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79 人才辈出
目录:皇明皇太孙|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类别:历史军事
自家那个宝贝嫡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朱允煐自然也是知道的,所以有些事情也不会特别的在意。
逃学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好,可是想想自己啊宝贝儿子从小背负的责任,想想这孩子稍微记事以来的各种学习,朱允煐有些时候也会稍微心疼。
寒假、暑假是不存在的,小小朱每年的假期十分有限,除了正常的休沐,也就是朱允煐和徐妙清生辰,老朱的生辰,以及小小朱本人的生辰可以得到假期。 真的要计算起来,一年下来,小小朱实际上加起来的假期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他的时间他看起来都是要不断的学习。
哪怕老朱和小朱看起来对于儒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允许小小朱一点都不了解一些知识。他们不要求小小朱‘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是小小朱也应该粗通经义。
看似在校场和小伙伴们嬉闹,但是小小朱学习的那些战阵之事,学习的骑射等等,都是有要求的。那可不是骑着马在旅游放松,这就是一种课业,按照军中的一些要求在历练。
就算是寻常看似有机会在应天府游历,这确实是小小朱难得的放松的机会。
只不过这也是历练的一部分,小小朱需要考察民生,需要了解世间百态,他有些时候也需要去一些衙门走走看看。 朱标基本上是没有童年的,因为他是老朱的嫡长子,他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大家对于朱标的要求和期待也确实很高。
朱允煐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童年,不只是因为他是所谓的早慧。更因为他是大明的嫡长孙,所以他出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需要考虑江山传承等等问题。
实际上小小朱也是一样,他看起来不是什么神童,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不代表他就可以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成长,他需要承担起来自己的责任,他的出身、他的地位,自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朱允煐明白这些,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些,甚至徐妙清也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
小小朱的身份让他们对小小朱格外重视,所以哪怕有些时候比较心疼,也不会降低对小小朱的一些要求,这是大明朝未来皇帝应该具备的能力。 有些时候对小小朱的溺爱和纵容,实际上这也算得上对小小朱的一种补偿。其他的皇子皇孙显然不会像小小朱这样,大家对于他们的要求和期待也确实没有那么高,全凭他们自觉和上进。
小小朱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只是因为自己一天没有去学堂而开心,在乾清宫里什么都不做,就是和他的曾祖父在聊天,只是在玩闹。
好在小小朱也是自觉的,他可以偶尔逃学,但是很明显他不可能一直逃学,那样也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垠儿,今个咱让礼部的人过来,要和你说说各种仪典。”老朱起身了,对朱允煐说道,“你爹很小时就明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道理,你也该明白。”
小小朱点头,他大概也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祀与戎’,并非泛指祭祀与战争,而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 虽然此前的小小朱也出席过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但是基本上也都是会得到老朱或者小朱提前的提醒,也会在小小朱身边派人盯着、时刻提醒。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这也是需要小小朱真正的认识到这些仪典的特点和性质,自然也包括其中的一些要求。
实话实说,老朱和小朱实际上对于很多的繁文缛节厌恶至极。但是他们更加明白很多的事情,哪怕是贵为九五之尊,也不能真的去随心所欲。
更何况作为天子,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是被整个天下都关注着。这里头的一些事情,也会被解读出来很多的东西,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注意一些事情了,不能马虎对待了。
“曾祖,咱想了一下,咱十岁了就要去一趟老家。”小小朱很严肃,认真说道,“虽然曾祖带着咱回去老家两趟了,一趟太小不懂事,一趟就是跟着去看看。但是下一回咱回去,就是皇太子祭祀祖陵。” 老朱欣慰点头,对小小朱说道,“比你爹强,你爹总是说他是凤阳人,说咱老家在凤阳。他就是说说,咱老家到底在哪,他可不知道。他这都快三十了,回家的次数也就和你一般多。”
小小朱激动点头,也跟着吐槽,“爹不知道老家在哪,咱可是知道祖宅在哪。爹就是早年跟着祖父去过老家,拜访了曾祖的左邻右舍、恩人后代,在老家可没歇几天!”
