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五章 少管闲事
目录:太子别动|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类别:历史军事
朱厚照笑容僵了僵。
曾鉴明着请示,实为上眼药吧?曾鉴就不怕宦官掌管的东厂找他麻烦吗?工部捅出大篓子,尚书本就要担责。
狐狸窝里藏着为数不少的刺猬。想要掏狐狸窝,扎手啊!
不过,他喜欢!
和老狐狸们过招,是平淡的宫廷生活为数不多的乐趣。既涨关注度,又能骂人解压。
朱厚照敲敲脑门思考片刻:“盘活经济有一招称为‘提高内需’。内需,是指国内需要。相应的也有外需,就是指海外贸易。详细来说,就是想要大明商业繁荣,宫里和朝廷要学会花钱带动国民经济。”
曾鉴面沉如水,眼眉间出现川字纹。一双眼珠子向左上看,表示正在认真思考。朱厚照又抛出了一组新词汇,足够让“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官员消化一阵子了。
“宫中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基本能满足皇宫自给自足。差不多和大明各地村庄的现状类似。越闭塞的村庄生活物资越少,百姓也越穷。“朱厚照一点也没有觉得把皇宫比作村庄有什么不妥的。一样都是封闭的小社会。
“宫里两万人,不包括禁军,每月开销在三十万两银子左右。”比先皇成化时期用度紧缩很多。
“其中每月有十万由八局的收入相抵,本宫每月贴十万两。朝廷实际负担十万两左右。”
勤俭的太祖朝宫内费用都没这么低过!官员还要盯着宫里不放!
朱厚照突然爆出宫里的收支和开销。宦官管着内承运库,账本做的眼花缭乱。百官们对宫里的用度了解的不多。只有殿宇需要新建或者修缮时,工部、户部会知道所需费用。皇宫开销由国库承担。花销大,自然会遭受非议。
李广任内宫监期间,先后修缮建造寿安宫、钦安殿、毓秀亭、神乐观等,耗资百万两。当时百官弹劾不断。百官并不知道朱厚照为了建净室,前后一共投入了四十多万两,还将继续投入。若是知道,肯定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八局中专门掌管瓜果蔬菜的司苑局,用玻璃暖房种蔬菜。上个月除了供给宫中、赏赐皇亲国戚等,多余蔬果卖到民间酒楼。赚得两万三千两。”
“京师乃至北直隶的酒楼,在冬日有新鲜的瓜果供应,生意更上一层楼。这点诸位应该比本王更了解。司苑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各地开始有人有样学样修玻璃暖房。沾光赚钱的人少说也有一千吧?”
“八局中的酒醋面局,卖出去的调料每月固定收入在五千两左右;面点因为要扣除提供给诸位爱卿的部分,只有一两千两的收入。酒醋面局的人手有限,原料加工都是外聘民间作坊。诸位可以调查一下,间接提供了多少百姓营生。”
“还有曾尚书提到的针工局。本王出资助让年过二十五的绣娘出宫开绣坊。绣坊挂靠针工局,上缴四成利。宫里给各绣坊派发宫人的成衣订单等不重要的活计,助其经营。绣坊从地方招收女眷。如果绣坊招收孤寡、家庭不幸的女子,针工局还会返利。你们可以去民间打听一下,绣坊帮助了多少活不下去的女子。”
“就是不起眼的宝钞司,民间也有千人附庸其下养家糊口。囚牛商行十文一大捆皱纹草纸,诸位都没少买吧?”
“其他就不一一举例了。八司带动了多少行业,给多少百姓提供饭碗。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人手招的多,作坊做的大,民间财物顺向流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
“在此,本王不得不批评工部。新式三合土出现了多久,你们就没注意到?修堤岸、修路、造房哪一样用不到三合土?!三合土费用低廉,凝固后坚硬度不比石头差。就因为会减少石料消耗,损害和工部关系紧密的石料商人利益,你们都当瞎子视而不见?!”
“知不知道青土城的三合土作坊雇佣了多少人手?大同的作坊又用了多少人手?说出来吓死你们!想要让百姓有好日子过,就要给百姓们提供卖力气的地方。百姓们有了盼头,民间的治安都好了很多。你们去凉州看一下就能有深刻的印象。”
“李阁老提到修缮长城。知不知道运用新式三合土,能省多少开支?”
“正事不干,天天盯着哪呢?!”
