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彷徨
目录:山里有女初长成| 作者:鸳鸯腿| 类别:其他类型
看到孩子们欢乐的小脸,兰花花不由地心里一动。
多么单纯的孩子啊,你只要给他们一米阳光,他们将回报你整个春天。
王小丫送给了兰花花两只蜜蜂。
那蜜蜂在玻璃瓶内左冲右突,试图要飞出去。
“多么可爱的小蜜蜂啊!放了它吧。”兰花花说。
王小丫连忙打开瓶盖,两只蜜蜂嗡嗡地飞走了。
“老师,为什么要放了它们?”王小丫问。
兰花花沉思了一下,“因为它想它的父母,兄弟姐妹。”
“哦,我明白了,等明天放学,我把它们一家都抓过来。”王小青兴奋地说。
…………
日子,是最公平最仁慈的,富有的,贫困的,当权的,逃亡的,她统统一视同仁。
她不以你的富有而多留一步,也不以你的贫穷而少留一步。
她一如即往,如终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旮旯村的村民们始终没有看到马大庆的到来。
这对于兰花花,是个沉重而残酷的打击。
她的恋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初恋周小刀,另一个便是马大庆。
在和周小刀的交往中,兰花花始终懵懵懂懂,处于被动。
直到儿时的伙伴们都结了婚,她才情窦初开。
从内心来说,她曾经拿周小刀和马大庆比较过。
周小刀长的一副好皮囊,又有一张好嘴,这在农村来说,好像没有什么用。
地里的庄稼,是一滴子一滴子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并不是用嘴吹出来的。
很难想像,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农村人,成天呱呱地吹牛皮,地里的苞谷杆杆就能结出硕大的苞谷棒棒。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马大庆就不一样了,人家是城里人。
尽管他长的丑,但人家有工作,端着金饭碗,风刮不着,雨淋不着,旱涝保收。
也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兰花花这才芳心暗许。
这,也许就像大肥婆所说的,飞到梧桐树枝头的,不但有凤凰,也有麻雀。
蹊跷的是,兰花花受了这么重的伤,于情于理,马大庆都得来照顾一下,必竟己订好了婚期。
但,马大庆始终没有来。
村里渐渐的有了风言风语,有的说亲眼看见在三岔镇上,马大庆和一个姑娘手拉手在逛街。
那姑娘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头发一直垂到屁股上,那皮肤白的,就像刚出笼的豆腐,一掐冒水,一看就是城里人。
还有的说兰花花,一个农村姑娘,眼界广,心气儿高,妄想嫁个金龟婿,不料又被甩了。
这就像一个塑料袋,被风吹起来了,就以为自己会飞了,殊不知,没有趐膀的玩艺,飞的越高,摔的越狠。
找对象结婚,这是一辈子的事儿,谁都很小心谨慎,堂堂一个供销社大主任,娶一个农村姑娘。
而且,还要养护她的父亲,这种娶一赠一的方式,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确实令人望而却步。
老兰头这些天再没有出去爆米花,由于天气潮湿。那爆米花的机器上,已经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红锈,他也懒的擦洗。
老兰头一来照顾女儿,二来他也想痛痛快快地休息一下。
毕竟,人一上了年纪,老胳膊老腿的,做起事来,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就在兰花花卧床不起的时候,小学堂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周铁锅辞职了。
改革开放以后,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村民们抛家弃小,纷纷拥向城市,有的做点小生意,有的进厂打工。
村民们在外挣了钱,便回家可着劲儿造房子。
旮旯村的新房就像春雨后的笋,成片成片地冒了出来。
大山里,千百年来,第一次冒出了这么好的房子
村民们盖的是砖瓦房,那砖块,从上到下,一溜儿到顶。
