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满级考古大师 三百四十七章 夏商周与良渚的关系

三百四十七章 夏商周与良渚的关系

目录:满级考古大师| 作者:顾屈| 类别:都市言情

    “大胆猜测。”

    “有没有一种可能。”

    “良渚文化就是传说中的有巢氏?”    陈翰喃喃道:“良渚文化年代下限约距今4300到4200年,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年代上限的推测是公元前2070。”

    “中间相差两百年。”

    “而4200年前,西北大地甘肃地区出现了齐家文化,出现了以玉琮为典型代表的玉器,和良渚地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良渚文化灭亡的原因现在也已经弄清楚了,是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发生过很大的洪水。”

    “整个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层,这个地区变得不适合人类生活,良渚古城从此就消失了。”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因为这场洪水,良渚文化的先民不得不北上迁徙,从长江下游,一直迁徙到了甘肃地区。”

    “因为一路上,不管是长江中游,还是黄河地区,在4200年前,已经是拥有非常多其他文化和部落统治了。”

    “良渚人只能一直北上,走到甘肃这个无人占领的地区,然后才在甘肃生活下来。”

    “后来又过了一两百年,来自齐家文化的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了中原。”

    “因为良渚人世世代代都很会搞水利工程,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底蕴,所以被舜看上了,让他俩治水?”    “要知道,大禹治水一直是华夏流传的传说,出生地也是众说纷谈,不仅四川人说是他们羌族,甚至连xj人都说出生在昆仑!全国不下于十个省在争大禹出生地和故居!”

    “但是大禹的陵墓倒是很统一,在浙江绍兴!”

    “史书上也曾说,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为什么当时的中原王朝“夏”,要与诸侯(部落首领)在会稽会盟呢?”

    “富贵不回家,如锦衣夜行也!”

    陈翰越说眼睛越亮,越觉得自己的猜测很有论点。    首先,夏王朝建立的年代和良渚文化消失的年代差的不多。

    而且作为江南地区的良渚文化有着比大禹更早的水利工程,如果大禹是良渚后裔,就很好解释了他能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因为良渚文化对水的研究比中原地区要精通。

    其次,大禹大会诸侯于会稽,按照以前的了解,大禹的年代统治区域和江南是没有关系的,干嘛要来会稽这个地方会盟呢?

    会盟肯定要在自己的地盘吧!但是如果原因是大禹本身就是良渚人后裔,因为在中原当了老大,回老家显摆去了,似乎一下子就合理起来了。

    最后,按照史书的说法,夏灭亡后,夏后裔建立了越国,恰恰好越国又在会稽,为什么不在别的地方呢?    《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而这些小国的位置,全在长江下游。

    为什么大禹的后裔子孙都往长江下游分封?

    《吴越春秋》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

    什么意思呢。

    就是少康怕在会稽的大禹墓,宗庙祭祀没人管,所以才封了小儿子到会稽。

    如果大禹是来自良渚文化的后裔。

    似乎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夏文化会继承了那么多良渚文化的东西了。

    第一,包括夏王朝在内的后世所有王朝的国都规制源出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有明显的功能分区,是中国三重构局国都之始,为后世所有王朝所沿袭。

    第二,包括夏王朝在内的“华夏六器”礼制源出良渚文化。

    良渚古城反山王陵墓葬、瑶山墓葬均见后世周礼的“六器”。

    而且恰恰是苍璧、黄琮、白琥、青圭、赤章、玄璜六色的六器,无论颜色还是形制均完全吻合后世的《周礼》记载。

    周人没见过距今他们年代之前近3000年前的良渚古城,他们的典籍记载以及实际祭祀的的玉六器,无论颜色还是器型都和良渚古城出土的玉六器完全一致,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华夏六器礼制是良渚发明并传承于包括周之内的后世所有王朝。

    第三,包括夏朝在内的后世华夏衣冠文化源出良渚。

    良渚贵族穿丝绸衣服,佩戴玉器。古籍称玉帛。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夏朝即以“执玉、帛”为执“六瑞”以示等级。

    《尚书序》也有“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解万国以玉、帛为贡,”属国表示臣服的记载。

    良渚贵族戴高冠,出土的良渚神人像,个个都是高冠,这种穿戴样式是华夏衣冠礼的最早源头。

    良渚还发现了最早的系扣丝绸袍服的玉带钩。

    玉带钩是华夏衣冠礼的标记性饰物,一直沿用到明和清。

    良渚文明又一特色是玉梳背。

    玉梳背用途为插在良渚贵族脑后的发髻上,为鸟的造形,延至于后世走向民间,为历代王朝华夏男女梳理发髻专用之物。

    时至今日梳子造型依然如此。

    良渚的衣冠文化被夏以后的所有王朝所继承,《淮南子·齐俗训》:“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说明华夏族人要身着袍服高冠,有别于羌人和苗人。

    而良渚文化便是能找到的,最早的袍服高冠的先民。

    湖州钱山漾还发现了最早的葛布。

    浙江余杭横山m2出土的2件玉纺轮,余杭钵衣山遗址m2出土的1件玉纺轮,江苏吴县张陵山东山m1出土的1件玉纺轮。

    余杭瑶山m11出土的1套玉纺轮和反山m23出土的1套织机部件的玉端饰。

    以及江苏吴江梅堰袁家埭遗址出土的1件腹部刻有5条蚕纹的陶壶。

    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出土的玉蚕蛾,更是良渚文化出现养蚕、大规模丝织的旁有力证据。

    可以确定,良渚文化开创的华夏衣冠文化一直传承于后世所有王朝。

    而这些夏商周都有的文化,几乎可以确定是传自良渚,或者说是被良渚所影响的。

    可是,良渚灭亡的时间,与夏开创的时间,中间有两百年的断层。

    这么说吧,在现代似乎两百年不算什么。

    但是在那个文明方兴未艾,文字尚不成熟的年代,200年已经足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情了。

    只有良渚幸存的后裔口口相传,并且有一部分遗民继续传承下去,才能够让良渚的文化没有断层。

    而这部分遗民,要影响后世的夏商周文化,唯一的可能也就是成为夏文化的高层了。

    这也是为什么陈翰会猜测,大禹是来自良渚的后裔!

    这才能解释,为什么夏之后的中原王朝,与良渚有那么多联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满级考古大师》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满级考古大师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