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农家四果种田记 第52章 喇叭花

第52章 喇叭花

目录:农家四果种田记| 作者:残阳如雪1| 类别:其他类型

    李氏回到家后没哭没闹,和刘崇林嘀嘀咕咕了一晚上,一直说到半夜才睡觉。第二天一早,她急匆匆去了镇上,不是为了卖竹筒糕,而是买了一把铜锁和门鼻子回来,当着刘姚氏的面儿,安在原本没有锁的厨房门里面。

    这样等她男人再蒸糕的时候,她婆婆即便想偷师还没有机会。除了给厨房门上锁,她打算每个月都买几样大米,放在家里轮换着吃,这样可以混淆婆婆的视线,让她发现不了自己用的是哪一种米。

    当然,最好婆婆压根没注意到这点,自以为蒸竹筒糕用的就是普通的白米,叫林秀贞一辈子都做不出像她家这样软嫩爽滑的竹筒糕。    “秋芳,你往厨房门上安锁是什么意思?”刘姚氏不干了,老二和老二媳妇这是明摆着防着自己啊。

    “什么意思?俺们这糕是祖传手艺,每一步都有讲究,不锁上门在里面做,还能大敞着门给人看?娘你可知道,昨晚我和崇林给俺这糕取了名,就叫李家竹筒糕,咋样,好听不?”

    最晚她和当家的合计过,秋芳好听是好听,可代表的是秋天,她们这糕是夏天的小吃,叫秋芳就不合适,两人想了好几个名儿,什么夏芳、夏凉,最后

    还是李氏拍板,就叫李家竹筒糕,听着怪像祖传手艺那么一回事。

    “好你个李秋芳,给厨房门上锁就算了,凭啥俺家的东西要叫李家竹筒糕,要叫也得叫刘家竹筒糕,老二,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刘姚氏指着李氏就要开骂,见儿子蹲在门口刷竹筒,连忙喊她二儿子过来帮腔,以往这个儿子最听自己话。

    “娘,俺夫妻俩卖糕的事,你能不搁里面掺合吗?要不是你教老三家的蒸糕,我们至于给糕取这名?我倒想叫刘家竹筒糕,回头老三家的卖糕,对外头人也讲叫刘家竹筒糕,那俺家生意还做不做了?”

    刘崇林仔仔细细的刷着竹筒,刷过以后倒过来放在台子上晾,这时听到娘喊他头都不抬,一连三问的堵住了刘姚氏的嘴。

    “怎么不能叫刘家竹筒糕,你们是亲兄弟,两家人一起卖糕挣钱不怪好的?老二,不是我说你,你弟弟家困难,你伸手帮一下怎么了?镇上那么多人,你俩兄弟就算天天卖,那还有好些人买不到呢。”

    刘姚氏感觉这事她做的蛮有理的,她教给老三家做糕又没断了老二家的财路,两家人搁两个地方分头卖就是,镇上那么多人,他们哪能卖得完?    当然,这话不是她自己悟出来的,而是老三媳妇亲口告诉她的,她觉得老三媳妇说得没错,有钱大家一起挣,兄弟之间还能有个照应。

    “照你这样说,我还得感谢你了?算了,我不想和你吵,昨天吵得还不够?反正从今天开始,你就是说破天,它也得叫李家竹筒糕,就这么说定了。”

    李氏就膈应林秀贞和她抢生意,听刘姚氏讲的这样理直气壮,心里更加恼火,同时刘姚氏的这番话给她提了个醒,既然镇上人那么多,两家人每天做糕都不够镇上人买,她为什么不多叫几个人帮忙?

    她娘家三个兄弟,各个日子都过得不咋地,不如趁这个机会帮衬一下,行,就这么办,到时候叫林秀贞一个人卖不过她家三个人!

    过了几天,李氏的娘家兄弟来了仨,各个推着一辆小推车,车上放着一条长条桌子,以及好几盆晾凉的竹筒糕。    开头卖糕的时候,李氏跟在几个兄弟后头,逢人就介绍这几个是自己娘家兄弟,三家人卖的糕都是她亲手做的,就叫李家竹筒糕,如果碰到没有名字或者叫别的名的,那都是假冒的。

    李氏带着三兄弟卖了几天糕,等他们熟练了以后,就锁上厨房门和自家男人埋头做糕,每天卖的量是从前的三倍,虽说给了三个兄弟提成,但总共算下来,比她自己卖糕挣的多,这买卖不亏。

    “桂圆丫头,你看我这个法子好吧,现在镇上全是卖俺家糕的,林秀贞做的糕根本卖不出去。”

    大清早的,李氏趁着还有空闲,风风火火地过来找她讲话,当然,主要是李氏在讲,刘桂圆一边干活一边听她汇报卖糕的情况。

    “二婶娘,你的法子可太好了,比我想的还好。”    刘桂圆刚拌好一盆猪食,就被眼疾手快的二婶娘接过去了,二婶娘这人的确是个人才,说闲话和搭把手可以两不误,她只能舀一瓢水,跟在她后面继续听她讲。

    到了猪圈,二婶娘“来来来”地唤猪,两头小猪听到有动静,哼唧哼唧的跑了出来,猪食朝地上一放,两头猪就大口开吃了。

    刘桂圆就倒水浇猪圈旁新栽的野杏树,本来怕天热活不了,她和两个姐姐早晚浇水浇得勤,野杏树虽然掉了好多绿叶,但还是成功挺了过来。

    “你家小猪长得好,喂的啥啊,噌噌长个!”

    李氏帮着为了猪,站在猪圈外头看着小猪吃食,心里盘算等明年她家也抱两头猪,到时候就叫婆婆跟着养,看她可有时间去老三家献殷勤了。

    “猪草、麦麸、刷锅水,就平常的那几样,哦,还有野枇杷的果渣,那个猪爱吃,喂多少吃多少,能不长个吗?”

