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二十三章 寒门的英才
目录:征战无限历史| 作者:江南黄沙| 类别:其他类型
能够在王家登堂入室的,哪怕仅仅只是外室,也可以算是朝堂上非同一般的角色,大多都是身出名门或者是手握实权。王氏当年党羽遍布朝堂,若说影响力,暂时还不是新晋炙手可热的谢家所能够相比的。
比如现在这济济一堂,不乏一郡太守或是某部的将军,即使这些人不能够亲至,也会派嫡亲的家眷前来寄托哀思。
端坐在这里的人中,就有赵高费了几年功夫试图寻找的人物——故大司马,同样位列武庙七十二的名将,陶侃的后人。 当年陶侃以区区江东一寒门,从县吏开始,一步一步依靠卓越的政绩和军功升到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在权力巅峰时刻,他甚至可以隐隐和王氏争锋,然而缺少底蕴的他在年老的时候果断选择放权,一次****出了一辈子出生入死奋斗来的军权,以此换得了陶氏一族的平安。
当然,对于寒门而言,平安即是没落。
他的儿子之中,除了袭了长沙郡公的一脉,其余出仕的基本都只能止步于州郡便再难更进一步,到了孙子一代,大多都已经退至府县,或者根本不能出仕了。
这次亲自登门的,就是他的孙子现在的长沙郡公陶弘,虽然他还挂着光禄勋这样的九卿虚职,论实权的话,估计还比不上一县县尹。
“弘毅和陶公是旧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赵高的耳畔响起,弘毅是他的表字,通常情况下只有熟识的朋友才会这么亲热的称呼。此时在外堂待客的还有孟府的常客王肃之,他对桓伊和王徽之聊天的内容同样不感兴趣,这个时候看到赵高的眼神不断在陶弘那里扫来扫去,不由得好奇的问道。 “不熟。”赵高摇了摇头否认道。陶家也是没落了,或者说在这个剧情世界里缺乏传承的家族没落地都快。以陶侃的身份肯定是位列史诗级历史人物,可到了他孙子这一代,袭爵的陶弘居然只有历史级,这还是占了身份地位上的光,真实的能力恐怕更是堪忧。
“哦,陶桓公当年何等英雄!”王肃之看着在座位上畏畏缩缩地陶弘,嘿嘿笑了两声。他说出来的话倒是赞扬陶家,可是话中的语意就不能深究了。
这就是寒门的悲哀了,和什么都不用做自然承袭高位的豪门士族比,他们即使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很可能也到达不了别人的起点。
陶侃的儿子中,倒还有几个颇具一些才能,可到了孙子这一代,真真就没了人才。现在侍立在陶弘背后他的儿子陶绰之,此时更是明证,区区F级历史人物,就是那种纯粹依靠别人在史书上挂了个名字的。
“陶公!”赵高拱了拱手,刚刚王肃之虽然语气轻佻,却因为和陶氏距离颇远并没有被听到,不过赵高这个时候居然主动上前和陶弘说话,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论地位,陶弘除了有祖父的名头,陶家现在其实已经一无所有,堂堂公族子弟,居然已经没有一个在朝堂为官了。
见赵高向自己行礼,陶弘慌忙站起了身,同样是承袭的郡公,他的风仪甚至还比不上只有几岁的桓玄。
不过这也不怪他。赵高的传说度极高,在这个世界又是做过几次大事的人,以往看起来像个瘪三那是因为和他一起玩的都是这个世界顶级的家族人物,这个时候面对普通的士人,立即发挥了它真实的功效。
简单的寒暄过后,赵高立即把话题转向了陶氏这一代的子孙里。作为一郡的太守,赵高只是稍稍流露出一点想要征募属官的意思,就让陶弘惊喜莫名,言语之中颇多暗示自己的几个儿子才能不凡。
没错,陶绰之作为嫡子要继承郡公爵位自然不能为人幕僚,可陶弘又不止这一个儿子。陶家看似风光,可在这个世界里,陶家的子弟想要出仕并不容易,而且就算运气不错也是从府县佐官做起,当惯了公府公子的陶氏子弟也不会愿意屈就。 可若是从太守征辟的属官做起就完全不同了。这可是正经仕途的起点,当初先祖陶侃家贫无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当时拥有举孝廉资格的名士范逵因为大雪投宿在陶家。陶侃的母亲为了招待他,剪掉了自己积蓄已久的长发卖得了数斛米,又把家里房梁拆下来当柴烧,连带坐卧用的草席全部铡碎了充作马料。等到第二天范逵离开的时候,陶侃更是送行过百里。这才换得了范逵的一次举荐,个中的辛酸又有谁知?
