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微服
目录:穿越之海权时代| 作者:半老夫子| 类别:历史军事
,穿越之海权时代
郑经当然清楚杨来嘉的压力,不过做为侍卫亲军,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更何况是侍卫亲军还有一个听风卫的暗线任务。
这种特殊部队最考验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安保工作能够极大锻炼的侍卫亲军的快反能力。
明面上郑经一行人只有五人,除了洪磊与杨来嘉之外,还有两人扮作跟班护卫相随,给人印象就是一个富家公子出行。
进入涧里镇,镇上已经看不出任何战争的痕迹,小镇是典型的十字形布局,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在镇子中心交汇。
十字街上酒楼、商铺,客栈一应俱全,街上也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对于郑经一行外乡人也不会投来异样的眼光,似乎小镇上的外乡人并不稀奇。
这与华夏大陆传统的乡土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大陆的乡村是以宗族为纽带,建立起的宗族社会,任何外乡人到乡村都会受到关注。
整个郑氏的领地,除了琼州府还有一些村寨还是宗族社会,大多数地方已经被工业化进程打破了宗族社会。
尤其是承天府、吕宋府这样的移民社会,更是彻底的打破了宗族,一个村子里百户人家,有个七八十个姓都很正常。
村子的日常管理,都是由上官指派的村正与村民自己推举出的村老共同管理,这样的乡村管理使得郑氏的政令能够直达乡村。
每一道事关乡村的政令都要在各个村庄进行宣读,然后张贴在村子中心的议事亭中的明白墙上。
尽管大部分百姓都不识字,可是他们能够准确地说出藩府关于百姓的每一道政令,尤其是事关自己的赋役政策,更是非常清楚。
看着人来人往的人流,郑经知道有时候看表面是无法看到一个地方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只有亲自到百姓家中查访,或者到百姓的田间地头看一看,才能知道百姓的真正生活水准。
比涧里镇繁华的多的街道郑经见得多了,这些繁华只代表了涧里的商业繁华,在街上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有任何价值的郑经一头扎进了一条小巷子。
巷子口立着一个牌楼,牌楼上写着三个大字‘涧一村’,郑经有些失笑,这涧里的百姓起名也够省事的,想必有涧一村就有涧二村。
进村之后,郑经开始观察村子里的建筑,南洋不缺木材,村子里的房子普遍都是木制结构的房子。
由于南洋比较潮湿,百姓通常都是用大木做支架,建成二层的住宅,底下一层用于圈养家畜,楼上的木屋才是百姓的住宅。
这种类型的住宅,华夏南方也随处可见,不过华夏的树木价格比较贵,贫苦百姓可用不起大木,多是用竹子建起的竹楼。
在吕宋官府鼓励百姓砍伐树木,这些树木只有被砍伐掉,百姓才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农耕,而且减少森林的面积也能有效压缩土人的生存空间。
这些土人一旦钻入密林之中,郑军就只能望林生叹。别看在平原上郑军打土人跟虐菜差不多,可是进入丛林,郑军就成了菜。
一方面丛林危险重重,另一方面在丛林中土人在暗处,郑军在明处,想要对付土人,就要付出更大的伤亡。
更别说丛林中蚊虫、蚂蟥,各种危险无处不在,因此郑经下过一道严令,任何军民不得深入丛林,这条铁律被所有的军民遵守。
当然百姓沿着丛林边缘进行砍伐并不受限制,不过这种砍伐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
郑经四面看着村子里几乎是差不多长相的村居,想要凭着房子判断家庭生活的好坏不太容易,不过想要了解一个村子的治理如何,只要到议事亭看一看就能一目了然。
这些移民村落的建设都是一个模式,十字大街,一排排的民居横竖成行。十字街中间就是议事亭,郑经一行人很快便找到了议事亭。
明白墙上贴着几张告示,郑经上前看了一下,发现第一张上写的是关于今年秋税的征收内容。虽然吕宋可以一年三熟,但是一年三熟太过消耗地力,百姓们都是选择将自家的土地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种一季早稻,然后就让土地休息,接着在另一部分的土地上种植晚稻,晚稻即将成熟的时候,便会抓紧时间进行棉花育苗。
晚稻收割之后,开始在早稻的土地上种植棉花,第二年收获棉花的时候又开始在晚稻的土地上种植早稻。
这就是华夏老祖宗留下的轮耕技术,非常适合这种热带地区的种植,这样的轮种等于每一块土地一年都能种植两次,还能有休息养地的时间。
不过官府收税还是按照华夏的征税传统,只征收两季赋税,也就是夏税与秋税。郑经现在看到的就是官府关于秋税征收的说明。
仔细看了一下,郑经发现吕宋的田税征收与承天府和琼州府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告示上所写的内容并没有偏离了藩府制定的税收政策。
具体是如何执行的,郑经还要通过与当地百姓聊过之后才能清楚,郑经一行人很快就引起了村民的注意,村正带着十几个青壮将郑经一行人围了起来。
正愁不知该怎么找人问话,这些村民倒是主动送上门来了,洪磊与杨来嘉担心郑经的安全,赶紧将郑经挡在身后。
洪磊上前说道:“各位乡亲,我等是做棉花生意的生意人,来到贵宝地是想调查一下,贵地的棉花种植情况。”
“外乡人!我们村子的棉花是由官府进行收购,你要想买棉花,得去镇公所询问。”村正说道。
郑经露出一副奸商的嘴脸巴拉开洪磊说道:“乡亲们!咱是买卖人,咱愿意出比官府更高的价钱收你们手里的棉花,只要你们愿意将棉花卖给咱,咱保证让你们比卖给官府得利。”
那村正听完郑经的话,冷笑一声说道:“你这奸商,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咱们若是真的将这棉花卖给你们,来年你们就敢把这价钱压低一半。
我们看似今年得利了,可是吃亏的都在后头呢,官府收我们的棉花虽然给的钱并不高,但是官府给了我们保证,哪怕棉花价格再低的年景,官府都不会低于约定的价钱收购。”
郑经故意耍坏道:“看样子你这个村子的村正吧?”
