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东西方雕塑的差异以及本文的灵感来源之一》
目录:太阳系:异化| 作者:纠结于名| 类别:科幻灵异
上个月定下了月票500的目标,弄了个置顶贴。说是月票到500就任意画一张本书的画面。大概在6月23的时候我看了眼月票,大概在300多一点,转念一想离这个月结束就几天了。
心想这下定的目标肯定完成不了,有点小尴尬,于是就默默的把置顶贴给下了。
没想到刚下置顶就被刷到了500…月底甚至到了600,这里要感谢盟主狼外婆以及诸位书友的鼎力相助,承蒙不弃,即便在最冷门的时候依旧投票给我,纠结感激不尽。
我向来言出必行,上个月答应了盟主画一张图,这个月月票过了又要画一张图。所以要画两张图,外加第三卷要囤点稿子才有底气发出来,(因为vip章节发出来之后不能修改,所以要给自己一点容错的时间。)所以断更时间预计将在一个月左右。
不过还请大家放心,大纲很早就完成了,所以这本书肯定奔着完本去的,不会烂尾也不会太监。
由于断更时间有一个月,肯定会导致投资书友投资失败,所以为了填补这一个月的空白期,除了画画之外,我也会写一些和小说有关或者无关的东西,以保持投资的成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当个乐子看一看。
———作为对上一个故事的补充,我想讲一点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小观察。
我是学美术出身,很小的时候,老师就跟我讲过一些关于人体结构之类的东西,那时候,教室里摆的雕塑,都是一些西方的雕塑作品,什么伏尔泰啊,盗版大卫头啊,懂的都懂。
但我自己本身又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小时候教科书一发下来,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历史书。历史书上也有讲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知识。
著名的像有唐三彩,有击鼓陶俑,马踏飞燕之类的。
其实那会儿我心里隐隐约约就有疑惑,为什么美术老师从来不教我们画自己家的雕塑,为什么总是让我们画西方的雕塑。
这个疑惑一直跟随着我到了成年,到了工作。
学院派的雕塑一直跟随着我很久,但我始终无法对它产生一些情绪。甚至无法对雕塑本身产生情绪,也对于学美术的人来说还是很可怕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如果没有情感表达,那么剩余的不过是些机械的劳作。
直到我看到三星堆的雕塑。
三星堆的雕塑是唤醒我对雕塑之美的一次认知洗礼,那些造型夸张的人脸,那些方方正正的下巴,那些棱形的巨大眼睛,那些被异度拉长的嘴巴,还有...它上面覆盖的黄金面具,无一不在对我被社会摩擦到麻木的心灵产生着深深的震撼。
即便是我去西安,看到那么多造型奇特的兵马俑,其带给我的震撼,也不如三星堆那个青铜人脸带给我的震撼。
为何?
为何古人要把脸雕成这样?
是他们无法把人雕得像人么?
是他们不懂得人体结构么?
反观古希腊的雕塑,每一件都是如此的活灵活现,每一件的肌肉都是如此的标准和完美。难道我们的工匠不如西方的工匠么?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秦皇陵里的兵马俑,无一不在证明着中国古代工匠对人体复刻的功力,如果他们愿意,完全可以把人雕的像真人。
可是终究是没有。三星堆的那些古人并没有把人雕的像人,或者说,他们有意把人雕刻至此。倘若去观察那些人脸,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两个字——威严。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跨越时间,让不同年代的人进行交流的语言。而古蜀国的雕刻中蕴含的那份威严无疑将我拉回到了千年之前,拉回到了文明诞生之初的血火年代,那些古代雕刻师用自己的技艺对我当头棒喝。
“喂!什么才是人?”
“看见了没有!?”
回归到人本身的定义上。
究竟什么才是人。
人。
究竟是一个形容词。
还是一个名词。
我想东西方的雕塑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在西方的雕塑家眼中,人是完美的,人的肌肉,人的线条,人的黄金分割的比例。而那份完美,西方雕塑家甚至不屑于用衣服去遮盖它。
而在我们祖先眼中。
人或许不是完美的,但人是威严的。
而那份威严,是来源于几何线条的简单运用,来自庄重的仪式感,来自内敛,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高标准的要求。
我想,东方人都听过一句俗话。
做人难。
倘若人出生就是人,那做人有何难呢?
