱堡射设计要求能正面扛住百步之外的红衣炮两个时辰以上持续轰击。相较秦王军所使用的初代鸟铳,炮灰团们手中的火器更加犀利,铳手们手持的全部是经过火器局改造的新式鸟铳,点火时间更短,射击威力也更大。
以朱由检眼下的实力,远不能将八旗军队全部歼灭,不过全力以赴,必定会予以重创,胡人畏威不畏德,不把他们打疼,他们是不会对大明敬畏有加的。
而且朱由检已经没时间和这些野猪皮耗费时间了,漕运改革初见成效,天津海港即将建成,接下来就是建设大明海军的重头戏,唐山境内几座优质煤矿也在开采之中。对于大明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而要想发展,就要有和平的环境。
诚如《1984》书中所言,战争就是和平,和平就是战争。
所以,朱由检迫切需要打一场大仗,一场让对手胆战心惊,从此不敢再对大明怀有任何觊觎之心的大仗。
至于对手是谁倒并不重要,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抑或是即将马上风而死的德川家光,所有敌人,终将被朱由检碾碎。
为了准备这场大仗,崇祯皇帝殚精竭虑,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对于吝啬的朱由检来说,这次可算是下了血本,除了新近练成的由华北流民组成的炮灰团,镇守北京城的还有各路藩王军队,以及崇祯皇帝最精锐的中卫军。
届时崇祯皇帝本人也将亲自登上城头与八旗战甲作战,至于战场指挥,直接交由各个小旗官负责就好,无论是炮灰团还是藩王军,在经过数月地狱拉练之后,各人早已具有非人化倾向,说的更具体些就是变成了一架架杀人机器。朱由检深知,他手下这些兵士论个人武力或许敌不过八旗战甲,不过等他们组成战阵,上了战场,黑压压一片往前推进,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地面军事存在能够抵挡住他们步伐。
崇祯皇帝决心身先士卒与建奴搏杀的想法自然遭到身边各人一致反对,他们态度坚决,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天子身份尊贵,不可冒箭石之险。
朱由检决心已定,无视众人反对,一句话便让众人哑口无言。
“当初陈演,周奎等人叛乱,朕不也亲自手刃叛逆?成祖太祖有灵,会庇佑大明天子的!倘若阻拦,京师不保,谁能承担罪责!”
众人遂不再多言,高文彩密令镇抚司二十多名百户千户,暗中保护皇上,其实这完全算是多余,抡起战力,朱由检那十二名中卫军亲随远在锦衣卫之上。退一步说,即便没有任何护卫,以朱由检个人武力,对付三五个建奴战甲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大明皇帝还有“成祖太祖庇佑“。
趁着众人不在身边,朱由检压低声音对王承恩道:
“王承恩,带上两个心腹太监,去把朕藏在乾清宫后面巴雷特搬过来,不要让其他人看见。”
王承恩心领神会,认真的向皇上点了点头,他不知道巴雷特是什么含义,他只知道那是一条比鸟铳还长的火器,是成祖爷显灵赠送皇上的宝物,用来对付建奴再好不过了。
想象一下崇祯皇帝朱由检手持一把重型狙击枪,埋伏在北京城楼上狙杀建奴的画面,实在是太酸爽。
如果不过瘾,还可以使用喷火器,就像两个月前乾清宫火烧叛军那样。
这么长时间一直隐忍不发,不把最终大杀器拿出来,就是为了等待这个时刻来临。
“多尔衮是不能直接杀死的,”
半个时辰,朱由检登上崇文门城楼,手指拂拭着冰冷黢黑的枪口,心中默默念道。
“建奴还需要一个代理人,下一次决战才能将他们一举消灭,”
这般身先士卒除了鼓舞士气,更重要的
大明海军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岛国日本愈演愈烈的内乱需要大明帝国前去终结。
环绕在京师四周的三十座棱堡早早驻满了大明军队,作为京师最外围阵地,负责镇守棱堡的都是近三个月
当听到说,明国皇帝要己方立即释放秦王朱常渭,镶黄旗步兵统制鳌拜脸色顿变,脸颊青筋暴涨,若不是多尔衮在场,他只怕是要抡起拳头打在包衣奴才佟养颜脸上。
正式开战前,朱由检苦心经营的京师防御圈基本成形,从西山,密云延伸向京师的多重防线构筑完成。
考虑到皇上与建奴谈判彻底破裂,明清双方对彼此也不存在任何信义可言,因此北京之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就在多尔衮派遣使者谈判的第二天,明军各部已经按照部署进入各自阵地。 昌平至北京纵深五六十里的战线上,依次散布着总计三万明军,层层布防,做好了与八旗主力决战的准备。