跟着重孙一起吐槽孙子,老朱也是心安理得,“你爹啊,就剩下那张嘴了,大道理一套一套,做起事来就不如你。”
“那曾祖还就是喜欢咱爹!”小小朱理直气壮,甚至也有些酸溜溜,“咱这般贴心,曾祖还就是喜欢和咱爹说话,咱爹说什么曾祖都乐意。”
老朱一下子立场为难了,现在也是有些幸福的烦恼了。比如说老朱明白,他的重孙经常吃醋,觉得在老朱跟前不如小朱受宠。
但是朱允煐呢,他觉得老朱自从有了重孙之后,眼里就只剩下重孙了,曾经的大宝贝孙儿就过气了,差一点就要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了。
要是后宫的妃嫔争宠,老朱有些时候会自得,但是更多地还是厌烦。可是自己的嫡长孙和嫡长重孙争宠,老朱心里就是熨帖和开心了,这就是属于他的天伦之乐。
这些事情,可能也就是老朱真正的享受吧,他现在也确实是非常享受这样的一种天伦之乐。
在老朱这边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朱允煐还在奉天殿主持着早朝呢。这一年到头的也没闲下来的时候,现在还在讨论着各种政事呢。
尤其是眼看这就要到了春耕的时间段了,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和文武百官需要对于这件事情更加在意。农耕文明国家对于土地本身就热情、执着,更何况粮食安全也事关一个国家的根基。
所以说朱允煐现在十足的认真,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方方面面的事情,也确实需要安排好,大明的君臣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核定土地面积暂且不说,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也需要工部、户部做好统计,包括农具、耕牛等等,这都是需要有着足够的数量。如果哪里缺口大了,朝廷得想办法。
也需要考虑种粮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大明富裕了不少,可是实际情况就是大明朝还有一些百姓吃不饱。尤其是在一个冬天后,很多的百姓现在家里也没有了存粮。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家庭都是一餐两顿,不要说什么肉了,白米饭、馒头什么的,也不可能敞开吃。这段时间得节约着,或许等到新粮入库的时候,才可以稍微的饱餐一顿。
很明显,这个时候朝廷也需要稍微兜底一下了,要确保百姓有种粮啊。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百姓只能向富户、地主借种粮。如果这个时候被巧取豪夺,或者是有着极高的利息,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了。
这其实也就要求大明朝的官府要去严厉的打击这样的一些行为,包括一些地方官吏说不定就要同流合污了。甚至是将朝廷设立的一些官方的‘粮站’种粮低价卖出,或者是高价转手等等,这样中饱私囊的事情也需要小心。
其实不只是明朝,很多的朝代也都是会在春耕的时候为一些百姓低价、低利息提供种粮。
只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历朝历代也从来都不缺贪官污吏。再好的政策到了他们那里,他们就可以解读出来不同的含义,不在乎江山社稷或者百姓,只是想着自己的私利。
朱允煐也明白,在大明朝也不可能完全根除这样的事情。那就只能是严厉打击了,就算比不上洪武皇帝,英示皇帝在一些事情上也确实不会手下留情。
这就需要锦衣卫、东厂的探子们注意收集消息了,吏部、户部、工部,也都需要在这些事情上投入关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在碰到这样的事情时就要更加严厉的打击。
事关国政,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再严厉一点都不为过。毕竟大明才勉强摆脱大面积饥饿,现在还算不上真的衣食无忧。
更何况接下来朱允煐还要持续用兵,这人吃马嚼的,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需要更加的在意粮食安全的事情了,谁敢给他添堵,英示皇帝就敢拿那些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全家发落。
有着英示皇帝这样一个严格的皇帝,群臣们自然也就心里有数了,他们知道自己的立场。
有人其实是很好奇的,比如说凤阳府这个曾经在华夏历史上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地方,为何会忽然间涌现出来一大批英才,好像这些人天生的使命就是帮老朱打天下的。
要知道以前的凤阳府不是什么文华之地,也不是什么武将辈出的地方。但是在老朱崛起后,一大批泥腿子成为了顶级将领,甚至涌现出徐达这样在整个历史上也算得上出类拔萃的天生帅才,这一位也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
其实朱允煐也明白,这也算得上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朱确实带领着一大票人青史留名,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们在实战当中提高。