有的还用白石灰和水泥当座泥,再用石灰一勾缝,青的墙,灰色的小瓦,再配一扇红色的屋门,两个大木窗户,掩映在绿树碧荫之中,煞是好看。
村里只有两座最破的房子,一家是周铁锅家,另一家是兰花花家。
像兰花花这种年龄的人,在外边,随便进个厂,包吃包住,一个月最少挣个三五百元。
而民办教师,周铁锅和兰花花,每人每月的工资是77块钱,其中大队里出一半,上级出一半。
村员们交完了公粮,还要交杂七杂八的公款,比如挑河修路,出劳工等。
每年的夏收秋收过后,村支书大丑便带着一群人挨家挨户地收粮食。
至于又有多少?落入了大丑的腰包,不得而知,反正大丑是村里第一个盖瓦房的人,第一个买摩托车的人,第一个勤能致富的人。
为此,周铁锅两口子没少吵架。
特别是第二年,点点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矛盾更是进一步升级。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别家的婆娘穿金戴银,衣着光鲜,而她,点点,周铁锅的婆娘,别说银的首饰,连件铜首饰也没有。
确实,作为民办教师,一家子人的吃喝拉撒,就靠那几十块钱,实在是入不敷出。
结婚几年来,点点从没添置过衣物,唯一拿的出手的还是身上那件嫁衣,一件蓝色的的卡裤子,一件月白色的褂子。
点点不甘心,自己两口子,论体力,论脑瓜,又不比别人差半毫,为何生活的就那么差呢?
于是,点点的言语间,就常常露出不满,说话就夹带着讥讽的味儿,
“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婆娘崽子都养不活,真枉为了四五尺的大个子。”
周铁锅白天教了一天学,晚上回家还要做饭哄孩子,心里自然也憋屈的不行。
特别是今年三月初三,点点的娘家侄子小六子割尾巴,点点和周铁锅去送贺礼。
这可是个大动作,办的特别隆重。
小孩子从出生,就在后脑勺上留一条小辫子,谓之胎毛辫。
这胎毛辫一直长到十二岁,才请剃头匠来剃发割辫。
小六子的三个舅舅,不但牵来了一头牛,还请了一班唢呐,引的一个村的人都来观看。
舅舅们舍的掏腰包,几个姑父们自然不甘落后。
多么单纯的孩子啊,你只要给他们一米阳光,他们将回报你整个春天。
王小丫送给了兰花花两只蜜蜂。
那蜜蜂在玻璃瓶内左冲右突,试图要飞出去。
“多么可爱的小蜜蜂啊!放了它吧。”兰花花说。
王小丫连忙打开瓶盖,两只蜜蜂嗡嗡地飞走了。
“老师,为什么要放了它们?”王小丫问。
兰花花沉思了一下,“因为它想它的父母,兄弟姐妹。”
“哦,我明白了,等明天放学,我把它们一家都抓过来。”王小青兴奋地说。
…………
日子,是最公平最仁慈的,富有的,贫困的,当权的,逃亡的,她统统一视同仁。
她不以你的富有而多留一步,也不以你的贫穷而少留一步。
她一如即往,如终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旮旯村的村民们始终没有看到马大庆的到来。
这对于兰花花,是个沉重而残酷的打击。
她的恋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初恋周小刀,另一个便是马大庆。
在和周小刀的交往中,兰花花始终懵懵懂懂,处于被动。
直到儿时的伙伴们都结了婚,她才情窦初开。
从内心来说,她曾经拿周小刀和马大庆比较过。
周小刀长的一副好皮囊,又有一张好嘴,这在农村来说,好像没有什么用。
地里的庄稼,是一滴子一滴子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并不是用嘴吹出来的。
很难想像,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农村人,成天呱呱地吹牛皮,地里的苞谷杆杆就能结出硕大的苞谷棒棒。
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马大庆就不一样了,人家是城里人。
尽管他长的丑,但人家有工作,端着金饭碗,风刮不着,雨淋不着,旱涝保收。
也许,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兰花花这才芳心暗许。
这,也许就像大肥婆所说的,飞到梧桐树枝头的,不但有凤凰,也有麻雀。
蹊跷的是,兰花花受了这么重的伤,于情于理,马大庆都得来照顾一下,必竟己订好了婚期。
但,马大庆始终没有来。
