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四章 2200年前的计时工具:刻漏
目录:满级考古大师| 作者:顾屈| 类别:都市言情
一盏雁鱼灯,引发了众多考古工作者们的惊叹。
古人的聪慧程度,真的不可小看。
别老觉得距离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智慧就很低级。
虽然,可能当时的平民,确实没有现代普通人接受的知识多,大部分都是很好湖弄的“愚民”。
<a id="wzsy" href="<a href="http://www."></a>" target="_blank">http://www."></a></a>
但是,古代的精英阶级,除了学的科技知识,确实是不如现代人之外,在其他方面,真不一定比现代人差。
比如顶级的政治家霍光、汉宣帝,他们的智慧,大部分现代人都是不可及的。
就算是让一个普通人,突然面临汉宣帝那样的政治环境,十个里面有九个半都不可能做到比汉宣帝还好。
同样,古代的工匠们,也是拥有大智慧的。
像这种虹管灯,让一个现代人来做,大部分也是根本想不出这种巧思的。
“这种雁鱼灯,一共有两盏,应该是一对灯!”
陈翰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的注意力全在这一对雁鱼灯上。
跟着一起观赏了片刻后,陈翰见都没人搭理他,他只好干咳一下,主动问道:“温所,你们在这间藏室中,有啥大发现嘛?”
被他问到的温远根,这才注意到陈翰来了,哈哈一笑,揽住陈翰的胳膊说道:“小陈啊,你们社科院在东藏室忙活的如何了?”
陈翰无奈的摊了摊手:“东藏室内全都是厨具,还有一堆鼎。”
“不过发现了虫草和花生,对植物考古学来说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温远根挑了挑眉毛,有些惊讶。
花生和虫草,这在考古领域,都是比较稀奇的东西啊。
不过这些东西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他呵呵一笑,拉着陈翰走到了一个文物存放箱旁边,乐呵呵的说道:“小陈,给你看个好东西。”
“如果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出现了“南昌”二字,你信吗?”
哦?
温远根这么一说,意思不就是,发现了带有“南昌”二字的文物嘛!
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
虽然这里很早就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统治区了。
不过在上古先秦时,可不叫这个名字。
南昌在《禹贡》中,属扬州地。
春秋时属吴国,战国属楚国。
因为南昌地处吴、楚交界,所以吴楚相争多在于此。
《左传》记载: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
到了战国时期,南昌的归属才尘埃落定。
当时这里的地名叫做豫章。
后来,到了秦国的时候,秦一统六国后,豫章归属于九江郡。
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
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
而这座灌婴城,便是南昌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早的城池。
至此,南昌始设县,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
不过,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在出土物里,是没有发现早期南昌建城后的带有“南昌”二字的文物。
这也一直是南昌本地考古的一大憾事。
毕竟,史书上记载,南昌西汉便以立县了,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带有“南昌”二字的西汉文物,就挺可惜的。
不过听温远根的意思,这文物是出现了。
果不其然,温远根打开面前的文物箱,一个青铜豆型灯,出现在了箱内。
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灯的形制,也是使用最久、最普遍的一种灯。
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豆型灯的使用习惯。
可以说这是一种见证了华夏历史的灯具,也是保有量最大的灯具。
从寒门贫瘠子弟,到贵族列侯王公,家里都有豆型灯,区别只是奢华与否。
而此时躺在文物保存箱里的豆型灯,就是最普通的样式,没有什么过多的装点,很朴素。
但是!
在这个灯那细细的“腰肢”上,却刻有“昌邑”二字铭文。
这倒是为墓主人的身份,再次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不过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已经有太多证据可以指向昌邑王刘贺了。
陈翰神情中带着些询问的看向了温远根。
温远根嘿嘿一笑,伸手拿出了这盏灯,将底座朝向了陈翰。
“你看底下。”
陈翰闻声看去。
只见在灯座的底下,清晰的刻有“南昌”二字!
这是关于南昌城的最早、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啊!
“这盏豆型灯,对华夏西汉考古来说,并不算多重要,甚至可以说很普通。”
“但是对南昌本地来说,却有非常特殊的含义,可以作为南昌的传世之宝了。”
温远根有些感叹的说道:“不止这盏灯。”
“还有一件江西首次发现,全国第六把的滴漏报时铜漏壶!”
温远根又打开了旁边的另一个文物保存箱。
一个圆柱形带提把手的青铜器,正静静的躺在里面。
“这是一个刻漏?”陈翰惊讶的说道。
刻漏,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
《说文解字》有言:“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对于刻漏,陈翰印象深刻。
不过并不是因为学考古才知道的这个工具,而是他小时候看的一部TVB港剧《封神榜》!
在这部剧里,陈浩民演的哪吒家里,就有一个铜刻漏,每天准时滴水报时。
原理类似于沙漏,控制水滴的流速,然后根据漏壶中剩余的水位刻度,确定时间。
因为这个刻漏多次出现在剧中,所以陈翰对其印象深刻。
不过等他长大后,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才知道。
滴漏报时到汉代才有了制度。
自汉以后、历代循行。
夜漏尽,指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
《封神榜》背景的商末,显然是没有这么先进的报时设备的。
不过考虑到这是神话电视剧,倒是也不必深究了。
人家哪吒后来还成了莲藕人呢...
倒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把计时用的铜漏壶,无疑是与史书的记载相互印证的!
《汉书·哀帝纪》记载“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汉代刻漏分昼漏与夜漏,共一百刻,一刻约等于14.4分钟,全部漏完就差不多是24个小时。
可见,汉代刻漏计时与日馨计时是一致的,都是一日百刻之制。
这点,史书上的记载,和面前这个西汉时期的实物,也可以互相印证!
华夏历史文献的严谨性,再次被证明!
