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5章 外交风云
目录:崇祯十五年| 作者:韭菜东南生| 类别:历史军事
……
在开封和击退建虏之胜中,因为太子朱慈烺的亲自领军和垂直指挥,京营士气高涨,精武营和左柳营都发挥出了应有的战力,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朱慈烺并不能保证自己在以后每一场战役里都能亲临指挥,因此,给将官们更多的自主权已经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当初,为了精简人力,朱慈烺将那些不愿意退出京营的中层将官,从游击守备,甚至是副将,都一股脑的塞到了善柳营和左右两柳营中。精武营只设一主将,一副将,下面就是直接带兵的千总了,现在是时候恢复精武营的中层将官了。
五月。
朱慈烺决定调整精武营的组织结构,恢复精武营旧有的战兵营,设置战兵一营、二营、三营和四营。一营主官由游击将军阎应元担任,下辖两个主力千总队,一个炮兵队(五百人),一个骑兵队(三百人),杂役马夫一千人,一共四千八百人。
其中炮兵队虽然只有五百人,但却有火炮六十门,以铁铸的轻便灵活的四磅野战炮为主。
二营主官由杨轩担任,击退建虏入塞之战中,杨轩带队成功阻击了满达海的突围,更亲自击毙建虏大将,立下了大功,战后被提为都司。
二营编制如一营们,也是四千八百人。
三营主官由徐文朴担任。经历两战,徐文朴从千总提为守备。
四营主官是魏闯。
四个战兵营的编制都是以两千千总队为主体,加炮兵营和骑兵营,但不同的是,阎应元和杨轩率领的两个战兵营是为绝对的主力,炮兵骑兵和各种器械武器,都优先配置--虽然兵仗局镇虏厂一直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但火炮遂发鸟铳的生产还是有点跟不上精武营的扩军速度,另外战马也是一个困难,所以现阶段只能保证阎应元和杨轩的两个战兵营的装备。
除去这四个战兵营,剩余的千总队仍旧归精武营主将和副将直辖--到现在为止,精武营一共有十六个千总队,共计两万四千人,年底之前,要扩军到二十四个千总队,杂役马夫还需要一万人。
而朱慈烺最为看重的神机营,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扩充了三倍,从最初整顿后的一千余人变成了四千人,各式火炮也从三百门增加到五百门,看起来数量只增加了一半不到,但这是淘汰旧式火炮之后的数量,比起过去的神机营,现在神机营的火气和机动力更加强大。
比起火炮数量的增加,合格炮手的培养,才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朱慈烺看来,从去年到今年,神机营副将李顺和操练官焦勖最大的功绩,并不是在开封轰击流贼,为官军兵阵的防守,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并准确的轰伤了闯营悍将刘宗敏,令闯营大乱,而是为神机营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炮兵。
所谓合格,就是上得了战场,操的了炮,手不哆嗦,两百五十步之内,误差不超过二十步----这是李顺的原话,朱慈烺深以为然。
如果以功绩计算,现在神机营副将李顺其实应该备扶正,拔为神机营主将的,但朱慈烺却知道,这个任命绝对不会得到崇祯帝的同意,原因很简单,神机营主将是勋贵的“自留地”,历来都是勋贵出任,当年戚继光那么牛逼,都只能做一个副将,平民出身的李顺何德何能,怎么可以做主将?
