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诸般道术,入我囊中
目录:如水剑道| 作者:花淡茶浓| 类别:武侠仙侠
靖室内炭火渐热。靖室外漫山积雪反射的白光,将上清观烘托出耀目的神圣。
吴天师看着杨朝夕,杨朝夕看着手中卷轴,这一刻不容过多语言去打扰。
杨朝夕沉浸半晌,这种微妙感觉,似乎又隐隐在心里撬出动静,封藏着先天之气的眉关“天心穴”、似乎又松动了一些,引得三道后天之气蠢蠢欲动起来。
杨朝夕回过神来,见吴天师正看着自己,忙拱手道:“怠慢道兄了!小道忽有所感,所以失神。这卷《道门内丹说》融萃千年道门修习之法,虽刚刚问世,怕是已经可与历代道门先贤著述、并驾齐驱了!”
吴天师笑道:“溢美之词,可不必再言。然而这内丹修习之法固然珍贵,却需滴水穿石之功、才能显出成效来,到时小友恐怕也已是一把年纪了。故而少壮之人重武艺,习练拳脚武技,希求以一当十、以一敌百的法子,也是人之常情了。”
杨朝夕也笑道:“所以道兄,既然如今著述已成、大事已了,便该考虑教授武艺这等小事了。小道常在观中、随时恭候!”
吴天师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杨朝夕,淡笑道:“自今而后,我便从丹道、方技、数术三门入手,逐次教你一些道门术法。今日开始,我们先学外丹之术,也称‘金丹术’‘黄白术’。
我道门历代先人,认为金石坚硬、不易毁损,比之肉身草木等速朽之物,颇有不死长生的药性。于是便想要将这药性提炼出来、为人所用,以酬‘不死长生’之志。”
杨朝夕从前也听过一些“金丹术”,多是神乎其神的传言,可信度终究不高。此时听吴天师说起缘由,不禁喜道:“道友!那么只要把这些金石好好熔炼,便可炼成长生丹了!可是,真的有人见过、或者吃过长生丹吗?”
吴天师呵呵笑道:“抱有这种想法的,千百年来不知凡几,也都入土化为枯骨了。金石之性,并非‘不死长生’,而是‘不死不生’!金石不是生灵,自然没有生死之别,但金石之中多有毒性,贸然服食,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教你这外丹之术,只取药性温和的芝草、加以五谷,炼成药丹。吃下去后,既能强筋壮骨,又不会中金石之毒。不过这鼎炉,须以金银为上、青铜次之、铁石为下……”
杨朝夕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道友,你这哪里还是‘外丹之术’?分明就是‘庖厨之术’!这个朱介然师兄便会,我找他去学便可!”
吴天师大笑:“咱们肉体凡胎,还要留作内丹道术的炉鼎之用。珍之重之、尚嫌不够,干嘛要用那些毒物作践自己?你若不喜欢学,咱们再说下门道术……”
杨朝夕忙打断道:“学!我学!为何不学呢?说不定你这‘庖厨之术’学了,便能做出更好吃的饭食……呃……药丹。凡人吃了、纵然不能长生不死,但身心舒畅、延年益寿,总该是有些功效!”
吴天师捋须点头:“这便对了!艺多不压身,多学一门,便有一门的好处。我这‘外丹之术’也有丹方,譬如‘寒食散’,需用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五味药炼制,但只能少量服食……”
杨朝夕已经找来纸笔,将吴天师所说丹方、熔炼之法、所需炉鼎等物,逐一记下。
其后半月间,杨朝夕除了行功、习武、诵经、当值之外,便开始频繁出入斋院。待借来瓦釜、炭火等物,便跑到观后四下无人处,尝试熔炼丹药。每每弄的满手满脸乌黑,屡屡被观中师兄弟嘲笑。
某日,杨朝夕捧着一颗色彩棕黄、鸽蛋大小的圆球,以及一包黄纸包裹的白色晶砂,跑来找吴天师试药。
吴天师问清了他使用的材料后,才拿起那轻飘飘的棕黄圆球,咬下一小口,不禁皱起了眉头:“小友……你这叫什么丹?似乎不是我教你的吧……另外,盐放多了、味道有些苦……”
杨朝夕脸色阴晴不定:“我这叫‘粟米饱腹丹’,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吃一丸可抵三日饭食,最是实用……至于盐,我下次少放点便是……”
吴天师又将那包白色晶砂拆开,用指头捏了些放进嘴里,倒是眉头舒展开来,笑道:“这个又叫什么名目?倒是比饴糖还要甜一些。”
杨朝夕眉毛一扬,得意道:“这叫‘甘甜散’!是用薯柘轧出汁水后,再以文火焙炼而成。只需一小撮,便能烦恼尽除、心旷神怡!”
