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崇祯十五年 正文 第959章 军机会议

正文 第959章 军机会议

目录:崇祯十五年| 作者:韭菜东南生| 类别:历史军事

    ……

    高斗枢,崇祯元年进士,字象先,浙江宁波人,先为刑部主事,后迁荆州知府,知兵,屡屡击退流贼侵扰,十四年六月进按察使,移守郧阳,其后两年里,李自成派兵连续攻打十几次,甚至有一次派兵十万来攻,但郧阳屹立不倒。

    究其原因,乃是高斗枢善谋,总兵王光恩善战,郧阳虽然危如累卵,但却得保全。

    十六年末,襄阳郧阳周边乃至湖广大部地区都被李自成占领,郧阳独存,可谓奇迹,甚至朝廷一度都以为,郧阳也已经失陷了,直到高斗枢的奏疏送到京师,他们才知道,郧阳还在呢。

    十七年一月,朝议设汉中巡抚,兼督川北军务,便拔擢擢高斗枢位右副都御史,前往汉中,高斗枢将军务交给副手、郧阳知府徐启元之后,便动身赴任了,不想还未到汉中,京师就陷落了。

    随即天下大乱。

    清兵入关后,高斗枢隐居两年回到家乡。降清的奸贼谢三宾逮捕名节之士百余人,高斗枢也在其中,但他始终一言不发,后来被诸义士捐金救出。晚年的高斗枢闭门索居,门庭萧然,生活贫困,于康熙九年病逝于家中。

    终其一生,高斗枢配的上知兵两字,虽然不是孙传庭那样的大才,但守城之能,却也是人中翘楚。

    这一世,因为李自成在开封溃败,高斗枢在郧阳受到的压力较小,但他也成功守御了张献忠的数次攻击,令张献忠不能从郧阳通过。

    朱慈烺议立军机处,想到了高斗枢,这个历史上并不是太出名,但却令人眼前一亮的人才,于是调他入京,挂兵部侍郎衔,入军机处。

    高斗枢是昨日到京的,面圣之时,态度从容,对答如流,颇有名士风范,朱慈烺心中暗暗点头,心说历史诚不欺我也,凡能沧海横流,显出英雄本色之人,都绝对是有相当能力的。

    ……

    刘永祚。字斗垣,陕西韩城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求学于名士解经傅门下。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其时,魏忠贤专权,曾以利禄拉拢他,刘永祚不从,被罢官。崇祯帝嗣位,刘永祚官复原职,崇祯九年到十三年,一直为宣镇巡抚。

    这其间,刘永祚兢兢业业,统筹军事又和蒙古人交涉,虽没有大的功绩,但却也保证了宣府没有出现大的祸事

    其后,因为和杨嗣昌政见不合,刘永祚辞官归里。建虏入关后,刘永祚在家乡韩城竖起反清旗帜。顺治七年,兵败被俘。被解到西安后,大义凛然,骂贼不止,遂被杀害。

    朱慈烺用刘永祚,一来看重他的气节,二来刘永祚在宣府四年,熟悉蒙古,而军机处其中一个大任务,就是针对蒙古,提出正确的战略建议,像刘永祚这样熟悉蒙古的长才,肯定是不能浪费的。

    和高斗枢不同,刘永祚其貌不扬,干干瘦瘦,看起来有点邋遢,不过谈吐却也自在其份,尤其是谈到宣府和蒙古,提到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岁月,立刻就是眼睛大亮,精神焕发。

    ……

    而在李邦华,陈奇瑜,高斗枢,刘永祚和堵胤锡五位军机大臣之下,还有三位行走大臣。

    一位是前辽东巡抚方一藻,第二御史杨尔铭,第三则是原登莱巡抚袁可立之子袁枢。

    方一藻在辽东巡抚的任上虽然没有大的功绩,但其久在辽东,从崇祯四年一直到十二年,八年的时间,历经多多,现在其子方光琛在吴三桂帐下做幕僚,就现在诸臣来说,再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辽东了,因此朱慈烺用他。

    历史上,方一藻在松锦之战前被解职,逃过了松锦之败,这些年一直都戴罪在家,能得新君重新起用,他自是感恩戴德。

    ……

    袁枢上一次出使沈阳,圆满完成了任务,对建虏的军心民情,也有了解,其本人更是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因此,朱慈烺拔擢他到军机处。

