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六章 赵苏之争
目录:酒精风云| 作者:一臻| 类别:其他类型
一开始,两姓人相互比较谁家房子盖的好,日子过得好。随着子孙的繁衍,人口越来越多,两姓比拼的重心,就慢慢开始转移到了文化教育上。两族人纷纷兴办私塾学堂,苏家招收十个学生,赵家就招收十一个。赵家请的先生月俸二两银子,苏家就花二两半请更好的先生。两家斗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正是有了这种竞争,才促成了苏新村圣贤庄的威名远播。
相比来说,苏姓人家更擅长于经商做生意,赵家更喜欢当官做先生。解放后土改时,苏新村唯一的地主就姓苏,当时村里一半多的地都是苏家的产业,据传他的家业就是先祖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赵家虽然祖上曾经出过高官,但是并没有因此变得富足,反而更加促进了赵姓文化人的兴盛。赵家的辈分都是用论语的名句排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此一辈一辈排列下去,一句话用完了,再换另外一句。
解放前,赵家显然是被苏家一直压在身下的,那时候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权,地主的势力大的可怕,不过苏家虽然富有,但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没有干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反而经常接济穷苦的相邻。土改后苏姓地主家的田产被分,房屋充公变成了大队部,政府只给他家留下了一套四间屋子的小院,这间别院以前是长工们居住的地方。由于祖上积了德,苏姓地主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并没有受到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的游街示众,甚至打骂的情形发生,他们和邻居们相处融洽,过上了安定清苦的平常日子。
赵家趁势翻了身,一下子掌握了村里的权力,自解放以来,赵姓垄断了几十年的村书记和大队长职务。这些年来,赵苏两家虽然不再像解放前那样争斗的厉害,但是两家保留了一个传统的竞技项目,那就是每年春节期间的高跷比拼。踩高跷舞龙灯,是江州市乃至江东省非常盛行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国,解放后保存了下来,但可惜的是近年来水平越来越低,慢慢很多技巧和功法都失传了。
苏新村的高跷艺术是周围十里八乡水平最高的,没有之一,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剧种。叫它剧种,是针对它的扮相和表演来说的,只不过没有唱功,纯粹的外家功法。一个是西游记系列,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有时还加一个不知道出处的傻小子。第二个是八仙系列,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第三个是白蛇传系列,白娘子,许仙,小青,法海。
这三个系列构成了高跷艺术的核心,每到冬闲时,老的表演者作为师傅就开始带着年轻的徒弟,学习化妆,练习动作,排练剧情。据传,在早期高跷队是有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失传了唱功,只剩下了动作表演,后来连表演也失传了,只剩下了简单地随着鼓点扭动的简单动作。这里面有一个角色一直是整个表演中的主角,那就是孙悟空,当地人称作孙猴子。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必须有功夫,因为孙猴子活泼好动,所以设计了很多翻跟头,耍猴棍,眨眼睛,吐舌头,挠痒痒等戏剧动作。因为有很多危险动作,所以孙猴子的高跷一般做的较矮一些,每当表演开始,都是孙猴子和傻小子一起,两人手拿鞭炮,点燃后趁着噼噼啪啪的功夫,把拥挤的人群驱赶开,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方便高跷队的表演。