最主要的还是老朱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所以他的那些同乡们也就需要不断努力,这样才可以跟上老朱前进的脚步,这样才可以在沙场活下来、留下名姓。
当一代雄主有抱负的时候,朝堂上自然也就有着一大票能臣干吏,一个个的看起来也都是有着济世之才。
可是一旦坐在龙椅上的是昏君,那么朝堂上自然也就不缺少奸小了,就不缺少一些谄媚之臣了。
在洪武朝的时候,算得上英才辈出。除了那些帮着老朱打天下的能臣干吏之外,也涌现出来了很多帮助老朱将乱世治理为治世的臣子,这些人也都是有本事的。
现如今在英示朝,虽然少了很多开国功勋,不过也确实还有不少贤臣、能臣,也慢慢的出现了一批比较有潜力的官员。
就像英示皇帝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些官员们也要接过前辈们的使命,继续前行。
在英示朝,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庸臣或者一些所谓的奸臣,但是这些人毕竟不是主流。甚至这些人被朱允煐刻意保护、留用,作为皇帝,也需要一些个奸臣去搅浑水。
交代好大家去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这就是朱允煐的一些要求,这也是他的期待。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做好,绝对不能有太大的问题,要不然朱允煐肯定要发怒的。
好在现在看起来,大家也都算得上尽忠职守,起码在态度上是让朱允煐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态度没问题自然是好事,不过接下来更加需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做的,这更加重要。
早朝这也算得上是顺利的结束了,朱允煐做了自己的本分,这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不过对于朱允煐来说,早朝结束了,不代表他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他还有其他的事情。
“去召蜀王、齐王入宫。”朱允煐看了一眼王承恩,说道,“让吴王也过来。”
王承恩自然是立刻领命,作为一直跟在英示皇帝身边的人,王承恩大概也是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显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了。
只是王承恩更加的清楚,他需要沉默寡言,这个时候的他显然是什么都不能说,半点消息都不能透漏。哪怕是皇帝的心腹,深受皇帝信任,该小心谨慎的时候就需要小心谨慎,可不能什么话都说。
7017k
逃学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好,可是想想自己啊宝贝儿子从小背负的责任,想想这孩子稍微记事以来的各种学习,朱允煐有些时候也会稍微心疼。
寒假、暑假是不存在的,小小朱每年的假期十分有限,除了正常的休沐,也就是朱允煐和徐妙清生辰,老朱的生辰,以及小小朱本人的生辰可以得到假期。 真的要计算起来,一年下来,小小朱实际上加起来的假期也就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他的时间他看起来都是要不断的学习。
哪怕老朱和小朱看起来对于儒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允许小小朱一点都不了解一些知识。他们不要求小小朱‘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是小小朱也应该粗通经义。
看似在校场和小伙伴们嬉闹,但是小小朱学习的那些战阵之事,学习的骑射等等,都是有要求的。那可不是骑着马在旅游放松,这就是一种课业,按照军中的一些要求在历练。
就算是寻常看似有机会在应天府游历,这确实是小小朱难得的放松的机会。
只不过这也是历练的一部分,小小朱需要考察民生,需要了解世间百态,他有些时候也需要去一些衙门走走看看。 朱标基本上是没有童年的,因为他是老朱的嫡长子,他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就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大家对于朱标的要求和期待也确实很高。
朱允煐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童年,不只是因为他是所谓的早慧。更因为他是大明的嫡长孙,所以他出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需要考虑江山传承等等问题。
实际上小小朱也是一样,他看起来不是什么神童,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不代表他就可以像普通的孩子那样成长,他需要承担起来自己的责任,他的出身、他的地位,自然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朱允煐明白这些,老朱自然也明白这些,甚至徐妙清也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
