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77、去级取层
目录:玄幻必须死| 作者:江天寥廓| 类别:玄幻奇幻
(半小时后改重复)
可是……
大明还是有皇帝,有勋贵,各类仙家门派,也是新兴势力……
“天下为公四个字,很难。”
姚广孝发出感慨,李岩也感同身受,他也不认为在审判委员会的配合下,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不是一场闻革能够解决的。
更何况他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分配的问题,他们还要正本清源,重建道德。
从上世纪自由主义泛滥开始,道德已经彻底崩坏了。
这一块不捡起来,共产就是一个笑话。
而且马列这套,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类似于中西医,西医讲究对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总是治标不治本。
做得再好,也只能管一时之功效,这不是空口白牙,而是历史已经验证了的。
真正要完成觉悟的第一阶段。
用共产来做目标是不行的,反而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要更好一些,读不懂“天下”二字,就读不懂人与文明的关系,遑论觉悟了。
所以。
姚广孝在大明经历过第一阶段之后,才会说出“天下为公很难”这句话,他根本就不认为马列是达到文明觉悟第一阶段的良药。
这剂药只能治症,无法治根。
李岩对此也深深认可,所以他才会提出正本清源一说,历史研究社这些年也都在做这件事,但他依旧没有苗头,不知道要怎样一剂药,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天下为公。
道德经里有答案,大道,便包含了这些。
但,也只有“大道”二字了。
心学一直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最后一块拼图,可它更多的是应在长生革命上面,在第一阶段,仍旧留有一块空白,需要寻找答案。
“国师可有眉目?”
李岩恭敬的问道,他认为姚广孝在看了他们的世界后,应该会有些感悟。
姚广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吴杨公学是在吸收了马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核心便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
“吴杨公学重视事功,以天下为己任,最注重平等二字。”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吴杨公学兴起之后,就绝非空话了,有些雷池,即便是天子也无法越过。”
“天下土地皆为公有,仅为了达成这一条,便流了不知道多少血。”
“均田免赋,金融归公,产业赎买……时年改革,丝毫不比那些共产之国做得差,是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人尽其用。”
“但。”
“也只是一时之盛,自吴杨二公辞世,天下盛隆日久,疲态已经显露,人心正在漫散,较百年前已经相差远矣。”
“如今思来,吴杨公学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事功,而忽略了立德、立言。”
“所以不能长久。”
李岩听罢,也相当赞成,曾经的中苏两国,不就是如此?只是大明要做的比他们更好一些,而且没有敌人罢了。
可是,要如何立德立言呢?
仅仅只缺了立德立言吗?
“还请国师赐教。”
李岩希望姚广孝讲得更多一些,姚广孝却摇摇头,说道:“谈不上赐教,因为我也不知道这番猜想是对是错。”
“道德经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或许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老子境界太高,许多言论都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一个逻辑,并非是因为有圣人才会有大盗,而是因为只有世道乱了,大盗频出的时代,才会有圣人出世来救世。
而绝圣弃智这句话,也要先如此来看。
追崇圣明和智慧,就会出现恶念与狡诈,能够得到圣明和智慧的人终究是少数,而拥有恶念与狡诈的人终究是多数。
因此。
绝圣弃智,方能民利百倍。
老子陈述社会的种种问题后,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种方案,又说这三种方案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要解决根本,须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是懂的。
但他总是“惜字如金”,亦或者说,微言大义,说的越多,本意就越偏颇,所以,他不愿细说,尽量在将道的本意描述出来。
但后人能悟到几分?
阳明先生懂了,所以他说要“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格物。
“致良知”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一种修行方法。
因为致良知,才能懂得自我,才能明白广厦千间,睡不过六尺。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得而不求,惠而不费,故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学是对,也应对到了这一部分。
然而……
心学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在一个文明里,社会当中,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这点,就作用不显了,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
在“天下为公”这个阶段。
需要一种道德体系,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去填补这片空白。
答案也就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当中,可是,要如何去解?
…………………………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并不是,南怀瑾只是遵循绝学无忧,在自己开悟的角度上去读了这本《论语》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须同儒生那样去解读论语?
他又岂是真不懂儒学?
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中,对《庄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斋、坐忘”有着极高的理解,更对“撄宁”理解非凡。
儒释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怀瑾在佛法上开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却通的东西在道上,而非在术上,所以他讲《论语》,得去术存道,看神髓,而非表体。
以南怀瑾举例,便是绝学无忧的一个很好解释。
谁能够想象南怀瑾在十三岁时的毕业考试上,是倒数第一呢?谁又能想到,他习武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可他又没有去当武术教官,而是去了蜀地执教军官教育队,教的是文化呢?