吴天师笑着点点头:“不错,不错!这一丹一散交给斋院,倒可以给大伙添些口福。”想了想又道,“那金石丹药的熔炼法子,虽荒诞不经,你若想了解,多看看《抱朴子》《周易参同契》这两套经卷,便能明白。”
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那“粟米饱腹丹”与“甘甜散”,便不时出现在观中道士、弟子的斋饭中,被众人津津乐道。而“丹师”冲灵子也名头大噪、一时无两。
又一日,杨朝夕被吴天师请到靖室之中,郑重其事道:“今日开始,我便教你方技中的神仙术。说是神仙术,其实是驱鬼魅、作仆从,代自己行非常之事、以避凶险之祸。我所精通的,有画符、扶乩、谶纬三种,画符须以桃木、精血为最佳,黄纸、丹砂次之,然而‘一点灵光’最是紧要……”
杨朝夕没有贸然动笔,因为这吴天师画符实在太快!根本无法照样模仿。只见他右手持朱笔、左手捻黄纸,信笔而走、一气呵成,中间无半点犹疑和停顿。一张灵符挥就,超不过三息工夫!
杨朝夕只好拿过那写好的灵符,细细揣摩了许久,才拿了纸笔,慢慢练习起来……
又是一日。杨朝夕还在靖室画符,吴天师信步过来,笑道:“今日开始,我要教你数术。这一门所含庞杂,有星象、历法、占卜、堪舆、望气、相面、谶纬等等,不一而足。老道精通堪舆、望气、相面三项,其余也知道一些,咱们便从你感兴趣的‘排兵布阵’、‘呼风唤雨’教起。
‘排兵布阵’就是阵法之术,其中蕴含五行六甲、九宫八卦的推衍之理……‘呼风唤雨’属于望气之术,不过是提前观望日、月、星、云,再结合地形地势、四时规律,预判雨、雪、风、涝、旱、蝗等天灾罢了……”
杨朝夕埋头记录了片刻,忽然问道:“小道我记得,前段时日在演武场前,我家公孙观主曾言,道术归总起来有‘道统、长生、阴阳、岐黄’四门功课。为何道友你所教的,便只有三门?而且名目也不一样?”
吴天师正滔滔不绝地说着,被他一问,才停了下来,想了半晌才道:“你家观主毕生所学,都是与救世济民相关的道术,对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一来从不肯信,二来也不肯在那些务虚之事上浪费时间。于是才从‘丹道、方技、数术’三门诸术里,挑出些实用的学问,重新归为四类,便是你们知道的那四门功课了。”
杨朝夕偏着头,也想了一阵子,又问道:“难道这么多道术中,不光有真假、好坏,还有虚实之分?”
吴天师笑了笑,随口答道:“自然有虚实之分。阵法可决胜败,堪舆可定阳宅阴宅,岐黄之术可救死扶伤,这些自然是务实。然而望气、相面,本无多少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便是务虚;另有谶纬之学,断言后世兴衰,也是务虚。”
杨朝夕顺着他的话头,接着发问道:“务实便如何?务虚又如何?”
