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5章 李岩闯帐
目录:崇祯十五年| 作者:韭菜东南生| 类别:历史军事
吴三桂的眉毛立刻皱起,虽然年纪不大,刚三十二岁,但吴三桂已经大明总兵中的中坚力量,麾下的宁远军更是辽西主力,日常治军,吴三桂也一向严格,绝没有人敢在军中撒野,但现在,竟然有人敢在中军帐外喧哗,不禁令他颇为恼怒,刚要令人出帐去查,就见中军官夏国相急急走了进来,抱拳:“禀总镇,医官李信在帐外,说是有要事求见总镇,我等拦阻,不想他竟大声喧哗。说今夜非见到总镇不可……”
“医官李信?”
吴三桂想了想,对此人有所印象,连续两日大战,很多受伤的军士在阵前就得到了医治,京营随军的医官使用新式的医疗技术,烈酒消毒,用针线缝制将士们的伤口,方法简单,效率极高,这和明军传统上的医官救伤制度完全不同,吴三桂身为总兵,曾看过很多英勇的将士,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悲惨死去的例子,对于京营推行,继而他辽西军也受惠的大规模的医务兵的制度,他是相当认可的,心中已经决定,等回到宁远,他也要在宁远建立这么一支医务兵,也因此,他对那个穿着白袍,看着很是冷静的医官李信有所留意。
不过这并不表示吴三桂会容忍医官的胡闹,吴三桂脸色沉沉的喝道:“胡闹,一个医官,能有什么要事?令他退下,不然军法从事。”
也就是因为医官李信是京营的人,吴三桂不便惩处,如果是辽西的人,吴三桂绝不会这么容易说话。
夏国相抱拳得令,转身要离开。
“且慢!”
张家玉忽然站了起来,向吴三桂拱手:“总镇,医官李信虽然只是一个医官,但卑职平常和他有所交谈,发现其人在兵法谋略颇有过人之处,对时局,也常有不同的看法,今日他求见总镇,想必是对海州战局,有所建议,既如此,何不令他进帐呢,如果有理,听之;无理,正可以治他在无故在帐外喧哗之罪!”
吴三桂眉头又皱起,老实说,他才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医官,能对海州战事提出什么高明的建议呢,但张家玉是太子的人,又两榜进士出身,未来有可能会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巡抚总督之才,有朝一日,他吴三桂说不得都会在张家玉帐下为将呢,因此张家玉的面子,他不能不卖。
“既然张赞画这么说,那就令他进来吧。”吴三桂和颜悦色。
于是,夏国相退下,李信进入。
一身白袍,戴着方帽,步履从容,进到帐中之后,李信向吴三桂行礼:“参见总镇。”又拱手环礼,向在座的上官和副将参将见礼。
吴三桂亦非常人,只一个照面,他就已经意识到,医官李信不是一般人,只这份从容,就需要相当的磨练,在这之前,吴三桂和李信只有一面之缘,且只是李信向他行礼,他随意的看了一眼,就急匆匆地而去了,因此他对李信丝毫也没有了解,但就在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走眼了,这个李信,说不得还真是一个人物。
“你一个医官,不救治伤兵,却跑来中军帐外喧哗,岂不知乱军之罪?”吴三桂沉着脸,
李信行礼:“卑职知罪,但卑职有几句话,不能不说。”
吴三桂哼了一声。
李信继续道:“今日攻城不顺,我军伤亡不小,但卑职以为,我军绝不可因此而退却,不然我大军就会如当年渡江北伐的祖逖,虽然中流击楫,但最后却功亏一篑。”
祖逖,东晋大将,率兵收复北方故土,中流击楫,鼓舞士气,但最后功亏一篑。
今日大明渡海攻击,其实也带有一丝渡江北伐、收复故土之意。
吴三桂脸色更冷。不同于其他将官,吴三桂也是读书的,对于祖逖这个人和中流击楫的典故,他是知道的,因此他就更怒,心想,你一个小小的医官,也敢咒我失败?
帐中众将脸色也都是不快。
但不等吴三桂发怒,就听见张家玉大声问道:“为什么不可?”
