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王不见王(4000)
目录:曹操喊我去盗墓| 作者:我知鱼之乐| 类别:历史军事
其实吴良也不确定自己到底领会了多少“厌劾之术”的奥妙。
他只知道自己神游时看到的人与事很多,并且这些人与事仿佛全都刻在了脑海中一般,印象极其深刻,仿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般。
这现象就又变得很是玄学了。
吴良想到了“天书”二字,这种现象就像是武侠小说中描述过的“天书”一般,所有人都可以观看,但是能够领会其中玄妙之处的却只有寥寥几人,剩下的人即使看了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吴良其实不是很理解这种现象。
这无疑再一次刷新了他的世界观,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光怪陆离起来。
但于吉表现出来的状态却又让他不得不信,这个老童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提起“天赋”与“机缘”的说法,还拿自己领会“堪舆之术”时的感受与吴良刚才的状态进行对比,两者竟是如此的相似。
但对于这样的世界,吴良又并不陌生。
便是他所在的后世也依旧有许多与这些方术关联紧密的东西,就拿于吉的“堪舆之术”来说,难道新天朝就彻底消失了么?
不仅没有,而且不单单是民间,甚至就连上层也依旧在默认使用。
小的地方不说,就拿帝都的金融街为例,称之为整个天朝的金融中心也不为过,各大金融监管机构、银行、证券、基金协会、资产管理公司都在此处建立了总部。
这些总部的建筑风格与选址都有着各自的说法,有的修的像一座大棺材,有的故意在高楼大厦之间保留了一口古井,有的则特意在楼后修建了一条人工河……如果有人对此作过深层了解,便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全都有“堪舆之术”的痕迹与说法。
甚至,就连“金融街”本身的选址,也绝不简单。
那可是元世祖忽必烈经过仔细勘察之后选定的地方。
正所谓“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也。”,自此地被忽必烈选为“金城坊”之后,元、明之际及清代这里遍布银号、金坊,商贾富豪及皇亲国戚多在此地发迹生财,绝对是一处实至名归的风水宝地。
而吴良的“厌劾之术”在后世也同样有所保留。
不过历朝历代对邪术的制裁都十分严厉,一经发现最轻的也会被处以极刑,厉害一些甚至会诛九族,如此高压政策之下邪术逐渐变得少见,相应与之对抗的大部分“厌劾之术”也显少再有用武之地,自然越来越少在台面上见到。
再加上民间流传的“厌劾之术”太过碎片化,甚至还总是被一些只会装神弄鬼的宵小之徒当做行骗手段,早已形成了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寻常百姓如何能够分辨得出真伪,如此被骗的多了,自然只能全部当做“封建迷信”处理。
当然。
这其中肯定也有传承的原因。
如果此类方术、巫术都要通过吴良刚刚体会过的方式进行传承,那么传承难度自然绝非一些传统技艺可比,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说了这么多。
吴良依旧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刚才的经历,甚至他觉得,可能这看似普通的简牍,又或是简牍上的古齐文字之中,又或是“厌劾之术”本身,便蕴含着某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力量,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种事一时半会是没有办法想通的,吴良索性也就不再去想。
如今在陵墓中待的时间已经不短,众人又累又饿又渴,还是先离开此处为妙。
不过出去之前,吴良还是照例将暗格与棺材恢复了原样,陪葬品也照原样摆放了回去,只拿了自己决定要带走的东西。
可以说。
吴良此行的收获绝对是开始干这一行以来最丰厚的一次。
八阵图、孔明锁、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九曲珠、金刚钻、厌劾之术,还有一个未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这些东西随便拿出去一样都能在东汉末年大放异彩。
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此行所得的财物。
吴良早已看过,这里面所有的金器加起来也就只有那么几十斤,这些黄金肯定没有办法满足曹老板的胃口。
不过盗墓与打仗一样,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满载而归,这还得看墓主人的家底以及当时的丧葬习俗,曹老板肯定也能理解。
如果盗的是汉墓,那就绝对不可能只有这点黄金了。
吴良也提前想好了说辞,回头就将“九曲珠”与“孔明锁”交给曹老板充数得了,后续再将木牛流马的研究成果送给他,定然也是大功一件。
至于诸葛连弩嘛,看情况再说吧,这玩意儿想要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到时候先将瓬人军装备起来再说。
再至于八阵图、金刚钻、厌劾之术这些十分实用而又玄妙的东西,则将会变为吴良的个人收获。
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八阵图”就不太一样,吴良只是得到了一个懂“八阵图”的诸葛亮,这玩意儿他还真就未必能够变成自己的东西,只能将诸葛亮留在身边。
反正每次曹老板可能都是大赚,但吴良绝对都不会亏。
……
自丘穆公墓中出来之后,吴良等人先是略微休整了一下。
而后陵墓的后续工作便交给了杨万里与诸葛亮,诸葛亮主要负责带路出入“八阵图”,而杨万里则主要负责带兵搬运吴良选定的物品。
如此一天之后,“木牛流马”的原型已经被瓬人军完好无损的搬运了出来,那几十斤金器与《穆公传》也一并带了出来。
至于“诸葛连弩”,则早就被诸葛亮随身携带研究。
办完了这些,吴良又叫瓬人军使用砖石封闭了陵墓入口,并将诸葛玄此前挖出的通道也一并填埋了起来,不留任何破绽。
这一次,他没有再去帮助墓主人搞什么防盗机关。
光是那个“八阵图”就已经够盗墓贼喝一壶的了,他再搞什么都不可能比这玩意儿更厉害,实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公子,接下来咱们就准备返程了吧,我叫兄弟们提前收拾好行礼?”
