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8章 难以逾越
目录:最后的三国2:兴魏| 作者:风之清扬| 类别:历史军事
匈奴人的进攻并没有什么试探一说,从一开始就是最为猛烈最为狂暴的一种状态,痛失家园的怒火此刻都发泄了出来,匈奴人的进攻就如同是决堤的洪水一般,漫山遍野,山呼海啸,浩浩荡荡,席卷一切。
而魏军的车阵却是稳如泰山,巍然的屹立于前,就象一道坚固的铁闸,丝毫不畏惧洪水的冲击。
历史上偏厢车的最早应用,是西晋时候的马隆,当时河西鲜卑的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连斩了几任的凉州刺史,朝野为之震动,无人敢去应战,唯独马隆挺身而出,带领着他自行招募的三千五百勇士,就踏上了西征之旅。
而马隆最大的倚仗,就是偏厢车,结车为阵,结车为营,行程数千里,一路竟然射杀了上万人的鲜卑兵,最后斩杀了秃发树机能,收复了凉州。
曹亮所设计出来的偏厢车与马隆的偏厢车有类似但也有不同点,这个时代距离马隆发明偏厢车还有三四十年,曹亮没机会见到实物,但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后代偏厢车的改进,研制出了独一无二的偏厢车。
比起马隆的偏厢车,曹亮的偏厢车更加地坚固结实,防御能力强,有着更灵活的机动性,马隆凭借着偏厢车可以打败十倍于己的鲜卑人,曹亮就不相信自己一万多人,还对付不了多几倍的匈奴人吗?
战场之上,决定胜负的因素绝不仅仅只是兵力的多寡,如果人数能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历史上那么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敌的战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秃发树机能可是一位狠角色,作乱凉州九年时间,曾阵斩过晋朝的四位刺史,天下为之震动,而马隆仅凭着三千多人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秃发树机能,可见偏厢车的重要性了。
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曹亮早在河东郡成立军械营之后,就已经开始打造偏厢车了,只是因为建造偏厢车需要大量的木头,也需要大量的工匠,所以这项建造工程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一直到魏军攻克祁县之后,偏厢车才正式地装备到魏军之中。
而此次的东观之战,也正是偏厢车初次亮相的时候,不光匈奴人惊奇不已,就连魏军的大部分士兵,也是第一次看到此物,觉得很新鲜。
偏厢车构造结实,在厢板的外面,还安装有铁刺,而厢板的里面,则可以安排投枪手和弓弩兵,利用厢板做掩护,对进攻的敌人进行打击。
匈奴人根本就不知道偏厢车的厉害,只为偏厢车只不过是在辎重车的基础上加高了厢板而已,所以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击而来,试图用速度和力量来摧毁偏厢车。
躲在厢车后面的弓弩兵根本就无惧匈奴人的箭矢,那厢板就是最好的全方位的盾牌,魏军弓弩兵可以不用担心受伤,肆意地向着冲上来匈奴人射击。
乱箭如飞,不走运的匈奴骑兵就会被流矢所伤,跌落到马下去,而且由于魏军射出来箭数量众多,匈奴人的阵形又过于密集,所以没等到匈奴人冲到偏厢车的前面,就已经有无数的匈奴兵被踏成了肉泥。
