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树碑立祠
目录:穿越之海权时代| 作者:半老夫子| 类别:历史军事
被延平王点名的刘国轩挠挠脑袋,大声说道:“回禀延平王,身为将军怎么会嫌仗打的多,只要是为了我郑氏的发展,打再多的仗末将也万死不辞。”
郑经击掌道:“刘将军说的好,做为一名合格的将军应该是闻战则喜,而不是闻战则惧。不过做为将军也要谨记不能为了自己的功绩而一战功成万骨枯。
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应该尊重,虽然为了我们的事业,有些牺牲在所难免,但是却不能对这些为了我们的事业牺牲的将士不闻不问。
寡人想到那些阵亡的将士心中就甚是不安,他们不过是升斗小民,为了每月那点儿微薄的军饷,就将性命丢在了琼州府。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绝对不能忘记他们,为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尊敬与悼念,寡人决定就在这海口港修建一座琼州海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同时在碑后修建一座忠烈祠,所有为了我们的事业阵亡的将士都能入享祠堂。
官府四时八节都要举行悼念活动,让阵亡将士们永享香火祭祀,不会成为孤魂野鬼,另外阵亡者家属免去其父母妻儿之田税,给予钱粮抚恤。
我们不能让将士们为我们的事业流了血,却还要妻儿老小因为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再度贫苦无依痛苦流泪。”
“延平王!这样的优抚是否太过了?”张煌言皱眉问道。
立祠祭祀在古代可是最高的褒奖,一些文臣毕生的梦想都是能够配享太庙,受万世香火。可以说郑经的这个决定让张煌言嫉妒了。
在座的除了一个刚刚加入郑氏的张有德之外,就张煌言一个正经的读书人。在张煌言看来士兵本就是消耗品,只要有钱粮就不愁招募。
虽然他有一些人本思想,但是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士大夫思想,只有读书人才是贵人,百姓就是黔首。
“苍水先生为何会认为过了,人家把命都给了我们,我们难道不该给人家一个荣誉和钱粮抚恤吗?”
“多给一些钱粮抚恤臣非常支持,不过这树碑立祠是否过了,多少名臣一生都未有如此待遇,区区士卒一次捐躯就获得如此的待遇,会让天下读书人觉得不公。”
“没什么不公的,读书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只要是为国捐躯者都能入祠享受后人香火,寡人看重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身份如何,而是某一个人为国为民做了什么?
不要说是汉人,就是满清的某一位满人高官,只要为国为民做了贡献,我们一样为他树碑立传,送入忠烈祠享受万世供奉。”
“延平王认为的功绩指的是什么?”
“比如抵抗外辱,御敌于国门之外,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不妨碍我们敬仰他是我华夏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比如发明创造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比如造纸、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等等发明,改变了华夏百姓生活的人。
比如修筑水利、建造桥梁改变百姓生活的人,比如李冰父子。
比如钻研学问,如将圆周率精确到七位以上的祖文远冲之先生。
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树碑立祠供奉。”
张煌言的眉头皱的更紧了,郑经所说的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读书人,难道上下五千年竟然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有资格入祠供奉吗?
“延平王!臣觉得您对儒生的偏见太深了,难道从周公定礼开始,华夏几千年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入祠供奉吗?”
“寡人一时没有想到,要不苍水先生提议几个儒生,大家一起议一议能不能入祠供奉!”
“诸葛孔明难道不配入祠供奉吗?”
“配不配您说说理由。”
“隆中对未出山门便知三分天下,白帝城先主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操劳累死在五丈原,堪称人臣典范,难道这样的人还不配入祠供奉吗?”
“诸葛孔明千古人臣典范没有错,可是跟儒生有什么关系?诸葛安邦用的是法家,定国用的是兵家,就是唐皇也是将孔明划为武庙十哲之一,和儒生没有半点关系。”
“孔明拜在水镜先生门下,水镜先生乃是大儒,孔明读的是圣贤之书,怎么可能不是儒生?”
“李斯、韩非都是大儒荀子的门生,莫非这二人也是儒生?”
