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独立日
目录:崇祯有把枪| 作者:梦吴越| 类别:历史军事
明军主力抵达基辅后,使者被杀的消息也在军中传播开来。
宣教司的几位主官安排队员四处宣讲罗曼洛夫的暴行,在他们口中,毛子成了一群茹毛饮血杀人如麻的怪物,而且西伯利亚成了大明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被称为北海。
“苏武牧羊听过没?说的就是咱老祖宗的故事,苏武在哪里牧羊?就在咱这里,北海,当年匈奴人在占据北海,后来匈奴投降汉朝,所以北海就成了咱汉家的!” “北海就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就是北海,毛子趁着咱皇上剿匪对付建奴,偷偷占了北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龟孙子的竟然在宁古塔吃人!”
“今天,皇上带咱们打回来了,这些个化外蛮夷,你们来到北海,就是来报仇雪恨的,皇上说了,对付这些禽兽,不需要俘虏!“
六万大军在城外安营扎寨,构筑防御工事,做出一副与毛子长期对峙的架势。
罗曼洛夫对明军的部署感到疑惑,俄罗斯冬季就要来临,七八万人的后勤怎么解决?上帝肯定不会站在这群野蛮人一边。
如果沙皇知道明军水师已经穿越波斯湾,上千条战舰运送大批粮草正在科威特靠岸,罗曼洛夫或许会有其他看法。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野蛮人的末日到了!命令沙尔克守住基辅,莫斯科会派兵援助,只要他能坚持一月,拖到下雪天,这伙野蛮人的末日便到了。”
沙尔克是罗曼洛夫的得力干将,沙尔克在俄语中是猎狗的意思,这位基辅统帅也确实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猎犬,牢牢守护着俄罗斯帝国的东大门。
崇祯皇帝对俄国人的军事部署颇为满意,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要最大限度杀伤敌人,对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以明军眼下的实力,除非倾兵而来,否则很难一次性吞并俄国,战争将会是一个漫长过程。明军已经在乌拉尔山西侧构筑要塞,准备在这里长期驻扎,而在乌拉尔山以西,明国百姓源源不断涌入,将这里作为他们的新的家园。大明对垦殖西伯利亚的百姓采取诸多鼓励政策,移民西伯利亚,三年之内不必缴纳赋税,第一批殖民西伯利亚的人员除了各地流民,主要为明军退伍兵,从崇祯十七年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年,朱由检规定,军队每隔八年退伍一次,兵龄满后,自愿去留,这些年,明军各个部队退伍下来的老兵数量总数超过百万人,朝廷低价卖给这些退伍兵武器,他们作为大明在西伯利亚殖民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让毛子明白,谁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
“既然沙皇不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那只有在战场上见真章了!给朕狠狠的打,把基辅城夷为平地!”
朱由检对攻克基辅充满信心,不过他现在想要的是尽可能多的杀人,消灭毛子的有生力量,段时间内能不能占领基辅或者莫斯科都不重要,实际占领成本太高,只要能杀伤毛子,让他们不能恢复元气就好。 所以这次明军进攻也就不是治安战,而是彻彻底底的歼灭战,现在已经知道基辅城中聚集着两万多毛子军,相当于沙俄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朱由检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的。
与明国城墙不同,基辅城类似棱堡设计,棱堡在设计思路上,已经摒弃了之前简单的多边形,而是开始出现包括条状棱堡、皇冠棱堡在内,种类无比丰富的棱堡造型。这些棱堡设计的目的,在于它们在面对敌人进攻时,大大小小堆叠区折的棱堡,可以提供理论上,绝无死角的密集火力打击。同时,极具层次的棱堡排列,即使是某个棱堡被敌军攻克,也依然会遭到守军惨烈的炮火打击,以迫使他们从自己幸苦占领的棱堡中撤退。实心棱堡是一个完全为土所堆起的高台,空心棱堡从架炮垒道后面就开始逐渐
倾斜。堡上配置胸墙,在其背后安置大炮。棱堡是整个体系中的主要建筑也是主要火力输出。为了方便说明,结构图中的两种棱堡都有,并不是说实际上必须按此布置。棱堡之间的部分称之为中堤,也就是过去的城墙。在完善的棱堡体系中,中堤变得很短,以便确保步枪射程能够完全覆盖这一区域。在中堤前修筑凹面堡是为了防止攻城炮对中堤直击,同时也能配置一些火枪手加强战壕的防御。
