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八章 匠人
目录:争魏| 作者:苍穹之鱼| 类别:历史军事
嘉平三年四月。
整个雍凉一片风平浪静。
郭淮在耕种,邓艾在耕种,胡奋在耕种,杨峥也在耕种,甚至蜀军也在屯田。
一年之计在于春。
乱世之中,粮食最重要。
不过西平比较特殊,除了耕种,还有放牧。
有肉食的补充,对粮食的消耗会大大降低。
去年还剩下的牛羊肉,则被腌制起来,再晒干封存,作为粮食储备。
屯田事宜交给鲁芝,牧场则由杜预亲自去西海督办。
临去之时,杜预有言:若筹划得当,今年可出牲畜十万头左右。
这个预算让杨峥大为欣喜。
后世吐谷浑畜牧量在百万头左右。
杨峥控制的草原,几乎与吐谷浑相当。
每年十万头,对于泛西海湖的广袤区域来说,压力并不大。
以往赀虏与龟兹胡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是因为管理水平太过低下,各部之间龃龉不断,没有形成规模化,各种鸡毛蒜皮的破事也多。
有充足肉食的供应,一个冬天的训练,将士们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不少。
亲卫营很多人都壮实不少。
青营中的孩子,体魄也强健起来。
当然,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杨峥照例巡视了各大屯田,亲自下田做做样子,以示对耕种的重视。
这几年的安定,耕种技术也在提升。
青营农事教习王木夫依照杨峥对后世铁犁的记忆,改进直铁犁,造出曲辕犁。
汉代多为长直辕犁,耕地之时,回传异常麻烦,起土费力,极不灵活。
而曲辕犁更符合力学原理,犁辕呈优美弧线,犁铧为菱形,设计精巧,增加犁评、犁箭、犁建。
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
不仅能碎土,还能翻动土堆。
适合各种土地,便于精耕细作,效率也大为提高。
以此为契机,杨峥以十二转军功为模板,推出匠人十二转功勋。
匠手、匠丁、匠人、巧匠、能匠、匠士、少匠卿、匠卿、大匠卿、少匠师、匠师、大匠师,同样对应一到十二转功勋,从七品至正二品。
各行各业,凡出类拔萃者,皆可受此功勋。
包括医术在内。
每一转都有相应的土地、宅邸、钱帛赏赐。
科举制之前,民间其实百花齐放。
从春秋战国开始,鲁班、墨子、欧冶子等等各行各业,堪称百花齐放。
即便这个时代,很多士人也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汉淮南王刘安,一边当王爷,一边发明豆腐。
华佗本为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之,没有走上宦途。
诸葛武侯,出将入相,木工活不错,改良各种武器,还弄出八阵图。
嵇康喜打铁,擅音律,丹青书法亦冠绝一时。
杜预,统兵打仗,归来治学,顺便与杨峥一起琢磨出灌钢法,而他在历史上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就连孟观,没事也会仰望星空,推算天文。
杨峥觉得一个时代的伟大,并不仅仅因为出了几个绝世的帝王将相,还应该有伟大的匠人、学者。
如果在中原腹地推行这一套,一定会出大问题。
但这里是西平。
一个士人瞧不上眼不愿投奔之地,一个遍地羌胡夷民的腥膻之地。
阻力相对较小。
只要军队没有意见,就不会掀起任何波澜。
好在,西平还没有形成军功勋旧集团。
而以杨峥现在的威信,以及对士卒的掌控力,军中没有任何反对之声。
在宣义司的引导下,士卒对杨峥的崇拜几近盲目。
王木夫被赏赐三转功勋,从六品的匠人,消息传遍西平,顿时激起千层浪。
百姓自然欢呼雀跃,因为又多了一条向上的通途。
王木夫大字不识一个,跟木头玩了一辈子,没想到到老,还得了一个三转的匠人,在西都赏赐了一座小宅,五百亩土地,上好的蜀锦一百匹!
羡煞了不少人。
不过任何改、革,阻力一定不会少。
匠人地位提升,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士人。
以杜宽、张斅等少量士人为首,纠集了一大帮所谓的读书人,堵在府衙前闹事。
为了增加话语权,不知怎么就说动了鲁芝。
在河曲监管屯田的鲁芝,来了一封信,询问此举何意?