曾鉴被朱厚照骂得头也抬不起来。工部不是不知道新式三合土,而是正在研究三合土配方,打算工部自己生产。
“还有,东胜卫用人工成功植林的消息你们都知道了吧?东胜卫把古人智慧的结晶‘坎儿井’与干旱、沙化地区相结合,弄出了‘沙井’地下灌溉技术。北方干旱,粮食减产,你们只会让朝廷免税减赋!你们就不知道让干旱的地方弄沙井减少损失吗?!”
“当官要替百姓谋福祉。多动动脑子!别像八婆们一样整天总盯着东家长西家短!”
朱厚照用皇帝爹的温和语气伪装。虽然开口说出的话侮辱性极强,但一点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乍听之下不会认为他在骂人。
“曾尚书,去年南直隶再一次遭遇水灾。你们说说该如何着手处置?”朱厚照尤觉得没骂过瘾,随机出了到题。
被奉天殿的暖气熏得满头大汗的曾鉴深思熟虑后道:“命沿河百姓清淤泥,夺回被占据的河滩地,加高两河堤坝,在经常发洪水的地段挖河渠导水。”
曾鉴想:以上是前任工部尚书徐贯治理太湖的经验之谈,受过弘治帝嘉奖。太子总挑不出错了吧?
朱厚照一脸笑呵呵:“说的都对。不过……”
“以上是你一位工部尚书管得了、处置得当的吗?如何统筹安排是内阁的事。处理侵吞河滩地又涉及到当地官府。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各个部门配合。”
“工部要做的是,储备善于治水的人才、备好治水方案、研究最安全、快捷的修堤方法……等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太多的声音只会干扰决策层。内阁每天要处理一堆的奏折。剔除无意义的,能有三分之一管用都算好的。”
“吏部管吏部,兵部管兵部,分工明确才能更有效率。你们要是真忍不住唠叨,可以调去都察院或者六科。”
有了曾鉴的前车之鉴,接下来的汇报工作进行的无比顺畅。都是三言二语、长话短说。新年计划内容虽短,条条一针见血直指弊端。
虽然和朱厚照预计的结果南辕北辙。但官员们的乖顺还是让他很有成就感。
戴着钢手套,还能撸不了刺猬?
退朝后已经是黄昏。坐了一天的百官痛苦不堪。
没想到坐着会比跪着更难受。
朱厚照揉揉屁股。弹簧坐垫还是缺了点什么。希望琼州上报的新材料有普及实用的价值。
7017k
曾鉴明着请示,实为上眼药吧?曾鉴就不怕宦官掌管的东厂找他麻烦吗?工部捅出大篓子,尚书本就要担责。
狐狸窝里藏着为数不少的刺猬。想要掏狐狸窝,扎手啊!
不过,他喜欢!
和老狐狸们过招,是平淡的宫廷生活为数不多的乐趣。既涨关注度,又能骂人解压。
朱厚照敲敲脑门思考片刻:“盘活经济有一招称为‘提高内需’。内需,是指国内需要。相应的也有外需,就是指海外贸易。详细来说,就是想要大明商业繁荣,宫里和朝廷要学会花钱带动国民经济。”
曾鉴面沉如水,眼眉间出现川字纹。一双眼珠子向左上看,表示正在认真思考。朱厚照又抛出了一组新词汇,足够让“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官员消化一阵子了。
“宫中有四司八局十二监,基本能满足皇宫自给自足。差不多和大明各地村庄的现状类似。越闭塞的村庄生活物资越少,百姓也越穷。“朱厚照一点也没有觉得把皇宫比作村庄有什么不妥的。一样都是封闭的小社会。
“宫里两万人,不包括禁军,每月开销在三十万两银子左右。”比先皇成化时期用度紧缩很多。
“其中每月有十万由八局的收入相抵,本宫每月贴十万两。朝廷实际负担十万两左右。”
勤俭的太祖朝宫内费用都没这么低过!官员还要盯着宫里不放!
朱厚照突然爆出宫里的收支和开销。宦官管着内承运库,账本做的眼花缭乱。百官们对宫里的用度了解的不多。只有殿宇需要新建或者修缮时,工部、户部会知道所需费用。皇宫开销由国库承担。花销大,自然会遭受非议。
李广任内宫监期间,先后修缮建造寿安宫、钦安殿、毓秀亭、神乐观等,耗资百万两。当时百官弹劾不断。百官并不知道朱厚照为了建净室,前后一共投入了四十多万两,还将继续投入。若是知道,肯定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八局中专门掌管瓜果蔬菜的司苑局,用玻璃暖房种蔬菜。上个月除了供给宫中、赏赐皇亲国戚等,多余蔬果卖到民间酒楼。赚得两万三千两。”
“京师乃至北直隶的酒楼,在冬日有新鲜的瓜果供应,生意更上一层楼。这点诸位应该比本王更了解。司苑局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各地开始有人有样学样修玻璃暖房。沾光赚钱的人少说也有一千吧?”
