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九品中正制(一)
目录:汉并天下| 作者:东仙轩辕| 类别:历史军事
尚书令丙吉和尚书台兵部尚书史曾一连数日都在忙碌新征兵制度的事情,现如今各地郡国都在上报裁撤老弱兵马的名册,同时也在索要遣散人马的钱粮,让二人不胜其烦。
更让二人烦心的还不止如此,此时各地郡守都是两千石以上的封疆大吏,食邑等级与尚书令丙吉几乎相当,比尚书台兵部尚书史曾还要高。
这就导致不少门阀士族出身的郡守对尚书台非常轻视,上报的公文语气生硬,甚至是居高临下,让尚书台各部官吏非常不满。
尚书令丙吉对此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尚书台与各地郡国之间产生隔阂,甚至是对立。
于是,尚书令丙吉找了个机会,专门入未央宫觐见天子刘洵。
天子刘洵在宣室殿接见了尚书令丙吉,当天子刘洵听完丙吉的奏报之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如今已经构架起来的尚书台完全是一个新生的政治机构,与大汉帝国的三公九卿制度并不是很“兼容”,在许多方面都需要继续细细的打磨一番。
天子刘洵也明白其中道理,只是还没有想到食邑等级这个方面,此时听尚书令丙吉这一提醒,当即开始琢磨起来。
旁边,尚书令丙吉拱手说道:“天家,如今我大汉实行食邑制度,根据官吏职位和爵位的高低,册封不同的食邑等级。可是尚书台各部以及少府商贸司的官吏,都没有确切的食邑等级,或是食邑等级与具体官职不相匹配,这就很有问题了!”
天子刘洵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朕忽略了!以爱卿之见,此事如何料理为好?”
尚书令丙吉沉吟了许久,脸色微微变换了一番,而后拱手说道:“启奏天家,此事涉及食邑制度,如果只是调整尚书台各部和少府商贸司的食邑等级,势必会引来各方的不满,到时候此事一旦迁延不决,肯定会牵扯天家的精力。所以,臣建议修修补补,不如破而后立!”
“破而后立?”
天子刘洵闻言微微一笑,说道:“爱卿还真是有气魄啊!”
“天家过奖了!”
天子刘洵沉吟了一下,说道:“此事朕知道了,爱卿这几日与丞相魏相、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商议一番。过几日,朕自然会有旨意,到时候诸位爱卿可见机行事!”
尚书令丙吉自然明白天子刘洵的意思,只是不知道天子刘洵准备如何“破而后立”,自己又要如何说服丞相魏相和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
当尚书令丙吉从宣室殿出来之后,脸色的愁云依旧没有消散,反而越发的浓厚起来。
与此同时,天子刘洵也开始沉思起来,在宣室殿内发呆了许久,一旁的中常侍耿国见状想要劝天子刘洵休息一会,但是又不敢上前,犹豫了好一会儿。
忽然,天子刘洵猛然站了起来,原本有些飘忽不定的眼神此时也变得坚定了起来,自言自语道:“朕原本还想要再等两年,现在看来,朕还是太过保守了!”
中常侍耿国见状也是下了一跳,轻声说道:“天家?”
天子刘洵笑着说道:“无事!准备饭食,朕饿了!”
“诺!”