    杨尔铭在桐城知县的任上,就显出相当军略,此次随太子南下,又随陈奇瑜带兵入京,立下功勋,朱慈烺自然也是要用他的。

    而在方一藻,杨尔铭,袁枢三人之下,李纪泽江启臣刘子政等京营参谋司的原班人马,全部都被抽调到了军机处,各自在军机处分配了公事房,分工负责军令、军政、军情等具体事务。

    以后,兵部只负责操练、军屯、军器等基础事务,如何战,和谁战?都将由

    皇帝直接统领下的军机处来决定。

    等于皇帝直接绕过了内阁、兵部、五军都督府,直接指挥天下兵马,各种策略,也不会再在朝堂上讨论,而是军机处密议,能知道其情的人,少之又少,大明朝廷没有秘密,今日想要议和,明日就满朝皆知的事情,再不会发生,因为入军机处的第一条铁律,就是绝对保密,但有一丝一毫,一字一句,流到外面,不管是军机大臣还是辅臣,都是流放,甚至是杀头的重罪。

    今日,军机处第一次议事。

    除了四位军机大臣和三位辅臣,殿中还有一人,那就是原商丘知县,现任张家口分巡道梁以璋。

    而今日要议的,正是蒙古军情和对蒙古的战略。

    ……

    自从前年到任张家口之后,梁以璋在朱慈烺的支持下,大力整肃边关纪律,不法商人,一个也不许出关,尤其在张家口八大晋商被一锅端,几乎皆死,宣府总督巡抚等包庇官员也被一杆子扫清,朝廷发布严令,张国维为总督,朱之冯为巡抚,周遇吉为总兵之后,宣府气象一新,一连十几年,都不能扎紧的破烂口子,一下就变的滴水不漏了。

    虽然这样一来,宣府的繁华消逝了很多,张家口更是完全变成了一座兵城,但大明流向蒙古建虏的粮草盐铁,却是硬生生地被刹住了……

    过去,大明只所以开放边贸,或者是睁只眼闭只眼,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边关各处缺少战马,即便是朝廷严令,但各处将官,为了获取战马和实际利益,也会对商人网开一面,甚至是求着商人,以求换回战马。

    也就是说,断绝边贸,其实是双方忍耐力和痛苦值的比较。

    相比较而言,只是缺少战马的大明,原本是应该占据上风的,但为难的是,因为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的兴起,为了扫平内乱,大明朝廷对战马的需求猛增,因此,蒙古人才能用此做要挟。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不止是因为去年和前年两次建虏两次入塞,大明通过胜利,缴获到了一定数量的战马,缓解了马荒,更因为这一次大明朝廷意志坚定。

    新君隆武帝继位,对边贸禁绝之策,非常欣慰,要各地继续坚持。

    ……

    而除了整肃边关纪律,梁以璋还一直暗中和察哈尔林格尔部保持联络,从林格尔部获取情报,得悉蒙古各部的动态和真实情况,继而为大明防御蒙古做出准备。

    因此,朱慈烺密召他到京师,参与这一次军机会议。

    梁以璋向陛下和几位军机大臣,禀报现在蒙古草原的情况。

    去年到今年,宣府大同一带战事不断,烽火连连,因为边贸断绝,蒙古人得不到所需的粮食布匹和药材,于是接二连三的兴起战事,攻击大明,想要掠夺所需的货物,但在宣大总督张国维的调派,宣府总兵周遇吉和京营协防阎应元的坚守之下,蒙古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只在大明官军力量较为薄弱的大同地区,有一些突破,但杯水车薪,根本抵不上他们的巨大消耗。

    当然了,大明的损失也是不小的,朱慈烺回京平乱之后,第一道军令,就是又调集了三千精武营和两千善柳营,急赴宣府、密云、蓟州,加强长城各处的防守。

    “陛下,自我大明封锁边贸以来,蒙古哈喇慎、喀喇沁、浩齐特各部,粮食医药,各种物品皆是困难,去冬又有大雪,冻死牲畜无数,现在虽然刚是八月,但蒙古各部对去年的惨状心有余悸,早早就开始准备了,他们不甘心失败,连续向我宣府蓟州等地发动侵扰,试图抢掠我大明,但在我大明将士的英勇坚守之下,从蓟州宣府到大同,蒙古人所得有限,只要现在的情势保持不变,等到了冬天,大雪降临,蒙古人就会更加困难。”