还规劝杨峥,匠为术也,圣贤书才是大道云云。
在此事上,鲁芝仍旧没有超出传统读书人的藩篱。
能行此事者,唯有杨峥这个穿越者。
所以不管遇到任何阻拦,一定会推行下去。
如果鲁芝都是这种态度,可想而知若是在中原推行此策,阻力何其之大?
杨峥则亲自驱马,赶往大允谷向鲁芝解释,“农为国之本,匠为国之骨,下至黎民百姓,上至江山社稷,陆上车驾,水中舟船,屋舍宫殿,盔甲兵刃,哪一样能离开匠作?汉陈汤言,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最直接的战斗力。
作为后世人的杨峥,不可能不知道科学技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
不管杨峥以后如何,成功或者失败,但既然来到这个时空,就要给华夏播下一颗种子,也不枉自己来这世上一趟。
鲁芝沉思了许久之后才道:“兴云自非常人也,能常人所不能,知常人所不知,老朽愚钝,恐……”
“伯父何出此言?”杨峥打断了鲁芝后面话,怕他向自己请辞,“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匠人只是求学治术,而非阻碍圣人教义,亦不违圣人之道,为华夏谋千秋万代者,皆可用之,伯父何不静观后效?”
此言乃是鲁芝前些时日讲解的荀子之言。
用后世伟人的一句话翻译:实践出真知。
鲁芝一震,目光由浑浊变为清明,由清明变为敬佩,郑重拱手一礼,“芝受教矣。”
杨峥一阵脸红,亦拱手还礼。
能说出这些话,简直是如有神助一般。
平时取个名字都难,现在情急之下,反而说出一箩筐的道理。
得到鲁芝的谅解和支持,其他几个士人也就不成气候。
杜宽、张斅影响力有限。
再说西平本来就没几个士人。
杨峥盯紧青营,只要青营的孩子没有参与其中,此事的也就只能到此了。
在府衙前闹了几天,百姓们对杨峥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看笑话一般指指点点,几人自觉无趣,也就散了。
整个雍凉一片风平浪静。
郭淮在耕种,邓艾在耕种,胡奋在耕种,杨峥也在耕种,甚至蜀军也在屯田。
一年之计在于春。
乱世之中,粮食最重要。
不过西平比较特殊,除了耕种,还有放牧。
有肉食的补充,对粮食的消耗会大大降低。
去年还剩下的牛羊肉,则被腌制起来,再晒干封存,作为粮食储备。
屯田事宜交给鲁芝,牧场则由杜预亲自去西海督办。
临去之时,杜预有言:若筹划得当,今年可出牲畜十万头左右。
这个预算让杨峥大为欣喜。
后世吐谷浑畜牧量在百万头左右。
杨峥控制的草原,几乎与吐谷浑相当。
每年十万头,对于泛西海湖的广袤区域来说,压力并不大。
以往赀虏与龟兹胡没有达到这个数字,是因为管理水平太过低下,各部之间龃龉不断,没有形成规模化,各种鸡毛蒜皮的破事也多。
有充足肉食的供应,一个冬天的训练,将士们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不少。
亲卫营很多人都壮实不少。
青营中的孩子,体魄也强健起来。
当然,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
杨峥照例巡视了各大屯田,亲自下田做做样子,以示对耕种的重视。
这几年的安定,耕种技术也在提升。
青营农事教习王木夫依照杨峥对后世铁犁的记忆,改进直铁犁,造出曲辕犁。
汉代多为长直辕犁,耕地之时,回传异常麻烦,起土费力,极不灵活。
而曲辕犁更符合力学原理,犁辕呈优美弧线,犁铧为菱形,设计精巧,增加犁评、犁箭、犁建。
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
不仅能碎土,还能翻动土堆。
适合各种土地,便于精耕细作,效率也大为提高。
以此为契机,杨峥以十二转军功为模板,推出匠人十二转功勋。
匠手、匠丁、匠人、巧匠、能匠、匠士、少匠卿、匠卿、大匠卿、少匠师、匠师、大匠师,同样对应一到十二转功勋,从七品至正二品。
各行各业,凡出类拔萃者,皆可受此功勋。
包括医术在内。
每一转都有相应的土地、宅邸、钱帛赏赐。
科举制之前,民间其实百花齐放。
从春秋战国开始,鲁班、墨子、欧冶子等等各行各业,堪称百花齐放。