中常侍耿国急忙前去传膳,而天子刘洵则提笔开始书写方略。
早在军事改革之前,天子刘洵就想用后世的九品中正制取代大汉的食邑制度,并且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可是当时天子刘洵认为建立九品中正制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至少也需要等到彻底打击了各地的豪强实力,各地的门阀士族偃旗息鼓之后,再开始执行这一计划。
可是如今时不我待,不等天子刘洵着手准备,各地门阀士族势力便开始蠢蠢欲动,在食邑制度方面找事情。
如此,天子刘洵索性将计就计,直接在这方面展开反击,以九品中正制取代食邑制度,给门阀士族来一招大反击。
后世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华夏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这也正是天子刘洵心中底气的由来,以九品中正制取代食邑制度,来自门阀士族的反对声音不会太大。
按照后世的九品中正制来看,大体是指由各郡国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不过天子刘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选拔中正官的方式进行一番改良,改为由尚书台吏部尚书史高负责选拔,具体由吏部尚书文选司负责,报给天子刘洵自己审核。
而后,天子刘洵参考后世的制度经验,规定在大、小中正产生后,由朝廷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尚书台吏部文选司,吏部文选司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如此执行之后,便可以让大汉的官吏选拔制度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大汉的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可以在明面上缓解天子刘洵与门阀士族的紧张关系。
如此规定,并不意味着天子刘洵准备向门阀士族做出让步,而是一种“障眼法”。
表面上看,经过改良的九品中正制度对门阀士族有利,可以让门阀士族大力举荐自己族中的子弟入仕。
可是这只是一方面,只要九品中正制度一经建立起来,天子刘洵便可以进行下一步计划,以此作为交换,迅速完善三生六部制度。
而后,等到三省六部制度运转成熟之后,天子刘洵便可以依托九品中正制度建立“科举制”!
当然,这其中的路程还有很长,天子刘洵也明白此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时,天子刘洵匆匆用过了膳食之后,便开始拟定品评人才的三个标准:
第一便是人才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第三是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后世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对此,天子刘洵特意在方略中规定:平定的品级无关出身!
不过天子刘洵明白这个规定到了门阀士族那里,肯定也是一纸空文罢了。此时提出这一点,天子刘洵只是作为伏笔制定的,将来一旦建立了科举制度,便可以打破门阀士族对人才供应的垄断地位!
天子刘洵规定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最后,天子刘洵将九品中正制引入朝中,规定丞相、大司马、尚书令、为正一品,卫尉、廷尉、以及尚书台各部尚书为从一品,其余文武百官依次逐级确定品级。
朝中现有官员的俸禄也稍作修改,全部与品级挂钩,品级越高,得到的俸禄也越多。
这份方略粗粗制定完毕之后,天子刘洵也感觉很是疲惫,抬头一看,此时已经是深夜时分。
天子刘洵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而后对身旁的中常侍耿国笑着说道:“明日一早,传丞相魏相、尚书令丙吉、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三人入宫觐见!”
中常侍耿国急忙拱手称诺。
更让二人烦心的还不止如此,此时各地郡守都是两千石以上的封疆大吏,食邑等级与尚书令丙吉几乎相当,比尚书台兵部尚书史曾还要高。
这就导致不少门阀士族出身的郡守对尚书台非常轻视,上报的公文语气生硬,甚至是居高临下,让尚书台各部官吏非常不满。
尚书令丙吉对此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尚书台与各地郡国之间产生隔阂,甚至是对立。
于是,尚书令丙吉找了个机会,专门入未央宫觐见天子刘洵。
天子刘洵在宣室殿接见了尚书令丙吉,当天子刘洵听完丙吉的奏报之后,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如今已经构架起来的尚书台完全是一个新生的政治机构,与大汉帝国的三公九卿制度并不是很“兼容”,在许多方面都需要继续细细的打磨一番。
天子刘洵也明白其中道理,只是还没有想到食邑等级这个方面,此时听尚书令丙吉这一提醒,当即开始琢磨起来。
旁边,尚书令丙吉拱手说道:“天家,如今我大汉实行食邑制度,根据官吏职位和爵位的高低,册封不同的食邑等级。可是尚书台各部以及少府商贸司的官吏,都没有确切的食邑等级,或是食邑等级与具体官职不相匹配,这就很有问题了!”
天子刘洵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朕忽略了!以爱卿之见,此事如何料理为好?”
尚书令丙吉沉吟了许久,脸色微微变换了一番,而后拱手说道:“启奏天家,此事涉及食邑制度,如果只是调整尚书台各部和少府商贸司的食邑等级,势必会引来各方的不满,到时候此事一旦迁延不决,肯定会牵扯天家的精力。所以,臣建议修修补补,不如破而后立!”
“破而后立?”
天子刘洵闻言微微一笑,说道:“爱卿还真是有气魄啊!”
“天家过奖了!”