“八局中的酒醋面局,卖出去的调料每月固定收入在五千两左右;面点因为要扣除提供给诸位爱卿的部分,只有一两千两的收入。酒醋面局的人手有限,原料加工都是外聘民间作坊。诸位可以调查一下,间接提供了多少百姓营生。”
“还有曾尚书提到的针工局。本王出资助让年过二十五的绣娘出宫开绣坊。绣坊挂靠针工局,上缴四成利。宫里给各绣坊派发宫人的成衣订单等不重要的活计,助其经营。绣坊从地方招收女眷。如果绣坊招收孤寡、家庭不幸的女子,针工局还会返利。你们可以去民间打听一下,绣坊帮助了多少活不下去的女子。”
“就是不起眼的宝钞司,民间也有千人附庸其下养家糊口。囚牛商行十文一大捆皱纹草纸,诸位都没少买吧?”
“其他就不一一举例了。八司带动了多少行业,给多少百姓提供饭碗。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人手招的多,作坊做的大,民间财物顺向流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
“在此,本王不得不批评工部。新式三合土出现了多久,你们就没注意到?修堤岸、修路、造房哪一样用不到三合土?!三合土费用低廉,凝固后坚硬度不比石头差。就因为会减少石料消耗,损害和工部关系紧密的石料商人利益,你们都当瞎子视而不见?!”
“知不知道青土城的三合土作坊雇佣了多少人手?大同的作坊又用了多少人手?说出来吓死你们!想要让百姓有好日子过,就要给百姓们提供卖力气的地方。百姓们有了盼头,民间的治安都好了很多。你们去凉州看一下就能有深刻的印象。”
“李阁老提到修缮长城。知不知道运用新式三合土,能省多少开支?”
“正事不干,天天盯着哪呢?!”
曾鉴被朱厚照骂得头也抬不起来。工部不是不知道新式三合土,而是正在研究三合土配方,打算工部自己生产。
“还有,东胜卫用人工成功植林的消息你们都知道了吧?东胜卫把古人智慧的结晶‘坎儿井’与干旱、沙化地区相结合,弄出了‘沙井’地下灌溉技术。北方干旱,粮食减产,你们只会让朝廷免税减赋!你们就不知道让干旱的地方弄沙井减少损失吗?!”
“当官要替百姓谋福祉。多动动脑子!别像八婆们一样整天总盯着东家长西家短!”
朱厚照用皇帝爹的温和语气伪装。虽然开口说出的话侮辱性极强,但一点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乍听之下不会认为他在骂人。
“曾尚书,去年南直隶再一次遭遇水灾。你们说说该如何着手处置?”朱厚照尤觉得没骂过瘾,随机出了到题。
被奉天殿的暖气熏得满头大汗的曾鉴深思熟虑后道:“命沿河百姓清淤泥,夺回被占据的河滩地,加高两河堤坝,在经常发洪水的地段挖河渠导水。”
曾鉴想:以上是前任工部尚书徐贯治理太湖的经验之谈,受过弘治帝嘉奖。太子总挑不出错了吧?
朱厚照一脸笑呵呵:“说的都对。不过……”
“以上是你一位工部尚书管得了、处置得当的吗?如何统筹安排是内阁的事。处理侵吞河滩地又涉及到当地官府。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各个部门配合。”
“工部要做的是,储备善于治水的人才、备好治水方案、研究最安全、快捷的修堤方法……等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太多的声音只会干扰决策层。内阁每天要处理一堆的奏折。剔除无意义的,能有三分之一管用都算好的。”
“吏部管吏部,兵部管兵部,分工明确才能更有效率。你们要是真忍不住唠叨,可以调去都察院或者六科。”
有了曾鉴的前车之鉴,接下来的汇报工作进行的无比顺畅。都是三言二语、长话短说。新年计划内容虽短,条条一针见血直指弊端。
虽然和朱厚照预计的结果南辕北辙。但官员们的乖顺还是让他很有成就感。
戴着钢手套,还能撸不了刺猬?
退朝后已经是黄昏。坐了一天的百官痛苦不堪。
没想到坐着会比跪着更难受。
朱厚照揉揉屁股。弹簧坐垫还是缺了点什么。希望琼州上报的新材料有普及实用的价值。
7017k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太子别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太子别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