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三十一章 乡村变化
目录:宣德大帝| 作者:半老夫子| 类别:历史军事
娘和大哥都没有听明白王二说的什么奉旨回家是什么意思,又或者即使听明白了也联想不到儿子的身上。
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问道:“奉什么旨啊?”
“当然是奉了皇帝陛下的圣旨!”
“二子!你能见到皇帝?”娘听到皇帝两个字显得很激动。
“从两年前与那时还是太子的皇帝陛下分别后,最近因为皇帝陛下要调儿子去天津卫当差,才第一次见到皇帝陛下。”
“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跟娘讲讲吗?”
“娘慎言,作为臣子哪里能背后议论君父!”
娘没想到儿子一口就拒绝了谈论皇帝,有些不高兴的说道:“老妇也是因为皇帝陛下带给了我们这些庄户人好日子,才想着皇帝陛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二经过几年的历练早已不是当年的山村小子,别的不懂谨言慎行这四个字还是明白的。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看似这些闲聊的话,哪一天传到有心人耳朵里,一个谤君的罪名就少不了。
趁着娘说到皇帝陛下改变了村民的日子,将话题岔开问道:“您不说儿子还正想问呢,儿子回来发现村子里有好多人家都在盖房子,咱们村已经富裕到随便一家人都能盖的起砖石房子吗?”
娘没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就不想再说话,娘不说话,大哥便接过话说道:“你当兵走了以后,当时还是房山县的县衙开始鼓励咱们挖塘养鱼养鸭,当时大家谁都不愿意,县衙也不逼着大家强迫大家养。为了证明这条路行得通,县尊唐老爷亲自带着三班衙役挖塘养鸭,养鱼。
很快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县衙养的第一批鸭子可以出栏售卖了,唐老爷亲自到京城跑销路。
紧接着京城就出现了一家烤鸭店与咱们房山县签订了统一购鸭的协议,咱们负责养,他们负责收,只要有鸭子他们有多少收多少,而且价钱公道。
第一批养鸭子的百姓都是如你一样有人当了兵的人家,咱家也是那时候开始挖塘养鸭养鱼,
刚开始的时候咱也是提心吊胆的,一方面是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生态养殖行不行得通。另一方面担心花大力气养出来的鸭子没人要,砸在咱手里。
当时大家伙的担心是就算是养,可是也没有本钱啊!好在县衙给我们这些人家提供了借款,约定卖了鸭子再还钱,利息只收一成。
这样好的政策,咱老百姓哪个不愿意,于是房山县的养鸭业就开始发展起来,后来县衙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能够大量的出产鸭苗,使得自家母鸡孵蛋的方式渐渐被淘汰。
老百姓都把自家种鸭产的鸭蛋交给县衙,然后缴纳一些费用,领取鸭苗,有了大规模的鸭苗,房山的鸭子就形成了规模,不但有京城烤鸭店来收购,还有很多外地的客商也慕名而来收购鸭子。顺带着把塘里作为副业养的鱼也打开了销路,站在咱房山的鸭子和鱼已经成了百姓的主要营生,反倒是种地成了副业,除了种一点儿口粮,其他的全部种鸭子能吃的饲料。”
王二静静地听着大哥的描述,敏锐的发现大哥始终没有提纳税的事,难道官府已经不纳税了吗?
“大哥!大家都不种粮,那粮税如何缴纳?”