“正是!承蒙乡亲们信任,推举我当了‘涧一村’的村正,你这奸商想说什么?”
郑经突然大声说道:“乡亲们!这村正与官府是一伙的,他们不想让你们把棉花卖给我们商人就是想从你们身上捞取好处。
你们辛苦种出来的棉花,只能挣个辛苦钱,他们一转手就能卖翻倍的价钱,若是咱没有猜错的话,你们的棉花一斤不会超过五文钱。”
杨来嘉一听郑经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坏了,今天恐怕要出事,不禁暗自埋怨延平王这是在以身犯险。
果然老百姓不但没有理会郑经的煽动,而且迅速在村正的指挥下将郑经等人包围起来。村正冷笑道:“我不管你们是什么人,村子里也无权审问你们,不过你们最好乖乖地别出什么坏主意。
不然我们可没法保证你们能活着走出村子,都他娘的给老子抱头蹲下,谁要是敢乱动,我们手里的刀枪可不是吃素的。”
说完村正便吩咐一名村民去镇公所报信,这种抓到可疑人员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这个村正的权力范围。
郑经带着杨来嘉洪磊几人非常识趣地蹲了下来,蹲下之后郑经还不忘多嘴:“老乡!这蹲着太难受了,能不能咱们坐着?”
“闭嘴!再多嘴,将你的嘴堵上!”
杨来嘉恼怒地想要站起来跟村民对抗,却被郑经瞪眼制止了,郑经被村正训斥了,也不生气。反而笑着说道:“咱没想到这吕宋的官府这么有威望,你们这些百姓还挺信任官府!”
郑经当然清楚杨来嘉的压力,不过做为侍卫亲军,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更何况是侍卫亲军还有一个听风卫的暗线任务。
这种特殊部队最考验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安保工作能够极大锻炼的侍卫亲军的快反能力。
明面上郑经一行人只有五人,除了洪磊与杨来嘉之外,还有两人扮作跟班护卫相随,给人印象就是一个富家公子出行。
进入涧里镇,镇上已经看不出任何战争的痕迹,小镇是典型的十字形布局,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在镇子中心交汇。
十字街上酒楼、商铺,客栈一应俱全,街上也是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对于郑经一行外乡人也不会投来异样的眼光,似乎小镇上的外乡人并不稀奇。
这与华夏大陆传统的乡土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大陆的乡村是以宗族为纽带,建立起的宗族社会,任何外乡人到乡村都会受到关注。
整个郑氏的领地,除了琼州府还有一些村寨还是宗族社会,大多数地方已经被工业化进程打破了宗族社会。
尤其是承天府、吕宋府这样的移民社会,更是彻底的打破了宗族,一个村子里百户人家,有个七八十个姓都很正常。
村子的日常管理,都是由上官指派的村正与村民自己推举出的村老共同管理,这样的乡村管理使得郑氏的政令能够直达乡村。
每一道事关乡村的政令都要在各个村庄进行宣读,然后张贴在村子中心的议事亭中的明白墙上。
尽管大部分百姓都不识字,可是他们能够准确地说出藩府关于百姓的每一道政令,尤其是事关自己的赋役政策,更是非常清楚。
看着人来人往的人流,郑经知道有时候看表面是无法看到一个地方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平,只有亲自到百姓家中查访,或者到百姓的田间地头看一看,才能知道百姓的真正生活水准。
比涧里镇繁华的多的街道郑经见得多了,这些繁华只代表了涧里的商业繁华,在街上走马观花地看了一会儿,觉得没有任何价值的郑经一头扎进了一条小巷子。
巷子口立着一个牌楼,牌楼上写着三个大字‘涧一村’,郑经有些失笑,这涧里的百姓起名也够省事的,想必有涧一村就有涧二村。
进村之后,郑经开始观察村子里的建筑,南洋不缺木材,村子里的房子普遍都是木制结构的房子。
由于南洋比较潮湿,百姓通常都是用大木做支架,建成二层的住宅,底下一层用于圈养家畜,楼上的木屋才是百姓的住宅。
这种类型的住宅,华夏南方也随处可见,不过华夏的树木价格比较贵,贫苦百姓可用不起大木,多是用竹子建起的竹楼。
在吕宋官府鼓励百姓砍伐树木,这些树木只有被砍伐掉,百姓才有更多的土地用于农耕,而且减少森林的面积也能有效压缩土人的生存空间。
这些土人一旦钻入密林之中,郑军就只能望林生叹。别看在平原上郑军打土人跟虐菜差不多,可是进入丛林,郑军就成了菜。
一方面丛林危险重重,另一方面在丛林中土人在暗处,郑军在明处,想要对付土人,就要付出更大的伤亡。
