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要玩就玩大的(4200)
目录:我在春秋做贵族| 作者:荣誉与忠诚| 类别:历史军事
再一次临近冬季时,远在卫国境内的战事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原先,赵鞅统率的晋军跟敌军一直是在“濮阳”周边交战,后来晋军可能是疲惫或兵力方面不足退却向了曹国境内。
这个“濮阳”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帝丘”,它是卫国的都城。
曹国原先是晋国最为忠实的小弟之一,可惜的是晋国沉迷内斗没有顾及盟友,导致晋国另一个忠实盟友小邾一度灭亡,伤了曹国的心之后,曹国不再忠实于履行盟友的义务。
这一次进军退却到曹国境内,曹国君臣采取了装聋作哑的姿态,他们甚至遭到齐国、郑国和宋国的共同警告,不允许贩卖粮草给晋军。
有鉴于晋国热衷于内斗,再加上赵鞅处在劣势,曹国君臣不想惹麻烦上身遵从了齐国、郑国和宋国的共同制约。
明明宋国之前在跟卫国交战,没有多久之后宋国又重新站在了反晋联盟那一边,给予世人的直观印象就是觉得晋国真的不行了。
“中军佐非退兵归国,仅为驻曹国过冬,明岁便再围‘帝丘’。”智跞对这一次入侵卫国不顺利的感觉很复杂。
晋国现在是元戎主内,中军佐主外。
一旦赵鞅对外每战皆胜,威望方面肯定是要节节攀升。中军佐的威望高了,元戎的威望肯定就降低,作为元戎的智跞权柄肯定是要遭到削弱的嘛。
智瑶说道:“中军佐必是索求增兵?”
那是一定的事情。
赵鞅甚至不允许缴纳完纳赋额度的士兵归国,同时要求贵族从自己的封地调兵,并且暗示不用在乎兵源素质,训练程度不够的“羡”,乃至于奴隶也能作为纳赋额度之列。
什么意思呢?
晋国对于贵族带兵纳赋有很严格的要求,明确指出什么样的爵位必须带去多少名“士”和“徒”,亦兵亦农的“羡”数量不能超过多少之类,甚至还会要求每一个家族部队中的着甲率。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要求才保证了晋军的战斗力。
事实也是那么一回事,一支军队全是由职业军人组成,战斗力肯定要高于乌合之众凑起来的部队。
这一次赵鞅放宽了各个家族纳赋的兵源素质,可以预见的是晋军的战斗力必定会出现下降,也就等于必须想其它的办法来激励参战人员的作战热情。
智跞说道:“中军佐欲行非常之事。”
想要打破陈规是吧?赵鞅很清楚兵源素质下降会很厉害,肯定要想法子了。
智瑶知道赵鞅想做什么。
上一次智瑶统兵出战就是想做赵鞅会做的事情,可惜的是没有找到机会。
“赵氏异于他家,行非常事乃是惯例。”智瑶说道。
晋国新一轮的调兵已经开始在做。
新一年春暖花开季节到来之前,得到命令的各个家族需要先统计好出兵名单,好多家族对于前途未卜感到心慌,他们本来就不愿意拿自家的“士”和“徒”再去填窟窿,有了赵鞅的允许就可以光明正大拿更多的“羡”或属民、奴隶去服役了。
“明岁我家亦需增兵,瑶以为兵源当如何安排?”智跞问道。
本来智申就带着三个“师”出征,他们在赵鞅的麾下听命。
晋军围攻“濮阳”的时间长达半年,期间与各诸侯也在其它方向开战,跟范氏、中行氏残余的交战一样没停下。
三个智氏的“师”经过一再征战之后,存留的兵力只剩下两个“师”不到了。
其余的家族更惨,赵氏又损失了两个“师”,魏氏丢进去了三个“旅”,韩氏没了一个“师”,其余家族的损失也挺惨重。
他们折损掉大约四万战斗力,取得的战果是消灭大概七万左右的敌军。
注意一点,战争中的损失和消灭不一定是以杀死为目的,俘虏以及造成伤残也是。
所以,发生在“濮阳”的战争双方合起来损失十一万左右的战斗力,战死的人却是在两万左右的样子,很大一部分成了俘虏,另一部分则是成了伤患或是残废。
“我家现在咬一咬牙大概还能再出动两个‘军’的士兵;赵氏应该还有一个‘军’左右的士兵;魏氏绝对超过一个‘军’又两个‘师’;韩氏最弱,,卿位家族的老一辈和新生代都上战场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呢?具体时间不好说,反正是挺久远的事儿了。
“今次众家小辈皆出,不可为父辈轻看,当以力图争先。”智瑶进行鼓动。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去遛一遛吧?