所以,朱慈烺从来没有在御前提过此事--李顺现在虽然是副将,但统领整个神机营,有主将之实,如果冒然提出,令崇祯帝忽然想起,神机营还没有勋贵主将呢,给他派一个薛镰或者是李国帧那样的二代,那就弄巧成拙了。
如果是过去,京营有这样的肥缺,勋贵们早就抢破头了,纵使崇祯帝忘记,他们也会连续不断的上疏,相互推举,勾心斗角的提醒崇祯帝,但太子抚军京营之后,革除弊政,京营早已经不是过去的京营,想要贪墨军饷,门都没有。
没有利,而且还要接受太子严厉的监督,李国帧又殷鉴不远,因此,面对神机营勋贵主将的缺失,勋贵们都是静悄悄,没有人跳出来争抢。
李顺想做主将做不上,另一个主将却选择了急流勇退,那就是精武营主将吴襄。
四月,吴襄以年老多病为由,再次提出致仕——对吴襄来说,他一生都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虽然是辽东将门出身,但在辽东战场上却是败多胜少,好几次都差点成了建虏的俘虏,崇祯四年大凌河之败后,他就负罪归家,原以为这一辈子都这么灰头土脸,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子吴三桂的身上了,但没想到老来得福,在闲居了十年之后,竟然被朝廷任命为精武营的主将,更没想到的是,连续两场关系国运的大会战,精武营竟然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短短一年,胜过他一辈子得到的荣耀。
吴襄心满意足了,小襄城伯李国帧的下场又令他有所感悟,于是毫不留恋,坚决致仕。
崇祯帝挽留两次,第三次准了。
刘肇基成为精武营主将,副将由左柳营副将刘耀仁调任。
开封和击退建虏之战,左柳营作为辅兵营,表现不错,主将马德仁和副将刘耀仁的“双仁”组合得到了太子的认可,这一次精武营将官调整,朱慈烺顺势将刘耀仁调入精武营。
战兵营重新恢复之后,未来每一个战兵营都必须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尤其是阎应元和杨轩。太子对他们两人寄予厚望。
精武营改制完成的同时,朱慈烺对京畿地区棱堡的修建,还有直隶到河间府第三道防线的构筑,始终都紧盯不放,京营军情司更是派出大批的人手,去往这些地区探测情报,除了监督钱粮的使用,也体察各地民情---只短短一个月,朱慈烺就收到了大量的情报。大明官员中从来都不乏兢兢业业、忧国忧民的勤勉好官,但尸位素餐,混日子的庸人,甚至浑水摸鱼、中饱私囊的贪官,也是比比皆是。而在朝廷拨下钱粮,督促各地大规模修建城池,招募乡勇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贪官忍不住要伸手了。
对这种发国难财的贪官,朱慈烺是决不能容许的,但同时却也知道,想要彻底的杜绝贪墨,做到水清无鱼,在现有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要做的,就是要将那些太过分,将百姓安危置于危险的贪官揪出来,以儆效尤。
朱慈烺身为太子,无法直接出面惩治,而军情司暗地里探测到的那些情报,也无法拿到桌面上来,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和左都御史李邦华的良好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有太过分的贪官,朱慈烺都会想办法知会李邦华,由李邦华的都察院发动调查,军情司暗中配合,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短时间之内,就将贪官拿下--对于地方官员可能会贪墨朝廷专供修建城池和招募乡勇的钱粮,从崇祯帝到李邦华,都是有所预料的,而为了防止弊端,都察院将留在京师的中高阶御史,全部都派到了京畿和保定各地,现场监督,以保证朝廷拨下去的钱粮,不会被贪墨和滥用。
双管齐下,虽不能保证朝廷拨下去的每一厘银子都被善用,但却也大大减少了贪墨的可能。
练军和修城,是应对建虏今冬可能入塞的两个基础准备,而在这之前,马绍瑜和袁枢去往辽东的使者团,能不能得到建虏的善待,双方能不能谈出一个结果,则是未来局势发展的风向标。
不止朱慈烺,从崇祯帝到下面的朝臣,所有人都在关注辽东谈判的进展。
四月初,消息传来,辽东谈判不顺,双方就换俘和交换忠骨之事,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立刻,那些原本就不支持和建虏谈判的文臣纷纷上疏,认为建虏“蛮夷不知礼”,马绍瑜和袁枢应立刻撤回,不应该再谈了,但三辅蒋德璟说:“谈判本就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就如买卖,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就地还钱,不争执几十个来回,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稍安勿躁,如果不成,马绍瑜和袁枢自会返回。再者,不管怎样,总要把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的忠骨带回来吧……”
如此,才把异议压住。
而就在争论的同时,西山煤窑发生了一次小矿难,被大明俘虏,现在在西山煤窑“赎罪”的建虏八旗兵,当场被砸死十几人……
沈阳。
建虏礼部。
马绍瑜袁枢再一次和对面的建虏礼部官员坐到了谈判桌的两边。
和前面十几次的激烈争论不同,今日的谈判很是平静,双方冷冰冰的重复着已经重复了十几遍的官话。
对于大明提出的,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建虏谈也不谈,直接拒绝,而对于大明收敛松山忠骨的要求,建虏则提出条件,那就是释放被俘的建虏“勇士”,包括但不限于满汉八旗和蒙古士兵。
这一条,大明当然是拒绝的。
马绍瑜的原话:释放你们的士兵,但历年我大明被你们俘虏的士兵,是不是也应该一并放回呢?