三角堡的目的相同。它只比主堡垒稍低那么3,4英尺,以便于主堡垒上的火炮进行超越射击,同时三角堡之上的火炮也构成交叉火力的一部分。隐蔽路和屯兵所是反击前步兵的掩体,为了防止敌方的纵射,隐蔽路中设置有许多横墙,有时候隐蔽路直接修成z字形,那么就不需要横墙了。最外围的斜堤是交叉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其倾斜角度有助于防守方的火力发挥。整个棱堡会尽量避免采用砖石建筑,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使用时,外侧也要覆盖厚土。因为土层能够吸收能量,砖石不仅容易损毁而且容易产生跳弹,继而引发严重伤亡。在荷兰式的棱堡体系中,壕沟通常会有好几条,其中设有闸门。平时大部分的壕沟是干的,在敌人越壕时便放水淹敌,这也是荷兰这个低地国家的特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设施外,为了防止敌方掘洞爆破,防守方也会在地下开掘出相应的地道。在通过专门的听音隧道确定方位后,便派人进入对应的地道消灭敌方挖掘队,或者直接灌硫磺。这种黑暗中的战斗是非常残酷的。进攻这样的棱堡,必然伤亡惨重,十月八日,明军发动试探性进攻,五百人的先锋几乎全军覆灭,朱由检遂下令暂停攻城,攻打基辅是为了消耗毛子兵力而不是为了消耗自己兵力。 所幸基辅附近森林资源丰富,毛子没想到明军会在这里耗下去,所以没将城外的树木放火烧光,毕竟他们冬天也要砍柴取暖。
明军携带的工匠开始在城外打造盾车与抛石机,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炮架,多用于攻守城池。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炮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炮林石雨,据说,元兵攻京师龙德宫时,利用宋宫中太湖石假山岩当石弹,每城角设100多门大至十三梢的巨炮,昼夜轰击,抛出的石弹几乎把城镇平。那时蒙古人很注重发展抛石机,专门成立了“炮军”,在攻城时集中使用,其作用相当于近代的炮兵,在攻城战斗中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使用一种巨型抛石机,可发射150斤重的石弹。据说这种抛石机是一名叫“亦思马音”的西域人制造的,所以人们称它“回回炮”,或叫“襄阳炮”、“西域炮”。据《元史》描述,这种炮“机发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另外,这种炮不用人拉炮索,而是在梢端绑一块巨大的石块,在炮架上安装铁钩,钩住炮杆,放炮时,只要把钩拉开,石块立即下坠,将炮梢压下,同时百十斤重的石弹猛然抛出。
明军现在在基辅城外打造的,就是这种被称为回回炮的抛石机。
宣教司的几位主官安排队员四处宣讲罗曼洛夫的暴行,在他们口中,毛子成了一群茹毛饮血杀人如麻的怪物,而且西伯利亚成了大明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被称为北海。
“苏武牧羊听过没?说的就是咱老祖宗的故事,苏武在哪里牧羊?就在咱这里,北海,当年匈奴人在占据北海,后来匈奴投降汉朝,所以北海就成了咱汉家的!” “北海就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就是北海,毛子趁着咱皇上剿匪对付建奴,偷偷占了北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龟孙子的竟然在宁古塔吃人!”
“今天,皇上带咱们打回来了,这些个化外蛮夷,你们来到北海,就是来报仇雪恨的,皇上说了,对付这些禽兽,不需要俘虏!“
六万大军在城外安营扎寨,构筑防御工事,做出一副与毛子长期对峙的架势。
罗曼洛夫对明军的部署感到疑惑,俄罗斯冬季就要来临,七八万人的后勤怎么解决?上帝肯定不会站在这群野蛮人一边。
如果沙皇知道明军水师已经穿越波斯湾,上千条战舰运送大批粮草正在科威特靠岸,罗曼洛夫或许会有其他看法。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野蛮人的末日到了!命令沙尔克守住基辅,莫斯科会派兵援助,只要他能坚持一月,拖到下雪天,这伙野蛮人的末日便到了。”
沙尔克是罗曼洛夫的得力干将,沙尔克在俄语中是猎狗的意思,这位基辅统帅也确实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猎犬,牢牢守护着俄罗斯帝国的东大门。
崇祯皇帝对俄国人的军事部署颇为满意,这正是他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要最大限度杀伤敌人,对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毁灭性打击。以明军眼下的实力,除非倾兵而来,否则很难一次性吞并俄国,战争将会是一个漫长过程。明军已经在乌拉尔山西侧构筑要塞,准备在这里长期驻扎,而在乌拉尔山以西,明国百姓源源不断涌入,将这里作为他们的新的家园。大明对垦殖西伯利亚的百姓采取诸多鼓励政策,移民西伯利亚,三年之内不必缴纳赋税,第一批殖民西伯利亚的人员除了各地流民,主要为明军退伍兵,从崇祯十七年到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年,朱由检规定,军队每隔八年退伍一次,兵龄满后,自愿去留,这些年,明军各个部队退伍下来的老兵数量总数超过百万人,朝廷低价卖给这些退伍兵武器,他们作为大明在西伯利亚殖民的中坚力量,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让毛子明白,谁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主人。
“既然沙皇不愿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那只有在战场上见真章了!给朕狠狠的打,把基辅城夷为平地!”