他遇到了袁焕仙,学了佛,顿悟了。
然后,他成为了一个“骗子”,他骗孩童去熟读经典;他骗我们去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他骗得领袖为他书写挽联;他骗来学生钱财,筹建协会,创办基金,资助贫苦学生,救水患扶农业,修大学建禅堂;他骗我们说世界没有真仙真佛,连宗教也要脱下神秘的外衣,去拥抱科学……
他一生都在行善积德,发菩提心。
这就是他的骗,他在骗这个浑浊世道中的芸芸众生去开眼看这个世界。
这样一个江湖骗子,能不能担得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他担得起。
可是这么一来,“绝学无忧”又要落入阳明先生心学的那套了,对个人的修行要求极高,现代广为人知的,也只有一个南怀瑾!
要如何才能将“绝学无忧”推行到芸芸众生中呢?
要如何才能构架社会,让“绝学无忧”能够起到作用,能够护持“天下为公”的结果呢?
李岩想了很多。
但最终只能苦笑摇头,感慨道:“所以阳明先生是圣人,能够给文明指出道路,而我这一生,仅仅在正本清源四个字上,就已经竭尽了全力。”
“如今历史研究社能够给世人交上一副答卷,也主要是蔺文萱破开了冰面。”
“我们才有了跟进的方向。”
“或许,蔺文萱知道这些,能够有点眉目也说不定。”
“国师稍等,我安排一下。”
说罢,李岩就跟组织的成员交代了一下,接下来他们的回合,就由其他人代替,蔺文萱抽空来这边一趟,李岩将方才所聊,一一告知。
蔺文萱听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朝姚广孝问道:“国师的世界,有阶级吗?”
姚广孝点头。
“下有士农工商,上有王公贵族。”
“并不是无法取缔这些,实际上,当初吴杨公学大兴之时,连废除皇室的口号都喊了出来,但杨子任公最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他觉得,单纯的破坏掉旧有的阶级体系,并没有任何作用。”
“假以时日,那些东西,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复苏。”
“并不是说废除了皇室,废除了王公贵族,就没有了贵族,就没有了阶级……”
“人是有差异性的,这个根本前提之下。”
“阶级总会不断的衍生出来。”
“固然可以一直斗争斗争再斗争,将其一遍又一遍的消灭,可那,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与其将旧有的体系破坏,让他们伪装起来,潜伏到斗争的队伍当中,不如……留下他们。”
“起码。”
“吴杨公学做到了人命等价,也做到了人尽其才,哪怕是边远山区的孩子,只要有读书的天赋,他就可以一路免费到顺天府、应天府去读最好的学校,通过科举之后,可以不用结党,不用溜须拍马,只要能力足够,便可以当上首辅。”
“为官者,只需对人民负责,这便是吴杨公学。”
“他们努力做到最好,但阶级依旧存在。”
官僚帝制也好,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罢,这些体制难道有着根本的不同?并不是,区别只是在瓶子的不同,酒该是什么酒,就是什么酒。
大明是官僚帝制,但又何曾比民主共和来得差?
姚广孝在介绍这些的时候,忽然也想到了一些东西,而蔺文萱却先说了出来:“去级取层,如何?”
消灭阶级,留下阶层。
可是……
大明还是有皇帝,有勋贵,各类仙家门派,也是新兴势力……
“天下为公四个字,很难。”
姚广孝发出感慨,李岩也感同身受,他也不认为在审判委员会的配合下,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不是一场闻革能够解决的。
更何况他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分配的问题,他们还要正本清源,重建道德。
从上世纪自由主义泛滥开始,道德已经彻底崩坏了。
这一块不捡起来,共产就是一个笑话。
而且马列这套,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类似于中西医,西医讲究对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但,总是治标不治本。
做得再好,也只能管一时之功效,这不是空口白牙,而是历史已经验证了的。
真正要完成觉悟的第一阶段。
用共产来做目标是不行的,反而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要更好一些,读不懂“天下”二字,就读不懂人与文明的关系,遑论觉悟了。
所以。
姚广孝在大明经历过第一阶段之后,才会说出“天下为公很难”这句话,他根本就不认为马列是达到文明觉悟第一阶段的良药。
这剂药只能治症,无法治根。
李岩对此也深深认可,所以他才会提出正本清源一说,历史研究社这些年也都在做这件事,但他依旧没有苗头,不知道要怎样一剂药,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天下为公。
道德经里有答案,大道,便包含了这些。
但,也只有“大道”二字了。
心学一直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最后一块拼图,可它更多的是应在长生革命上面,在第一阶段,仍旧留有一块空白,需要寻找答案。
“国师可有眉目?”