战场上的距离对于高速奔驰的骑兵来说,也不过是眨几次眼的工夫,这些匈奴悍骑突破了弓箭兵的箭网,很快就冲到了偏厢车前。
“砰!砰!砰!”面对拦在前面的偏厢车,匈奴兵似乎没有半点的停止迹象,依然在高速地飞驰着,强大的惯性让战马重重地砸在了偏厢车上。
马的脑袋都碎裂了,但偏厢车的厢板却是毫无发损,仅能在木板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凹坑。
匈奴人是目瞪口呆,按理说这么强大的冲击力,任何一种车辆都承受不住,以前在对付辎重车结阵时,匈奴骑兵就是利用战马的速度和力量,轻易地就摧垮了那些辎重车。
但眼前的这些偏厢车却是坚固异常,冲不散,砸不烂,任凭匈奴骑兵再三地冲击,始终无法攻破这道防线。
匈奴人没有机会站到背面去,否则他们肯定会大吃一惊的,偏厢车采用的是三寸的红松木板,每隔两尺,都有一道木筋加固,还有支杆做支撑,这样的结构,又岂是单薄的辎重车可以比拟的。
正是因为这样坚固的结构同,才能抵御得了匈奴骑兵的连番冲击。
匈奴人也是不信邪的,前面的人已经撞得是头破血流了,后面的人依然不长记性,如飞蛾扑火一样继续地往上扑,俗语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但匈奴人却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现在最为忙碌的是魏军的弓箭兵和投枪手了,匈奴骑兵攻到近前,破不开偏厢车的防御,他们也就成为了活靶子,魏军不停地射击,尤其是连弩手,杀敌杀得简直嗨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匈奴兵连人带马地就倒了下去。
匈奴兵也有弓箭啊,他们也试图用弓箭来反击,但射出去箭之后才悲催的发视,不是射在了偏厢车的木板上,就是射到空中落空了,弓箭是不会拐弯的,永远也无法伤及躲在厢板后面的魏兵。
刘猛的脸色铁青,原本以为很轻易就能攻破的魏军防线竟然有如铜墙铁壁一般,这一轮的进攻匈奴人至少也损失了上千人,但却是一无所获。
这车辆究竟是木头做的还是铁做的?
对,木头最怕火烧了!
刘猛兴奋了起来,火能克木,何不放他一把火,把这些偏厢车都给烧了?
于是刘猛下令暂停进攻,派人前去寻找火油之类的东西,然后制做成火把,或者把油布条裹在了箭上面,制做成火箭。
匈奴军再次发起了冲击,这一次他们手里握的不是刀枪,而是换成了火把或火箭,千万支的火把点燃了起来,虽然是大白天,但依然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的火光缭绕。
冒着箭雨,前仆后继,许多的骑兵还是冲到了偏车厢的近前,将熊熊燃烧的火把扔到了偏厢车的下面。
而魏军的车阵却是稳如泰山,巍然的屹立于前,就象一道坚固的铁闸,丝毫不畏惧洪水的冲击。
历史上偏厢车的最早应用,是西晋时候的马隆,当时河西鲜卑的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连斩了几任的凉州刺史,朝野为之震动,无人敢去应战,唯独马隆挺身而出,带领着他自行招募的三千五百勇士,就踏上了西征之旅。
而马隆最大的倚仗,就是偏厢车,结车为阵,结车为营,行程数千里,一路竟然射杀了上万人的鲜卑兵,最后斩杀了秃发树机能,收复了凉州。
曹亮所设计出来的偏厢车与马隆的偏厢车有类似但也有不同点,这个时代距离马隆发明偏厢车还有三四十年,曹亮没机会见到实物,但他根据史书的记载和后代偏厢车的改进,研制出了独一无二的偏厢车。
比起马隆的偏厢车,曹亮的偏厢车更加地坚固结实,防御能力强,有着更灵活的机动性,马隆凭借着偏厢车可以打败十倍于己的鲜卑人,曹亮就不相信自己一万多人,还对付不了多几倍的匈奴人吗?