即便这个时代,很多士人也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汉淮南王刘安,一边当王爷,一边发明豆腐。
华佗本为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之,没有走上宦途。
诸葛武侯,出将入相,木工活不错,改良各种武器,还弄出八阵图。
嵇康喜打铁,擅音律,丹青书法亦冠绝一时。
杜预,统兵打仗,归来治学,顺便与杨峥一起琢磨出灌钢法,而他在历史上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就连孟观,没事也会仰望星空,推算天文。
杨峥觉得一个时代的伟大,并不仅仅因为出了几个绝世的帝王将相,还应该有伟大的匠人、学者。
如果在中原腹地推行这一套,一定会出大问题。
但这里是西平。
一个士人瞧不上眼不愿投奔之地,一个遍地羌胡夷民的腥膻之地。
阻力相对较小。
只要军队没有意见,就不会掀起任何波澜。
好在,西平还没有形成军功勋旧集团。
而以杨峥现在的威信,以及对士卒的掌控力,军中没有任何反对之声。
在宣义司的引导下,士卒对杨峥的崇拜几近盲目。
王木夫被赏赐三转功勋,从六品的匠人,消息传遍西平,顿时激起千层浪。
百姓自然欢呼雀跃,因为又多了一条向上的通途。
王木夫大字不识一个,跟木头玩了一辈子,没想到到老,还得了一个三转的匠人,在西都赏赐了一座小宅,五百亩土地,上好的蜀锦一百匹!
羡煞了不少人。
不过任何改、革,阻力一定不会少。
匠人地位提升,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士人。
以杜宽、张斅等少量士人为首,纠集了一大帮所谓的读书人,堵在府衙前闹事。
为了增加话语权,不知怎么就说动了鲁芝。
在河曲监管屯田的鲁芝,来了一封信,询问此举何意?
还规劝杨峥,匠为术也,圣贤书才是大道云云。
在此事上,鲁芝仍旧没有超出传统读书人的藩篱。
能行此事者,唯有杨峥这个穿越者。
所以不管遇到任何阻拦,一定会推行下去。
如果鲁芝都是这种态度,可想而知若是在中原推行此策,阻力何其之大?
杨峥则亲自驱马,赶往大允谷向鲁芝解释,“农为国之本,匠为国之骨,下至黎民百姓,上至江山社稷,陆上车驾,水中舟船,屋舍宫殿,盔甲兵刃,哪一样能离开匠作?汉陈汤言,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最直接的战斗力。
作为后世人的杨峥,不可能不知道科学技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
不管杨峥以后如何,成功或者失败,但既然来到这个时空,就要给华夏播下一颗种子,也不枉自己来这世上一趟。
鲁芝沉思了许久之后才道:“兴云自非常人也,能常人所不能,知常人所不知,老朽愚钝,恐……”
“伯父何出此言?”杨峥打断了鲁芝后面话,怕他向自己请辞,“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匠人只是求学治术,而非阻碍圣人教义,亦不违圣人之道,为华夏谋千秋万代者,皆可用之,伯父何不静观后效?”
此言乃是鲁芝前些时日讲解的荀子之言。
用后世伟人的一句话翻译:实践出真知。
鲁芝一震,目光由浑浊变为清明,由清明变为敬佩,郑重拱手一礼,“芝受教矣。”
杨峥一阵脸红,亦拱手还礼。
能说出这些话,简直是如有神助一般。
平时取个名字都难,现在情急之下,反而说出一箩筐的道理。
得到鲁芝的谅解和支持,其他几个士人也就不成气候。
杜宽、张斅影响力有限。
再说西平本来就没几个士人。
杨峥盯紧青营,只要青营的孩子没有参与其中,此事的也就只能到此了。
在府衙前闹了几天,百姓们对杨峥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看笑话一般指指点点,几人自觉无趣,也就散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争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争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