王俊才小时候也非常迷恋高跷,经常跟着高跷队到处串场,小小年纪愣是缠着爷爷给他做了一副迷你高跷,他和小伙伴一起踩上高跷,学着大人的样子玩耍,那种乐趣是现在的孩子体验不到的。以前孩子多,大人管不过来,就计着小孩,自己愿怎么玩就怎么玩。小孩子又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所以敢于尝试一些危险的动作,即便碰破头磕破腿也在所不惜,好了照样玩得不亦乐乎。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再加上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们的精力越来越多的落到了子女的学习上,不再让孩子学习或者从事这些危险的游戏和运动。慢慢的,这些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逐渐地消亡失传了。中国足球水平的日益衰弱,也与这种情况类似,不得不说实在令人惋惜。
高跷表演一般在正月初六开始,这时亲戚该走的走完了,闲来无事,正好开始。苏新村里,从祖上传下来的,赵苏两家各组队伍,绝不掺和。两队先是各玩各的,玩着玩着就玩到一起开始比拼。由于场面宏大,一般的地方盛不开这么些人,所以比拼一般安排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苏新小学的操场面积不小,大约有五千个平方大小,足以容纳两三千人围观。
每逢此时,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除了卧床不起的,几乎倾巢而出,都汇聚到操场上。由于操场就在公路边上,所以也有很多外村的前来观看。为了安全,大队部会组织民兵率领无数精壮的小伙子,站在内圈维持秩序。比拼开始,先是点燃鞭炮烟火,踢里哐啷震得人耳朵都聋了。等烟雾散尽,两支舞龙队分左右同时出场,他们先是快速地绕场一周,然后同时回到场地中央的香案处,首先拜祭老天爷,期盼他老人家多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少给人们带来灾祸。拜完老天爷,再各自祭拜自己的老祖宗,让老祖宗保佑他的子孙多福多寿。接下来,两条龙相互点头后,正式开始较量起来,此时到了最热闹的部分,只见两条巨龙,上下翻飞,左右摇摆,就看谁翻得快,转得最持久。一般人的力量也就持续五分钟左右,何况龙头重达七八十斤,再有力量的壮汉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一般居中裁判的长者会吹响哨子,算双方打成平手。
接下来到了高跷比拼的时刻,伴随着鼓点的敲击,首先上来的是八仙表演团队。一般来说,年长的老人对八仙表演感兴趣,因为这八个神仙要想全部记住,没有几年的积累和相当的知识底蕴是很难的。随着鼓点,先是八位神仙一个个的上场比拼,最后八人集体亮相,各自摆出不同的阵型。最厉害的,也最吸引人的,就是八人组成的叠罗汉。叠罗汉一般由身强力壮的四人手搭手,肩并肩组成人墙,然后两个身体较轻的跪到中间两人的肩膀上,剩下的两人挂到外侧的两人肩膀上。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静止不动只是第一步,待罗汉叠好,在领头人的口令下,整个罗汉阵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起来,此时挂在外侧的两人双脚离地,随着人墙快速旋转,最厉害时两人可以达到平行于地面的程度,当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八仙退场后,轮到白娘子们上场了。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是妇女们的最爱。虽然白娘子是女性,但是扮演者都是男性,有点反串的意思。不知道是女性胆子小不敢踩高跷,还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反正高跷队伍中很少看到女性。白蛇传的剧情,人们都非常熟悉了,高跷队表演的是水漫金山的桥段,白娘子带着小青舞着白绸缎,与法海斗法,许仙躲在法海后面想尽办法与白娘子团聚。虽然没有唱段,但是你来我往,类似哑剧的表演,依然让大姑娘小媳妇们看得如醉如痴。
白娘子们下场,小朋友的最爱,孙猴子登场了。只见孙猴子头戴金箍,身穿黄衣黄裤,腰系虎皮裙,手拿亮闪闪的金箍棒,边跑边挥舞着棒子,嘴里还吹着特制的口哨,发出刺耳的哨声。到了场地中央后,孙猴子开始翻筋斗,鲤鱼打挺,舞棍花,引得下面的孩子们尖叫连连,大人们喝彩不断。猴子表演完,他师傅唐僧穿着袈裟,念着佛经,一本正经地登场了,他的左边是长耳朵大肚子的猪八戒,猪八戒是个喜剧人物,长的就让人发笑,他不时地做出一些滑稽动作,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猪八戒最擅长地就是调戏妇女,当然这个调戏是加引号的,主要是助兴而已。他会跑到场边,见到大姑娘小媳妇,就上去搭讪,碰到漂亮的,他有时还会突然摸上一把,吓得对方高声尖叫。
沙和尚永远是跑龙套的角色,不温不火,不疾不徐,老是说着那句台词,大师兄,师傅让妖怪抓走了,当然如果有台词的话。他们这个队伍里还有一个角色,叫做傻小子,他穿着花肚兜,红裤子,头上扎着朝天辫,脸抹的黑漆漆的,鼻子下面老是吊着两条硕大的鼻涕虫。他类似于戏曲里的武丑,能翻能打,也能捣蛋,看着哪家大姑娘长得俊,使劲地往人家怀里拱,可惜了那两条鼻涕虫,长的那么可爱,可总是遭人家嫌弃。