估计众多父辈对一帮子嗣在“新田”每日瞎胡搞也感到了厌烦,他们再听到智氏会出动一个“军”南下,觉得这一波肯定是稳了,很愿意自家的小辈上战场见识世面。
“瑶已有征战,我等皆无,今次罢了便亦有矣。”赵伯鲁是后面来老智家的。
不知道是不约而同还是什么,反正几个二代先后派人来拜访,约定了见面时间,恰好就是在同一天。
智瑶作为主人肯定要告知拜访者,比如当天谁会到场。要是谁不想跟某某谁见面,完全能提前再跟智瑶另约时间。
所以,魏驹先到,后来赵伯鲁过来,随后韩庚、祁武、等等一些有资格随军南下的二代都来了。
本来韩庚是被安排前往西边,得知智瑶、赵伯鲁、魏驹会去东南,强烈要求也去东南。
韩氏内部估计也不想韩庚缺席智氏、赵氏、魏氏的二代相聚,一番不知道怎么样的操作,使得韩庚也能一块去东南啦。
智跞防着其余卿位家族,对公族则是觉得没有太强的威胁,导致国君表示要亲征劝阻了下来。
国君亲征?这事在晋国已经很久没有发生,智跞同意国君亲征要被贵族们骂死的。
为什么会被骂?不是贵族担忧国君的安全,纯粹就是不能让国君染指分配战利品的权力。
至于军权什么的?军队来自各个家族,也就是属于家族私军临时变成“国防军”而已。征战结束之后,军队解散了又是各个家族的私人武装力量,才不是隶属国家的军队,国君怎么去越过贵族进行控制呢?
明年晋国会出动很多兵力入侵卫国,齐国和郑国打探到晋国的动作肯定会进行增兵,说不得宋国会重新加入反晋联盟,到时候的战事规模应该是小不了的。
晋国在东南方向大举用兵?虽说秦国遭到重创之后已经安份了下来,晋国对秦国还是要有相当的警惕性。
秦国对晋国的不宣而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甚至还做过在入侵晋国时大肆杀戮黎庶的事情,当时的魏氏遭到的杀戮最多,后来晋国教训秦国就是魏氏出力最大。
魏氏现在的重心在南边,他们也早就曾经的过往有些淡忘了,再则是晋国目前跟秦国边界线接壤最长的是智氏,防备秦国的重任落到了智氏头上。
面对这种局面,智跞对韩氏提出要求,韩不信可以不在东南大肆用兵,条件是韩氏拉出至少一个“师”的兵力西向,不用进入智氏的封地范围,驻扎在韩氏从范氏抢夺的区域即可。
同时,要么是韩不信前往亲自坐镇,不然就让韩氏其余核心族人代为行使权柄,总之这一次防备秦国的任务由智氏和韩氏一起承担。
韩氏正要跟智氏改善关系,韩氏核心族人之一的韩固请示韩不信之后,找到智跞表示愿意遵从命令,事情也就那么定了,只是由韩不信前往西边,智氏则是智徐吾坐镇西疆。
一帮二代很热情地发表南征想做什么,有些大嘴巴的二代甚至可劲地吹起了牛逼。
智瑶微笑听着,心里则是吐槽:“说得好像家族愿意给予兵权一般。长辈谁还不知道你们的德性,不怕变成在送人头吗?”
目前作为小辈却有兵权的独独智瑶一人,其余的小家伙并没有被长辈赋予带兵的资格。
智瑶有兵权对老智家来说是好坏参半,但凡智申争气一些的话,哪里用得着智瑶呢?
不过,智氏对外从没有宣扬过智瑶的带兵能力,要么是名头落在智申身上,不然就是智徐吾。这也是一种保护措施,问题是该知道的人还是知道智瑶早就领兵作战过了。
一整个冬季,晋国并没有因为气候寒冷而有所消停,各家在冬季进行各种准备,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之后,国都“新田”发出指令,得到征召令的各个家族需要将早就集结的好的部队调到“新田”来,到时候国君检阅就会开拔前往曹国。
他们抵达曹国跟赵鞅所部会合,接下来就是展开新一轮对卫国的入侵了!