吴天师愣了一下,才沉吟道:“务实令人身安,有良田、美池、桑竹、车驾,便不会为衣食住行担忧,从而知荣辱、守礼义。
务虚则令人心安,譬如谶纬之学,说是预测祸福,其实是猜度人心,知道人希望什么、恐惧什么,便将推测而来的福报和祸事,提前告知于人。人若深信不疑,他日事到临头,必会自己寻些痕迹、强行归因,以为事情应验。实际上,人也只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杨朝夕默然,心知吴天师所言,虽近乎浅白,却是难以辩驳的至理。人之性情,有忠厚、有狡诈、有跳脱、有沉闷,然而总有一个无形的“道”字,将这性情各异之人,全都网罗其中。
半晌,吴天师才又叹道:“务实、务虚,本无高下。然而世间之人,遇到难题,却多半会避实而就虚……”
杨朝夕仍旧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将吴天师教授的诸多道术,连同这一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上清观中诸般事务,经过九月十五的改弦更张后,观中道士、弟子也渐渐适应。井然有序的修道日子里,授业师傅倾力教授,观中弟子各求所好,各人身上的文武艺业,也在奔腾的时光里、与日俱增。
公孙真人每日晨课已不再带着一众道士、弟子演练“翠云道功”,转而开始仔细教授起“公孙剑法”来。每教一段时日,便要让演武场中道士、弟子互相拆招印证,众人手上剑术,也因悟性高低,以快慢不等的速度、日益提升。
杨朝夕、朱介然、卓松焘、黄硕四人,因曾随公孙真人去洛阳论道演武,纷纷自觉站出来、将在洛阳客居期间学到的“夺槊拳”教给众师兄弟。
杨朝夕最为慷慨,因在麟迹观客居多日的奇特经历,反而学到了更多武技。于是,诸如“落雨惊秋剑”“新荷残梦剑”“劳燕分飞剑”“灵蛇化蛟枪”之类、学得半生不熟的兵器技法,他也拿了出来、通通演示一番,供一众师兄弟们参详。
这一举动,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众人对他客居麟迹观之事,更加艳羡;二是更多的师兄弟站了出来,将自己家传的拳法、兵器技法当众演示,供大家挑选修习。
这般互通有无、和乐融融的修道岁月,彻底替代了从前刻板、严肃的道观氛围。让更多上清观弟子,在艺业精进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一份与有荣焉的温情。
吴天师看着杨朝夕,杨朝夕看着手中卷轴,这一刻不容过多语言去打扰。
杨朝夕沉浸半晌,这种微妙感觉,似乎又隐隐在心里撬出动静,封藏着先天之气的眉关“天心穴”、似乎又松动了一些,引得三道后天之气蠢蠢欲动起来。
杨朝夕回过神来,见吴天师正看着自己,忙拱手道:“怠慢道兄了!小道忽有所感,所以失神。这卷《道门内丹说》融萃千年道门修习之法,虽刚刚问世,怕是已经可与历代道门先贤著述、并驾齐驱了!”
吴天师笑道:“溢美之词,可不必再言。然而这内丹修习之法固然珍贵,却需滴水穿石之功、才能显出成效来,到时小友恐怕也已是一把年纪了。故而少壮之人重武艺,习练拳脚武技,希求以一当十、以一敌百的法子,也是人之常情了。”
杨朝夕也笑道:“所以道兄,既然如今著述已成、大事已了,便该考虑教授武艺这等小事了。小道常在观中、随时恭候!”
吴天师伸出一根手指、点了点杨朝夕,淡笑道:“自今而后,我便从丹道、方技、数术三门入手,逐次教你一些道门术法。今日开始,我们先学外丹之术,也称‘金丹术’‘黄白术’。
我道门历代先人,认为金石坚硬、不易毁损,比之肉身草木等速朽之物,颇有不死长生的药性。于是便想要将这药性提炼出来、为人所用,以酬‘不死长生’之志。”
杨朝夕从前也听过一些“金丹术”,多是神乎其神的传言,可信度终究不高。此时听吴天师说起缘由,不禁喜道:“道友!那么只要把这些金石好好熔炼,便可炼成长生丹了!可是,真的有人见过、或者吃过长生丹吗?”
