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四章 开挖
目录:满级考古大师| 作者:顾屈| 类别:都市言情
是的,M7号墓旁边的墓,是M1号墓,而不是M8或者M6。
这不是给工地墓坑命名的人瞎搞,而是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这种情况本就是很正常的。
这么说吧。 一片工地,对墓坑的命名原则,就是按照先后发现的顺序来命名。
但是吧,探勘墓葬这种事情,他不可能说真的能按照墓葬的排列顺序一个一个的找到。
通常情况就是东边找到一个墓,西边又找到一个墓,南边再找到一个墓,回到东边了又找到一个墓。
这就导致,给这些墓葬命名的时候,可能东边是M1,西边是M2,南边是M3,回到东边是M4。
这样M1和M4就成邻居了。 姜家山这边,也是这么个情况。
最早发现的是M1,然后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又发现了6座其他墓葬后,才在M1的隔壁又发现了一座墓,这就变M7了。
M1号墓,处于墓地南排偏东,西部紧靠M2,东邻M7,叠压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这座墓东南一小部分被一处晚期坑破坏。
墓坑内填土为红褐色土,夹少量灰白色土及灰色土块,土质较硬。 墓坑长、宽、深米,椁内填土为红色灰斑土,夹较多红色土块、灰白色土块,土质较疏松。
先期进行发掘工作的人,也就只在刮面划出了墓坑边线及椁边线,这便是浙江所工作人员做的所有前期准备了。
接下来的考古工作,就要由社科院考古所来接手负责。
发掘中,未见到明显的椁板及椁盖朽痕,只有椁四周一道“长方形”的椁身线。
整个椁长、宽米,椁板的厚度不详,不过看大小,要比刚才那个M7号墓的椁大。 也许没准这座墓的墓主人是个男性,所以才要更大点的椁。
而陈翰他们接手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从墓坑内水平向下发掘5厘米后刮面。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确定棺的大小。
是的。
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已经有后来商周时期才广泛见到的“棺椁”体系了。 良渚古国的贵族们,在下葬的时候,是一层棺,然后再套一层椁,才下葬的!
就这,能不认为良渚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吗?
良渚的丧葬文化也好,玉文化也罢,都和华夏文化十分相像!
这不得不说是一脉相承的啊!
果然,在水平下挖了五厘米后,就可见清晰的棺范围了。
庄云鹏用软尺测量了一下后,很快就得出了准确的数据。
棺长、宽米。
也就是说,棺和椁之间,有一个差不多30厘米的空隙。
“棺内填土为浅灰色土,夹杂大量灰白色土,土质疏松而细腻。”
“平面上无法划出棺侧板朽痕,但从预留的小隔梁可观察明显的棺底板及棺侧板痕迹,为细腻的灰白色土,厚约4厘米。”
“棺底为凹弧状,由此可推测葬具为独木舟式的凹弧底木棺。”
庄云鹏不断的汇报着自己的发现。
站在坑上的陈翰、孔建文等人,心里也越来越有数了。
已知情况可知,椁板的痕迹已经完全找不到了,不过万幸棺板的痕迹还在,可以得出墓主人棺的厚度在4厘米。
这也是一个很符合华夏丧葬文化的数字。
而棺底为凹弧状,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的墓葬中,是很常见的形状。
这种棺被称为“独木舟式”,也就是看起来像一个独木舟小船。
在长江流域,独木舟向来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了,最早在七千年前就使用了。
并且不约而同的,很多长江流域的部落和文化,都会在死后用“独木舟样式”的木质葬具,埋葬自己。
良渚古国作为一个在长江下游生活和统治的国度,他们的葬具文化向“独木舟式”靠拢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相反,在中原地区,一般就不会有这种独木舟式的葬具,通常都是平底四方正的棺材。
“怎么说?开挖吧!”李教授笑吟吟的说道。
一座长宽也就3米X1米多点的墓,就算整个探方是打了个5X5的探方,但是也用不着社科院考古所这十几号人一起来挖。
实际上,除了这M1号墓之外,还有M8号墓,M11号墓和M14号墓三个墓也需要社科院考古所负责。
四座墓,平均每座墓安排四个人来发掘,刚好可以将社科院考古所的一行人安排完。
大家稍微讨论了一下后,M1号墓的发掘,就落到了陈翰、庄云鹏、林雅和李教授四人手上。
之所以安排个李教授,主要还是要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来带带队。
别看陈翰和庄云鹏他们这几年挖了很多墓。
但是这种新石器晚期的墓,经验还是不够足的。