战场之上,决定胜负的因素绝不仅仅只是兵力的多寡,如果人数能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历史上那么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敌的战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秃发树机能可是一位狠角色,作乱凉州九年时间,曾阵斩过晋朝的四位刺史,天下为之震动,而马隆仅凭着三千多人就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秃发树机能,可见偏厢车的重要性了。
为了对付匈奴骑兵,曹亮早在河东郡成立军械营之后,就已经开始打造偏厢车了,只是因为建造偏厢车需要大量的木头,也需要大量的工匠,所以这项建造工程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一直到魏军攻克祁县之后,偏厢车才正式地装备到魏军之中。
而此次的东观之战,也正是偏厢车初次亮相的时候,不光匈奴人惊奇不已,就连魏军的大部分士兵,也是第一次看到此物,觉得很新鲜。
偏厢车构造结实,在厢板的外面,还安装有铁刺,而厢板的里面,则可以安排投枪手和弓弩兵,利用厢板做掩护,对进攻的敌人进行打击。
匈奴人根本就不知道偏厢车的厉害,只为偏厢车只不过是在辎重车的基础上加高了厢板而已,所以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击而来,试图用速度和力量来摧毁偏厢车。
躲在厢车后面的弓弩兵根本就无惧匈奴人的箭矢,那厢板就是最好的全方位的盾牌,魏军弓弩兵可以不用担心受伤,肆意地向着冲上来匈奴人射击。
乱箭如飞,不走运的匈奴骑兵就会被流矢所伤,跌落到马下去,而且由于魏军射出来箭数量众多,匈奴人的阵形又过于密集,所以没等到匈奴人冲到偏厢车的前面,就已经有无数的匈奴兵被踏成了肉泥。
战场上的距离对于高速奔驰的骑兵来说,也不过是眨几次眼的工夫,这些匈奴悍骑突破了弓箭兵的箭网,很快就冲到了偏厢车前。
“砰!砰!砰!”面对拦在前面的偏厢车,匈奴兵似乎没有半点的停止迹象,依然在高速地飞驰着,强大的惯性让战马重重地砸在了偏厢车上。
马的脑袋都碎裂了,但偏厢车的厢板却是毫无发损,仅能在木板上留下一个浅浅的凹坑。
匈奴人是目瞪口呆,按理说这么强大的冲击力,任何一种车辆都承受不住,以前在对付辎重车结阵时,匈奴骑兵就是利用战马的速度和力量,轻易地就摧垮了那些辎重车。
但眼前的这些偏厢车却是坚固异常,冲不散,砸不烂,任凭匈奴骑兵再三地冲击,始终无法攻破这道防线。
匈奴人没有机会站到背面去,否则他们肯定会大吃一惊的,偏厢车采用的是三寸的红松木板,每隔两尺,都有一道木筋加固,还有支杆做支撑,这样的结构,又岂是单薄的辎重车可以比拟的。
正是因为这样坚固的结构同,才能抵御得了匈奴骑兵的连番冲击。
匈奴人也是不信邪的,前面的人已经撞得是头破血流了,后面的人依然不长记性,如飞蛾扑火一样继续地往上扑,俗语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但匈奴人却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现在最为忙碌的是魏军的弓箭兵和投枪手了,匈奴骑兵攻到近前,破不开偏厢车的防御,他们也就成为了活靶子,魏军不停地射击,尤其是连弩手,杀敌杀得简直嗨爆了,一大片一大片的匈奴兵连人带马地就倒了下去。
匈奴兵也有弓箭啊,他们也试图用弓箭来反击,但射出去箭之后才悲催的发视,不是射在了偏厢车的木板上,就是射到空中落空了,弓箭是不会拐弯的,永远也无法伤及躲在厢板后面的魏兵。
刘猛的脸色铁青,原本以为很轻易就能攻破的魏军防线竟然有如铜墙铁壁一般,这一轮的进攻匈奴人至少也损失了上千人,但却是一无所获。
这车辆究竟是木头做的还是铁做的?
对,木头最怕火烧了!
刘猛兴奋了起来,火能克木,何不放他一把火,把这些偏厢车都给烧了?
于是刘猛下令暂停进攻,派人前去寻找火油之类的东西,然后制做成火把,或者把油布条裹在了箭上面,制做成火箭。
匈奴军再次发起了冲击,这一次他们手里握的不是刀枪,而是换成了火把或火箭,千万支的火把点燃了起来,虽然是大白天,但依然可以看到满山遍野的火光缭绕。
冒着箭雨,前仆后继,许多的骑兵还是冲到了偏车厢的近前,将熊熊燃烧的火把扔到了偏厢车的下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最后的三国2:兴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最后的三国2:兴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