天子刘洵沉吟了一下,说道:“此事朕知道了,爱卿这几日与丞相魏相、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商议一番。过几日,朕自然会有旨意,到时候诸位爱卿可见机行事!”
尚书令丙吉自然明白天子刘洵的意思,只是不知道天子刘洵准备如何“破而后立”,自己又要如何说服丞相魏相和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
当尚书令丙吉从宣室殿出来之后,脸色的愁云依旧没有消散,反而越发的浓厚起来。
与此同时,天子刘洵也开始沉思起来,在宣室殿内发呆了许久,一旁的中常侍耿国见状想要劝天子刘洵休息一会,但是又不敢上前,犹豫了好一会儿。
忽然,天子刘洵猛然站了起来,原本有些飘忽不定的眼神此时也变得坚定了起来,自言自语道:“朕原本还想要再等两年,现在看来,朕还是太过保守了!”
中常侍耿国见状也是下了一跳,轻声说道:“天家?”
天子刘洵笑着说道:“无事!准备饭食,朕饿了!”
“诺!”
中常侍耿国急忙前去传膳,而天子刘洵则提笔开始书写方略。
早在军事改革之前,天子刘洵就想用后世的九品中正制取代大汉的食邑制度,并且逐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可是当时天子刘洵认为建立九品中正制的时机还没有成熟,至少也需要等到彻底打击了各地的豪强实力,各地的门阀士族偃旗息鼓之后,再开始执行这一计划。
可是如今时不我待,不等天子刘洵着手准备,各地门阀士族势力便开始蠢蠢欲动,在食邑制度方面找事情。
如此,天子刘洵索性将计就计,直接在这方面展开反击,以九品中正制取代食邑制度,给门阀士族来一招大反击。
后世的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华夏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这也正是天子刘洵心中底气的由来,以九品中正制取代食邑制度,来自门阀士族的反对声音不会太大。
按照后世的九品中正制来看,大体是指由各郡国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不过天子刘洵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对选拔中正官的方式进行一番改良,改为由尚书台吏部尚书史高负责选拔,具体由吏部尚书文选司负责,报给天子刘洵自己审核。
而后,天子刘洵参考后世的制度经验,规定在大、小中正产生后,由朝廷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尚书台吏部文选司,吏部文选司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如此执行之后,便可以让大汉的官吏选拔制度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大汉的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可以在明面上缓解天子刘洵与门阀士族的紧张关系。
如此规定,并不意味着天子刘洵准备向门阀士族做出让步,而是一种“障眼法”。
表面上看,经过改良的九品中正制度对门阀士族有利,可以让门阀士族大力举荐自己族中的子弟入仕。
可是这只是一方面,只要九品中正制度一经建立起来,天子刘洵便可以进行下一步计划,以此作为交换,迅速完善三生六部制度。
而后,等到三省六部制度运转成熟之后,天子刘洵便可以依托九品中正制度建立“科举制”!
当然,这其中的路程还有很长,天子刘洵也明白此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时,天子刘洵匆匆用过了膳食之后,便开始拟定品评人才的三个标准:
第一便是人才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是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第三是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后世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对此,天子刘洵特意在方略中规定:平定的品级无关出身!
不过天子刘洵明白这个规定到了门阀士族那里,肯定也是一纸空文罢了。此时提出这一点,天子刘洵只是作为伏笔制定的,将来一旦建立了科举制度,便可以打破门阀士族对人才供应的垄断地位!
天子刘洵规定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最后,天子刘洵将九品中正制引入朝中,规定丞相、大司马、尚书令、为正一品,卫尉、廷尉、以及尚书台各部尚书为从一品,其余文武百官依次逐级确定品级。
朝中现有官员的俸禄也稍作修改,全部与品级挂钩,品级越高,得到的俸禄也越多。
这份方略粗粗制定完毕之后,天子刘洵也感觉很是疲惫,抬头一看,此时已经是深夜时分。
天子刘洵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而后对身旁的中常侍耿国笑着说道:“明日一早,传丞相魏相、尚书令丙吉、大司马富平侯张安世三人入宫觐见!”
中常侍耿国急忙拱手称诺。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并天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并天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