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未来可期
目录:刘备的日常| 作者:熏香如风| 类别:历史军事
临乡乃是少君侯从一片白地上,凭空建起。民众皆是从大汉各处迁徙而来。且汉胡、汉蛮相杂。对官吏的要求,远超一般郡县。
非贤能忠良者,不可任。
刘备进出学坛,与四位祭酒商讨。皆无合适人选。 这便把难觅良才的苦恼书于恩师。不久恩师便有信回。言,我有二子,或可一用。
刘备大喜。恩师文武双全,刘备自幼耳提面命,岂能不知。只是,恩师二子,却不在楼桑学坛。听师母说,幼时便外出游学。拜在经学大师郑玄门下。
郑玄与恩师乃是好友,后又托恩师拜扶风鸿儒马融为师。两人即是好友又是同门。在马融门下学习七年,郑玄因父母年迈归养,便向马融辞行,返回山东故里。马融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学成回乡时,郑玄已年过四十。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成为一代经学大师。远近有数千人投到门下。郑玄与弟子“客耕东莱”,一边开荒自给,一边传道授业。建宁元年(168年),二次党锢之祸兴起。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于是杜门注疏,潜心著述“几百余万言”。创立“郑学”,后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大家。
历史上,卢植有三子,卢节、卢俭、卢毓。除了幼子卢毓得以善终,二子皆死于汉末战乱。未能青史留名。后世,也只有卢氏家谱上有所记载。 岂料卢节、卢俭,竟是郑玄门徒。刘备焉能不大喜过望!这便六百里加急去信朝堂。求恩师手书,早日将两位师弟遣来楼桑才好。
须知。时下做官,多为保举。卢节、卢俭既是郑玄门徒,岂能无三五门内好友?三五好友又岂能无三五好友?三五好友的三五好友又岂能无三五好友?
如此互相保举,未来可期!
刘备座下谋臣奇缺。娄圭算一个。还有随恩师远去洛阳的刘晔算一个。大乱将至。五虎上将眼看便要齐聚,军师联盟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正所谓上兵伐谋。谋臣绝不可少。
好在东莱与临乡之间有固定航线。蓬莱海港可乘船出海,逆入涞水,经南巨马水分流,直达南港。 刘备特意叮嘱恩师,六百里加急去信两位师弟。想必用不了多久,便有消息传回。
百忙之中,刘备乘车轮舟,沿南巨马水西行,抵达大利亭。
郦亭沟水“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亲来此地,刘备方知大利亭距离容城并不远。以前辖地百里,大利亭扼守西南境,势必要筑城。如今容城并入,大利城距离容城不过二十里。 大利城还要修建否?
刘备举目四望,发现濡水、易水、郦亭沟水、皆在此处注入南巨马水。换句话说,大利亭扼守着临乡上游水路,至关重要。刘备忽然觉得,南港或许建在大利亭更为合适。
见刘备沉默不语,耿雍这便问道:少主可是心忧大利城督造?
刘备点了点头:先时此处乃是临乡西南界,自当筑城扼守。如今辖地南扩,容城已立千年,废弃不用殊为可惜。然此地扼守上游水路,至关重要。又不可不建。却不知该如何建。
崔钧沉思后言道:可仿效南港,建一座港城。 刘备先是点头,而后摇头:濡水、易水,皆从西而来,水借山势,奔流不息。一路下冲,抵达此处时水流仍十分湍急。泊船不易,不宜建港。且战时,若敌在上游山中筑坝,此城危矣。
耿雍亦点头:若不建城,如何扼守此地?
刘备想了想道:再论。
大利城看似鸡肋,却有大用。然而如何督造最为稳妥,刘备还需从长计议。
此去容城,皆是烂泥地。官道历次毁于洪水。虽年年修缮,却不堪大用。泥地虽烂,却又无法行船。刘备这便上马,与众人一路缓行。
时下,涿郡只有临乡一地改为稻作。两侧皆是农田。旱田遇水歉收,甚至绝收亦屡见不鲜。除非水大,不然又无法行圩田。难怪前汉之县,今汉被废。和临乡一样。督亢泽和掘鲤淀,两大水患猛于虎。周围乡民苦不堪言。
黄駥身高八尺,乃是一等一的神驹。泥地亦无妨。此地原名深泽,如今一路烂泥,也是够了啊。
怎么说呢。刘备家中皆是漆木地板,院中白石铺地。街巷亦覆满青石方砖。好久都没有见过如此烂的泥路了啊。
转过一片病恹恹的树林,容城在望。
远远的,就见城门洞开。挤满了乌压压的人群。站在最前排的皆是本城官吏。容城今属范阳县。从行政划分来说,是一个乡邑。乡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另设乡佐,协助收税。
皆是斗食小吏。
刘备已得知。乡啬夫(sèfu)名叫马升,字志高。游徼名叫孙勉,字叔奋。
两家交厚,皆是城中大族。
见刘备一行人鲜衣怒马,气势如虹。心生折服,纷纷跪地行礼。
刘备这便下马,将二人扶起。又令身后官吏父老,各自起身。
游徼孙勉,祖上多有尚书郎、太守等高官,孙家在容城乃是一等一的豪强大族。容城屡遭水患,每次修缮城垣、道路,皆是孙氏带头出资。乡间存有美名。
马升亦是能吏。两人相交莫逆,合力护一城百姓平安。只可惜位卑言轻,屡次上言县中,多不能纳。容城饱受摧残,设施尽毁。民众食不果腹,皆有菜色。
临乡在北。数年前北地大水,便有容城百姓逃往楼桑。今以坐享升平,衣食无忧。然而故土难离。留在容城的百姓,亦是多数。听闻圣上御笔一挥,将容城划归少君侯名下,容城百姓欢欣鼓舞,喜极而泣者亦不在少数。
足见生活之艰。
亦可见少君侯赫赫重名。
非贤能忠良者,不可任。
刘备进出学坛,与四位祭酒商讨。皆无合适人选。 这便把难觅良才的苦恼书于恩师。不久恩师便有信回。言,我有二子,或可一用。
刘备大喜。恩师文武双全,刘备自幼耳提面命,岂能不知。只是,恩师二子,却不在楼桑学坛。听师母说,幼时便外出游学。拜在经学大师郑玄门下。
郑玄与恩师乃是好友,后又托恩师拜扶风鸿儒马融为师。两人即是好友又是同门。在马融门下学习七年,郑玄因父母年迈归养,便向马融辞行,返回山东故里。马融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学成回乡时,郑玄已年过四十。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成为一代经学大师。远近有数千人投到门下。郑玄与弟子“客耕东莱”,一边开荒自给,一边传道授业。建宁元年(168年),二次党锢之祸兴起。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于是杜门注疏,潜心著述“几百余万言”。创立“郑学”,后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大家。
历史上,卢植有三子,卢节、卢俭、卢毓。除了幼子卢毓得以善终,二子皆死于汉末战乱。未能青史留名。后世,也只有卢氏家谱上有所记载。 岂料卢节、卢俭,竟是郑玄门徒。刘备焉能不大喜过望!这便六百里加急去信朝堂。求恩师手书,早日将两位师弟遣来楼桑才好。
须知。时下做官,多为保举。卢节、卢俭既是郑玄门徒,岂能无三五门内好友?三五好友又岂能无三五好友?三五好友的三五好友又岂能无三五好友?
