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回到清朝做盐商 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

第二五〇章 大建书院(求票!)

目录:回到清朝做盐商| 作者:独孤赏月| 类别:历史军事

    有些人觉得董书恒成立复兴会完全是多此一举。

    现在的淮海军是董书恒一手创立起来,即使是董书恒现在就称帝,底下的人也会支持他的。

    但是董书恒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    现在他们这些人还处在事业初创阶段。

    淮海军四处皆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自然是团结在董书恒的周围。这就叫报团取暖。

    但是等满清被推翻了呢?到时候淮海军还能够保持那样的纯洁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功成名就之时。人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欲望,会有自己的盘算。这叫各谋前程。

    到时候各种肮脏龌龊的事情都会陆续出现。    所以董书恒觉得无论以后是帝制还是民主,都要有一个组织将自己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把他们复兴华夏的志向传承下去。

    只要这颗星球上还有阻碍华夏发展的绊脚石,那么华夏的脚步就不会停歇,他们的目标以后可能是星辰大海,也可能是茫茫宇宙。

    华夏人要有引领这颗星球发展的豪情壮志。

    一个民族要由一群最优秀的人去带领前进。

    同样的,一颗星球也应该由一个优秀的民族去引领,去团结全人类的力量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而不是像某些国家一样,只想着从其他国家、民族那里吸血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新复兴会的第一次会议确定了复兴会的领导机构。

    董书恒将首任会首的名誉让给了魏源。

    这位老人从一开始就默默地支持着自己。

    如果没有魏源在董书恒还虚弱的时候顶在他的前面。    也许董书恒早就要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董书恒回到的地方是发达的江苏,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是清军与太平军的绞杀之地。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像人家一样慢慢种田发展。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成长到一个足以自保的地步。

    就像野外出生的小鹿,必须在五分钟内学会奔跑;野外出生的小鳄鱼,一孵化出来就要学会狩猎。

    当然了,让魏源作为新复兴会首任会首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

    现在复兴会中还有一些元老存在,这些人都是顶梁柱一般的存在。    虽然他们不担任行政的要职,但是他们是当前国内比较稀缺的实学方面的大家。

    这些人还在,让董书恒去做会首就有些不合适了。

    不过董书恒还是成为了常务副会首,主持复兴会的日常工作,魏源是肯定不会处理这些琐事的。

    左宗棠也是副会首,他也算是重要元老之一了,而且也是手握实权。

    同时左宗棠也将是湖广分会的会首。

    董书恒则兼任两江分会的会首。

    会议还确定了新复兴会的纲领,以及今后几年发展的方向。

    后面几年复兴会将着重在淮海军中发展会员,同时也要在各省建立自己的分会。

    董书恒确定了淮海军走出去的战略。

    淮海军准备发展一批年轻的会员,趁着各省建立新军的机会走出去,打入到这些新军之中,秘密开展活动,发展新会员,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另外还要有一批会员要回到原省籍去发展复兴会的组织。为淮海军以后占领那里先打好前站。

    董书恒知道,后世的历史上新军反清,也是因为有很多的反清志士打入到了新军之中。

    当然,现在的淮海军比以前的反清志士条件要好的多了。

    他们有强大的淮海军作为后盾,行动上会得到淮海军的大力支持。自身的安全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忙完了复兴会的事情,董书恒开始了他的高校建设计划。

    正好此时又有一个批次的欧洲学者抵达了海门港,同时回来的还有一些之前排出去交流的老师。

    董书恒这次准备把步子跨的大一些。

    除了之前刚刚成立的江宁女子师范学院。董书恒准备整合江宁原本的,再设立一些自然科学学科,仿照淮海的模式成立江宁。

    江西原本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董书恒准备成立一座南昌,一座赣州。

    安徽的宁国、徽州以前是人文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会成立一座徽州,在皖北成立庐州,在安庆成立一所理工学院。

    安庆将建成长江中游的一座重工业城市。

    董书恒准备以后将综合性的大学称为,一些专业性的大学称为学院。

    如果直接改为大学的话,很多人都觉得接受不了。包括魏源他们这些老辈也觉得叫好。

    当初淮海就是他们坚持的结果,要是按照董书恒的意思就叫淮海大学。

    不过只是称呼而已,董书恒并不在意,只要能够为国家民族培养出人才就好。

    这么一圈下来淮海军统治之下将有六大。在上海,还有一座传教士建立的圣约翰大学。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的学院,比如师范学院、医学院、法学院、警察学院、行政学院等等。

    这样看,淮海军底下的学校扩张的有些快了,师资哪里来?学生哪里来?