相比来说,苏姓人家更擅长于经商做生意,赵家更喜欢当官做先生。解放后土改时,苏新村唯一的地主就姓苏,当时村里一半多的地都是苏家的产业,据传他的家业就是先祖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赵家虽然祖上曾经出过高官,但是并没有因此变得富足,反而更加促进了赵姓文化人的兴盛。赵家的辈分都是用论语的名句排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此一辈一辈排列下去,一句话用完了,再换另外一句。
解放前,赵家显然是被苏家一直压在身下的,那时候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权,地主的势力大的可怕,不过苏家虽然富有,但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没有干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反而经常接济穷苦的相邻。土改后苏姓地主家的田产被分,房屋充公变成了大队部,政府只给他家留下了一套四间屋子的小院,这间别院以前是长工们居住的地方。由于祖上积了德,苏姓地主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并没有受到像电视里演的那样的游街示众,甚至打骂的情形发生,他们和邻居们相处融洽,过上了安定清苦的平常日子。
赵家趁势翻了身,一下子掌握了村里的权力,自解放以来,赵姓垄断了几十年的村书记和大队长职务。这些年来,赵苏两家虽然不再像解放前那样争斗的厉害,但是两家保留了一个传统的竞技项目,那就是每年春节期间的高跷比拼。踩高跷舞龙灯,是江州市乃至江东省非常盛行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国,解放后保存了下来,但可惜的是近年来水平越来越低,慢慢很多技巧和功法都失传了。
苏新村的高跷艺术是周围十里八乡水平最高的,没有之一,它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剧种。叫它剧种,是针对它的扮相和表演来说的,只不过没有唱功,纯粹的外家功法。一个是西游记系列,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有时还加一个不知道出处的傻小子。第二个是八仙系列,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第三个是白蛇传系列,白娘子,许仙,小青,法海。
这三个系列构成了高跷艺术的核心,每到冬闲时,老的表演者作为师傅就开始带着年轻的徒弟,学习化妆,练习动作,排练剧情。据传,在早期高跷队是有唱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失传了唱功,只剩下了动作表演,后来连表演也失传了,只剩下了简单地随着鼓点扭动的简单动作。这里面有一个角色一直是整个表演中的主角,那就是孙悟空,当地人称作孙猴子。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必须有功夫,因为孙猴子活泼好动,所以设计了很多翻跟头,耍猴棍,眨眼睛,吐舌头,挠痒痒等戏剧动作。因为有很多危险动作,所以孙猴子的高跷一般做的较矮一些,每当表演开始,都是孙猴子和傻小子一起,两人手拿鞭炮,点燃后趁着噼噼啪啪的功夫,把拥挤的人群驱赶开,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方便高跷队的表演。
王俊才小时候也非常迷恋高跷,经常跟着高跷队到处串场,小小年纪愣是缠着爷爷给他做了一副迷你高跷,他和小伙伴一起踩上高跷,学着大人的样子玩耍,那种乐趣是现在的孩子体验不到的。以前孩子多,大人管不过来,就计着小孩,自己愿怎么玩就怎么玩。小孩子又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所以敢于尝试一些危险的动作,即便碰破头磕破腿也在所不惜,好了照样玩得不亦乐乎。但是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再加上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家长们的精力越来越多的落到了子女的学习上,不再让孩子学习或者从事这些危险的游戏和运动。慢慢的,这些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逐渐地消亡失传了。中国足球水平的日益衰弱,也与这种情况类似,不得不说实在令人惋惜。