“粮税已经折成钱缴纳了,县衙与咱们约定好了,以每年开春后一个月的粮价的平均数为标准计算粮税,把原来缴纳的所有粮税、杂税合在一起统一按照十税一进行缴纳。
只要咱家土地不变,每年缴纳的粮食总量不变,所缴的税钱上下浮动也不会太大。养鸭也是一样,因为咱们都要从县衙领鸭苗,哪一家养了多少鸭子,县衙都有记录,鸭子售卖时一样按照十税一的标准征收。”
王二虽然不懂税务知识,但是对房山目前的征税方式还是颇有微词,这样的征税方式在粮食输入稳定,粮价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对百姓来说是个利好。可是万一哪一年来个大灾,房山没有一点儿粮食储备,到时候粮食价格腾贵,百姓的收入折合成银钱还不够交税的。
“大哥,你们有没有想过,万一哪一天粮食价格突然大涨,你们一年的收入都不够缴纳赋税的时候,你们怎么办?”王二问道。
“兄弟想到的,县衙唐老爷早就替咱们想到了,丰年粮食价钱低的时候,大家都备上一年的存粮,县衙也在常平仓备足全县百姓一年以上的存粮。这样算下来全县就有两年的存粮。
如果粮价太贵,我们随时可以转回用粮食交税。”
王二没想到县衙连这一点都想到了,看来唐老爷真是个不错的好官,自己当兵的时候,就是唐老爷给自己录的姓名。如今唐老爷当了知州,官升五品,自己也从一个小兵成了五品的武官,具体的职务还没有定下来,大概率是天津海关关长。
“有唐老爷做我们房山的父母官,真是咱房山老百姓的福气!”
“谁说不是呢!唐老爷就该公侯万代!”
兄弟两个正说着话,嫂嫂从门外割肉回来了,看见兄弟两个正在闲聊,就上前问道:“叔叔喜欢吃什么?嫂嫂去给你做!”
“王二想吃嫂嫂做的炒鸡子了,不知今天可还有?”王二到现在都忘不掉当兵走的前一天晚上,吃的那一口炒鸡子,他曾经也自己去餐馆点过这样的炒鸡子,却始终吃不出当初的味道。
嫂嫂听到这话神色一黯,一瞬间想到了王二当兵走的那个晚上,那时候家里穷的,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家里那几只留着换针线的鸡子。
“对不住叔叔了,连离家都没有让叔叔吃一顿好的,今天叔叔想吃什么,嫂嫂都给你做,别嫌嫂嫂的做的饭菜不好就行。”
“嫂嫂说的哪里话,王二就爱吃嫂嫂做的饭菜,这几年在外面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嫂嫂做的饭菜香甜,外面的饭菜再好也吃不出家的味道。”
7017k
两人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问道:“奉什么旨啊?”
“当然是奉了皇帝陛下的圣旨!”
“二子!你能见到皇帝?”娘听到皇帝两个字显得很激动。
“从两年前与那时还是太子的皇帝陛下分别后,最近因为皇帝陛下要调儿子去天津卫当差,才第一次见到皇帝陛下。”
“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跟娘讲讲吗?”
“娘慎言,作为臣子哪里能背后议论君父!”
娘没想到儿子一口就拒绝了谈论皇帝,有些不高兴的说道:“老妇也是因为皇帝陛下带给了我们这些庄户人好日子,才想着皇帝陛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二经过几年的历练早已不是当年的山村小子,别的不懂谨言慎行这四个字还是明白的。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看似这些闲聊的话,哪一天传到有心人耳朵里,一个谤君的罪名就少不了。
趁着娘说到皇帝陛下改变了村民的日子,将话题岔开问道:“您不说儿子还正想问呢,儿子回来发现村子里有好多人家都在盖房子,咱们村已经富裕到随便一家人都能盖的起砖石房子吗?”