在陶侃的努力下,陶家的确风光过两代,然而到了他这第三代,除了钱财上要比原先好很多,也有了一个郡公爵位,可在重视血统传承的世界里陶氏子弟并没有太多机会。在这个时候赵高流露出的这个意思,为人父的陶弘怎么会不紧紧抓住?
“贝郡贫弱,却也仰慕先贤之道,此欲征辟从事二人,久闻故武昌太守陶茂公之孙陶渊明才德颇佳,吾欲征为治中从事,另一子君可自择之。”赵高不绕圈子,直接把自己的目的给亮了出来。
这个意思就很明了了,摆明了就是买一送一的打算——我看中的就是陶渊明,不过我怕他不来,所以你可以另送一个孩子当个添头我同样给他一份前途。 真正一手交钱一手收货的买卖。
剧情世界有剧情世界的规则。以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估计最起码一个B级历史人物是逃不了的。以赵高的身份,想要招募他难度还真不小,可如果尊重这个世界的规则让陶氏这代的家主陶弘出手,那结果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家主的权力,有的时候比法律更有用。
“父亲,约之已经加冠了。”陶弘还没有说话,站在他身后的陶绰之就急切地拉了拉他的衣服,低声地说道。
陶约之也是陶弘的儿子,更是唯一可能威胁陶绰之继承者位置的存在,这个时候把他举荐出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至于赵高看中的那个族弟陶渊明,谁爱管谁管他去。
“先生可曾弄错了,陶氏的确有子弟唤作渊明,不过此时才十五岁,怎能为郡府从事?”陶弘咬了咬牙说道。陶渊明之父陶逸早丧,这个孩子一直以族人身份寄养在陶氏族人之中,虽然不甚了解,但是年龄他还是记得的。
赵高笑了笑,不再答话,显然告诉了对方这一点他早就知道。在他转身想要离去的一刹那,思前想后的陶弘再次咬着牙拦住了他。
不管怎么说,即使赵高没有给另外一个名额,陶弘估计也会答应。毕竟陶渊明也是陶氏的子弟,只要能够有机会崭露头角,对于整个陶氏而言都只会有好处。
而赵高之所以愿意加上一个名额,无非就是展现出对这个人物的重视罢了。
“小子此时正在门外,郡守大人可欲一见?”陶弘见赵高停住了脚步,连忙再赶上一步拱手问道。
PS:陶渊明的确就叫陶渊明,潜是他入晋后才取的名,不过他没和其他子弟以“之”结尾,我估计他应该已经是小宗了。
另外,陶侃的故事是真的,出自晋书——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是自古有之。
比如现在这济济一堂,不乏一郡太守或是某部的将军,即使这些人不能够亲至,也会派嫡亲的家眷前来寄托哀思。
端坐在这里的人中,就有赵高费了几年功夫试图寻找的人物——故大司马,同样位列武庙七十二的名将,陶侃的后人。 当年陶侃以区区江东一寒门,从县吏开始,一步一步依靠卓越的政绩和军功升到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在权力巅峰时刻,他甚至可以隐隐和王氏争锋,然而缺少底蕴的他在年老的时候果断选择放权,一次****出了一辈子出生入死奋斗来的军权,以此换得了陶氏一族的平安。
当然,对于寒门而言,平安即是没落。
他的儿子之中,除了袭了长沙郡公的一脉,其余出仕的基本都只能止步于州郡便再难更进一步,到了孙子一代,大多都已经退至府县,或者根本不能出仕了。
这次亲自登门的,就是他的孙子现在的长沙郡公陶弘,虽然他还挂着光禄勋这样的九卿虚职,论实权的话,估计还比不上一县县尹。
“弘毅和陶公是旧识?”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赵高的耳畔响起,弘毅是他的表字,通常情况下只有熟识的朋友才会这么亲热的称呼。此时在外堂待客的还有孟府的常客王肃之,他对桓伊和王徽之聊天的内容同样不感兴趣,这个时候看到赵高的眼神不断在陶弘那里扫来扫去,不由得好奇的问道。 “不熟。”赵高摇了摇头否认道。陶家也是没落了,或者说在这个剧情世界里缺乏传承的家族没落地都快。以陶侃的身份肯定是位列史诗级历史人物,可到了他孙子这一代,袭爵的陶弘居然只有历史级,这还是占了身份地位上的光,真实的能力恐怕更是堪忧。
“哦,陶桓公当年何等英雄!”王肃之看着在座位上畏畏缩缩地陶弘,嘿嘿笑了两声。他说出来的话倒是赞扬陶家,可是话中的语意就不能深究了。
这就是寒门的悲哀了,和什么都不用做自然承袭高位的豪门士族比,他们即使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很可能也到达不了别人的起点。
陶侃的儿子中,倒还有几个颇具一些才能,可到了孙子这一代,真真就没了人才。现在侍立在陶弘背后他的儿子陶绰之,此时更是明证,区区F级历史人物,就是那种纯粹依靠别人在史书上挂了个名字的。