高跷表演一般在正月初六开始,这时亲戚该走的走完了,闲来无事,正好开始。苏新村里,从祖上传下来的,赵苏两家各组队伍,绝不掺和。两队先是各玩各的,玩着玩着就玩到一起开始比拼。由于场面宏大,一般的地方盛不开这么些人,所以比拼一般安排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苏新小学的操场面积不小,大约有五千个平方大小,足以容纳两三千人围观。
每逢此时,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除了卧床不起的,几乎倾巢而出,都汇聚到操场上。由于操场就在公路边上,所以也有很多外村的前来观看。为了安全,大队部会组织民兵率领无数精壮的小伙子,站在内圈维持秩序。比拼开始,先是点燃鞭炮烟火,踢里哐啷震得人耳朵都聋了。等烟雾散尽,两支舞龙队分左右同时出场,他们先是快速地绕场一周,然后同时回到场地中央的香案处,首先拜祭老天爷,期盼他老人家多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少给人们带来灾祸。拜完老天爷,再各自祭拜自己的老祖宗,让老祖宗保佑他的子孙多福多寿。接下来,两条龙相互点头后,正式开始较量起来,此时到了最热闹的部分,只见两条巨龙,上下翻飞,左右摇摆,就看谁翻得快,转得最持久。一般人的力量也就持续五分钟左右,何况龙头重达七八十斤,再有力量的壮汉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一般居中裁判的长者会吹响哨子,算双方打成平手。
接下来到了高跷比拼的时刻,伴随着鼓点的敲击,首先上来的是八仙表演团队。一般来说,年长的老人对八仙表演感兴趣,因为这八个神仙要想全部记住,没有几年的积累和相当的知识底蕴是很难的。随着鼓点,先是八位神仙一个个的上场比拼,最后八人集体亮相,各自摆出不同的阵型。最厉害的,也最吸引人的,就是八人组成的叠罗汉。叠罗汉一般由身强力壮的四人手搭手,肩并肩组成人墙,然后两个身体较轻的跪到中间两人的肩膀上,剩下的两人挂到外侧的两人肩膀上。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静止不动只是第一步,待罗汉叠好,在领头人的口令下,整个罗汉阵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起来,此时挂在外侧的两人双脚离地,随着人墙快速旋转,最厉害时两人可以达到平行于地面的程度,当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八仙退场后,轮到白娘子们上场了。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这是妇女们的最爱。虽然白娘子是女性,但是扮演者都是男性,有点反串的意思。不知道是女性胆子小不敢踩高跷,还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反正高跷队伍中很少看到女性。白蛇传的剧情,人们都非常熟悉了,高跷队表演的是水漫金山的桥段,白娘子带着小青舞着白绸缎,与法海斗法,许仙躲在法海后面想尽办法与白娘子团聚。虽然没有唱段,但是你来我往,类似哑剧的表演,依然让大姑娘小媳妇们看得如醉如痴。
白娘子们下场,小朋友的最爱,孙猴子登场了。只见孙猴子头戴金箍,身穿黄衣黄裤,腰系虎皮裙,手拿亮闪闪的金箍棒,边跑边挥舞着棒子,嘴里还吹着特制的口哨,发出刺耳的哨声。到了场地中央后,孙猴子开始翻筋斗,鲤鱼打挺,舞棍花,引得下面的孩子们尖叫连连,大人们喝彩不断。猴子表演完,他师傅唐僧穿着袈裟,念着佛经,一本正经地登场了,他的左边是长耳朵大肚子的猪八戒,猪八戒是个喜剧人物,长的就让人发笑,他不时地做出一些滑稽动作,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猪八戒最擅长地就是调戏妇女,当然这个调戏是加引号的,主要是助兴而已。他会跑到场边,见到大姑娘小媳妇,就上去搭讪,碰到漂亮的,他有时还会突然摸上一把,吓得对方高声尖叫。
沙和尚永远是跑龙套的角色,不温不火,不疾不徐,老是说着那句台词,大师兄,师傅让妖怪抓走了,当然如果有台词的话。他们这个队伍里还有一个角色,叫做傻小子,他穿着花肚兜,红裤子,头上扎着朝天辫,脸抹的黑漆漆的,鼻子下面老是吊着两条硕大的鼻涕虫。他类似于戏曲里的武丑,能翻能打,也能捣蛋,看着哪家大姑娘长得俊,使劲地往人家怀里拱,可惜了那两条鼻涕虫,长的那么可爱,可总是遭人家嫌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酒精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酒精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