李信仍然面对吴三桂,声音坚定的说道:“因为海州城防看似稳固,但其实已经是拼劲全力,强弩之末了,只要我军再努力一把,攻下海州,绝不是问题。”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可知我军伤亡已经多少?”张家玉冷笑。
“我军将士,阵亡四百,重伤四百,轻伤七百,助战的百姓,伤亡超过一千。”李信是医官,军中伤亡,再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人了。
“一日半,我军已经有如此伤亡,如果继续攻下去,岂不是伤亡更多?再者,你又如何敢大言不惭,认为海州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旦攻城不下,继续在海州城下拖延,误了大计,岂非是祸国的大罪?”张家玉声音严厉。
其他人,包括吴三桂都是默默,虽然张家玉声音和表情都严厉,但众人心中却是明白,张家玉的严厉,不过是在给李信说话和辩解的机会罢了,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一个双簧。
“只所以说海州是强弩之末,乃是因为今日我军退兵之时,城头响起的压抑哭声,如果海州真是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绝对不会在我们退兵之时,响起哭声,而应该是欢呼之声,由此可知,支撑海州的,并非是坚强的意念,而是尚可喜施加给他们的恐惧!”
作为曾经的闯军大将,经历过无数次的攻城,尤其是惨烈的开封之战,又曾经被投入死牢,死里逃生,人生剧变,举人变成叛贼,李信对攻守双方的心思变化,有太多的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擅长守城,不时野战的关宁军将领,就没有他经验丰富了。
“奸贼尚可喜挟持海州全城百姓,以为他守城,我军只要破了这一点,就可以拿下海州。”李信道。
“如何破?”张家玉立刻问。
“卑职有三策,第一,令人高声在城下宣谕,告知城中百姓,王师攻打海州,只诛尚可喜,其他不论!尚可喜在城中宣扬,说王师破城之后,会屠尽所有人,如此就可破了他的谎言,泄了守军的士气。”
“第二,追随我们的汉人百姓之中,有很多人的故旧,此时就在海城城中,可令他们再在城下呼喊,召唤故旧开城投降,如此必令守军自相猜疑,说不得会有内讧,即便没有,也足以令守军离心离德。”
“第三,我军攻城虽然有盾车,但卑职以为,盾车防备并不够完备,尤其不适合在城下挖洞,卑职早年曾经认识一工匠,对盾车略有了解,卑职愿带人连夜改进盾车,保证挖掘士兵的安全,如此,我们可以事半功倍的完成挖掘!”
李信声音清楚的说出了三策。
帐中静寂。
对于李信的三策,有人点头,有人怀疑,吴三桂脸色依然冰冷,但目光却柔和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这个医官李信,果然是有点东西的。只这三策,就有相当的见识。
“你计策虽然有可行之处,但我军却没有时间了。”
还是张家玉说话,他盯着李信:“我军刚刚截获了孔有德给尚可喜的书信,建虏援兵,最早明日,最晚后天就会到。”
李信先是一惊,随即却笑了:“此诈也!”
“何以这么认为?”张家玉追问。
李信想也不想:“建虏大举入塞,剩下的主力镶蓝旗,留守沈阳,我军从盖州登陆,到今日,也不过五日,盖州距离沈阳四百里,即便当日盖州就有求救使者派出,也需要两日半才能到达沈阳,济尔哈朗整兵最少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而沈阳到海州将近三百里的路途,又最少需要三天时间,除非济尔哈朗不领大军,只是派少量的前锋骑兵,否则,他们的援兵主力,最少还需要两天才能到达海州。”
“而如果只是少量的驰援骑兵,以我军之力,足可以抵抗,甚至我军可以预设埋伏,就如己巳之变时,建虏伏击我大明千里驰援的赵率教赵将军一样,将建虏前来救援,兵困马乏的前锋骑兵予以歼灭!”
“此种能力,其他部队或许没有,但关宁军绝对有这个能力。”虽激昂,但李信却也不忘给吴三桂戴了一顶高帽子。
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吴三桂心里还是受用的。
“最后,孔有德给尚可喜的信,何等重要,又岂会被我军轻易俘获?我料这必是孔有德的诡计,故意让我们拦截到,乱我军心,令我大军提前撤退,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解海州之围的目的!”
李信声音清楚,目光坚定。
听完他的话,帐中又静寂。众将再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最刚才的怀疑,变成了惊异----一个小小的医官,竟然通晓谋略,于军阵说的头头是道,究竟是什么来头?