    “原本,在建虏的拉拢之下,蒙古大小部落的首领,是很顽固的,但随着建虏一连两次入塞失败,蒙古人跟着建虏,不但没有所获,反而损兵折将,建虏对蒙古人的支持,也不及以往,各个蒙古王公虽然连连派人到沈阳求救,但建虏能发给他们的粮食布匹医药却极其有限,这让他们十分不满,他们对建虏的忠心,已经是大不如前了。”

    “恰逢陛下登基,内外连连大胜,宣府大同牢不可破,建虏却显出颓败,蒙古各部旗主的心思,已经悄然发生了逆转,臣以为,此时加大分化、绥靖的力度,宣扬我大明仁德,令蒙古人俯首,去了建虏这条臂膀,正是合适!”

    梁以璋报告。

    众臣静寂,但眼神中却都闪过一丝兴奋。

    两年边贸禁绝,现在说起来,不过一句话,但能做到,却实在不容易,而大明对建虏和蒙古人的结盟,一直都束手无策,又或者是无法实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蒙古人和建虏越绑越紧,现在,两年的封禁,去冬的大雪,边关将士的浴血奋战,终于是为大明赢来了这一丝丝地曙光。

    这时,负责保密、军机处的专职内监于海走出,将手中一式八份,封面皆写着机密的小册子,呈送到隆武帝以及诸位军机大臣的手中。

    ---这是李邦华领衔、刘永祚方一藻袁枢等人参与,李纪泽等人执笔,参谋司初步制定的几套蒙古方案,供陛下和军机大臣们甄选。

    翻开册子第一页。

    “遵陛下旨意,我大明对蒙古战略,分为近,中,远。”

    “近期目标,是离间建虏和蒙古人的关系,即便不能降服,也要令蒙古人保持中立,如此,宣府大同等地的战事,就可以缓解,建虏再从这些地点入塞。我大明提前也能得到情报。”

    “中期目标,恢复太祖高皇帝设立的大宁、开平、东胜三卫,将长城防线向前推进,压制蒙古人,将建虏和蒙古人分割,解除长城危机,令建虏蒙古人无法再扰乱长城和京师,就如洪武、永乐之时一样。”

    “远期。将蒙古纳入大明版图,改土归流。”

    虽然有册子,但参谋司李纪泽还是站起,就着地图,和梁以璋两人,同时进行讲解。

    众人都听的仔细。

    御座上的朱慈烺闭上眼睛,也细细倾听。脑子里却是闪过很多过往……

    对于蒙古人的防备,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做的最好的,不止派徐达蓝玉等明将不听的北征,给北元以打击,更深知仅靠一条单薄的长城是无法挡住蒙古人快速机动的骑兵的,于是在遵化以北一百里,先后设立大宁、开平、东胜等三个塞外军卫,将沙漠到长城的这段空白区域牢牢控制。

    大宁、开平、东胜三卫相互连接,三大军镇互为犄角,作为战略纵深,这等于在长城之外,大明又多了一道防御体系,蒙古人要攻进攻大明,非拿了这三卫不可,朱元璋接着又把宁王分封到了大宁,再一次加强塞外三位的实力,巅峰时期,宁王麾下兵马有七八万人之多,且都是塞外游骑的精兵悍将,实是大明北方的坚强防线。

    但使三卫在,宁王在,大明朝的历史,也许就不会像今日这般悲催了,。

    可惜的是,靖难之役后,取得天下的成祖朱棣,担心分封在大宁的宁王效仿自己,也来了一个靖难之役,于是就将宁王迁到了保定府,后又迁到江西,大宁卫所管辖的所有卫所一并内迁或者撤销。就这样,从洪武到永乐经营了十二载、为大明北方定海神针的大宁都司被放弃,十几万人进入长城之内。

    而大宁卫空出的地盘,很快就被蒙古人占领。

    如此,明朝北方的长城防线正面暴露在了蒙古人的面前,他们随时都可以长驱直下,骚扰大明。这也是后来的土木堡之变、甚至是大明灭亡的一个根子原因……

    感谢“吻之印大鹏”的打赏,谢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十五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