杨万里将墓中搬运出来的东西都妥善存放好后,又跑来向吴良面前请命。
此前吴良每次盗完了墓都会立刻返程,极少在盗墓地点久留,瓬人军也早已习以为常,甚至下面已经有兵士开始收拾东西了。
“不急,走之前我还想去襄阳一趟。”
吴良想了想,说道。
这是他之前就定下的计划,襄阳还有一个才华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丑姑“黄月英”,吴良自然想去看看真人。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似乎也能与诸葛亮比肩。
他就是传说中的凤雏先生——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话在后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已经成了一种信仰。
其实吴良知道,这句话在正史史料中并未出现,乃是《三国演义》中流传出来的说法,没有得到历史论证。
不过这并不影响吴良的兴趣。
不管怎么样,庞统也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过的人,两人一样受到刘备的重用,同样做了刘备的“军师中郎将”。
仅凭这一点便足以证明,庞统绝非浪得虚名。
只可惜死得太早,做的事没有诸葛亮多,因此传下来的典故也远远不及诸葛亮,这经历倒有点类似于曹老板身边的谋士戏志才,天妒英才。
“那……我们率人一同前往襄阳?”
杨万里有些担忧的问道。
虽然这次瓬人军随行的兵士依旧只有五十人,应该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襄阳城毕竟是人多眼杂的地方,又有一些大门阀时刻注意着城内的风吹草动,总归还是没有邓县这样的小县城保险。
“不必,就我们几个人前往即可,反正也不办什么大事,只是去看看此处的风土人情,你叫剩下的人依旧留在邓县待命,待我们回来便立即返程。”
吴良笑着摇了摇头。
“小人这就去安排。”
见吴良这么说,杨万里只得应了一声下去传令。
“诸葛贤弟,你过来一下。”
吴良又冲不远处正在摆弄“连发弩”的诸葛亮摆了摆手。
“有才哥哥,何事?”
自打从墓中出来,诸葛亮已是认定了吴良这个大哥,在吴良面前早已没了此前那副目空一切的小屁孩姿态,言语之间变得更加亲近,亲近之中又多了一丝敬畏。
他的家人也是如此。
这几天他们虽然被瓬人军挟持,但是瓬人军一点都不曾为难他们,吃吃喝喝更是丝毫没有怠慢,就连睡觉,也是瓬人军睡在外面,这一家人睡在屋内,平时说话办事也非常讲究礼数,并未又丝毫逾越。
这年头俘虏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若是换了其他的军队,他这一家女眷只怕早就都被祸害完了。
因此诸葛玄与这些家眷也是已经放下了戒心,做好了跟随瓬人军离开邓县的准备。
“我听人说,你此前常去襄阳城吧?”
吴良笑着问道。
“以前确实常去,不过近半年来我已经极少去了,见了那些鼠目寸光又自命不凡的庸才我便心中烦恼,倒不如不去,眼不见心不烦。”
诸葛亮一脸不屑的撇了撇嘴。
“襄阳城有个黄家,家主似乎是叫做黄承彦,此人你可识得?”