    董书恒自己也觉得现在有些操之过急了,这样一铺开之后,原来淮海储备的师资力量就被摊薄。

    要等自己培养的人才成长起来之后,再加上留学生回来了,才能够缓解这种情况。

    不过他还是决定先将这些建立起来,他们规模可以小一些,但是只要有了以后就能够慢慢成长起来。

    董书恒不认为淮海一家独苗就可以撑起整个华夏的人才需求。而且仅仅是一所,没有竞争,也不利于淮海的发展。

    在这些新建立的中,董书恒还会继续聘用原来的先生,也会教授四书五经这些内容。不过董书恒会让他们仿照淮海加入一些新的学科。

    学习四书五经没有错,这些学问也是华夏智慧的传承,问题在于不能够仅仅学习这些内容。

    建立新的事情得到了魏源的支持,他认为淮海军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势力,既然选择了东西合璧,选择了糅合东西方的学问。就不能仅仅从外面引进。

    现在淮海军在引进西方的学问方面做的很好多,无论是直接引进人才,还是翻译出版书籍,都做的非常好。

    但是对于华夏学问的继承上却做的不好,淮海军内没几个能够称得上经儒学大家的。

    是儒学对现在的华夏没有价值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儒家的教育模式虽然跑偏了,但是并没有失去其价值。

    董书恒在学问上并没有偏见,他是只是单纯地希望华夏的学问更加丰富一些。

    儒家的偏就偏在他不再兼容并蓄,不在吸纳新的学问进来。只是一味地对原有的经义进行解释。

    这就出现了有的解释完全脱离了儒学的本意。

    汉以前的儒家经典是包容百家,后来我们看到诸子百家都没落了,那是因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为儒家获得了帝王的认可,加入儒家的阵营才能够得到重用啊。

    那个时候百家的思想还有知识却是没有断绝。

    所以董书恒希望儒家能够从新走上海纳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中,不光是学生要接受新知识,就是原来那些研究经义的大儒们也要接受新知识的洗礼。

    董书恒相信那些华夏国粹的传承者们,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他们一定会做出改变。

    自古以来,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们为了迎合帝王统治的需要,曾经做了无数次改变。

    那么他们就一定也会为了自己做出改变。

    从八月到九月,董书恒一直奔波在两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几乎所有小有名气的。

    大部分的都愿意接受淮海军的改革。

    因为董书恒承诺给他们办学经费的保障,承诺帮助他们建造新的学院建筑。

    这就让那些老先生们无法拒绝了。原本,这些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修来维持自身运转。

    所以,他们一个个日子都过的紧巴巴的。

    尤其是这几年南方大乱,很多都断了财源,连先生都要养不起了。这个时候董书恒找到他们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变通的老古董。

    事实上他们都深刻理解“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含义。

    最后董书恒还组织了一批的代表前往淮海参观。见到了淮海的恢宏大气。

    这些个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这样一座跟田园风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气磅礴的,简直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额资助,那么他们的就算是官学了。

    董书恒还保证只要他们按照淮海军的要求去培养人才,那么以后的学子毕业之后,淮海军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

    现在跟后世那种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时代相去甚远。

    董书恒手中缺人才,严重地缺人才。缺到明明可以了占领更多的地盘,因为缺人管理,现在都不敢占。

    这次完全占领两江之后,淮海军从江苏提拔了一大批军政府的官员。原来很多管理一个镇的长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个县。

    确实有些拔苗助长的意思了。但是只有把这些人放过去,董书恒才放心。只有他们才能将淮海军的政策贯彻下去。

    最近淮海军已经在淮海中选派了一批学子到基层的军政府锻炼。

    这些学子大都是中年纪较大的。古人读书不像后世的人到了年纪就放弃了。淮海中要不是限制年龄,可能还会招录到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学生。

    这些选派到地方的学生也大都三十岁左右,他们当初进入,一方面是因为喜欢实学,还有的人是冲着魏源的名头。

    实际上更多的人是因为感觉科举无望。

    现在,他们有望直接成为官员,如何能不让他们欣喜万分呢?

    7017k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清朝做盐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清朝做盐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