建虏礼部:不可能,他们已经是我大清的士兵,忠心于我大清了。
马绍瑜:那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他们是汉人,怎么可能忠心于你们?但是有回归家乡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愿意的,就像是现在正在西山挖煤的你们的士兵一样,他们表面顺从,但内心里却日夜期盼,想要回归故国。
建虏官员怒了:不放我大清勇士,曹变蛟等人的尸骨,你们休想拿回!
马绍瑜:素闻你女真敬重勇士,即便是敌国士兵,也要礼遇善待,曹总兵等人都是忠烈勇士,回归故土乃是人之常情,你们如此刁难,难道这就是你们敬重勇士的方式吗?
双方今日的谈判,再一次不欢而散。
马绍瑜和袁枢被建虏重兵“押”着送走,屏风撤去,坐在后面的范文程脸色凝重,明国京师的西山煤窑发生矿难,大清勇士被砸死十几人的消息,他已经知悉了,虽然明知道这是明国的诡计,故意在残害大清勇士,但他却无法指责马绍瑜和袁枢,因为这两人完全可以推得干干净净。矿难嘛,非人力所能阻止。
如果谈判继续僵持,说不得还会有更大的矿难发生。
范文程匆匆进宫,去见黄太吉。
听完他的汇报,御案后的黄太吉皱着眉头,久久不语。
范文程屏气凝息,等着圣意。
“先生以为,明人究竟想要什么?”黄太吉的声音从御座的方向传了下来。
范文程躬身:“臣以为,明人要求释放历年被俘的明军兵士,不过是谈判的手段,那些人,就算我大清愿意放,明国也不敢用的,臣观明国使臣的意思,怕是想要从大清换取一些对他们有用的人,或者是物资。”
“战马?”黄太吉一点就透。
范文程点头。
黄太吉站起来,在御案后来回踱步。
就明清贸易来说,建虏能卖到大明的,只有人参貂皮等一些并非生活必须的奢侈品,而这些奢侈品,大明使臣肯定是看不上的。除了这些奢侈品,建虏能拿出,而明国又急需要和短缺的,那就只剩下战马了。
而且就历史来说,用战马换取俘虏,并不鲜见,当初征讨蒙古时,就曾经用蒙古俘虏换取到了大量的牛羊和战马,明国和蒙古交战,也有类似的交易,战马换俘虏,一点都不稀奇。
但战马是战略资源,建虏在辽东战事中,只所以能始终占据上风,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战马充足,可以大范围的转进回旋,杀明军一个猝不及防,改小胜为大胜,小败为不败,如果没有了战马的优势,想要继续保持对明军的优势,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五百个八旗勇士,明人会要求多少战马呢?”黄太吉站住脚步,问。战马虽然宝贵,但八旗勇士更加珍贵,如果能将这五百人还回去,黄太吉倒也不计较给明国一些战马。