从崇祯十七年三月份,崇祯皇帝铲除陈演党羽,掌控京畿地区后,便开始着手修筑京师密云防线。
按照中长期规划,到崇祯二十三年年底(如果崇祯年号一直存在的话),也就是六年半以后,北京至密云西山一带将被完全堡垒化,明军在该区域各种兵力部署工事修筑要能达到抵挡两万西班牙方阵进攻的地步。
当然,这都是假想,远在万里之外的西班牙军团此时不可能出现在远东战场上。不过从中可以看出,朱由检的视野并不局限于东亚。将来与欧罗巴争雄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所以就要考虑到都城被敌军围困时的场景。
理想固然远大,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到崇祯十七年五月底,也就是大明皇帝征服全球计划提出的五个月后,前无古人的都城防御计划只完成十分之一不到。
八百座座棱堡只竣工二十座,环绕京城长达五十里的巨型壕沟刚开始挖掘,防线所需的六万只据马只打造了一千五百只,而伟大的北京城护城河疏浚工程则根本没有启动。
幸而防御圈建设由外向内,由西向东,最西线的外围防御工事大致完成,和欧洲列强比划当然是扯淡,不过对付野猪皮应该不在话下,正是因此,朱由检才有和多尔衮开战的资本和底气。
已经建成的西部防御体系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西山棱堡群,密云女墙壕沟工事,京城核心防御阵地。分别由新编第三军,藩王军,中卫军驻守,守军共计两万三千人。
密云至昌平之间的西部战线同时是最外围防线由二十座链形棱堡组成的,这些棱堡与昌平棱堡设计大致相同,高四丈周长三十丈,全部棱形设计,保证至少有攻击面可以对付来犯之地。 与昌平棱堡不同的是,建造密云棱堡所用材料是钢筋混凝土,较临清砖更为坚固。大明工程师现在还不能锻造出高质钢材,小火炉锻造的劣等钢清脆易折,这种钢材用来铸造火器军舰当然天方夜谭,不过用在棱堡上却完全足够。
按照崇祯皇帝要求,密云棱堡城墙保证能够正面扛住红衣大炮连续两个时辰轰击。当然,持续两个时辰炮击也不是
相邻两座棱堡距离不超过两里,这个距离刚好在大佛朗机射程之中,棱堡之间相互策应,保证各个角度射击无死角。
每座棱堡驻军三百,守军配备有大佛朗机炮两门,红衣六磅炮五门,以及改良版的虎蹲炮八门,鸟铳弓箭不计。
棱堡前安放有大量据马,挖有壕沟,可以迟滞敌人盾车逼近。 此外,棱堡之间的空地上还秘密修筑有一百多座暗堡,这种暗堡仿照一战英德双方阵地设计,全部隐藏地下,只留射击孔与排气孔在地面,每座暗堡留有五至八人防守,布置有佛朗机炮,三眼铳,以及万人敌,适宜近距离作战。
负责西部防线的明军是新编第三军也就是流民炮灰团,指挥官是新任山西总兵谷大用。
新编第三军满员一万二千人,棱堡驻军六千多人,暗堡驻军一千多人,剩余五千人作为预备部队,在防线被攻破后退守第二线。
第二线防线也就是从密云至京城之间的中部防线由藩王军负责。
崇祯十七年正月以来,陆续已经有三万多藩王军进入京师,在崇祯皇帝朱由检地狱拉练下,其中一万余人淬炼成军,这支部队算是朱由检的嫡系之一,战斗意志极为坚定,对大明皇帝绝对服从。因此被朱由检部署在最关键的位置。 崇祯皇帝判断,只要多尔衮不惜血本,倾尽全力,肯定能够突破明军第一防线。如果不能留住建奴,消耗八旗有生力量,便不能对多尔衮形成反杀,到时放虎归山不说,京师残破也会让蛰伏在大同已经快要饿疯的闯军蠢蠢欲动。
因此中部防线对整个战役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
必须把建奴留在这里,最大可能消灭其有生力量。
换句话说,中部防线不能太过坚固,至少要给多尔衮一种唾手可得的错觉。
简单来说,中部防线有铁丝网,壕沟,据马,女墙组成。
在长度不超过三百米,宽度不超过五十米的狭小区域类,依次分布有据马,壕沟,铁丝网,女墙也就是矮墙。
散布在最外围的成百上千的据马是用来迟滞八旗骑兵进攻,在这个时代,骑兵骑墙冲锋还是非常的恐怖的,崇祯皇帝研制设计的马克沁机关枪的黑科计划迟迟未能实现,在机枪没有问世之前,和建奴骑兵正面硬钢明显不是明智之举。
据马身后分布着一条一米多深,三米多宽的壕沟,壕沟左右延伸,横贯整座阵地,除非建奴想绕道八百多里,天津保定一线攻打京师,否则就必须从这条壕沟穿过。
壕沟背后是连续三道铁丝网,按照崇祯皇帝命令,铁匠们布置在这里的都是生锈铁丝,确保建奴被铁丝划伤后伤口化脓感染。
在铁丝网后面不足五十步的地方还不是明军主阵地,一道半人多高的矮墙挡在阵前前面,墙高经过周密计算,完全符合通古斯人种身高特征,确保建奴
将近一万藩王军由太子朱聿键指挥,这道防线由铁丝网,壕沟与矮墙组成,可以算是棱堡防御的延伸。最外围一道防线是
