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御驾抵达
目录:明末草头王| 作者:爱妃家的郑| 类别:历史军事
再加上第五军团也参与进了救灾和维持秩序的工作中,河南的情况倒还算是稳定。
灾区现在还泡在水里,考城附近数个州县的百姓,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拖家带口的汇聚到了开封洛阳等大城,接受朝廷的赈济。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是冬天,还是小冰河气候的冬天。
黄河水在蔓延了一些州府之后,便被冻上了,没再继续向着外界蔓延。
现在河南的受灾规模,被限制在了考城附近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扩散到不能接受的地步。
自从刘易的御驾进入了河南,沿途无数百姓自发的出来朝拜。
刘易并没有露面,中间也没有停留,带着护卫自己的禁卫军团,迅速的抵达了开封城。
马璟良出城迎驾,开封百姓以及来自受灾地区的难民,都自发的汇聚在了一起围观皇帝的抵达。
无数人跪在城门口叩拜,看着那杆代表皇帝身份的织金龙纛,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刘易没摆什么架子,在开封城外露了一次面之后,便进入了城内,直接开始指挥赈灾工作。
临时的行辕中,刘易召见了马璟良等河南三司官员,亲自询问考城等地的受灾情况。
“马大人,详细讲一讲吧,现在考城那边究竟怎么样了?”
目前来看,开封的情况尚且还算良好。
城外架设着朝廷施粥的粥棚,还有黑压压一片,逃难的灾民自发搭建起来的窝棚。
城外灾民不少,但秩序尚且还算不错,也没有出现大批冻死饿死人的情况。
很显然,马璟良对赈灾事宜是用了心的!
但那只是开封城外,虽然开封城也受灾泡了水,但毕竟是一省首府,城内的物资储备不少。
能够在维持开封百姓需求的同时,满足赈灾需求。
但是其他地方可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考城等地,据说整个县城都被决口的黄河水给淹了,不剩几个活人。
现在的情况肯定好不了!
马璟良神色动容的开口说道。
“陛下,考城……考城没了啊!”
“黄河是从考城段决口的,一决口黄河水便奔着考城去了,考城的百姓大多都被卷走了。”
“剩下的也都逃到了附近的山丘上!”
“现在考城附近的官道,要么是被河水淹没,现在又给冻成的冰,要么就是一片泥泞的烂泥潭。”
“朝廷的赈灾物资,压根送不到考城去。”
“考城附近几个州县都变成了一片泽国,百姓们……百姓们……”
马璟良说着说着,眼角出现了泪水。
更加危险的是,现在考城段黄河大坝决口形成的缺口,还在不断的向外涌着河水。
只能说是幸亏现在是冬天,冰冻遏制住了黄河水的蔓延,否则现在遭灾的就不光是考城伏击脑袋几个州府了。
刘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说道。
“现在朝廷的当务之急是先将受灾民众城灾区转移出来,然后转移可能受灾之地的百姓。”
“大坝决口处的修复工作也必须提上日程,在来年春天化冻之前,黄河大坝必须修复。”
“诺!”
马璟良点头应诺。
刘易继续安排赈灾事宜,他除去留了一部分禁卫军团的士卒保卫自己的安全之外。
将河南驻扎的第五军团,以及其他的禁卫军团全部投入救灾之中。
负责从受灾地区往出转运灾民!
并且下令征调签发民夫二十万,再加上跟着刘易从太原南下的十万民夫,总共三十万人。
一起帮着军队转移灾区里的灾民!
刘易还想要出城去灾民中走访,但这下却是谁也不敢让刘易去冒这个险了。
灾民的成分很复杂,万一其中藏着心怀不轨者,刘易遇刺,那事情可就大了。
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
在自己身边人的苦劝之下,刘易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刘易却也是在一众侍卫的保护下,出现在了开封城头,在城头发表讲话,安抚了一下城外的灾民们。
随着刘易抵达河南,整个河南都有了一个主心骨,河南境内的官员们为了在刘易面前留下个好印象,对救灾的事情,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他们做好了,刘易不一定记得住他们,但他们做不好的话。
呵呵,刘易可就要对他们印象深刻了!