倘若按照西方雕刻家的观念,那么全民健身就应该是我们通向完人的唯一途径,毕竟,他们的完美,是身材线条的完美,这看似很难,却也有诸多成功典范。
倘若欧美有神人,那么阿诺施瓦辛格一定位列其中。
(当然,仅限于年轻时候。)
可是如果让我们古代的雕塑家来看,或许阿诺永远无法被称作神人。
那么古蜀雕刻家手下的蚕虫及鱼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年代太过久远,有些东西被历史的迷雾遮蔽,或许早已无法考证。
但是反观中原,倒也能窥得一些端倪。
作为被雕刻的最多的文艺作品,大禹治水向来被各个朝代被反复雕刻,包括今天,随处都可以见到大禹的雕像。
雕像中,大禹的外貌总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换风格。但是其内核,却从未改变过。我想,从那个男人扛起锄头开始,东西两方的文明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过去,我只在教科书上看过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景象。可是今年袁老去世之际,我的的确确亲自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感受到了神人的重量。
我想,有些标准,从那个血与火的时代诞生伊始,一直去往无尽的未来,从未改变过,不受时光侵蚀。
而这样的标准,践行这样标准的存在,应当值得被雕刻,值得用最高明的科技铸造,甚至值得点缀以黄金。
这种超新星爆炸时才会诞生的宝贵材料,这种宇宙中最稳定最沧桑最古老的金属,理当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牢牢站在一起。
心想这下定的目标肯定完成不了,有点小尴尬,于是就默默的把置顶贴给下了。
没想到刚下置顶就被刷到了500…月底甚至到了600,这里要感谢盟主狼外婆以及诸位书友的鼎力相助,承蒙不弃,即便在最冷门的时候依旧投票给我,纠结感激不尽。
我向来言出必行,上个月答应了盟主画一张图,这个月月票过了又要画一张图。所以要画两张图,外加第三卷要囤点稿子才有底气发出来,(因为vip章节发出来之后不能修改,所以要给自己一点容错的时间。)所以断更时间预计将在一个月左右。
不过还请大家放心,大纲很早就完成了,所以这本书肯定奔着完本去的,不会烂尾也不会太监。
由于断更时间有一个月,肯定会导致投资书友投资失败,所以为了填补这一个月的空白期,除了画画之外,我也会写一些和小说有关或者无关的东西,以保持投资的成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当个乐子看一看。
———作为对上一个故事的补充,我想讲一点自己对生活的一些小观察。
我是学美术出身,很小的时候,老师就跟我讲过一些关于人体结构之类的东西,那时候,教室里摆的雕塑,都是一些西方的雕塑作品,什么伏尔泰啊,盗版大卫头啊,懂的都懂。
但我自己本身又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小时候教科书一发下来,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历史书。历史书上也有讲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知识。
著名的像有唐三彩,有击鼓陶俑,马踏飞燕之类的。
其实那会儿我心里隐隐约约就有疑惑,为什么美术老师从来不教我们画自己家的雕塑,为什么总是让我们画西方的雕塑。
这个疑惑一直跟随着我到了成年,到了工作。
学院派的雕塑一直跟随着我很久,但我始终无法对它产生一些情绪。甚至无法对雕塑本身产生情绪,也对于学美术的人来说还是很可怕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如果没有情感表达,那么剩余的不过是些机械的劳作。
直到我看到三星堆的雕塑。
三星堆的雕塑是唤醒我对雕塑之美的一次认知洗礼,那些造型夸张的人脸,那些方方正正的下巴,那些棱形的巨大眼睛,那些被异度拉长的嘴巴,还有...它上面覆盖的黄金面具,无一不在对我被社会摩擦到麻木的心灵产生着深深的震撼。
即便是我去西安,看到那么多造型奇特的兵马俑,其带给我的震撼,也不如三星堆那个青铜人脸带给我的震撼。
为何?
为何古人要把脸雕成这样?
是他们无法把人雕得像人么?
是他们不懂得人体结构么?
反观古希腊的雕塑,每一件都是如此的活灵活现,每一件的肌肉都是如此的标准和完美。难道我们的工匠不如西方的工匠么?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秦皇陵里的兵马俑,无一不在证明着中国古代工匠对人体复刻的功力,如果他们愿意,完全可以把人雕的像真人。
可是终究是没有。三星堆的那些古人并没有把人雕的像人,或者说,他们有意把人雕刻至此。倘若去观察那些人脸,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两个字——威严。
我一直相信,艺术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跨越时间,让不同年代的人进行交流的语言。而古蜀国的雕刻中蕴含的那份威严无疑将我拉回到了千年之前,拉回到了文明诞生之初的血火年代,那些古代雕刻师用自己的技艺对我当头棒喝。
“喂!什么才是人?”
“看见了没有!?”
回归到人本身的定义上。
究竟什么才是人。
人。
究竟是一个形容词。
还是一个名词。
我想东西方的雕塑家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在西方的雕塑家眼中,人是完美的,人的肌肉,人的线条,人的黄金分割的比例。而那份完美,西方雕塑家甚至不屑于用衣服去遮盖它。
而在我们祖先眼中。
人或许不是完美的,但人是威严的。
而那份威严,是来源于几何线条的简单运用,来自庄重的仪式感,来自内敛,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高标准的要求。
我想,东方人都听过一句俗话。
做人难。
倘若人出生就是人,那做人有何难呢?
倘若按照西方雕刻家的观念,那么全民健身就应该是我们通向完人的唯一途径,毕竟,他们的完美,是身材线条的完美,这看似很难,却也有诸多成功典范。
倘若欧美有神人,那么阿诺施瓦辛格一定位列其中。
(当然,仅限于年轻时候。)
可是如果让我们古代的雕塑家来看,或许阿诺永远无法被称作神人。
那么古蜀雕刻家手下的蚕虫及鱼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想年代太过久远,有些东西被历史的迷雾遮蔽,或许早已无法考证。
但是反观中原,倒也能窥得一些端倪。
作为被雕刻的最多的文艺作品,大禹治水向来被各个朝代被反复雕刻,包括今天,随处都可以见到大禹的雕像。
雕像中,大禹的外貌总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变换风格。但是其内核,却从未改变过。我想,从那个男人扛起锄头开始,东西两方的文明就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过去,我只在教科书上看过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景象。可是今年袁老去世之际,我的的确确亲自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感受到了神人的重量。
我想,有些标准,从那个血与火的时代诞生伊始,一直去往无尽的未来,从未改变过,不受时光侵蚀。
而这样的标准,践行这样标准的存在,应当值得被雕刻,值得用最高明的科技铸造,甚至值得点缀以黄金。
这种超新星爆炸时才会诞生的宝贵材料,这种宇宙中最稳定最沧桑最古老的金属,理当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牢牢站在一起。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太阳系:异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太阳系:异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