娘没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就不想再说话,娘不说话,大哥便接过话说道:“你当兵走了以后,当时还是房山县的县衙开始鼓励咱们挖塘养鱼养鸭,当时大家谁都不愿意,县衙也不逼着大家强迫大家养。为了证明这条路行得通,县尊唐老爷亲自带着三班衙役挖塘养鸭,养鱼。
很快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县衙养的第一批鸭子可以出栏售卖了,唐老爷亲自到京城跑销路。
紧接着京城就出现了一家烤鸭店与咱们房山县签订了统一购鸭的协议,咱们负责养,他们负责收,只要有鸭子他们有多少收多少,而且价钱公道。
第一批养鸭子的百姓都是如你一样有人当了兵的人家,咱家也是那时候开始挖塘养鸭养鱼,
刚开始的时候咱也是提心吊胆的,一方面是不知道这个所谓的生态养殖行不行得通。另一方面担心花大力气养出来的鸭子没人要,砸在咱手里。
当时大家伙的担心是就算是养,可是也没有本钱啊!好在县衙给我们这些人家提供了借款,约定卖了鸭子再还钱,利息只收一成。
这样好的政策,咱老百姓哪个不愿意,于是房山县的养鸭业就开始发展起来,后来县衙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能够大量的出产鸭苗,使得自家母鸡孵蛋的方式渐渐被淘汰。
老百姓都把自家种鸭产的鸭蛋交给县衙,然后缴纳一些费用,领取鸭苗,有了大规模的鸭苗,房山的鸭子就形成了规模,不但有京城烤鸭店来收购,还有很多外地的客商也慕名而来收购鸭子。顺带着把塘里作为副业养的鱼也打开了销路,站在咱房山的鸭子和鱼已经成了百姓的主要营生,反倒是种地成了副业,除了种一点儿口粮,其他的全部种鸭子能吃的饲料。”
王二静静地听着大哥的描述,敏锐的发现大哥始终没有提纳税的事,难道官府已经不纳税了吗?
“大哥!大家都不种粮,那粮税如何缴纳?”
“粮税已经折成钱缴纳了,县衙与咱们约定好了,以每年开春后一个月的粮价的平均数为标准计算粮税,把原来缴纳的所有粮税、杂税合在一起统一按照十税一进行缴纳。
只要咱家土地不变,每年缴纳的粮食总量不变,所缴的税钱上下浮动也不会太大。养鸭也是一样,因为咱们都要从县衙领鸭苗,哪一家养了多少鸭子,县衙都有记录,鸭子售卖时一样按照十税一的标准征收。”
王二虽然不懂税务知识,但是对房山目前的征税方式还是颇有微词,这样的征税方式在粮食输入稳定,粮价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对百姓来说是个利好。可是万一哪一年来个大灾,房山没有一点儿粮食储备,到时候粮食价格腾贵,百姓的收入折合成银钱还不够交税的。
“大哥,你们有没有想过,万一哪一天粮食价格突然大涨,你们一年的收入都不够缴纳赋税的时候,你们怎么办?”王二问道。
“兄弟想到的,县衙唐老爷早就替咱们想到了,丰年粮食价钱低的时候,大家都备上一年的存粮,县衙也在常平仓备足全县百姓一年以上的存粮。这样算下来全县就有两年的存粮。
如果粮价太贵,我们随时可以转回用粮食交税。”
王二没想到县衙连这一点都想到了,看来唐老爷真是个不错的好官,自己当兵的时候,就是唐老爷给自己录的姓名。如今唐老爷当了知州,官升五品,自己也从一个小兵成了五品的武官,具体的职务还没有定下来,大概率是天津海关关长。
“有唐老爷做我们房山的父母官,真是咱房山老百姓的福气!”
“谁说不是呢!唐老爷就该公侯万代!”
兄弟两个正说着话,嫂嫂从门外割肉回来了,看见兄弟两个正在闲聊,就上前问道:“叔叔喜欢吃什么?嫂嫂去给你做!”
“王二想吃嫂嫂做的炒鸡子了,不知今天可还有?”王二到现在都忘不掉当兵走的前一天晚上,吃的那一口炒鸡子,他曾经也自己去餐馆点过这样的炒鸡子,却始终吃不出当初的味道。
嫂嫂听到这话神色一黯,一瞬间想到了王二当兵走的那个晚上,那时候家里穷的,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家里那几只留着换针线的鸡子。
“对不住叔叔了,连离家都没有让叔叔吃一顿好的,今天叔叔想吃什么,嫂嫂都给你做,别嫌嫂嫂的做的饭菜不好就行。”
“嫂嫂说的哪里话,王二就爱吃嫂嫂做的饭菜,这几年在外面吃什么都觉得没有嫂嫂做的饭菜香甜,外面的饭菜再好也吃不出家的味道。”
7017k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宣德大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宣德大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