张家玉不问了,不过他发亮的眼睛和微微涨红的脸色,却是表明了他的态度,显然,他对李信的回答非常满意,而对李信提出的建议,也是非常支持的,不过张家玉并没有冒然表明态度,而是把目光看向了主帅吴三桂。
不止张家玉,所有人都看向了吴三桂。
吴三桂皱着眉头,脸色沉沉,显然,他还在斟酌,李信分析有理,令人眼睛一亮,大军却有攻下海州的可能,但作为统帅,吴三桂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不能为可能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必须权衡利弊,以做出最有利的决定---关宁军是他的根本,除非是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否则绝不同意继续在海州城下耗费兵马。
见吴三桂犹豫,李信有点焦急,他抱拳,声音诚恳的说道:“总镇,海州虽然不是大城,但却是辽南的重镇,攻下海州,擒拿奸贼尚可喜,将会是辽东战事兴起以来,我大明在辽东的最大的胜利,总镇你必将会因此功绩,上达于天子,下闻于百姓,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一旦错失,机会将不再来,所以,万万不可犹豫啊。”
说完,深辑到地。
“李医官说的不错,城破就在眼前,绝不可半途而废,卑职以为,明日可再攻,我精武营愿为先登!”
静寂之中,忽然有一将站了起来,声音激昂。
却是张名振。
张家玉也站起,以示对李信的支持。
帐中将官为李信鼓动,相互一看,眼中多有支持之意--当武将的,谁不想立功,何况精武营为先登,他们就更没有反对的道理了。
吴三桂却依然冷静,想一想,他抬目望向自己的首席智囊方光琛。
方光堔捻着胡须,虽然有点不情愿,但终究是微微点头。
和将官们的“热血”不同,方光堔现在最大的情绪就是惭愧和嫉妒,身为吴三桂的首先智囊,李信所说的一切,他为什么没有提前提出呢?现在面对吴三桂的目光,不免脸上无光。
但方光堔是一个识大体、异常理智的人,虽然心中有惭愧和嫉妒,但他却绝不会因此抹杀和反对李信的良策。
另外,方光堔对李信的身份,也好奇了起来,能有如此见识和谋虑,李信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医官,而从张家玉对李信的器重来看,张家玉显然是知道一些什么的……
“军中无戏言,你说你能改造盾车,可是真的?”得了方光堔的点头,吴三桂终于是下定了决心,他望向李信。
“医官李信?”
吴三桂想了想,对此人有所印象,连续两日大战,很多受伤的军士在阵前就得到了医治,京营随军的医官使用新式的医疗技术,烈酒消毒,用针线缝制将士们的伤口,方法简单,效率极高,这和明军传统上的医官救伤制度完全不同,吴三桂身为总兵,曾看过很多英勇的将士,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悲惨死去的例子,对于京营推行,继而他辽西军也受惠的大规模的医务兵的制度,他是相当认可的,心中已经决定,等回到宁远,他也要在宁远建立这么一支医务兵,也因此,他对那个穿着白袍,看着很是冷静的医官李信有所留意。
不过这并不表示吴三桂会容忍医官的胡闹,吴三桂脸色沉沉的喝道:“胡闹,一个医官,能有什么要事?令他退下,不然军法从事。”
也就是因为医官李信是京营的人,吴三桂不便惩处,如果是辽西的人,吴三桂绝不会这么容易说话。
夏国相抱拳得令,转身要离开。
“且慢!”
张家玉忽然站了起来,向吴三桂拱手:“总镇,医官李信虽然只是一个医官,但卑职平常和他有所交谈,发现其人在兵法谋略颇有过人之处,对时局,也常有不同的看法,今日他求见总镇,想必是对海州战局,有所建议,既如此,何不令他进帐呢,如果有理,听之;无理,正可以治他在无故在帐外喧哗之罪!”