如此互相保举,未来可期!
刘备座下谋臣奇缺。娄圭算一个。还有随恩师远去洛阳的刘晔算一个。大乱将至。五虎上将眼看便要齐聚,军师联盟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正所谓上兵伐谋。谋臣绝不可少。
好在东莱与临乡之间有固定航线。蓬莱海港可乘船出海,逆入涞水,经南巨马水分流,直达南港。 刘备特意叮嘱恩师,六百里加急去信两位师弟。想必用不了多久,便有消息传回。
百忙之中,刘备乘车轮舟,沿南巨马水西行,抵达大利亭。
郦亭沟水“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亲来此地,刘备方知大利亭距离容城并不远。以前辖地百里,大利亭扼守西南境,势必要筑城。如今容城并入,大利城距离容城不过二十里。 大利城还要修建否?
刘备举目四望,发现濡水、易水、郦亭沟水、皆在此处注入南巨马水。换句话说,大利亭扼守着临乡上游水路,至关重要。刘备忽然觉得,南港或许建在大利亭更为合适。
见刘备沉默不语,耿雍这便问道:少主可是心忧大利城督造?
刘备点了点头:先时此处乃是临乡西南界,自当筑城扼守。如今辖地南扩,容城已立千年,废弃不用殊为可惜。然此地扼守上游水路,至关重要。又不可不建。却不知该如何建。
崔钧沉思后言道:可仿效南港,建一座港城。 刘备先是点头,而后摇头:濡水、易水,皆从西而来,水借山势,奔流不息。一路下冲,抵达此处时水流仍十分湍急。泊船不易,不宜建港。且战时,若敌在上游山中筑坝,此城危矣。
耿雍亦点头:若不建城,如何扼守此地?
刘备想了想道:再论。
大利城看似鸡肋,却有大用。然而如何督造最为稳妥,刘备还需从长计议。
此去容城,皆是烂泥地。官道历次毁于洪水。虽年年修缮,却不堪大用。泥地虽烂,却又无法行船。刘备这便上马,与众人一路缓行。
时下,涿郡只有临乡一地改为稻作。两侧皆是农田。旱田遇水歉收,甚至绝收亦屡见不鲜。除非水大,不然又无法行圩田。难怪前汉之县,今汉被废。和临乡一样。督亢泽和掘鲤淀,两大水患猛于虎。周围乡民苦不堪言。
黄駥身高八尺,乃是一等一的神驹。泥地亦无妨。此地原名深泽,如今一路烂泥,也是够了啊。
怎么说呢。刘备家中皆是漆木地板,院中白石铺地。街巷亦覆满青石方砖。好久都没有见过如此烂的泥路了啊。
转过一片病恹恹的树林,容城在望。
远远的,就见城门洞开。挤满了乌压压的人群。站在最前排的皆是本城官吏。容城今属范阳县。从行政划分来说,是一个乡邑。乡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另设乡佐,协助收税。
皆是斗食小吏。
刘备已得知。乡啬夫(sèfu)名叫马升,字志高。游徼名叫孙勉,字叔奋。
两家交厚,皆是城中大族。
见刘备一行人鲜衣怒马,气势如虹。心生折服,纷纷跪地行礼。
刘备这便下马,将二人扶起。又令身后官吏父老,各自起身。
游徼孙勉,祖上多有尚书郎、太守等高官,孙家在容城乃是一等一的豪强大族。容城屡遭水患,每次修缮城垣、道路,皆是孙氏带头出资。乡间存有美名。
马升亦是能吏。两人相交莫逆,合力护一城百姓平安。只可惜位卑言轻,屡次上言县中,多不能纳。容城饱受摧残,设施尽毁。民众食不果腹,皆有菜色。
临乡在北。数年前北地大水,便有容城百姓逃往楼桑。今以坐享升平,衣食无忧。然而故土难离。留在容城的百姓,亦是多数。听闻圣上御笔一挥,将容城划归少君侯名下,容城百姓欢欣鼓舞,喜极而泣者亦不在少数。
足见生活之艰。
亦可见少君侯赫赫重名。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刘备的日常》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