村里渐渐的有了风言风语,有的说亲眼看见在三岔镇上,马大庆和一个姑娘手拉手在逛街。
那姑娘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头发一直垂到屁股上,那皮肤白的,就像刚出笼的豆腐,一掐冒水,一看就是城里人。
还有的说兰花花,一个农村姑娘,眼界广,心气儿高,妄想嫁个金龟婿,不料又被甩了。
这就像一个塑料袋,被风吹起来了,就以为自己会飞了,殊不知,没有趐膀的玩艺,飞的越高,摔的越狠。
找对象结婚,这是一辈子的事儿,谁都很小心谨慎,堂堂一个供销社大主任,娶一个农村姑娘。
而且,还要养护她的父亲,这种娶一赠一的方式,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确实令人望而却步。
老兰头这些天再没有出去爆米花,由于天气潮湿。那爆米花的机器上,已经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红锈,他也懒的擦洗。
老兰头一来照顾女儿,二来他也想痛痛快快地休息一下。
毕竟,人一上了年纪,老胳膊老腿的,做起事来,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就在兰花花卧床不起的时候,小学堂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周铁锅辞职了。
改革开放以后,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村民们抛家弃小,纷纷拥向城市,有的做点小生意,有的进厂打工。
村民们在外挣了钱,便回家可着劲儿造房子。
旮旯村的新房就像春雨后的笋,成片成片地冒了出来。
大山里,千百年来,第一次冒出了这么好的房子
村民们盖的是砖瓦房,那砖块,从上到下,一溜儿到顶。
有的还用白石灰和水泥当座泥,再用石灰一勾缝,青的墙,灰色的小瓦,再配一扇红色的屋门,两个大木窗户,掩映在绿树碧荫之中,煞是好看。
村里只有两座最破的房子,一家是周铁锅家,另一家是兰花花家。
像兰花花这种年龄的人,在外边,随便进个厂,包吃包住,一个月最少挣个三五百元。
而民办教师,周铁锅和兰花花,每人每月的工资是77块钱,其中大队里出一半,上级出一半。
村员们交完了公粮,还要交杂七杂八的公款,比如挑河修路,出劳工等。
每年的夏收秋收过后,村支书大丑便带着一群人挨家挨户地收粮食。
至于又有多少?落入了大丑的腰包,不得而知,反正大丑是村里第一个盖瓦房的人,第一个买摩托车的人,第一个勤能致富的人。
为此,周铁锅两口子没少吵架。
特别是第二年,点点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矛盾更是进一步升级。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别家的婆娘穿金戴银,衣着光鲜,而她,点点,周铁锅的婆娘,别说银的首饰,连件铜首饰也没有。
确实,作为民办教师,一家子人的吃喝拉撒,就靠那几十块钱,实在是入不敷出。
结婚几年来,点点从没添置过衣物,唯一拿的出手的还是身上那件嫁衣,一件蓝色的的卡裤子,一件月白色的褂子。
点点不甘心,自己两口子,论体力,论脑瓜,又不比别人差半毫,为何生活的就那么差呢?
于是,点点的言语间,就常常露出不满,说话就夹带着讥讽的味儿,
“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连婆娘崽子都养不活,真枉为了四五尺的大个子。”
周铁锅白天教了一天学,晚上回家还要做饭哄孩子,心里自然也憋屈的不行。
特别是今年三月初三,点点的娘家侄子小六子割尾巴,点点和周铁锅去送贺礼。
这可是个大动作,办的特别隆重。
小孩子从出生,就在后脑勺上留一条小辫子,谓之胎毛辫。
这胎毛辫一直长到十二岁,才请剃头匠来剃发割辫。
小六子的三个舅舅,不但牵来了一头牛,还请了一班唢呐,引的一个村的人都来观看。
舅舅们舍的掏腰包,几个姑父们自然不甘落后。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山里有女初长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山里有女初长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