吴三桂眉头又皱起,老实说,他才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医官,能对海州战事提出什么高明的建议呢,但张家玉是太子的人,又两榜进士出身,未来有可能会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巡抚总督之才,有朝一日,他吴三桂说不得都会在张家玉帐下为将呢,因此张家玉的面子,他不能不卖。
“既然张赞画这么说,那就令他进来吧。”吴三桂和颜悦色。
于是,夏国相退下,李信进入。
一身白袍,戴着方帽,步履从容,进到帐中之后,李信向吴三桂行礼:“参见总镇。”又拱手环礼,向在座的上官和副将参将见礼。
吴三桂亦非常人,只一个照面,他就已经意识到,医官李信不是一般人,只这份从容,就需要相当的磨练,在这之前,吴三桂和李信只有一面之缘,且只是李信向他行礼,他随意的看了一眼,就急匆匆地而去了,因此他对李信丝毫也没有了解,但就在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走眼了,这个李信,说不得还真是一个人物。
“你一个医官,不救治伤兵,却跑来中军帐外喧哗,岂不知乱军之罪?”吴三桂沉着脸,
李信行礼:“卑职知罪,但卑职有几句话,不能不说。”
吴三桂哼了一声。
李信继续道:“今日攻城不顺,我军伤亡不小,但卑职以为,我军绝不可因此而退却,不然我大军就会如当年渡江北伐的祖逖,虽然中流击楫,但最后却功亏一篑。”
祖逖,东晋大将,率兵收复北方故土,中流击楫,鼓舞士气,但最后功亏一篑。
今日大明渡海攻击,其实也带有一丝渡江北伐、收复故土之意。
吴三桂脸色更冷。不同于其他将官,吴三桂也是读书的,对于祖逖这个人和中流击楫的典故,他是知道的,因此他就更怒,心想,你一个小小的医官,也敢咒我失败?
帐中众将脸色也都是不快。
但不等吴三桂发怒,就听见张家玉大声问道:“为什么不可?”
李信仍然面对吴三桂,声音坚定的说道:“因为海州城防看似稳固,但其实已经是拼劲全力,强弩之末了,只要我军再努力一把,攻下海州,绝不是问题。”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可知我军伤亡已经多少?”张家玉冷笑。
“我军将士,阵亡四百,重伤四百,轻伤七百,助战的百姓,伤亡超过一千。”李信是医官,军中伤亡,再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人了。
“一日半,我军已经有如此伤亡,如果继续攻下去,岂不是伤亡更多?再者,你又如何敢大言不惭,认为海州已经是强弩之末?一旦攻城不下,继续在海州城下拖延,误了大计,岂非是祸国的大罪?”张家玉声音严厉。
其他人,包括吴三桂都是默默,虽然张家玉声音和表情都严厉,但众人心中却是明白,张家玉的严厉,不过是在给李信说话和辩解的机会罢了,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一个双簧。
“只所以说海州是强弩之末,乃是因为今日我军退兵之时,城头响起的压抑哭声,如果海州真是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绝对不会在我们退兵之时,响起哭声,而应该是欢呼之声,由此可知,支撑海州的,并非是坚强的意念,而是尚可喜施加给他们的恐惧!”
作为曾经的闯军大将,经历过无数次的攻城,尤其是惨烈的开封之战,又曾经被投入死牢,死里逃生,人生剧变,举人变成叛贼,李信对攻守双方的心思变化,有太多的了解,从这一点上来说,擅长守城,不时野战的关宁军将领,就没有他经验丰富了。
“奸贼尚可喜挟持海州全城百姓,以为他守城,我军只要破了这一点,就可以拿下海州。”李信道。
“如何破?”张家玉立刻问。
“卑职有三策,第一,令人高声在城下宣谕,告知城中百姓,王师攻打海州,只诛尚可喜,其他不论!尚可喜在城中宣扬,说王师破城之后,会屠尽所有人,如此就可破了他的谎言,泄了守军的士气。”
“第二,追随我们的汉人百姓之中,有很多人的故旧,此时就在海城城中,可令他们再在城下呼喊,召唤故旧开城投降,如此必令守军自相猜疑,说不得会有内讧,即便没有,也足以令守军离心离德。”
“第三,我军攻城虽然有盾车,但卑职以为,盾车防备并不够完备,尤其不适合在城下挖洞,卑职早年曾经认识一工匠,对盾车略有了解,卑职愿带人连夜改进盾车,保证挖掘士兵的安全,如此,我们可以事半功倍的完成挖掘!”