李岩恭敬的问道,他认为姚广孝在看了他们的世界后,应该会有些感悟。
姚广孝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吴杨公学是在吸收了马列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核心便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
“吴杨公学重视事功,以天下为己任,最注重平等二字。”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在吴杨公学兴起之后,就绝非空话了,有些雷池,即便是天子也无法越过。”
“天下土地皆为公有,仅为了达成这一条,便流了不知道多少血。”
“均田免赋,金融归公,产业赎买……时年改革,丝毫不比那些共产之国做得差,是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人尽其用。”
“但。”
“也只是一时之盛,自吴杨二公辞世,天下盛隆日久,疲态已经显露,人心正在漫散,较百年前已经相差远矣。”
“如今思来,吴杨公学的弊端在于过于重视事功,而忽略了立德、立言。”
“所以不能长久。”
李岩听罢,也相当赞成,曾经的中苏两国,不就是如此?只是大明要做的比他们更好一些,而且没有敌人罢了。
可是,要如何立德立言呢?
仅仅只缺了立德立言吗?
“还请国师赐教。”
李岩希望姚广孝讲得更多一些,姚广孝却摇摇头,说道:“谈不上赐教,因为我也不知道这番猜想是对是错。”
“道德经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或许老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老子境界太高,许多言论都和“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一个逻辑,并非是因为有圣人才会有大盗,而是因为只有世道乱了,大盗频出的时代,才会有圣人出世来救世。
而绝圣弃智这句话,也要先如此来看。
追崇圣明和智慧,就会出现恶念与狡诈,能够得到圣明和智慧的人终究是少数,而拥有恶念与狡诈的人终究是多数。
因此。
绝圣弃智,方能民利百倍。
老子陈述社会的种种问题后,提出了“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种方案,又说这三种方案不足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要解决根本,须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是懂的。
但他总是“惜字如金”,亦或者说,微言大义,说的越多,本意就越偏颇,所以,他不愿细说,尽量在将道的本意描述出来。
但后人能悟到几分?
阳明先生懂了,所以他说要“致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格物。
“致良知”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一种修行方法。
因为致良知,才能懂得自我,才能明白广厦千间,睡不过六尺。家财万贯,食不过三餐。得而不求,惠而不费,故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心学是对,也应对到了这一部分。
然而……
心学更多的是“自我的修行”,在一个文明里,社会当中,民众修行的程度不够时,这点,就作用不显了,也是李岩和姚广孝所领悟到的那片空白。
在“天下为公”这个阶段。
需要一种道德体系,需要一个社会构造的答案,去填补这片空白。
答案也就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十二个字当中,可是,要如何去解?
…………………………
…………………………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十二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好理解,可最后四个字“绝学无忧”,若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岂不就是——反智?
这错了吗?
很多人都会觉得没错,因为道德经中,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绝学无忧这类“观点”很多,所以绝大多数人看到这句话,都会认为完全解释得通,就是反智的意思。
接着。
便会觉得老子太过理想,认为人回归原始就能够天下大治什么的,也太理想太幼稚了……
诸如此类。
只能说明他们根本就没读过道德经,也根本就没读过多少书,也根本就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这是实实在在的“下士闻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绝学无忧前面,是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八个字的!
而在这之前,又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个先决条件不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是什么?
是圣智、仁义、巧利,不足以成为社会的法则。
老子是极其讨厌二元对立的,也是极其讨厌圣人的,因为有圣人,必有大盗,所以他认为一个社会不论竖立怎样的道德标准,最终都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人性本质的善恶,并不会因为外在标准而改变!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外在标准能够限制“意之动”吗?限制不了!唯一能够驾驭“意”的,只有“心”,所以要去知善知恶,要——致良知。
这就是阳明先生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理解。
一个人,只有直指本心,见了自己的性,才能够明白自己是怎样的,自己要的是什么,所以,绝学无忧,是不学而学,是去知道自己本该知道的。
不懂,才是学,本就懂了,为什么要去学?
看到,知道,便会了。
如此而已。
至于没有悟到的,不是自己本该知道的,勉强去学,只有晦涩难通,徒增因果,徒增烦恼,若真想去懂,那便等,等到悟了的时候,自然就懂了。
这便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的本质是,悟而后知,知而能得!