吴良又问。
“自是识得,我听人说,此人乃是名士蔡讽的女婿,而那蔡讽又曾是已故太尉张温的小舅子,有这层关系黄家前些年在襄阳城还算有些名望与势力,后来太尉张温被董卓所杀,襄阳城内的士族门阀为了不受所累便纷纷与黄家疏远了起来,黄家自此家道中落,如今已是大不如前了。”
诸葛亮极为详尽的为吴良介绍道。
关于这个太尉张温,吴良也是知道的。
汉朝太尉便是朝廷内最高的军事长官,当年董卓、孙坚、陶谦等人都曾是张温的下属,拥有这层关系,只要张温一天不倒,黄家就绝对是襄阳城内数一数二的门阀。
可惜,黄家的命不好,富贵没有长久。
“嗯。”
吴良点了点头,又道,“那么你可知黄家在襄阳城何处?我想去拜会一番,你也随我一起去。”
“知道,既然有才哥哥想去,我为有才哥哥带路便是。”
诸葛亮拍着胸脯说道。
“除此之外,此次前往襄阳城我还想见一个人,此人唤作庞统。”
吴良接着又道。
“庞统?”
诸葛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一抹浓重的嫌弃之色,居然飙起了脏话,“有才哥哥,你见此人做什么,似他这等只会溜须拍马又自命不凡的鸟人,有才哥哥若是见了这个鸟人,传出去怕是只会辱没了身份!”
“这么严重?”
吴良也是一愣。
关于庞统“溜须拍马”的本事,吴良倒是有所了解。
《三国志》中关于庞统是这样记载的: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这里说的就是庞统平时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的实际才能。
这确实有那么点“溜须拍马”的嫌疑。
不过也可以理解为高情商,毕竟是人就喜欢听顺耳的话,谁会不喜欢被人夸赞呢?
所以以此可以推断,庞统在襄阳城一定要比诸葛亮更受人待见。
诸葛亮会如此评价庞统,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被庞统夸赞过,因此心中很是不爽……
除此之外。
两人其实也有着天然的矛盾。
王不见王。
诸葛亮从小便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名相。
而庞统总是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这两个都是自命不凡的少年狂人,又都聚集在一个小小的襄阳城内,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人此前肯定没少因此发生过冲突。
不过成年之后应该就会好点,毕竟两人后来还同心同德辅佐过刘备。
他只知道自己神游时看到的人与事很多,并且这些人与事仿佛全都刻在了脑海中一般,印象极其深刻,仿佛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般。
这现象就又变得很是玄学了。
吴良想到了“天书”二字,这种现象就像是武侠小说中描述过的“天书”一般,所有人都可以观看,但是能够领会其中玄妙之处的却只有寥寥几人,剩下的人即使看了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吴良其实不是很理解这种现象。
这无疑再一次刷新了他的世界观,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光怪陆离起来。
但于吉表现出来的状态却又让他不得不信,这个老童子已经不是第一次提起“天赋”与“机缘”的说法,还拿自己领会“堪舆之术”时的感受与吴良刚才的状态进行对比,两者竟是如此的相似。
但对于这样的世界,吴良又并不陌生。
便是他所在的后世也依旧有许多与这些方术关联紧密的东西,就拿于吉的“堪舆之术”来说,难道新天朝就彻底消失了么?