分派到每座棱堡的兵力不足五百人,与当初镇守昌平的秦王军配置大致相同。由于这些棱堡建设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大都要比昌平棱堡高大坚固,棱堡射设计要求能正面扛住百步之外的红衣炮两个时辰以上持续轰击。相较秦王军所使用的初代鸟铳,炮灰团们手中的火器更加犀利,铳手们手持的全部是经过火器局改造的新式鸟铳,点火时间更短,射击威力也更大。
以朱由检眼下的实力,远不能将八旗军队全部歼灭,不过全力以赴,必定会予以重创,胡人畏威不畏德,不把他们打疼,他们是不会对大明敬畏有加的。
而且朱由检已经没时间和这些野猪皮耗费时间了,漕运改革初见成效,天津海港即将建成,接下来就是建设大明海军的重头戏,唐山境内几座优质煤矿也在开采之中。对于大明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而要想发展,就要有和平的环境。
诚如《1984》书中所言,战争就是和平,和平就是战争。
所以,朱由检迫切需要打一场大仗,一场让对手胆战心惊,从此不敢再对大明怀有任何觊觎之心的大仗。
至于对手是谁倒并不重要,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抑或是即将马上风而死的德川家光,所有敌人,终将被朱由检碾碎。
为了准备这场大仗,崇祯皇帝殚精竭虑,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对于吝啬的朱由检来说,这次可算是下了血本,除了新近练成的由华北流民组成的炮灰团,镇守北京城的还有各路藩王军队,以及崇祯皇帝最精锐的中卫军。
届时崇祯皇帝本人也将亲自登上城头与八旗战甲作战,至于战场指挥,直接交由各个小旗官负责就好,无论是炮灰团还是藩王军,在经过数月地狱拉练之后,各人早已具有非人化倾向,说的更具体些就是变成了一架架杀人机器。朱由检深知,他手下这些兵士论个人武力或许敌不过八旗战甲,不过等他们组成战阵,上了战场,黑压压一片往前推进,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地面军事存在能够抵挡住他们步伐。
崇祯皇帝决心身先士卒与建奴搏杀的想法自然遭到身边各人一致反对,他们态度坚决,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天子身份尊贵,不可冒箭石之险。
朱由检决心已定,无视众人反对,一句话便让众人哑口无言。
“当初陈演,周奎等人叛乱,朕不也亲自手刃叛逆?成祖太祖有灵,会庇佑大明天子的!倘若阻拦,京师不保,谁能承担罪责!”
众人遂不再多言,高文彩密令镇抚司二十多名百户千户,暗中保护皇上,其实这完全算是多余,抡起战力,朱由检那十二名中卫军亲随远在锦衣卫之上。退一步说,即便没有任何护卫,以朱由检个人武力,对付三五个建奴战甲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大明皇帝还有“成祖太祖庇佑“。
趁着众人不在身边,朱由检压低声音对王承恩道:
“王承恩,带上两个心腹太监,去把朕藏在乾清宫后面巴雷特搬过来,不要让其他人看见。”
王承恩心领神会,认真的向皇上点了点头,他不知道巴雷特是什么含义,他只知道那是一条比鸟铳还长的火器,是成祖爷显灵赠送皇上的宝物,用来对付建奴再好不过了。
想象一下崇祯皇帝朱由检手持一把重型狙击枪,埋伏在北京城楼上狙杀建奴的画面,实在是太酸爽。
如果不过瘾,还可以使用喷火器,就像两个月前乾清宫火烧叛军那样。
这么长时间一直隐忍不发,不把最终大杀器拿出来,就是为了等待这个时刻来临。
“多尔衮是不能直接杀死的,”
半个时辰,朱由检登上崇文门城楼,手指拂拭着冰冷黢黑的枪口,心中默默念道。
“建奴还需要一个代理人,下一次决战才能将他们一举消灭,”
这般身先士卒除了鼓舞士气,更重要的
大明海军建设也被提上日程,岛国日本愈演愈烈的内乱需要大明帝国前去终结。
环绕在京师四周的三十座棱堡早早驻满了大明军队,作为京师最外围阵地,负责镇守棱堡的都是近三个月
当听到说,明国皇帝要己方立即释放秦王朱常渭,镶黄旗步兵统制鳌拜脸色顿变,脸颊青筋暴涨,若不是多尔衮在场,他只怕是要抡起拳头打在包衣奴才佟养颜脸上。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有把枪》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有把枪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