在原先,赵鞅统率的晋军跟敌军一直是在“濮阳”周边交战,后来晋军可能是疲惫或兵力方面不足退却向了曹国境内。
这个“濮阳”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帝丘”,它是卫国的都城。
曹国原先是晋国最为忠实的小弟之一,可惜的是晋国沉迷内斗没有顾及盟友,导致晋国另一个忠实盟友小邾一度灭亡,伤了曹国的心之后,曹国不再忠实于履行盟友的义务。
这一次进军退却到曹国境内,曹国君臣采取了装聋作哑的姿态,他们甚至遭到齐国、郑国和宋国的共同警告,不允许贩卖粮草给晋军。
有鉴于晋国热衷于内斗,再加上赵鞅处在劣势,曹国君臣不想惹麻烦上身遵从了齐国、郑国和宋国的共同制约。
明明宋国之前在跟卫国交战,没有多久之后宋国又重新站在了反晋联盟那一边,给予世人的直观印象就是觉得晋国真的不行了。
“中军佐非退兵归国,仅为驻曹国过冬,明岁便再围‘帝丘’。”智跞对这一次入侵卫国不顺利的感觉很复杂。
晋国现在是元戎主内,中军佐主外。
一旦赵鞅对外每战皆胜,威望方面肯定是要节节攀升。中军佐的威望高了,元戎的威望肯定就降低,作为元戎的智跞权柄肯定是要遭到削弱的嘛。
智瑶说道:“中军佐必是索求增兵?”
那是一定的事情。
赵鞅甚至不允许缴纳完纳赋额度的士兵归国,同时要求贵族从自己的封地调兵,并且暗示不用在乎兵源素质,训练程度不够的“羡”,乃至于奴隶也能作为纳赋额度之列。
什么意思呢?
晋国对于贵族带兵纳赋有很严格的要求,明确指出什么样的爵位必须带去多少名“士”和“徒”,亦兵亦农的“羡”数量不能超过多少之类,甚至还会要求每一个家族部队中的着甲率。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要求才保证了晋军的战斗力。
事实也是那么一回事,一支军队全是由职业军人组成,战斗力肯定要高于乌合之众凑起来的部队。
这一次赵鞅放宽了各个家族纳赋的兵源素质,可以预见的是晋军的战斗力必定会出现下降,也就等于必须想其它的办法来激励参战人员的作战热情。
智跞说道:“中军佐欲行非常之事。”
想要打破陈规是吧?赵鞅很清楚兵源素质下降会很厉害,肯定要想法子了。
智瑶知道赵鞅想做什么。
上一次智瑶统兵出战就是想做赵鞅会做的事情,可惜的是没有找到机会。
“赵氏异于他家,行非常事乃是惯例。”智瑶说道。
晋国新一轮的调兵已经开始在做。
新一年春暖花开季节到来之前,得到命令的各个家族需要先统计好出兵名单,好多家族对于前途未卜感到心慌,他们本来就不愿意拿自家的“士”和“徒”再去填窟窿,有了赵鞅的允许就可以光明正大拿更多的“羡”或属民、奴隶去服役了。
“明岁我家亦需增兵,瑶以为兵源当如何安排?”智跞问道。
本来智申就带着三个“师”出征,他们在赵鞅的麾下听命。
晋军围攻“濮阳”的时间长达半年,期间与各诸侯也在其它方向开战,跟范氏、中行氏残余的交战一样没停下。
三个智氏的“师”经过一再征战之后,存留的兵力只剩下两个“师”不到了。
其余的家族更惨,赵氏又损失了两个“师”,魏氏丢进去了三个“旅”,韩氏没了一个“师”,其余家族的损失也挺惨重。
他们折损掉大约四万战斗力,取得的战果是消灭大概七万左右的敌军。
注意一点,战争中的损失和消灭不一定是以杀死为目的,俘虏以及造成伤残也是。
所以,发生在“濮阳”的战争双方合起来损失十一万左右的战斗力,战死的人却是在两万左右的样子,很大一部分成了俘虏,另一部分则是成了伤患或是残废。
“我家现在咬一咬牙大概还能再出动两个‘军’的士兵;赵氏应该还有一个‘军’左右的士兵;魏氏绝对超过一个‘军’又两个‘师’;韩氏最弱,,卿位家族的老一辈和新生代都上战场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呢?具体时间不好说,反正是挺久远的事儿了。
“今次众家小辈皆出,不可为父辈轻看,当以力图争先。”智瑶进行鼓动。
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出去遛一遛吧?