在开封和击退建虏之胜中,因为太子朱慈烺的亲自领军和垂直指挥,京营士气高涨,精武营和左柳营都发挥出了应有的战力,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朱慈烺并不能保证自己在以后每一场战役里都能亲临指挥,因此,给将官们更多的自主权已经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当初,为了精简人力,朱慈烺将那些不愿意退出京营的中层将官,从游击守备,甚至是副将,都一股脑的塞到了善柳营和左右两柳营中。精武营只设一主将,一副将,下面就是直接带兵的千总了,现在是时候恢复精武营的中层将官了。
五月。
朱慈烺决定调整精武营的组织结构,恢复精武营旧有的战兵营,设置战兵一营、二营、三营和四营。一营主官由游击将军阎应元担任,下辖两个主力千总队,一个炮兵队(五百人),一个骑兵队(三百人),杂役马夫一千人,一共四千八百人。
其中炮兵队虽然只有五百人,但却有火炮六十门,以铁铸的轻便灵活的四磅野战炮为主。
二营主官由杨轩担任,击退建虏入塞之战中,杨轩带队成功阻击了满达海的突围,更亲自击毙建虏大将,立下了大功,战后被提为都司。
二营编制如一营们,也是四千八百人。
三营主官由徐文朴担任。经历两战,徐文朴从千总提为守备。
四营主官是魏闯。
四个战兵营的编制都是以两千千总队为主体,加炮兵营和骑兵营,但不同的是,阎应元和杨轩率领的两个战兵营是为绝对的主力,炮兵骑兵和各种器械武器,都优先配置--虽然兵仗局镇虏厂一直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但火炮遂发鸟铳的生产还是有点跟不上精武营的扩军速度,另外战马也是一个困难,所以现阶段只能保证阎应元和杨轩的两个战兵营的装备。
除去这四个战兵营,剩余的千总队仍旧归精武营主将和副将直辖--到现在为止,精武营一共有十六个千总队,共计两万四千人,年底之前,要扩军到二十四个千总队,杂役马夫还需要一万人。
而朱慈烺最为看重的神机营,从去年到今年,已经扩充了三倍,从最初整顿后的一千余人变成了四千人,各式火炮也从三百门增加到五百门,看起来数量只增加了一半不到,但这是淘汰旧式火炮之后的数量,比起过去的神机营,现在神机营的火气和机动力更加强大。
比起火炮数量的增加,合格炮手的培养,才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在朱慈烺看来,从去年到今年,神机营副将李顺和操练官焦勖最大的功绩,并不是在开封轰击流贼,为官军兵阵的防守,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并准确的轰伤了闯营悍将刘宗敏,令闯营大乱,而是为神机营培养出了一批合格的炮兵。
所谓合格,就是上得了战场,操的了炮,手不哆嗦,两百五十步之内,误差不超过二十步----这是李顺的原话,朱慈烺深以为然。
如果以功绩计算,现在神机营副将李顺其实应该备扶正,拔为神机营主将的,但朱慈烺却知道,这个任命绝对不会得到崇祯帝的同意,原因很简单,神机营主将是勋贵的“自留地”,历来都是勋贵出任,当年戚继光那么牛逼,都只能做一个副将,平民出身的李顺何德何能,怎么可以做主将?