我们常说南怀瑾是开悟之人,但他讲《论语》连基本断句都是错的,诸多释义都错得离谱,因此许多人骂他是招摇撞骗的江湖骗子。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并不是,南怀瑾只是遵循绝学无忧,在自己开悟的角度上去读了这本《论语》而已,他本就不是儒生,又何须同儒生那样去解读论语?
他又岂是真不懂儒学?
南怀瑾的《庄子南华》中,对《庄子》里面提及的儒家修行的“心斋、坐忘”有着极高的理解,更对“撄宁”理解非凡。
儒释道三家本就是互通的,所以,南怀瑾在佛法上开悟了,可以通儒道,但却通的东西在道上,而非在术上,所以他讲《论语》,得去术存道,看神髓,而非表体。
以南怀瑾举例,便是绝学无忧的一个很好解释。
谁能够想象南怀瑾在十三岁时的毕业考试上,是倒数第一呢?谁又能想到,他习武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可他又没有去当武术教官,而是去了蜀地执教军官教育队,教的是文化呢?
他遇到了袁焕仙,学了佛,顿悟了。
然后,他成为了一个“骗子”,他骗孩童去熟读经典;他骗我们去学习儒释道传统文化;他骗得领袖为他书写挽联;他骗来学生钱财,筹建协会,创办基金,资助贫苦学生,救水患扶农业,修大学建禅堂;他骗我们说世界没有真仙真佛,连宗教也要脱下神秘的外衣,去拥抱科学……
他一生都在行善积德,发菩提心。
这就是他的骗,他在骗这个浑浊世道中的芸芸众生去开眼看这个世界。
这样一个江湖骗子,能不能担得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他担得起。
可是这么一来,“绝学无忧”又要落入阳明先生心学的那套了,对个人的修行要求极高,现代广为人知的,也只有一个南怀瑾!
要如何才能将“绝学无忧”推行到芸芸众生中呢?
要如何才能构架社会,让“绝学无忧”能够起到作用,能够护持“天下为公”的结果呢?
李岩想了很多。
但最终只能苦笑摇头,感慨道:“所以阳明先生是圣人,能够给文明指出道路,而我这一生,仅仅在正本清源四个字上,就已经竭尽了全力。”
“如今历史研究社能够给世人交上一副答卷,也主要是蔺文萱破开了冰面。”
“我们才有了跟进的方向。”
“或许,蔺文萱知道这些,能够有点眉目也说不定。”
“国师稍等,我安排一下。”
说罢,李岩就跟组织的成员交代了一下,接下来他们的回合,就由其他人代替,蔺文萱抽空来这边一趟,李岩将方才所聊,一一告知。
蔺文萱听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朝姚广孝问道:“国师的世界,有阶级吗?”
姚广孝点头。
“下有士农工商,上有王公贵族。”
“并不是无法取缔这些,实际上,当初吴杨公学大兴之时,连废除皇室的口号都喊了出来,但杨子任公最后还是放弃了。”
“因为他觉得,单纯的破坏掉旧有的阶级体系,并没有任何作用。”
“假以时日,那些东西,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复苏。”
“并不是说废除了皇室,废除了王公贵族,就没有了贵族,就没有了阶级……”
“人是有差异性的,这个根本前提之下。”
“阶级总会不断的衍生出来。”
“固然可以一直斗争斗争再斗争,将其一遍又一遍的消灭,可那,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与其将旧有的体系破坏,让他们伪装起来,潜伏到斗争的队伍当中,不如……留下他们。”
“起码。”
“吴杨公学做到了人命等价,也做到了人尽其才,哪怕是边远山区的孩子,只要有读书的天赋,他就可以一路免费到顺天府、应天府去读最好的学校,通过科举之后,可以不用结党,不用溜须拍马,只要能力足够,便可以当上首辅。”
“为官者,只需对人民负责,这便是吴杨公学。”
“他们努力做到最好,但阶级依旧存在。”
官僚帝制也好,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罢,这些体制难道有着根本的不同?并不是,区别只是在瓶子的不同,酒该是什么酒,就是什么酒。
大明是官僚帝制,但又何曾比民主共和来得差?
姚广孝在介绍这些的时候,忽然也想到了一些东西,而蔺文萱却先说了出来:“去级取层,如何?”
消灭阶级,留下阶层。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玄幻必须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玄幻必须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