估计众多父辈对一帮子嗣在“新田”每日瞎胡搞也感到了厌烦,他们再听到智氏会出动一个“军”南下,觉得这一波肯定是稳了,很愿意自家的小辈上战场见识世面。
“瑶已有征战,我等皆无,今次罢了便亦有矣。”赵伯鲁是后面来老智家的。
不知道是不约而同还是什么,反正几个二代先后派人来拜访,约定了见面时间,恰好就是在同一天。
智瑶作为主人肯定要告知拜访者,比如当天谁会到场。要是谁不想跟某某谁见面,完全能提前再跟智瑶另约时间。
所以,魏驹先到,后来赵伯鲁过来,随后韩庚、祁武、等等一些有资格随军南下的二代都来了。
本来韩庚是被安排前往西边,得知智瑶、赵伯鲁、魏驹会去东南,强烈要求也去东南。
韩氏内部估计也不想韩庚缺席智氏、赵氏、魏氏的二代相聚,一番不知道怎么样的操作,使得韩庚也能一块去东南啦。
智跞防着其余卿位家族,对公族则是觉得没有太强的威胁,导致国君表示要亲征劝阻了下来。
国君亲征?这事在晋国已经很久没有发生,智跞同意国君亲征要被贵族们骂死的。
为什么会被骂?不是贵族担忧国君的安全,纯粹就是不能让国君染指分配战利品的权力。
至于军权什么的?军队来自各个家族,也就是属于家族私军临时变成“国防军”而已。征战结束之后,军队解散了又是各个家族的私人武装力量,才不是隶属国家的军队,国君怎么去越过贵族进行控制呢?
明年晋国会出动很多兵力入侵卫国,齐国和郑国打探到晋国的动作肯定会进行增兵,说不得宋国会重新加入反晋联盟,到时候的战事规模应该是小不了的。
晋国在东南方向大举用兵?虽说秦国遭到重创之后已经安份了下来,晋国对秦国还是要有相当的警惕性。
秦国对晋国的不宣而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甚至还做过在入侵晋国时大肆杀戮黎庶的事情,当时的魏氏遭到的杀戮最多,后来晋国教训秦国就是魏氏出力最大。
魏氏现在的重心在南边,他们也早就曾经的过往有些淡忘了,再则是晋国目前跟秦国边界线接壤最长的是智氏,防备秦国的重任落到了智氏头上。
面对这种局面,智跞对韩氏提出要求,韩不信可以不在东南大肆用兵,条件是韩氏拉出至少一个“师”的兵力西向,不用进入智氏的封地范围,驻扎在韩氏从范氏抢夺的区域即可。
同时,要么是韩不信前往亲自坐镇,不然就让韩氏其余核心族人代为行使权柄,总之这一次防备秦国的任务由智氏和韩氏一起承担。
韩氏正要跟智氏改善关系,韩氏核心族人之一的韩固请示韩不信之后,找到智跞表示愿意遵从命令,事情也就那么定了,只是由韩不信前往西边,智氏则是智徐吾坐镇西疆。
一帮二代很热情地发表南征想做什么,有些大嘴巴的二代甚至可劲地吹起了牛逼。
智瑶微笑听着,心里则是吐槽:“说得好像家族愿意给予兵权一般。长辈谁还不知道你们的德性,不怕变成在送人头吗?”
目前作为小辈却有兵权的独独智瑶一人,其余的小家伙并没有被长辈赋予带兵的资格。
智瑶有兵权对老智家来说是好坏参半,但凡智申争气一些的话,哪里用得着智瑶呢?
不过,智氏对外从没有宣扬过智瑶的带兵能力,要么是名头落在智申身上,不然就是智徐吾。这也是一种保护措施,问题是该知道的人还是知道智瑶早就领兵作战过了。
一整个冬季,晋国并没有因为气候寒冷而有所消停,各家在冬季进行各种准备,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之后,国都“新田”发出指令,得到征召令的各个家族需要将早就集结的好的部队调到“新田”来,到时候国君检阅就会开拔前往曹国。
他们抵达曹国跟赵鞅所部会合,接下来就是展开新一轮对卫国的入侵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春秋做贵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春秋做贵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