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新阶层的勃勃野心
目录:朕即大宋| 作者:杨氏良家子| 类别:历史军事
面对陈东提出的这份方案,最先受不了的还不是皇帝,而是士大夫们。
如果选试统一法度,学习四书五经的儒家士子,日后做不了官,要从胥吏做起,那士大夫们的岂不是要沦落到与一群泥腿子为伍?
国家对士大夫们的优待何在?
与士大夫共天下又体现在何处?
有大臣当即就要起身反对。
但赵桓坐在龙椅上, 先一步开口,语气坚硬:“朕以为这份提议很好。一群书呆子,天天看《论语》,读书都读傻了,连一**吏都压不住。又如何能治理一方?”
“我朝太祖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朕以为说的非常在理。士大夫们不是总说,朕不尊祖宗法度?朕今日就以祖宗法度治事!”
大抵有为之君, 都是看不上儒家的。反倒是守成之主,会重用儒家, 强调君君臣臣,等级礼仪。
对儒家的厌恶,最有名的无疑是秦始皇和汉高祖。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论真假,对儒家的反感是可以确定地。
汉高祖刘邦更是直接往儒生帽子里撒尿,见到了就直接喝骂。
其实大宋的开国之君,太祖皇帝也非常轻视儒家。
对儒家最流传千古的嘲讽,“之乎者也”,就是出自大宋太祖皇帝之口。
当年大宋东京朱雀门,还不叫朱雀门,叫“朱雀之门。”
太祖皇帝走过,就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不叫朱雀门,偏偏要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
赵普一本正经地答道:这个‘之’字是语助词。
结果自然是朱雀之门改成了朱雀门。而“之乎者也”则成为大宋皇帝对儒生最著名的嘲讽。
一嘲讽就是千年,直到儒家被扫除历史舞台,也摆脱不了这个之乎者也的帽子。
今日赵桓重提这一经典, 儒家大臣们纷纷丧气,感觉儒家地位要被打回赵普执政之前的情形了。
这位赵普宰相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 真宗皇帝一首《励学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将儒家抬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今官家就要一力将其打落下来。
官员们不敢正面反对,右相只能曲线救国,改为质疑这项方案,只要这项提议无法转为国策,士大夫们也就无需与泥腿子为伍了。
梅执礼便问道:“选吏不选官,国家凭何以治?指望奸吏治国?岂不道德败坏之人,汹汹盈朝?这天下还有何气节可谈?有何希望可言?”
但陈东显然已经猜到了士大夫们这经典的套路反击。
跟他们谈治理,他们就谈道德。跟他们谈道德,他们就会迅速转进到传统、习俗、规矩等各个方面。
所以陈东笑着说道:“当然也选选官。科举一直以来不都是以选官为主吗?那就在朝廷在中央在设一套选官系统。”
嗯?
赵桓一笑,有些明白陈东的想法了。
果然就听陈东说道:“既然选官一直选的是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人中龙凤,那不妨将这规矩奉行下去。”
“参与中枢朝廷选试者,必须是学问渊博的博士,或者在地方为官五年以上,没有贪污腐败的吏员。”
赵桓欣慰的抚掌,赞道:“善, 卿这份提议甚善!”
这等于给所有地方胥吏都提供了另一条升迁之路,也使他们不必曲意逢迎于上级官员。
很多人才, 有实学, 却不一定擅长官场逢迎。不像其他同僚一样,可以在地方体系内一路升迁,从胥吏逐渐升为官员。
但朝廷等于给了他们一個用实力说话的机会,参加中央选拔,一旦通过,将直接升官,说不定摇身一变就成了自己上司的新领导。
而且中央选试,没有太苛刻的条件,只要要求在地方为官五年,没有贪腐。这也有利于促进地方胥吏奉行廉洁。
天下二十四路的春闱,将由以往的儒生,变成如今的地方胥吏。
但要知道胥吏也都是由学生们担任的。
等于学生同时掌握了官员和胥吏两个晋升途径。
但也没有对儒家赶尽杀绝,依旧给儒家留了一个晋升机会。而且是非常适合儒家的途径。
他们一群儒生不是不问世事,皓首穷经吗?