小小朱的身份让他们对小小朱格外重视,所以哪怕有些时候比较心疼,也不会降低对小小朱的一些要求,这是大明朝未来皇帝应该具备的能力。 有些时候对小小朱的溺爱和纵容,实际上这也算得上对小小朱的一种补偿。其他的皇子皇孙显然不会像小小朱这样,大家对于他们的要求和期待也确实没有那么高,全凭他们自觉和上进。
小小朱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只是因为自己一天没有去学堂而开心,在乾清宫里什么都不做,就是和他的曾祖父在聊天,只是在玩闹。
好在小小朱也是自觉的,他可以偶尔逃学,但是很明显他不可能一直逃学,那样也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事情。
“垠儿,今个咱让礼部的人过来,要和你说说各种仪典。”老朱起身了,对朱允煐说道,“你爹很小时就明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道理,你也该明白。”
小小朱点头,他大概也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祀与戎’,并非泛指祭祀与战争,而是指祀礼与军礼,均属礼制范畴,具体落实为祭祖、祭社之礼,都与祭祀相关。 虽然此前的小小朱也出席过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但是基本上也都是会得到老朱或者小朱提前的提醒,也会在小小朱身边派人盯着、时刻提醒。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这也是需要小小朱真正的认识到这些仪典的特点和性质,自然也包括其中的一些要求。
实话实说,老朱和小朱实际上对于很多的繁文缛节厌恶至极。但是他们更加明白很多的事情,哪怕是贵为九五之尊,也不能真的去随心所欲。
更何况作为天子,他们的一举一动也是被整个天下都关注着。这里头的一些事情,也会被解读出来很多的东西,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注意一些事情了,不能马虎对待了。
“曾祖,咱想了一下,咱十岁了就要去一趟老家。”小小朱很严肃,认真说道,“虽然曾祖带着咱回去老家两趟了,一趟太小不懂事,一趟就是跟着去看看。但是下一回咱回去,就是皇太子祭祀祖陵。” 老朱欣慰点头,对小小朱说道,“比你爹强,你爹总是说他是凤阳人,说咱老家在凤阳。他就是说说,咱老家到底在哪,他可不知道。他这都快三十了,回家的次数也就和你一般多。”
小小朱激动点头,也跟着吐槽,“爹不知道老家在哪,咱可是知道祖宅在哪。爹就是早年跟着祖父去过老家,拜访了曾祖的左邻右舍、恩人后代,在老家可没歇几天!”
跟着重孙一起吐槽孙子,老朱也是心安理得,“你爹啊,就剩下那张嘴了,大道理一套一套,做起事来就不如你。”
“那曾祖还就是喜欢咱爹!”小小朱理直气壮,甚至也有些酸溜溜,“咱这般贴心,曾祖还就是喜欢和咱爹说话,咱爹说什么曾祖都乐意。”
老朱一下子立场为难了,现在也是有些幸福的烦恼了。比如说老朱明白,他的重孙经常吃醋,觉得在老朱跟前不如小朱受宠。
但是朱允煐呢,他觉得老朱自从有了重孙之后,眼里就只剩下重孙了,曾经的大宝贝孙儿就过气了,差一点就要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了。
要是后宫的妃嫔争宠,老朱有些时候会自得,但是更多地还是厌烦。可是自己的嫡长孙和嫡长重孙争宠,老朱心里就是熨帖和开心了,这就是属于他的天伦之乐。
这些事情,可能也就是老朱真正的享受吧,他现在也确实是非常享受这样的一种天伦之乐。
在老朱这边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时候,朱允煐还在奉天殿主持着早朝呢。这一年到头的也没闲下来的时候,现在还在讨论着各种政事呢。
尤其是眼看这就要到了春耕的时间段了,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和文武百官需要对于这件事情更加在意。农耕文明国家对于土地本身就热情、执着,更何况粮食安全也事关一个国家的根基。
所以说朱允煐现在十足的认真,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方方面面的事情,也确实需要安排好,大明的君臣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核定土地面积暂且不说,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也需要工部、户部做好统计,包括农具、耕牛等等,这都是需要有着足够的数量。如果哪里缺口大了,朝廷得想办法。
也需要考虑种粮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大明富裕了不少,可是实际情况就是大明朝还有一些百姓吃不饱。尤其是在一个冬天后,很多的百姓现在家里也没有了存粮。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家庭都是一餐两顿,不要说什么肉了,白米饭、馒头什么的,也不可能敞开吃。这段时间得节约着,或许等到新粮入库的时候,才可以稍微的饱餐一顿。
很明显,这个时候朝廷也需要稍微兜底一下了,要确保百姓有种粮啊。
这自然也就意味着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些百姓只能向富户、地主借种粮。如果这个时候被巧取豪夺,或者是有着极高的利息,百姓的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了。