“陶公!”赵高拱了拱手,刚刚王肃之虽然语气轻佻,却因为和陶氏距离颇远并没有被听到,不过赵高这个时候居然主动上前和陶弘说话,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论地位,陶弘除了有祖父的名头,陶家现在其实已经一无所有,堂堂公族子弟,居然已经没有一个在朝堂为官了。
见赵高向自己行礼,陶弘慌忙站起了身,同样是承袭的郡公,他的风仪甚至还比不上只有几岁的桓玄。
不过这也不怪他。赵高的传说度极高,在这个世界又是做过几次大事的人,以往看起来像个瘪三那是因为和他一起玩的都是这个世界顶级的家族人物,这个时候面对普通的士人,立即发挥了它真实的功效。
简单的寒暄过后,赵高立即把话题转向了陶氏这一代的子孙里。作为一郡的太守,赵高只是稍稍流露出一点想要征募属官的意思,就让陶弘惊喜莫名,言语之中颇多暗示自己的几个儿子才能不凡。
没错,陶绰之作为嫡子要继承郡公爵位自然不能为人幕僚,可陶弘又不止这一个儿子。陶家看似风光,可在这个世界里,陶家的子弟想要出仕并不容易,而且就算运气不错也是从府县佐官做起,当惯了公府公子的陶氏子弟也不会愿意屈就。 可若是从太守征辟的属官做起就完全不同了。这可是正经仕途的起点,当初先祖陶侃家贫无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是倾其所有。
当时拥有举孝廉资格的名士范逵因为大雪投宿在陶家。陶侃的母亲为了招待他,剪掉了自己积蓄已久的长发卖得了数斛米,又把家里房梁拆下来当柴烧,连带坐卧用的草席全部铡碎了充作马料。等到第二天范逵离开的时候,陶侃更是送行过百里。这才换得了范逵的一次举荐,个中的辛酸又有谁知?
在陶侃的努力下,陶家的确风光过两代,然而到了他这第三代,除了钱财上要比原先好很多,也有了一个郡公爵位,可在重视血统传承的世界里陶氏子弟并没有太多机会。在这个时候赵高流露出的这个意思,为人父的陶弘怎么会不紧紧抓住?
“贝郡贫弱,却也仰慕先贤之道,此欲征辟从事二人,久闻故武昌太守陶茂公之孙陶渊明才德颇佳,吾欲征为治中从事,另一子君可自择之。”赵高不绕圈子,直接把自己的目的给亮了出来。
这个意思就很明了了,摆明了就是买一送一的打算——我看中的就是陶渊明,不过我怕他不来,所以你可以另送一个孩子当个添头我同样给他一份前途。 真正一手交钱一手收货的买卖。
剧情世界有剧情世界的规则。以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估计最起码一个B级历史人物是逃不了的。以赵高的身份,想要招募他难度还真不小,可如果尊重这个世界的规则让陶氏这代的家主陶弘出手,那结果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
家主的权力,有的时候比法律更有用。
“父亲,约之已经加冠了。”陶弘还没有说话,站在他身后的陶绰之就急切地拉了拉他的衣服,低声地说道。
陶约之也是陶弘的儿子,更是唯一可能威胁陶绰之继承者位置的存在,这个时候把他举荐出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至于赵高看中的那个族弟陶渊明,谁爱管谁管他去。
“先生可曾弄错了,陶氏的确有子弟唤作渊明,不过此时才十五岁,怎能为郡府从事?”陶弘咬了咬牙说道。陶渊明之父陶逸早丧,这个孩子一直以族人身份寄养在陶氏族人之中,虽然不甚了解,但是年龄他还是记得的。
赵高笑了笑,不再答话,显然告诉了对方这一点他早就知道。在他转身想要离去的一刹那,思前想后的陶弘再次咬着牙拦住了他。
不管怎么说,即使赵高没有给另外一个名额,陶弘估计也会答应。毕竟陶渊明也是陶氏的子弟,只要能够有机会崭露头角,对于整个陶氏而言都只会有好处。
而赵高之所以愿意加上一个名额,无非就是展现出对这个人物的重视罢了。
“小子此时正在门外,郡守大人可欲一见?”陶弘见赵高停住了脚步,连忙再赶上一步拱手问道。
PS:陶渊明的确就叫陶渊明,潜是他入晋后才取的名,不过他没和其他子弟以“之”结尾,我估计他应该已经是小宗了。
另外,陶侃的故事是真的,出自晋书——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是自古有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征战无限历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征战无限历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