那正好,就安心做学问吧。把学问研究的透彻了,拿到了博士学位,直接去参与中枢选试。其实跟以前参与科举也差距不大。
反正都是读一辈子书,最后一拼。考上了,就是昔日落魄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考不上就继续当自己的酸秀才。
他们以前该是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
只是大部分的官职和权柄被学子们拿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随着学子阶层的壮大,士大夫阶层必须做出一部分退让与妥协。重新分配权力格局。
否则,双方就要像如今一样激烈斗争下去。
一旦拼个鱼死网破,学子们可能就不会像今日这样温情脉脉,还给他们留有一份余地了。
席卷大宋的这场内部纷争,随着廷议上赵桓支持陈东的方案,以及士大夫们的妥协,总算是梳理了下去。
大宋重铸了内部的权力结构,理顺了整个国家的阶层流通渠道。
朝气蓬勃,又意气飞扬的学子们确立了他们新的国家统治阶层的地位。
在学子们衣袂飘飘,剑锋凌厉的身影中,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新统治阶层的骄傲与风发。
他们当然有理由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整个大宋,都将在他们手中重新迸发无限活力,展现奋进与热血的新面貌。
这个时间不会太远,只待他们中流击水,晋升到国家高层的那一天,他们就将彻底执掌大宋这艘巨舰的船舵。
权力的重新划分,自然带来了利益和财富的全新分配。
但这一次,学子们没有盯在内耗上。
作为一个新锐阶层,他们远比士大夫们更具朝气与活力。
所以在选择蛋糕方面,相较于士大夫盘剥内部,他们将眼光放在了外部。
天下无数人愕然发现,随着这次文人间的舆论风波平息,似乎全天下的目光都一夕之间关注向了西北。
金国、辽国与蒙古的战事,成为城市、乡间每个地方都在畅谈的话题。
7017k
如果选试统一法度,学习四书五经的儒家士子,日后做不了官,要从胥吏做起,那士大夫们的岂不是要沦落到与一群泥腿子为伍?
国家对士大夫们的优待何在?
与士大夫共天下又体现在何处?
有大臣当即就要起身反对。
但赵桓坐在龙椅上, 先一步开口,语气坚硬:“朕以为这份提议很好。一群书呆子,天天看《论语》,读书都读傻了,连一**吏都压不住。又如何能治理一方?”
“我朝太祖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朕以为说的非常在理。士大夫们不是总说,朕不尊祖宗法度?朕今日就以祖宗法度治事!”
大抵有为之君, 都是看不上儒家的。反倒是守成之主,会重用儒家, 强调君君臣臣,等级礼仪。
对儒家的厌恶,最有名的无疑是秦始皇和汉高祖。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论真假,对儒家的反感是可以确定地。
汉高祖刘邦更是直接往儒生帽子里撒尿,见到了就直接喝骂。
其实大宋的开国之君,太祖皇帝也非常轻视儒家。
对儒家最流传千古的嘲讽,“之乎者也”,就是出自大宋太祖皇帝之口。
当年大宋东京朱雀门,还不叫朱雀门,叫“朱雀之门。”
太祖皇帝走过,就问宰相赵普,为什么不叫朱雀门,偏偏要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
赵普一本正经地答道:这个‘之’字是语助词。
结果自然是朱雀之门改成了朱雀门。而“之乎者也”则成为大宋皇帝对儒生最著名的嘲讽。
一嘲讽就是千年,直到儒家被扫除历史舞台,也摆脱不了这个之乎者也的帽子。
今日赵桓重提这一经典, 儒家大臣们纷纷丧气,感觉儒家地位要被打回赵普执政之前的情形了。
这位赵普宰相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 真宗皇帝一首《励学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将儒家抬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如今官家就要一力将其打落下来。
官员们不敢正面反对,右相只能曲线救国,改为质疑这项方案,只要这项提议无法转为国策,士大夫们也就无需与泥腿子为伍了。
梅执礼便问道:“选吏不选官,国家凭何以治?指望奸吏治国?岂不道德败坏之人,汹汹盈朝?这天下还有何气节可谈?有何希望可言?”