朱由检对攻克基辅充满信心,不过他现在想要的是尽可能多的杀人,消灭毛子的有生力量,段时间内能不能占领基辅或者莫斯科都不重要,实际占领成本太高,只要能杀伤毛子,让他们不能恢复元气就好。 所以这次明军进攻也就不是治安战,而是彻彻底底的歼灭战,现在已经知道基辅城中聚集着两万多毛子军,相当于沙俄总兵力的五分之一,朱由检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的。
与明国城墙不同,基辅城类似棱堡设计,棱堡在设计思路上,已经摒弃了之前简单的多边形,而是开始出现包括条状棱堡、皇冠棱堡在内,种类无比丰富的棱堡造型。这些棱堡设计的目的,在于它们在面对敌人进攻时,大大小小堆叠区折的棱堡,可以提供理论上,绝无死角的密集火力打击。同时,极具层次的棱堡排列,即使是某个棱堡被敌军攻克,也依然会遭到守军惨烈的炮火打击,以迫使他们从自己幸苦占领的棱堡中撤退。实心棱堡是一个完全为土所堆起的高台,空心棱堡从架炮垒道后面就开始逐渐
倾斜。堡上配置胸墙,在其背后安置大炮。棱堡是整个体系中的主要建筑也是主要火力输出。为了方便说明,结构图中的两种棱堡都有,并不是说实际上必须按此布置。棱堡之间的部分称之为中堤,也就是过去的城墙。在完善的棱堡体系中,中堤变得很短,以便确保步枪射程能够完全覆盖这一区域。在中堤前修筑凹面堡是为了防止攻城炮对中堤直击,同时也能配置一些火枪手加强战壕的防御。
三角堡的目的相同。它只比主堡垒稍低那么3,4英尺,以便于主堡垒上的火炮进行超越射击,同时三角堡之上的火炮也构成交叉火力的一部分。隐蔽路和屯兵所是反击前步兵的掩体,为了防止敌方的纵射,隐蔽路中设置有许多横墙,有时候隐蔽路直接修成z字形,那么就不需要横墙了。最外围的斜堤是交叉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其倾斜角度有助于防守方的火力发挥。整个棱堡会尽量避免采用砖石建筑,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得不使用时,外侧也要覆盖厚土。因为土层能够吸收能量,砖石不仅容易损毁而且容易产生跳弹,继而引发严重伤亡。在荷兰式的棱堡体系中,壕沟通常会有好几条,其中设有闸门。平时大部分的壕沟是干的,在敌人越壕时便放水淹敌,这也是荷兰这个低地国家的特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设施外,为了防止敌方掘洞爆破,防守方也会在地下开掘出相应的地道。在通过专门的听音隧道确定方位后,便派人进入对应的地道消灭敌方挖掘队,或者直接灌硫磺。这种黑暗中的战斗是非常残酷的。进攻这样的棱堡,必然伤亡惨重,十月八日,明军发动试探性进攻,五百人的先锋几乎全军覆灭,朱由检遂下令暂停攻城,攻打基辅是为了消耗毛子兵力而不是为了消耗自己兵力。 所幸基辅附近森林资源丰富,毛子没想到明军会在这里耗下去,所以没将城外的树木放火烧光,毕竟他们冬天也要砍柴取暖。
明军携带的工匠开始在城外打造盾车与抛石机,唐宋以后,抛车的品种日渐增多,抛车的形制比过去加大,使用更为普遍,成为“军中之利器”。757年,史思明围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抛车击退史军的。那时,抛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种:轻型抛车,由两人施放,石弹重半斤,用于迎敌作战;中型抛车在单梢、双梢、旋风、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发射25斤重的石弹,射程达80步;重型抛车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发70~100斤重的石弹,射程可达50步。这种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时须固定炮架,多用于攻守城池。1126年,金兵攻汴京(今河南开封)时,“一夜安炮五千余座”,迫使守城兵士退居城下,几乎无法抵挡这炮林石雨,据说,元兵攻京师龙德宫时,利用宋宫中太湖石假山岩当石弹,每城角设100多门大至十三梢的巨炮,昼夜轰击,抛出的石弹几乎把城镇平。那时蒙古人很注重发展抛石机,专门成立了“炮军”,在攻城时集中使用,其作用相当于近代的炮兵,在攻城战斗中具有无坚不摧的威力。1273年(元世祖至元十年),元军攻打襄阳,使用一种巨型抛石机,可发射150斤重的石弹。据说这种抛石机是一名叫“亦思马音”的西域人制造的,所以人们称它“回回炮”,或叫“襄阳炮”、“西域炮”。据《元史》描述,这种炮“机发时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毁,入地七尺”。另外,这种炮不用人拉炮索,而是在梢端绑一块巨大的石块,在炮架上安装铁钩,钩住炮杆,放炮时,只要把钩拉开,石块立即下坠,将炮梢压下,同时百十斤重的石弹猛然抛出。
明军现在在基辅城外打造的,就是这种被称为回回炮的抛石机。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有把枪》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有把枪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