这话一出好悬没把张煌言噎死,这二人乃是法家中坚力量,谁敢说这二人是儒生。没想到这延平王是个抬杠的好手,真是大意了。
如果张煌言的想法让郑经知道,一定会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可没少泡吧,网上各种的诡辩可不是古人能够理解的。
张煌言不服气,又举了汉初三杰,都被郑经一一驳回,张良是儒生,可是张子房为刘邦所献之计可都是纵横奇谋,可用到了儒家经典。
萧何治理关中,用的是黄老之术,乃至大汉建立一直都是以黄老之术治国。
韩信就更和儒生没有关系了,人家那是妥妥的兵家,一代兵仙。按郑经的说法,这些人立的功劳都与儒家学问无关。
其实郑经这是诡辩,儒家之学绝对没有这么不堪,若真是这么不堪又怎么能延续几千年而不倒。
郑经故意打压儒学,是希望一家独大的儒学给其他学说一些空间,而不是将所有不是儒生的上升通道全部堵死。
不学儒学,就是不务正业,实学创造就是奇技淫巧。反正不是儒学的东西就没有好词,恨不得将所有儒学之外的学问全部踩在脚下。
一家独大的后果就是故步自封,历代有识者对于儒学都是修修补补,再添加点儿自己的私货,使得儒学越来越教条,越来越古板。
当宋代对外无能之后,就只能对内压制,钳制一切非儒学的东西,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汉,这句话伤的不仅仅是厮杀汉的心,更是打断了武人的脊梁。
从此当兵的与贼画上了等号,贼配军,当兵脸上要刺字,与囚徒等同。崖山之败华夏沉沦几十年,幸大明太祖起兵淮右,恢复汉家天下。
然而历史的惯性,让儒生不到百年再次一家独大,没办法几千年的耕耘底蕴深厚,尽管两代帝王都不喜儒臣,却还是无法离开儒臣的辅佐。
为了华夏的未来,实学必须成为与儒学并列的华夏显学,一手是儒学稳固华夏百姓的思想,一手是实学打造华夏手中的剑,两手都要硬,只有如此华夏才能迈向光明的未来。
郑经击掌道:“刘将军说的好,做为一名合格的将军应该是闻战则喜,而不是闻战则惧。不过做为将军也要谨记不能为了自己的功绩而一战功成万骨枯。
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应该尊重,虽然为了我们的事业,有些牺牲在所难免,但是却不能对这些为了我们的事业牺牲的将士不闻不问。
寡人想到那些阵亡的将士心中就甚是不安,他们不过是升斗小民,为了每月那点儿微薄的军饷,就将性命丢在了琼州府。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绝对不能忘记他们,为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尊敬与悼念,寡人决定就在这海口港修建一座琼州海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同时在碑后修建一座忠烈祠,所有为了我们的事业阵亡的将士都能入享祠堂。
官府四时八节都要举行悼念活动,让阵亡将士们永享香火祭祀,不会成为孤魂野鬼,另外阵亡者家属免去其父母妻儿之田税,给予钱粮抚恤。
我们不能让将士们为我们的事业流了血,却还要妻儿老小因为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再度贫苦无依痛苦流泪。”
“延平王!这样的优抚是否太过了?”张煌言皱眉问道。
立祠祭祀在古代可是最高的褒奖,一些文臣毕生的梦想都是能够配享太庙,受万世香火。可以说郑经的这个决定让张煌言嫉妒了。
在座的除了一个刚刚加入郑氏的张有德之外,就张煌言一个正经的读书人。在张煌言看来士兵本就是消耗品,只要有钱粮就不愁招募。
虽然他有一些人本思想,但是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士大夫思想,只有读书人才是贵人,百姓就是黔首。
“苍水先生为何会认为过了,人家把命都给了我们,我们难道不该给人家一个荣誉和钱粮抚恤吗?”
“多给一些钱粮抚恤臣非常支持,不过这树碑立祠是否过了,多少名臣一生都未有如此待遇,区区士卒一次捐躯就获得如此的待遇,会让天下读书人觉得不公。”
“没什么不公的,读书人也好,贩夫走卒也罢,只要是为国捐躯者都能入祠享受后人香火,寡人看重的不是某一个人的身份如何,而是某一个人为国为民做了什么?