李信声音清楚的说出了三策。
帐中静寂。
对于李信的三策,有人点头,有人怀疑,吴三桂脸色依然冰冷,但目光却柔和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这个医官李信,果然是有点东西的。只这三策,就有相当的见识。
“你计策虽然有可行之处,但我军却没有时间了。”
还是张家玉说话,他盯着李信:“我军刚刚截获了孔有德给尚可喜的书信,建虏援兵,最早明日,最晚后天就会到。”
李信先是一惊,随即却笑了:“此诈也!”
“何以这么认为?”张家玉追问。
李信想也不想:“建虏大举入塞,剩下的主力镶蓝旗,留守沈阳,我军从盖州登陆,到今日,也不过五日,盖州距离沈阳四百里,即便当日盖州就有求救使者派出,也需要两日半才能到达沈阳,济尔哈朗整兵最少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而沈阳到海州将近三百里的路途,又最少需要三天时间,除非济尔哈朗不领大军,只是派少量的前锋骑兵,否则,他们的援兵主力,最少还需要两天才能到达海州。”
“而如果只是少量的驰援骑兵,以我军之力,足可以抵抗,甚至我军可以预设埋伏,就如己巳之变时,建虏伏击我大明千里驰援的赵率教赵将军一样,将建虏前来救援,兵困马乏的前锋骑兵予以歼灭!”
“此种能力,其他部队或许没有,但关宁军绝对有这个能力。”虽激昂,但李信却也不忘给吴三桂戴了一顶高帽子。
表面上虽然不动声色,但吴三桂心里还是受用的。
“最后,孔有德给尚可喜的信,何等重要,又岂会被我军轻易俘获?我料这必是孔有德的诡计,故意让我们拦截到,乱我军心,令我大军提前撤退,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解海州之围的目的!”
李信声音清楚,目光坚定。
听完他的话,帐中又静寂。众将再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最刚才的怀疑,变成了惊异----一个小小的医官,竟然通晓谋略,于军阵说的头头是道,究竟是什么来头?
张家玉不问了,不过他发亮的眼睛和微微涨红的脸色,却是表明了他的态度,显然,他对李信的回答非常满意,而对李信提出的建议,也是非常支持的,不过张家玉并没有冒然表明态度,而是把目光看向了主帅吴三桂。
不止张家玉,所有人都看向了吴三桂。
吴三桂皱着眉头,脸色沉沉,显然,他还在斟酌,李信分析有理,令人眼睛一亮,大军却有攻下海州的可能,但作为统帅,吴三桂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他不能为可能的胜利冲昏头脑,他必须权衡利弊,以做出最有利的决定---关宁军是他的根本,除非是有七成以上的把握,否则绝不同意继续在海州城下耗费兵马。
见吴三桂犹豫,李信有点焦急,他抱拳,声音诚恳的说道:“总镇,海州虽然不是大城,但却是辽南的重镇,攻下海州,擒拿奸贼尚可喜,将会是辽东战事兴起以来,我大明在辽东的最大的胜利,总镇你必将会因此功绩,上达于天子,下闻于百姓,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一旦错失,机会将不再来,所以,万万不可犹豫啊。”
说完,深辑到地。
“李医官说的不错,城破就在眼前,绝不可半途而废,卑职以为,明日可再攻,我精武营愿为先登!”
静寂之中,忽然有一将站了起来,声音激昂。
却是张名振。
张家玉也站起,以示对李信的支持。
帐中将官为李信鼓动,相互一看,眼中多有支持之意--当武将的,谁不想立功,何况精武营为先登,他们就更没有反对的道理了。
吴三桂却依然冷静,想一想,他抬目望向自己的首席智囊方光琛。
方光堔捻着胡须,虽然有点不情愿,但终究是微微点头。
和将官们的“热血”不同,方光堔现在最大的情绪就是惭愧和嫉妒,身为吴三桂的首先智囊,李信所说的一切,他为什么没有提前提出呢?现在面对吴三桂的目光,不免脸上无光。
但方光堔是一个识大体、异常理智的人,虽然心中有惭愧和嫉妒,但他却绝不会因此抹杀和反对李信的良策。
另外,方光堔对李信的身份,也好奇了起来,能有如此见识和谋虑,李信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医官,而从张家玉对李信的器重来看,张家玉显然是知道一些什么的……
“军中无戏言,你说你能改造盾车,可是真的?”得了方光堔的点头,吴三桂终于是下定了决心,他望向李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十五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