更别说丛林中蚊虫、蚂蟥,各种危险无处不在,因此郑经下过一道严令,任何军民不得深入丛林,这条铁律被所有的军民遵守。
当然百姓沿着丛林边缘进行砍伐并不受限制,不过这种砍伐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
郑经四面看着村子里几乎是差不多长相的村居,想要凭着房子判断家庭生活的好坏不太容易,不过想要了解一个村子的治理如何,只要到议事亭看一看就能一目了然。
这些移民村落的建设都是一个模式,十字大街,一排排的民居横竖成行。十字街中间就是议事亭,郑经一行人很快便找到了议事亭。
明白墙上贴着几张告示,郑经上前看了一下,发现第一张上写的是关于今年秋税的征收内容。虽然吕宋可以一年三熟,但是一年三熟太过消耗地力,百姓们都是选择将自家的土地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种一季早稻,然后就让土地休息,接着在另一部分的土地上种植晚稻,晚稻即将成熟的时候,便会抓紧时间进行棉花育苗。
晚稻收割之后,开始在早稻的土地上种植棉花,第二年收获棉花的时候又开始在晚稻的土地上种植早稻。
这就是华夏老祖宗留下的轮耕技术,非常适合这种热带地区的种植,这样的轮种等于每一块土地一年都能种植两次,还能有休息养地的时间。
不过官府收税还是按照华夏的征税传统,只征收两季赋税,也就是夏税与秋税。郑经现在看到的就是官府关于秋税征收的说明。
仔细看了一下,郑经发现吕宋的田税征收与承天府和琼州府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告示上所写的内容并没有偏离了藩府制定的税收政策。
具体是如何执行的,郑经还要通过与当地百姓聊过之后才能清楚,郑经一行人很快就引起了村民的注意,村正带着十几个青壮将郑经一行人围了起来。
正愁不知该怎么找人问话,这些村民倒是主动送上门来了,洪磊与杨来嘉担心郑经的安全,赶紧将郑经挡在身后。
洪磊上前说道:“各位乡亲,我等是做棉花生意的生意人,来到贵宝地是想调查一下,贵地的棉花种植情况。”
“外乡人!我们村子的棉花是由官府进行收购,你要想买棉花,得去镇公所询问。”村正说道。
郑经露出一副奸商的嘴脸巴拉开洪磊说道:“乡亲们!咱是买卖人,咱愿意出比官府更高的价钱收你们手里的棉花,只要你们愿意将棉花卖给咱,咱保证让你们比卖给官府得利。”
那村正听完郑经的话,冷笑一声说道:“你这奸商,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咱们若是真的将这棉花卖给你们,来年你们就敢把这价钱压低一半。
我们看似今年得利了,可是吃亏的都在后头呢,官府收我们的棉花虽然给的钱并不高,但是官府给了我们保证,哪怕棉花价格再低的年景,官府都不会低于约定的价钱收购。”
郑经故意耍坏道:“看样子你这个村子的村正吧?”
“正是!承蒙乡亲们信任,推举我当了‘涧一村’的村正,你这奸商想说什么?”
郑经突然大声说道:“乡亲们!这村正与官府是一伙的,他们不想让你们把棉花卖给我们商人就是想从你们身上捞取好处。
你们辛苦种出来的棉花,只能挣个辛苦钱,他们一转手就能卖翻倍的价钱,若是咱没有猜错的话,你们的棉花一斤不会超过五文钱。”
杨来嘉一听郑经这话心里咯噔一下,坏了,今天恐怕要出事,不禁暗自埋怨延平王这是在以身犯险。
果然老百姓不但没有理会郑经的煽动,而且迅速在村正的指挥下将郑经等人包围起来。村正冷笑道:“我不管你们是什么人,村子里也无权审问你们,不过你们最好乖乖地别出什么坏主意。
不然我们可没法保证你们能活着走出村子,都他娘的给老子抱头蹲下,谁要是敢乱动,我们手里的刀枪可不是吃素的。”
说完村正便吩咐一名村民去镇公所报信,这种抓到可疑人员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这个村正的权力范围。
郑经带着杨来嘉洪磊几人非常识趣地蹲了下来,蹲下之后郑经还不忘多嘴:“老乡!这蹲着太难受了,能不能咱们坐着?”
“闭嘴!再多嘴,将你的嘴堵上!”
杨来嘉恼怒地想要站起来跟村民对抗,却被郑经瞪眼制止了,郑经被村正训斥了,也不生气。反而笑着说道:“咱没想到这吕宋的官府这么有威望,你们这些百姓还挺信任官府!”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穿越之海权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穿越之海权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