不要说是汉人,就是满清的某一位满人高官,只要为国为民做了贡献,我们一样为他树碑立传,送入忠烈祠享受万世供奉。”
“延平王认为的功绩指的是什么?”
“比如抵抗外辱,御敌于国门之外,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不妨碍我们敬仰他是我华夏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比如发明创造改变人类生活的发明,比如造纸、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等等发明,改变了华夏百姓生活的人。
比如修筑水利、建造桥梁改变百姓生活的人,比如李冰父子。
比如钻研学问,如将圆周率精确到七位以上的祖文远冲之先生。
这些人都值得我们大书特书,树碑立祠供奉。”
张煌言的眉头皱的更紧了,郑经所说的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读书人,难道上下五千年竟然没有一个读书人能够有资格入祠供奉吗?
“延平王!臣觉得您对儒生的偏见太深了,难道从周公定礼开始,华夏几千年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入祠供奉吗?”
“寡人一时没有想到,要不苍水先生提议几个儒生,大家一起议一议能不能入祠供奉!”
“诸葛孔明难道不配入祠供奉吗?”
“配不配您说说理由。”
“隆中对未出山门便知三分天下,白帝城先主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操劳累死在五丈原,堪称人臣典范,难道这样的人还不配入祠供奉吗?”
“诸葛孔明千古人臣典范没有错,可是跟儒生有什么关系?诸葛安邦用的是法家,定国用的是兵家,就是唐皇也是将孔明划为武庙十哲之一,和儒生没有半点关系。”
“孔明拜在水镜先生门下,水镜先生乃是大儒,孔明读的是圣贤之书,怎么可能不是儒生?”
“李斯、韩非都是大儒荀子的门生,莫非这二人也是儒生?”
这话一出好悬没把张煌言噎死,这二人乃是法家中坚力量,谁敢说这二人是儒生。没想到这延平王是个抬杠的好手,真是大意了。
如果张煌言的想法让郑经知道,一定会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可没少泡吧,网上各种的诡辩可不是古人能够理解的。
张煌言不服气,又举了汉初三杰,都被郑经一一驳回,张良是儒生,可是张子房为刘邦所献之计可都是纵横奇谋,可用到了儒家经典。
萧何治理关中,用的是黄老之术,乃至大汉建立一直都是以黄老之术治国。
韩信就更和儒生没有关系了,人家那是妥妥的兵家,一代兵仙。按郑经的说法,这些人立的功劳都与儒家学问无关。
其实郑经这是诡辩,儒家之学绝对没有这么不堪,若真是这么不堪又怎么能延续几千年而不倒。
郑经故意打压儒学,是希望一家独大的儒学给其他学说一些空间,而不是将所有不是儒生的上升通道全部堵死。
不学儒学,就是不务正业,实学创造就是奇技淫巧。反正不是儒学的东西就没有好词,恨不得将所有儒学之外的学问全部踩在脚下。
一家独大的后果就是故步自封,历代有识者对于儒学都是修修补补,再添加点儿自己的私货,使得儒学越来越教条,越来越古板。
当宋代对外无能之后,就只能对内压制,钳制一切非儒学的东西,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汉,这句话伤的不仅仅是厮杀汉的心,更是打断了武人的脊梁。
从此当兵的与贼画上了等号,贼配军,当兵脸上要刺字,与囚徒等同。崖山之败华夏沉沦几十年,幸大明太祖起兵淮右,恢复汉家天下。
然而历史的惯性,让儒生不到百年再次一家独大,没办法几千年的耕耘底蕴深厚,尽管两代帝王都不喜儒臣,却还是无法离开儒臣的辅佐。
为了华夏的未来,实学必须成为与儒学并列的华夏显学,一手是儒学稳固华夏百姓的思想,一手是实学打造华夏手中的剑,两手都要硬,只有如此华夏才能迈向光明的未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穿越之海权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穿越之海权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