    刘桂圆看着小猪的吃相,心里同样欢喜,她家每天用剩的果渣基本都拿来喂猪了,猪也爱吃这个,再配上其他的一起吃,自然长得壮。

    “野枇杷酸酸的,猪能爱吃?”

    后山的野枇杷李氏不是没尝过,偶尔吃一两个过过嘴成,天天吃那还不酸倒牙,难道小猪不怕吃酸?

    “不酸,搓过的果渣吃不出酸味,反正俺家猪就爱吃这个,刘金娣家的牛有时候也吃,不过没有猪吃的欢,看这样子,今年年底就能杀那头大的。”

    李氏羡慕的不住咂嘴,两人就站在猪圈旁围绕着养猪聊了好一会儿,最后李氏看天色不早了,拍拍手回家蒸糕去了。

    刘桂圆提溜着喂猪的脏盆往回走,正好看到她二姐背着粪箕子回来了,好奇的问她:“咋这么快回来了,地里草不多?大姐在后头呢?”

    大姐二姐两人今天去的西瓜地薅草,前几天先紧着薅玉蜀黍地的,那边才薅完,西瓜地的就又长起来了。农家人种地就是这样,不是农忙秋收的,照样能在地里找着活做。

    刘花生小脸煞白,整个人蔫蔫的,驼着背将粪箕朝地上一丢,随即捂着肚子说:“我来葵水了,肚子疼得难受,先回家躺躺,粪箕里有猪草,你自己看着收拾。”

    “呀,二姐你终于来了,快进屋躺着,我给你调一碗沙糖茶。”

    刘桂圆听到这个消息还挺高兴的,毕竟如果她没记错的话,这是她二姐头一回来葵水,12岁半,这个年龄来不早也不晚,不过看二姐那样,来的不太舒服,以后不知道会不会痛经。

    刘花生点点头,晃着身子进了屋,刘桂圆跟在后头,赶忙给她冲了一碗沙糖水,家里要做冰粉生意,沙糖总是不缺的。

    “二姐,喝一点吧,我估计你有点宫寒,以后少吃点凉的,多吃红枣、生姜这些暖性的,给,沙糖水。”

    三个姐妹当中,她二姐最是贪凉怕热,每天不吃两碗冰粉都不罢休,反正自家就是做冰粉的,难道还怕她吃,所以她和大姐从来都没想过提醒她。

    刘花生喝了两口下肚,肚子是暖了,身上却热起来了,只好拿着竹扇拼命扇,扇了一会儿肚子那里冷嗖嗖的,还是怕凉。

    等大姐回到家,二姐的情形稍微好了一些,就是还是没精神,刘桂圆看她沙糖水喝完了,就想给她再调一碗,谁料刘花生连忙摇头,苦着脸说:“别,我都上了好几趟茅厕了,喝不下了。”

    刘桂圆想了想,就说:“那我给你做点沙糖姜片咋样,多放点糖,吃着甜甜的,没有姜味,还不辣嘴。”

    她二姐不喜欢吃生姜,往常吃着了都是挑出来放在一旁,所以刘桂圆才想着给她换着花样,做一道可以暖宫的沙糖姜片。

    刘桂圆在堂屋洗姜切片,准备下锅蒸煮,刘红枣就出去收拾猪草,拿到鸡舍旁边的砧板上剁,刘桂圆从她身边经过,刚好看到一大把开得红艳艳的喇叭花,突然灵机一动,叫她姐挑一些花瓣儿出来。

    “你要喇叭花干啥,染手指甲?这个不如凤仙花染的好。”刘红枣还以为她想染指甲。

    “不是,我碾一点花汁用来调色,到时候做出来的姜片颜色好看。”

    刘桂圆笑嘻嘻的说着,刘红枣就说她花样多,不过还是将喇叭花一朵朵挑了出来,洗干净了送到刘桂圆面前。

    刘桂圆接过喇叭花,给她捣碎后过滤花汁,然后用这个花汁给煮好的姜片上色,这样染过色的姜片才会有类似珊瑚枝一样鲜红欲滴的颜色,看着特别有食欲。

    等染了色以后,姜片里调上蜜,最后一步就是进行烘烤,她没有烘烤箱,就想了一个土方法,在灶底下烧火,将调好的姜片摊在旁边,用余火慢慢熏烤。

    这道小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染姜蜜饯,是刘桂圆以前在美食节目上看到的,据说这是一道宋朝民间常吃的小食,就是不知道如今有没有人知道或者做过。

    等到一碗鲜红的姜片做好后,刘花生伸手拿了一片放到嘴里,果然甜丝丝的,吃着没什么姜味,而且吃到肚子里以后,身上立马发汗了。

    连续吃了好几片,刘花生感觉肚子那里暖暖的,不像之前发冷,过了一会儿,她感觉葵水正往下涌,等到葵水流出来以后,那种疼痛感就减轻了许多。

    “桂圆,你做的沙糖姜片真有用!”刘花生没那么难受,脸上也能做表情了。

    “二姐,你要爱吃,以后我经常做,不过这里没放沙糖,放的是我先前买的蜜,比沙糖调的甜,吃起来也更润。”刘桂圆对吃还是蛮讲究的。

    大姐跟着尝了几片,果然吃不出姜味,蜜的甜味全在姜里,就说:“我吃着倒像果脯蜜饯一样,越吃越有味道,还有这颜色也调的好,花生,你还不知道吧,这是桂圆用喇叭花汁调的。”

    刘花生连忙点头,跟着附和:“我吃着也不像姜片,跟我们之前在采珍斋买的杏脯桃片一样好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农家四果种田记》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农家四果种田记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