按照刘易的脾气,他们倒是不用担心秋后算账。
因为很大概率,刘易当场就把那些办事瞒憨,贪腐起来没个逼数的家伙给处理掉了。
官员们都用了心,再加上有了军队的加入,河南的救灾工作,迅速有效的展开了。
汉军的士卒们没穿着甲胄,拿着刀枪。
而是穿起了作训服,拿起了锄头铁锹,驾着冰橇,扛着物资,就进入了灾区。
按照刘易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汉军的士卒不光是在战场上保护大汉的百姓!
即使是在战场之外,他们依旧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守护者!
……
开封城外,第四十七号窝棚区。
刘易抵达开封之后,在他的命令下,开封官员对城外的杂乱一片的窝棚区进行了一个大整改。
每个窝棚区划定范围,窝棚区的修建得到了合理的规划。
每个窝棚区安排多少灾民入住,什么地方睡觉,什么地方吃饭,什么地方解手,都被做了严格的规定。
卫生问题也是在刘易的强力要求下,被数次整改。
以至于,原本该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的窝棚区,现在也变得井井有条了起来。
周达是这第四十七号窝棚区里的一名书记员。
太原人,家中也算是薄有资产,他的父亲是天启元年的秀才,家里有三五十亩旱田,还有一套三进的大宅子。
这样的家境,在这个时代,无论如何也都能算是优渥。
不过又因为他家也算不上大地主,大汉在占领太原之后,他们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牵连。
只是被迫按照土地租种法案,给佃户降了点租子而已。
他们家的生活依旧富裕,经常能够吃到点肉,改善改善生活。
周达的父亲是秀才,自然希望儿子也能读书。
所以自小便给他请了先生,叫他识字蒙学,哪怕是大汉占领了太原城,他也是在家中读书不断。
只是很可惜,周达显然并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
大汉第一次举行科举时,周达和他父亲一起应考。
结果他的父亲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考中了进士,而他却连个秀才都没能考上。
文化水平仅限于认识那些个常用字,能写会算而已!
灾区现在还泡在水里,考城附近数个州县的百姓,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拖家带口的汇聚到了开封洛阳等大城,接受朝廷的赈济。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是冬天,还是小冰河气候的冬天。
黄河水在蔓延了一些州府之后,便被冻上了,没再继续向着外界蔓延。
现在河南的受灾规模,被限制在了考城附近一定的范围内,并没有扩散到不能接受的地步。
自从刘易的御驾进入了河南,沿途无数百姓自发的出来朝拜。
刘易并没有露面,中间也没有停留,带着护卫自己的禁卫军团,迅速的抵达了开封城。
马璟良出城迎驾,开封百姓以及来自受灾地区的难民,都自发的汇聚在了一起围观皇帝的抵达。
无数人跪在城门口叩拜,看着那杆代表皇帝身份的织金龙纛,所有人都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
刘易没摆什么架子,在开封城外露了一次面之后,便进入了城内,直接开始指挥赈灾工作。
临时的行辕中,刘易召见了马璟良等河南三司官员,亲自询问考城等地的受灾情况。
“马大人,详细讲一讲吧,现在考城那边究竟怎么样了?”
目前来看,开封的情况尚且还算良好。
城外架设着朝廷施粥的粥棚,还有黑压压一片,逃难的灾民自发搭建起来的窝棚。
城外灾民不少,但秩序尚且还算不错,也没有出现大批冻死饿死人的情况。
很显然,马璟良对赈灾事宜是用了心的!
但那只是开封城外,虽然开封城也受灾泡了水,但毕竟是一省首府,城内的物资储备不少。
能够在维持开封百姓需求的同时,满足赈灾需求。
但是其他地方可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考城等地,据说整个县城都被决口的黄河水给淹了,不剩几个活人。
现在的情况肯定好不了!
马璟良神色动容的开口说道。
“陛下,考城……考城没了啊!”
“黄河是从考城段决口的,一决口黄河水便奔着考城去了,考城的百姓大多都被卷走了。”
“剩下的也都逃到了附近的山丘上!”