这其实也就要求大明朝的官府要去严厉的打击这样的一些行为,包括一些地方官吏说不定就要同流合污了。甚至是将朝廷设立的一些官方的‘粮站’种粮低价卖出,或者是高价转手等等,这样中饱私囊的事情也需要小心。
其实不只是明朝,很多的朝代也都是会在春耕的时候为一些百姓低价、低利息提供种粮。
只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历朝历代也从来都不缺贪官污吏。再好的政策到了他们那里,他们就可以解读出来不同的含义,不在乎江山社稷或者百姓,只是想着自己的私利。
朱允煐也明白,在大明朝也不可能完全根除这样的事情。那就只能是严厉打击了,就算比不上洪武皇帝,英示皇帝在一些事情上也确实不会手下留情。
这就需要锦衣卫、东厂的探子们注意收集消息了,吏部、户部、工部,也都需要在这些事情上投入关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在碰到这样的事情时就要更加严厉的打击。
事关国政,自然不能有任何的马虎,再严厉一点都不为过。毕竟大明才勉强摆脱大面积饥饿,现在还算不上真的衣食无忧。
更何况接下来朱允煐还要持续用兵,这人吃马嚼的,自然也就意味着朱允煐需要更加的在意粮食安全的事情了,谁敢给他添堵,英示皇帝就敢拿那些贪官污吏、地主豪绅的全家发落。
有着英示皇帝这样一个严格的皇帝,群臣们自然也就心里有数了,他们知道自己的立场。
有人其实是很好奇的,比如说凤阳府这个曾经在华夏历史上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地方,为何会忽然间涌现出来一大批英才,好像这些人天生的使命就是帮老朱打天下的。
要知道以前的凤阳府不是什么文华之地,也不是什么武将辈出的地方。但是在老朱崛起后,一大批泥腿子成为了顶级将领,甚至涌现出徐达这样在整个历史上也算得上出类拔萃的天生帅才,这一位也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
其实朱允煐也明白,这也算得上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朱确实带领着一大票人青史留名,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他们在实战当中提高。
最主要的还是老朱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所以他的那些同乡们也就需要不断努力,这样才可以跟上老朱前进的脚步,这样才可以在沙场活下来、留下名姓。
当一代雄主有抱负的时候,朝堂上自然也就有着一大票能臣干吏,一个个的看起来也都是有着济世之才。
可是一旦坐在龙椅上的是昏君,那么朝堂上自然也就不缺少奸小了,就不缺少一些谄媚之臣了。
在洪武朝的时候,算得上英才辈出。除了那些帮着老朱打天下的能臣干吏之外,也涌现出来了很多帮助老朱将乱世治理为治世的臣子,这些人也都是有本事的。
现如今在英示朝,虽然少了很多开国功勋,不过也确实还有不少贤臣、能臣,也慢慢的出现了一批比较有潜力的官员。
就像英示皇帝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些官员们也要接过前辈们的使命,继续前行。
在英示朝,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庸臣或者一些所谓的奸臣,但是这些人毕竟不是主流。甚至这些人被朱允煐刻意保护、留用,作为皇帝,也需要一些个奸臣去搅浑水。
交代好大家去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这就是朱允煐的一些要求,这也是他的期待。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做好,绝对不能有太大的问题,要不然朱允煐肯定要发怒的。
好在现在看起来,大家也都算得上尽忠职守,起码在态度上是让朱允煐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态度没问题自然是好事,不过接下来更加需要看看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做的,这更加重要。
早朝这也算得上是顺利的结束了,朱允煐做了自己的本分,这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不过对于朱允煐来说,早朝结束了,不代表他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他还有其他的事情。
“去召蜀王、齐王入宫。”朱允煐看了一眼王承恩,说道,“让吴王也过来。”
王承恩自然是立刻领命,作为一直跟在英示皇帝身边的人,王承恩大概也是明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显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了。
只是王承恩更加的清楚,他需要沉默寡言,这个时候的他显然是什么都不能说,半点消息都不能透漏。哪怕是皇帝的心腹,深受皇帝信任,该小心谨慎的时候就需要小心谨慎,可不能什么话都说。
7017k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皇明皇太孙》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皇明皇太孙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