不仅没有,而且不单单是民间,甚至就连上层也依旧在默认使用。
小的地方不说,就拿帝都的金融街为例,称之为整个天朝的金融中心也不为过,各大金融监管机构、银行、证券、基金协会、资产管理公司都在此处建立了总部。
这些总部的建筑风格与选址都有着各自的说法,有的修的像一座大棺材,有的故意在高楼大厦之间保留了一口古井,有的则特意在楼后修建了一条人工河……如果有人对此作过深层了解,便会发现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中全都有“堪舆之术”的痕迹与说法。
甚至,就连“金融街”本身的选址,也绝不简单。
那可是元世祖忽必烈经过仔细勘察之后选定的地方。
正所谓“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事帝王之业也。”,自此地被忽必烈选为“金城坊”之后,元、明之际及清代这里遍布银号、金坊,商贾富豪及皇亲国戚多在此地发迹生财,绝对是一处实至名归的风水宝地。
而吴良的“厌劾之术”在后世也同样有所保留。
不过历朝历代对邪术的制裁都十分严厉,一经发现最轻的也会被处以极刑,厉害一些甚至会诛九族,如此高压政策之下邪术逐渐变得少见,相应与之对抗的大部分“厌劾之术”也显少再有用武之地,自然越来越少在台面上见到。
再加上民间流传的“厌劾之术”太过碎片化,甚至还总是被一些只会装神弄鬼的宵小之徒当做行骗手段,早已形成了劣币逐良币的现象,寻常百姓如何能够分辨得出真伪,如此被骗的多了,自然只能全部当做“封建迷信”处理。
当然。
这其中肯定也有传承的原因。
如果此类方术、巫术都要通过吴良刚刚体会过的方式进行传承,那么传承难度自然绝非一些传统技艺可比,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也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说了这么多。
吴良依旧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式去理解刚才的经历,甚至他觉得,可能这看似普通的简牍,又或是简牍上的古齐文字之中,又或是“厌劾之术”本身,便蕴含着某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力量,因此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种事一时半会是没有办法想通的,吴良索性也就不再去想。
如今在陵墓中待的时间已经不短,众人又累又饿又渴,还是先离开此处为妙。
不过出去之前,吴良还是照例将暗格与棺材恢复了原样,陪葬品也照原样摆放了回去,只拿了自己决定要带走的东西。
可以说。
吴良此行的收获绝对是开始干这一行以来最丰厚的一次。
八阵图、孔明锁、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九曲珠、金刚钻、厌劾之术,还有一个未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这些东西随便拿出去一样都能在东汉末年大放异彩。
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此行所得的财物。
吴良早已看过,这里面所有的金器加起来也就只有那么几十斤,这些黄金肯定没有办法满足曹老板的胃口。
不过盗墓与打仗一样,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满载而归,这还得看墓主人的家底以及当时的丧葬习俗,曹老板肯定也能理解。
如果盗的是汉墓,那就绝对不可能只有这点黄金了。
吴良也提前想好了说辞,回头就将“九曲珠”与“孔明锁”交给曹老板充数得了,后续再将木牛流马的研究成果送给他,定然也是大功一件。
至于诸葛连弩嘛,看情况再说吧,这玩意儿想要量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到时候先将瓬人军装备起来再说。
再至于八阵图、金刚钻、厌劾之术这些十分实用而又玄妙的东西,则将会变为吴良的个人收获。
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八阵图”就不太一样,吴良只是得到了一个懂“八阵图”的诸葛亮,这玩意儿他还真就未必能够变成自己的东西,只能将诸葛亮留在身边。
反正每次曹老板可能都是大赚,但吴良绝对都不会亏。
……
自丘穆公墓中出来之后,吴良等人先是略微休整了一下。
而后陵墓的后续工作便交给了杨万里与诸葛亮,诸葛亮主要负责带路出入“八阵图”,而杨万里则主要负责带兵搬运吴良选定的物品。
如此一天之后,“木牛流马”的原型已经被瓬人军完好无损的搬运了出来,那几十斤金器与《穆公传》也一并带了出来。
至于“诸葛连弩”,则早就被诸葛亮随身携带研究。
办完了这些,吴良又叫瓬人军使用砖石封闭了陵墓入口,并将诸葛玄此前挖出的通道也一并填埋了起来,不留任何破绽。
这一次,他没有再去帮助墓主人搞什么防盗机关。
光是那个“八阵图”就已经够盗墓贼喝一壶的了,他再搞什么都不可能比这玩意儿更厉害,实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公子,接下来咱们就准备返程了吧,我叫兄弟们提前收拾好行礼?”
杨万里将墓中搬运出来的东西都妥善存放好后,又跑来向吴良面前请命。
此前吴良每次盗完了墓都会立刻返程,极少在盗墓地点久留,瓬人军也早已习以为常,甚至下面已经有兵士开始收拾东西了。
“不急,走之前我还想去襄阳一趟。”
吴良想了想,说道。
这是他之前就定下的计划,襄阳还有一个才华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丑姑“黄月英”,吴良自然想去看看真人。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似乎也能与诸葛亮比肩。
他就是传说中的凤雏先生——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话在后世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已经成了一种信仰。
其实吴良知道,这句话在正史史料中并未出现,乃是《三国演义》中流传出来的说法,没有得到历史论证。
不过这并不影响吴良的兴趣。
不管怎么样,庞统也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过的人,两人一样受到刘备的重用,同样做了刘备的“军师中郎将”。
仅凭这一点便足以证明,庞统绝非浪得虚名。
只可惜死得太早,做的事没有诸葛亮多,因此传下来的典故也远远不及诸葛亮,这经历倒有点类似于曹老板身边的谋士戏志才,天妒英才。
“那……我们率人一同前往襄阳?”