“现在考城附近的官道,要么是被河水淹没,现在又给冻成的冰,要么就是一片泥泞的烂泥潭。”
“朝廷的赈灾物资,压根送不到考城去。”
“考城附近几个州县都变成了一片泽国,百姓们……百姓们……”
马璟良说着说着,眼角出现了泪水。
更加危险的是,现在考城段黄河大坝决口形成的缺口,还在不断的向外涌着河水。
只能说是幸亏现在是冬天,冰冻遏制住了黄河水的蔓延,否则现在遭灾的就不光是考城伏击脑袋几个州府了。
刘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说道。
“现在朝廷的当务之急是先将受灾民众城灾区转移出来,然后转移可能受灾之地的百姓。”
“大坝决口处的修复工作也必须提上日程,在来年春天化冻之前,黄河大坝必须修复。”
“诺!”
马璟良点头应诺。
刘易继续安排赈灾事宜,他除去留了一部分禁卫军团的士卒保卫自己的安全之外。
将河南驻扎的第五军团,以及其他的禁卫军团全部投入救灾之中。
负责从受灾地区往出转运灾民!
并且下令征调签发民夫二十万,再加上跟着刘易从太原南下的十万民夫,总共三十万人。
一起帮着军队转移灾区里的灾民!
刘易还想要出城去灾民中走访,但这下却是谁也不敢让刘易去冒这个险了。
灾民的成分很复杂,万一其中藏着心怀不轨者,刘易遇刺,那事情可就大了。
谁也不敢去冒这个险!
在自己身边人的苦劝之下,刘易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过刘易却也是在一众侍卫的保护下,出现在了开封城头,在城头发表讲话,安抚了一下城外的灾民们。
随着刘易抵达河南,整个河南都有了一个主心骨,河南境内的官员们为了在刘易面前留下个好印象,对救灾的事情,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
他们做好了,刘易不一定记得住他们,但他们做不好的话。
呵呵,刘易可就要对他们印象深刻了!
按照刘易的脾气,他们倒是不用担心秋后算账。
因为很大概率,刘易当场就把那些办事瞒憨,贪腐起来没个逼数的家伙给处理掉了。
官员们都用了心,再加上有了军队的加入,河南的救灾工作,迅速有效的展开了。
汉军的士卒们没穿着甲胄,拿着刀枪。
而是穿起了作训服,拿起了锄头铁锹,驾着冰橇,扛着物资,就进入了灾区。
按照刘易的话来说,这就叫做,汉军的士卒不光是在战场上保护大汉的百姓!
即使是在战场之外,他们依旧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守护者!
……
开封城外,第四十七号窝棚区。
刘易抵达开封之后,在他的命令下,开封官员对城外的杂乱一片的窝棚区进行了一个大整改。
每个窝棚区划定范围,窝棚区的修建得到了合理的规划。
每个窝棚区安排多少灾民入住,什么地方睡觉,什么地方吃饭,什么地方解手,都被做了严格的规定。
卫生问题也是在刘易的强力要求下,被数次整改。
以至于,原本该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的窝棚区,现在也变得井井有条了起来。
周达是这第四十七号窝棚区里的一名书记员。
太原人,家中也算是薄有资产,他的父亲是天启元年的秀才,家里有三五十亩旱田,还有一套三进的大宅子。
这样的家境,在这个时代,无论如何也都能算是优渥。
不过又因为他家也算不上大地主,大汉在占领太原之后,他们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牵连。
只是被迫按照土地租种法案,给佃户降了点租子而已。
他们家的生活依旧富裕,经常能够吃到点肉,改善改善生活。
周达的父亲是秀才,自然希望儿子也能读书。
所以自小便给他请了先生,叫他识字蒙学,哪怕是大汉占领了太原城,他也是在家中读书不断。
只是很可惜,周达显然并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子。
大汉第一次举行科举时,周达和他父亲一起应考。
结果他的父亲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考中了进士,而他却连个秀才都没能考上。
文化水平仅限于认识那些个常用字,能写会算而已!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末草头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末草头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