所以,朱慈烺从来没有在御前提过此事--李顺现在虽然是副将,但统领整个神机营,有主将之实,如果冒然提出,令崇祯帝忽然想起,神机营还没有勋贵主将呢,给他派一个薛镰或者是李国帧那样的二代,那就弄巧成拙了。
如果是过去,京营有这样的肥缺,勋贵们早就抢破头了,纵使崇祯帝忘记,他们也会连续不断的上疏,相互推举,勾心斗角的提醒崇祯帝,但太子抚军京营之后,革除弊政,京营早已经不是过去的京营,想要贪墨军饷,门都没有。
没有利,而且还要接受太子严厉的监督,李国帧又殷鉴不远,因此,面对神机营勋贵主将的缺失,勋贵们都是静悄悄,没有人跳出来争抢。
李顺想做主将做不上,另一个主将却选择了急流勇退,那就是精武营主将吴襄。
四月,吴襄以年老多病为由,再次提出致仕——对吴襄来说,他一生都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虽然是辽东将门出身,但在辽东战场上却是败多胜少,好几次都差点成了建虏的俘虏,崇祯四年大凌河之败后,他就负罪归家,原以为这一辈子都这么灰头土脸,只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子吴三桂的身上了,但没想到老来得福,在闲居了十年之后,竟然被朝廷任命为精武营的主将,更没想到的是,连续两场关系国运的大会战,精武营竟然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短短一年,胜过他一辈子得到的荣耀。
吴襄心满意足了,小襄城伯李国帧的下场又令他有所感悟,于是毫不留恋,坚决致仕。
崇祯帝挽留两次,第三次准了。
刘肇基成为精武营主将,副将由左柳营副将刘耀仁调任。
开封和击退建虏之战,左柳营作为辅兵营,表现不错,主将马德仁和副将刘耀仁的“双仁”组合得到了太子的认可,这一次精武营将官调整,朱慈烺顺势将刘耀仁调入精武营。
战兵营重新恢复之后,未来每一个战兵营都必须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尤其是阎应元和杨轩。太子对他们两人寄予厚望。
精武营改制完成的同时,朱慈烺对京畿地区棱堡的修建,还有直隶到河间府第三道防线的构筑,始终都紧盯不放,京营军情司更是派出大批的人手,去往这些地区探测情报,除了监督钱粮的使用,也体察各地民情---只短短一个月,朱慈烺就收到了大量的情报。大明官员中从来都不乏兢兢业业、忧国忧民的勤勉好官,但尸位素餐,混日子的庸人,甚至浑水摸鱼、中饱私囊的贪官,也是比比皆是。而在朝廷拨下钱粮,督促各地大规模修建城池,招募乡勇的情况下,已经有一些贪官忍不住要伸手了。
对这种发国难财的贪官,朱慈烺是决不能容许的,但同时却也知道,想要彻底的杜绝贪墨,做到水清无鱼,在现有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要做的,就是要将那些太过分,将百姓安危置于危险的贪官揪出来,以儆效尤。
朱慈烺身为太子,无法直接出面惩治,而军情司暗地里探测到的那些情报,也无法拿到桌面上来,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和左都御史李邦华的良好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但有太过分的贪官,朱慈烺都会想办法知会李邦华,由李邦华的都察院发动调查,军情司暗中配合,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短时间之内,就将贪官拿下--对于地方官员可能会贪墨朝廷专供修建城池和招募乡勇的钱粮,从崇祯帝到李邦华,都是有所预料的,而为了防止弊端,都察院将留在京师的中高阶御史,全部都派到了京畿和保定各地,现场监督,以保证朝廷拨下去的钱粮,不会被贪墨和滥用。
双管齐下,虽不能保证朝廷拨下去的每一厘银子都被善用,但却也大大减少了贪墨的可能。
练军和修城,是应对建虏今冬可能入塞的两个基础准备,而在这之前,马绍瑜和袁枢去往辽东的使者团,能不能得到建虏的善待,双方能不能谈出一个结果,则是未来局势发展的风向标。
不止朱慈烺,从崇祯帝到下面的朝臣,所有人都在关注辽东谈判的进展。
四月初,消息传来,辽东谈判不顺,双方就换俘和交换忠骨之事,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立刻,那些原本就不支持和建虏谈判的文臣纷纷上疏,认为建虏“蛮夷不知礼”,马绍瑜和袁枢应立刻撤回,不应该再谈了,但三辅蒋德璟说:“谈判本就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就如买卖,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就地还钱,不争执几十个来回,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所以稍安勿躁,如果不成,马绍瑜和袁枢自会返回。再者,不管怎样,总要把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的忠骨带回来吧……”
如此,才把异议压住。
而就在争论的同时,西山煤窑发生了一次小矿难,被大明俘虏,现在在西山煤窑“赎罪”的建虏八旗兵,当场被砸死十几人……
沈阳。
建虏礼部。
马绍瑜袁枢再一次和对面的建虏礼部官员坐到了谈判桌的两边。
和前面十几次的激烈争论不同,今日的谈判很是平静,双方冷冰冰的重复着已经重复了十几遍的官话。
对于大明提出的,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建虏谈也不谈,直接拒绝,而对于大明收敛松山忠骨的要求,建虏则提出条件,那就是释放被俘的建虏“勇士”,包括但不限于满汉八旗和蒙古士兵。
这一条,大明当然是拒绝的。
马绍瑜的原话:释放你们的士兵,但历年我大明被你们俘虏的士兵,是不是也应该一并放回呢?