古人的聪慧程度,真的不可小看。
别老觉得距离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智慧就很低级。
虽然,可能当时的平民,确实没有现代普通人接受的知识多,大部分都是很好湖弄的“愚民”。
<a id="wzsy" href="<a href="http://www."></a>" target="_blank">http://www."></a></a>
但是,古代的精英阶级,除了学的科技知识,确实是不如现代人之外,在其他方面,真不一定比现代人差。
比如顶级的政治家霍光、汉宣帝,他们的智慧,大部分现代人都是不可及的。
就算是让一个普通人,突然面临汉宣帝那样的政治环境,十个里面有九个半都不可能做到比汉宣帝还好。
同样,古代的工匠们,也是拥有大智慧的。
像这种虹管灯,让一个现代人来做,大部分也是根本想不出这种巧思的。
“这种雁鱼灯,一共有两盏,应该是一对灯!”
陈翰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家的注意力全在这一对雁鱼灯上。
跟着一起观赏了片刻后,陈翰见都没人搭理他,他只好干咳一下,主动问道:“温所,你们在这间藏室中,有啥大发现嘛?”
被他问到的温远根,这才注意到陈翰来了,哈哈一笑,揽住陈翰的胳膊说道:“小陈啊,你们社科院在东藏室忙活的如何了?”
陈翰无奈的摊了摊手:“东藏室内全都是厨具,还有一堆鼎。”
“不过发现了虫草和花生,对植物考古学来说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温远根挑了挑眉毛,有些惊讶。
花生和虫草,这在考古领域,都是比较稀奇的东西啊。
不过这些东西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他呵呵一笑,拉着陈翰走到了一个文物存放箱旁边,乐呵呵的说道:“小陈,给你看个好东西。”
“如果说,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出现了“南昌”二字,你信吗?”
哦?
温远根这么一说,意思不就是,发现了带有“南昌”二字的文物嘛!
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
虽然这里很早就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统治区了。
不过在上古先秦时,可不叫这个名字。
南昌在《禹贡》中,属扬州地。
春秋时属吴国,战国属楚国。
因为南昌地处吴、楚交界,所以吴楚相争多在于此。
《左传》记载: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
到了战国时期,南昌的归属才尘埃落定。
当时这里的地名叫做豫章。
后来,到了秦国的时候,秦一统六国后,豫章归属于九江郡。
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
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
而这座灌婴城,便是南昌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早的城池。
至此,南昌始设县,成为了一个正式的行政单位。
不过,这是史书上的记载。
在出土物里,是没有发现早期南昌建城后的带有“南昌”二字的文物。
这也一直是南昌本地考古的一大憾事。
毕竟,史书上记载,南昌西汉便以立县了,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带有“南昌”二字的西汉文物,就挺可惜的。
不过听温远根的意思,这文物是出现了。
果不其然,温远根打开面前的文物箱,一个青铜豆型灯,出现在了箱内。
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灯的形制,也是使用最久、最普遍的一种灯。
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有豆型灯的使用习惯。
可以说这是一种见证了华夏历史的灯具,也是保有量最大的灯具。
从寒门贫瘠子弟,到贵族列侯王公,家里都有豆型灯,区别只是奢华与否。
而此时躺在文物保存箱里的豆型灯,就是最普通的样式,没有什么过多的装点,很朴素。
但是!
在这个灯那细细的“腰肢”上,却刻有“昌邑”二字铭文。
这倒是为墓主人的身份,再次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不过对于墓主人的身份,已经有太多证据可以指向昌邑王刘贺了。
陈翰神情中带着些询问的看向了温远根。
温远根嘿嘿一笑,伸手拿出了这盏灯,将底座朝向了陈翰。
“你看底下。”
陈翰闻声看去。
只见在灯座的底下,清晰的刻有“南昌”二字!
这是关于南昌城的最早、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啊!
“这盏豆型灯,对华夏西汉考古来说,并不算多重要,甚至可以说很普通。”
“但是对南昌本地来说,却有非常特殊的含义,可以作为南昌的传世之宝了。”
温远根有些感叹的说道:“不止这盏灯。”
“还有一件江西首次发现,全国第六把的滴漏报时铜漏壶!”
温远根又打开了旁边的另一个文物保存箱。
一个圆柱形带提把手的青铜器,正静静的躺在里面。
“这是一个刻漏?”陈翰惊讶的说道。
刻漏,是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
《说文解字》有言:“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
对于刻漏,陈翰印象深刻。
不过并不是因为学考古才知道的这个工具,而是他小时候看的一部TVB港剧《封神榜》!
在这部剧里,陈浩民演的哪吒家里,就有一个铜刻漏,每天准时滴水报时。
原理类似于沙漏,控制水滴的流速,然后根据漏壶中剩余的水位刻度,确定时间。
因为这个刻漏多次出现在剧中,所以陈翰对其印象深刻。
不过等他长大后,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才知道。
滴漏报时到汉代才有了制度。
自汉以后、历代循行。
夜漏尽,指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指夜临。要鸣钟报时。
《封神榜》背景的商末,显然是没有这么先进的报时设备的。
不过考虑到这是神话电视剧,倒是也不必深究了。
人家哪吒后来还成了莲藕人呢...
倒是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把计时用的铜漏壶,无疑是与史书的记载相互印证的!
《汉书·哀帝纪》记载“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汉代刻漏分昼漏与夜漏,共一百刻,一刻约等于14.4分钟,全部漏完就差不多是24个小时。
可见,汉代刻漏计时与日馨计时是一致的,都是一日百刻之制。
这点,史书上的记载,和面前这个西汉时期的实物,也可以互相印证!
华夏历史文献的严谨性,再次被证明!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满级考古大师》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满级考古大师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