杨万里有些担忧的问道。
虽然这次瓬人军随行的兵士依旧只有五十人,应该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但襄阳城毕竟是人多眼杂的地方,又有一些大门阀时刻注意着城内的风吹草动,总归还是没有邓县这样的小县城保险。
“不必,就我们几个人前往即可,反正也不办什么大事,只是去看看此处的风土人情,你叫剩下的人依旧留在邓县待命,待我们回来便立即返程。”
吴良笑着摇了摇头。
“小人这就去安排。”
见吴良这么说,杨万里只得应了一声下去传令。
“诸葛贤弟,你过来一下。”
吴良又冲不远处正在摆弄“连发弩”的诸葛亮摆了摆手。
“有才哥哥,何事?”
自打从墓中出来,诸葛亮已是认定了吴良这个大哥,在吴良面前早已没了此前那副目空一切的小屁孩姿态,言语之间变得更加亲近,亲近之中又多了一丝敬畏。
他的家人也是如此。
这几天他们虽然被瓬人军挟持,但是瓬人军一点都不曾为难他们,吃吃喝喝更是丝毫没有怠慢,就连睡觉,也是瓬人军睡在外面,这一家人睡在屋内,平时说话办事也非常讲究礼数,并未又丝毫逾越。
这年头俘虏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若是换了其他的军队,他这一家女眷只怕早就都被祸害完了。
因此诸葛玄与这些家眷也是已经放下了戒心,做好了跟随瓬人军离开邓县的准备。
“我听人说,你此前常去襄阳城吧?”
吴良笑着问道。
“以前确实常去,不过近半年来我已经极少去了,见了那些鼠目寸光又自命不凡的庸才我便心中烦恼,倒不如不去,眼不见心不烦。”
诸葛亮一脸不屑的撇了撇嘴。
“襄阳城有个黄家,家主似乎是叫做黄承彦,此人你可识得?”
吴良又问。
“自是识得,我听人说,此人乃是名士蔡讽的女婿,而那蔡讽又曾是已故太尉张温的小舅子,有这层关系黄家前些年在襄阳城还算有些名望与势力,后来太尉张温被董卓所杀,襄阳城内的士族门阀为了不受所累便纷纷与黄家疏远了起来,黄家自此家道中落,如今已是大不如前了。”
诸葛亮极为详尽的为吴良介绍道。
关于这个太尉张温,吴良也是知道的。
汉朝太尉便是朝廷内最高的军事长官,当年董卓、孙坚、陶谦等人都曾是张温的下属,拥有这层关系,只要张温一天不倒,黄家就绝对是襄阳城内数一数二的门阀。
可惜,黄家的命不好,富贵没有长久。
“嗯。”
吴良点了点头,又道,“那么你可知黄家在襄阳城何处?我想去拜会一番,你也随我一起去。”
“知道,既然有才哥哥想去,我为有才哥哥带路便是。”
诸葛亮拍着胸脯说道。
“除此之外,此次前往襄阳城我还想见一个人,此人唤作庞统。”
吴良接着又道。
“庞统?”
诸葛亮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一抹浓重的嫌弃之色,居然飙起了脏话,“有才哥哥,你见此人做什么,似他这等只会溜须拍马又自命不凡的鸟人,有才哥哥若是见了这个鸟人,传出去怕是只会辱没了身份!”
“这么严重?”
吴良也是一愣。
关于庞统“溜须拍马”的本事,吴良倒是有所了解。
《三国志》中关于庞统是这样记载的: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这里说的就是庞统平时喜欢评价人物,培养别人的名声,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的实际才能。
这确实有那么点“溜须拍马”的嫌疑。
不过也可以理解为高情商,毕竟是人就喜欢听顺耳的话,谁会不喜欢被人夸赞呢?
所以以此可以推断,庞统在襄阳城一定要比诸葛亮更受人待见。
诸葛亮会如此评价庞统,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没有被庞统夸赞过,因此心中很是不爽……
除此之外。
两人其实也有着天然的矛盾。
王不见王。
诸葛亮从小便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名相。
而庞统总是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这两个都是自命不凡的少年狂人,又都聚集在一个小小的襄阳城内,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人此前肯定没少因此发生过冲突。
不过成年之后应该就会好点,毕竟两人后来还同心同德辅佐过刘备。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曹操喊我去盗墓》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曹操喊我去盗墓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