建虏礼部:不可能,他们已经是我大清的士兵,忠心于我大清了。
马绍瑜:那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他们是汉人,怎么可能忠心于你们?但是有回归家乡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愿意的,就像是现在正在西山挖煤的你们的士兵一样,他们表面顺从,但内心里却日夜期盼,想要回归故国。
建虏官员怒了:不放我大清勇士,曹变蛟等人的尸骨,你们休想拿回!
马绍瑜:素闻你女真敬重勇士,即便是敌国士兵,也要礼遇善待,曹总兵等人都是忠烈勇士,回归故土乃是人之常情,你们如此刁难,难道这就是你们敬重勇士的方式吗?
双方今日的谈判,再一次不欢而散。
马绍瑜和袁枢被建虏重兵“押”着送走,屏风撤去,坐在后面的范文程脸色凝重,明国京师的西山煤窑发生矿难,大清勇士被砸死十几人的消息,他已经知悉了,虽然明知道这是明国的诡计,故意在残害大清勇士,但他却无法指责马绍瑜和袁枢,因为这两人完全可以推得干干净净。矿难嘛,非人力所能阻止。
如果谈判继续僵持,说不得还会有更大的矿难发生。
范文程匆匆进宫,去见黄太吉。
听完他的汇报,御案后的黄太吉皱着眉头,久久不语。
范文程屏气凝息,等着圣意。
“先生以为,明人究竟想要什么?”黄太吉的声音从御座的方向传了下来。
范文程躬身:“臣以为,明人要求释放历年被俘的明军兵士,不过是谈判的手段,那些人,就算我大清愿意放,明国也不敢用的,臣观明国使臣的意思,怕是想要从大清换取一些对他们有用的人,或者是物资。”
“战马?”黄太吉一点就透。
范文程点头。
黄太吉站起来,在御案后来回踱步。
就明清贸易来说,建虏能卖到大明的,只有人参貂皮等一些并非生活必须的奢侈品,而这些奢侈品,大明使臣肯定是看不上的。除了这些奢侈品,建虏能拿出,而明国又急需要和短缺的,那就只剩下战马了。
而且就历史来说,用战马换取俘虏,并不鲜见,当初征讨蒙古时,就曾经用蒙古俘虏换取到了大量的牛羊和战马,明国和蒙古交战,也有类似的交易,战马换俘虏,一点都不稀奇。
但战马是战略资源,建虏在辽东战事中,只所以能始终占据上风,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战马充足,可以大范围的转进回旋,杀明军一个猝不及防,改小胜为大胜,小败为不败,如果没有了战马的优势,想要继续保持对明军的优势,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五百个八旗勇士,明人会要求多少战马呢?”黄太吉站住脚步,问。战马虽然宝贵,但八旗勇士更加珍贵,如果能将这五百人还回去,黄太吉倒也不计较给明国一些战马。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十五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