吴天师呵呵笑道:“抱有这种想法的,千百年来不知凡几,也都入土化为枯骨了。金石之性,并非‘不死长生’,而是‘不死不生’!金石不是生灵,自然没有生死之别,但金石之中多有毒性,贸然服食,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教你这外丹之术,只取药性温和的芝草、加以五谷,炼成药丹。吃下去后,既能强筋壮骨,又不会中金石之毒。不过这鼎炉,须以金银为上、青铜次之、铁石为下……”
杨朝夕顿时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道友,你这哪里还是‘外丹之术’?分明就是‘庖厨之术’!这个朱介然师兄便会,我找他去学便可!”
吴天师大笑:“咱们肉体凡胎,还要留作内丹道术的炉鼎之用。珍之重之、尚嫌不够,干嘛要用那些毒物作践自己?你若不喜欢学,咱们再说下门道术……”
杨朝夕忙打断道:“学!我学!为何不学呢?说不定你这‘庖厨之术’学了,便能做出更好吃的饭食……呃……药丹。凡人吃了、纵然不能长生不死,但身心舒畅、延年益寿,总该是有些功效!”
吴天师捋须点头:“这便对了!艺多不压身,多学一门,便有一门的好处。我这‘外丹之术’也有丹方,譬如‘寒食散’,需用丹砂、磁石、曾青、雄黄、白矾五味药炼制,但只能少量服食……”
杨朝夕已经找来纸笔,将吴天师所说丹方、熔炼之法、所需炉鼎等物,逐一记下。
其后半月间,杨朝夕除了行功、习武、诵经、当值之外,便开始频繁出入斋院。待借来瓦釜、炭火等物,便跑到观后四下无人处,尝试熔炼丹药。每每弄的满手满脸乌黑,屡屡被观中师兄弟嘲笑。
某日,杨朝夕捧着一颗色彩棕黄、鸽蛋大小的圆球,以及一包黄纸包裹的白色晶砂,跑来找吴天师试药。
吴天师问清了他使用的材料后,才拿起那轻飘飘的棕黄圆球,咬下一小口,不禁皱起了眉头:“小友……你这叫什么丹?似乎不是我教你的吧……另外,盐放多了、味道有些苦……”
杨朝夕脸色阴晴不定:“我这叫‘粟米饱腹丹’,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吃一丸可抵三日饭食,最是实用……至于盐,我下次少放点便是……”
吴天师又将那包白色晶砂拆开,用指头捏了些放进嘴里,倒是眉头舒展开来,笑道:“这个又叫什么名目?倒是比饴糖还要甜一些。”
杨朝夕眉毛一扬,得意道:“这叫‘甘甜散’!是用薯柘轧出汁水后,再以文火焙炼而成。只需一小撮,便能烦恼尽除、心旷神怡!”
吴天师笑着点点头:“不错,不错!这一丹一散交给斋院,倒可以给大伙添些口福。”想了想又道,“那金石丹药的熔炼法子,虽荒诞不经,你若想了解,多看看《抱朴子》《周易参同契》这两套经卷,便能明白。”
之后好长一段时间,那“粟米饱腹丹”与“甘甜散”,便不时出现在观中道士、弟子的斋饭中,被众人津津乐道。而“丹师”冲灵子也名头大噪、一时无两。
又一日,杨朝夕被吴天师请到靖室之中,郑重其事道:“今日开始,我便教你方技中的神仙术。说是神仙术,其实是驱鬼魅、作仆从,代自己行非常之事、以避凶险之祸。我所精通的,有画符、扶乩、谶纬三种,画符须以桃木、精血为最佳,黄纸、丹砂次之,然而‘一点灵光’最是紧要……”
杨朝夕没有贸然动笔,因为这吴天师画符实在太快!根本无法照样模仿。只见他右手持朱笔、左手捻黄纸,信笔而走、一气呵成,中间无半点犹疑和停顿。一张灵符挥就,超不过三息工夫!