但陈东显然已经猜到了士大夫们这经典的套路反击。
跟他们谈治理,他们就谈道德。跟他们谈道德,他们就会迅速转进到传统、习俗、规矩等各个方面。
所以陈东笑着说道:“当然也选选官。科举一直以来不都是以选官为主吗?那就在朝廷在中央在设一套选官系统。”
嗯?
赵桓一笑,有些明白陈东的想法了。
果然就听陈东说道:“既然选官一直选的是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的人中龙凤,那不妨将这规矩奉行下去。”
“参与中枢朝廷选试者,必须是学问渊博的博士,或者在地方为官五年以上,没有贪污腐败的吏员。”
赵桓欣慰的抚掌,赞道:“善, 卿这份提议甚善!”
这等于给所有地方胥吏都提供了另一条升迁之路,也使他们不必曲意逢迎于上级官员。
很多人才, 有实学, 却不一定擅长官场逢迎。不像其他同僚一样,可以在地方体系内一路升迁,从胥吏逐渐升为官员。
但朝廷等于给了他们一個用实力说话的机会,参加中央选拔,一旦通过,将直接升官,说不定摇身一变就成了自己上司的新领导。
而且中央选试,没有太苛刻的条件,只要要求在地方为官五年,没有贪腐。这也有利于促进地方胥吏奉行廉洁。
天下二十四路的春闱,将由以往的儒生,变成如今的地方胥吏。
但要知道胥吏也都是由学生们担任的。
等于学生同时掌握了官员和胥吏两个晋升途径。
但也没有对儒家赶尽杀绝,依旧给儒家留了一个晋升机会。而且是非常适合儒家的途径。
他们一群儒生不是不问世事,皓首穷经吗?
那正好,就安心做学问吧。把学问研究的透彻了,拿到了博士学位,直接去参与中枢选试。其实跟以前参与科举也差距不大。
反正都是读一辈子书,最后一拼。考上了,就是昔日落魄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考不上就继续当自己的酸秀才。
他们以前该是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
只是大部分的官职和权柄被学子们拿走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随着学子阶层的壮大,士大夫阶层必须做出一部分退让与妥协。重新分配权力格局。
否则,双方就要像如今一样激烈斗争下去。
一旦拼个鱼死网破,学子们可能就不会像今日这样温情脉脉,还给他们留有一份余地了。
席卷大宋的这场内部纷争,随着廷议上赵桓支持陈东的方案,以及士大夫们的妥协,总算是梳理了下去。
大宋重铸了内部的权力结构,理顺了整个国家的阶层流通渠道。
朝气蓬勃,又意气飞扬的学子们确立了他们新的国家统治阶层的地位。
在学子们衣袂飘飘,剑锋凌厉的身影中,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个新统治阶层的骄傲与风发。
他们当然有理由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整个大宋,都将在他们手中重新迸发无限活力,展现奋进与热血的新面貌。
这个时间不会太远,只待他们中流击水,晋升到国家高层的那一天,他们就将彻底执掌大宋这艘巨舰的船舵。
权力的重新划分,自然带来了利益和财富的全新分配。
但这一次,学子们没有盯在内耗上。
作为一个新锐阶层,他们远比士大夫们更具朝气与活力。
所以在选择蛋糕方面,相较于士大夫盘剥内部,他们将眼光放在了外部。
天下无数人愕然发现,随着这次文人间的舆论风波平息,似乎全天下的目光都一夕之间关注向了西北。
金国、辽国与蒙古的战事,成为城市、乡间每个地方都在畅谈的话题。
7017k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朕即大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朕即大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