杨朝夕只好拿过那写好的灵符,细细揣摩了许久,才拿了纸笔,慢慢练习起来……
又是一日。杨朝夕还在靖室画符,吴天师信步过来,笑道:“今日开始,我要教你数术。这一门所含庞杂,有星象、历法、占卜、堪舆、望气、相面、谶纬等等,不一而足。老道精通堪舆、望气、相面三项,其余也知道一些,咱们便从你感兴趣的‘排兵布阵’、‘呼风唤雨’教起。
‘排兵布阵’就是阵法之术,其中蕴含五行六甲、九宫八卦的推衍之理……‘呼风唤雨’属于望气之术,不过是提前观望日、月、星、云,再结合地形地势、四时规律,预判雨、雪、风、涝、旱、蝗等天灾罢了……”
杨朝夕埋头记录了片刻,忽然问道:“小道我记得,前段时日在演武场前,我家公孙观主曾言,道术归总起来有‘道统、长生、阴阳、岐黄’四门功课。为何道友你所教的,便只有三门?而且名目也不一样?”
吴天师正滔滔不绝地说着,被他一问,才停了下来,想了半晌才道:“你家观主毕生所学,都是与救世济民相关的道术,对于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一来从不肯信,二来也不肯在那些务虚之事上浪费时间。于是才从‘丹道、方技、数术’三门诸术里,挑出些实用的学问,重新归为四类,便是你们知道的那四门功课了。”
杨朝夕偏着头,也想了一阵子,又问道:“难道这么多道术中,不光有真假、好坏,还有虚实之分?”
吴天师笑了笑,随口答道:“自然有虚实之分。阵法可决胜败,堪舆可定阳宅阴宅,岐黄之术可救死扶伤,这些自然是务实。然而望气、相面,本无多少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便是务虚;另有谶纬之学,断言后世兴衰,也是务虚。”
杨朝夕顺着他的话头,接着发问道:“务实便如何?务虚又如何?”
吴天师愣了一下,才沉吟道:“务实令人身安,有良田、美池、桑竹、车驾,便不会为衣食住行担忧,从而知荣辱、守礼义。
务虚则令人心安,譬如谶纬之学,说是预测祸福,其实是猜度人心,知道人希望什么、恐惧什么,便将推测而来的福报和祸事,提前告知于人。人若深信不疑,他日事到临头,必会自己寻些痕迹、强行归因,以为事情应验。实际上,人也只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杨朝夕默然,心知吴天师所言,虽近乎浅白,却是难以辩驳的至理。人之性情,有忠厚、有狡诈、有跳脱、有沉闷,然而总有一个无形的“道”字,将这性情各异之人,全都网罗其中。
半晌,吴天师才又叹道:“务实、务虚,本无高下。然而世间之人,遇到难题,却多半会避实而就虚……”
杨朝夕仍旧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将吴天师教授的诸多道术,连同这一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上清观中诸般事务,经过九月十五的改弦更张后,观中道士、弟子也渐渐适应。井然有序的修道日子里,授业师傅倾力教授,观中弟子各求所好,各人身上的文武艺业,也在奔腾的时光里、与日俱增。
公孙真人每日晨课已不再带着一众道士、弟子演练“翠云道功”,转而开始仔细教授起“公孙剑法”来。每教一段时日,便要让演武场中道士、弟子互相拆招印证,众人手上剑术,也因悟性高低,以快慢不等的速度、日益提升。
杨朝夕、朱介然、卓松焘、黄硕四人,因曾随公孙真人去洛阳论道演武,纷纷自觉站出来、将在洛阳客居期间学到的“夺槊拳”教给众师兄弟。
杨朝夕最为慷慨,因在麟迹观客居多日的奇特经历,反而学到了更多武技。于是,诸如“落雨惊秋剑”“新荷残梦剑”“劳燕分飞剑”“灵蛇化蛟枪”之类、学得半生不熟的兵器技法,他也拿了出来、通通演示一番,供一众师兄弟们参详。
这一举动,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众人对他客居麟迹观之事,更加艳羡;二是更多的师兄弟站了出来,将自己家传的拳法、兵器技法当众演示,供大家挑选修习。
这般互通有无、和乐融融的修道岁月,彻底替代了从前刻板、严肃的道观氛围。让更多上清观弟子,在艺业精进的同时,也渐渐感受到一份与有荣焉的温情。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如水剑道》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如水剑道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