最简单的一个差别,就是以前陈翰他们挖的,都是有完整墓室,在地底里发掘的墓葬。
而这种新石器时期的墓,土坑竖穴,直接原地开挖,要将整块5X5的探方都给挖平了,是个细致活。
也就之前喇家遗址发掘的时候,陈翰他们干过这事。
一晃也几年过去了,经验也没啥增长。
“动手吧,从上往下一点一点往下清理。”
李教授吩咐了一声后,就带头跳进了坑里。
这种新石器晚期的书穴土坑墓,说起来也挺好挖的。
无非就是划定一块几米X几米的区域,然后考古工作人员就拿着毛刷和手铲,一点一点的将区域内的泥土全都给清理出来。
当然,要按着棺椁的形状,以及有可能发现的遗骸进行清理。
这是个细致活,需要耐心。
这座墓葬的随葬器物均位于棺内,在清理的过程中,就像是开盲盒一样。
扫下一片泥土后,可能就会看到一角随葬品,然后一点一点将旁边的泥土都清理掉,露出随葬品的完整样貌。
不只是随葬品,在清理这座墓的时候,最先被清理出来的除了位于棺内填土靠上部的两颗不起眼玉珠之外,就是墓主人的遗骸了。
墓主人的人骨保存情况较差。
在清理的过程中,仅能分辨出头骨、部分肋骨、两侧桡尺骨、两侧股骨、两侧胫腓骨的残迹。
通过头骨的残骸,可以辨别的出来,墓主人下葬时的方位是头朝南略偏西,头向190度。
这倒是和华夏传统坐南朝北的说法有点不同。
(本章完)
这不是给工地墓坑命名的人瞎搞,而是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这种情况本就是很正常的。
这么说吧。 一片工地,对墓坑的命名原则,就是按照先后发现的顺序来命名。
但是吧,探勘墓葬这种事情,他不可能说真的能按照墓葬的排列顺序一个一个的找到。
通常情况就是东边找到一个墓,西边又找到一个墓,南边再找到一个墓,回到东边了又找到一个墓。
这就导致,给这些墓葬命名的时候,可能东边是M1,西边是M2,南边是M3,回到东边是M4。
这样M1和M4就成邻居了。 姜家山这边,也是这么个情况。
最早发现的是M1,然后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又发现了6座其他墓葬后,才在M1的隔壁又发现了一座墓,这就变M7了。
M1号墓,处于墓地南排偏东,西部紧靠M2,东邻M7,叠压于第2层下,打破生土,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这座墓东南一小部分被一处晚期坑破坏。
墓坑内填土为红褐色土,夹少量灰白色土及灰色土块,土质较硬。 墓坑长、宽、深米,椁内填土为红色灰斑土,夹较多红色土块、灰白色土块,土质较疏松。
先期进行发掘工作的人,也就只在刮面划出了墓坑边线及椁边线,这便是浙江所工作人员做的所有前期准备了。
接下来的考古工作,就要由社科院考古所来接手负责。
发掘中,未见到明显的椁板及椁盖朽痕,只有椁四周一道“长方形”的椁身线。
整个椁长、宽米,椁板的厚度不详,不过看大小,要比刚才那个M7号墓的椁大。 也许没准这座墓的墓主人是个男性,所以才要更大点的椁。
而陈翰他们接手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从墓坑内水平向下发掘5厘米后刮面。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确定棺的大小。
是的。
在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已经有后来商周时期才广泛见到的“棺椁”体系了。 良渚古国的贵族们,在下葬的时候,是一层棺,然后再套一层椁,才下葬的!
就这,能不认为良渚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吗?
良渚的丧葬文化也好,玉文化也罢,都和华夏文化十分相像!
这不得不说是一脉相承的啊!
果然,在水平下挖了五厘米后,就可见清晰的棺范围了。
庄云鹏用软尺测量了一下后,很快就得出了准确的数据。
棺长、宽米。
也就是说,棺和椁之间,有一个差不多30厘米的空隙。
“棺内填土为浅灰色土,夹杂大量灰白色土,土质疏松而细腻。”
“平面上无法划出棺侧板朽痕,但从预留的小隔梁可观察明显的棺底板及棺侧板痕迹,为细腻的灰白色土,厚约4厘米。”
“棺底为凹弧状,由此可推测葬具为独木舟式的凹弧底木棺。”
庄云鹏不断的汇报着自己的发现。
站在坑上的陈翰、孔建文等人,心里也越来越有数了。
已知情况可知,椁板的痕迹已经完全找不到了,不过万幸棺板的痕迹还在,可以得出墓主人棺的厚度在4厘米。
这也是一个很符合华夏丧葬文化的数字。
而棺底为凹弧状,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的墓葬中,是很常见的形状。
这种棺被称为“独木舟式”,也就是看起来像一个独木舟小船。
在长江流域,独木舟向来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了,最早在七千年前就使用了。
并且不约而同的,很多长江流域的部落和文化,都会在死后用“独木舟样式”的木质葬具,埋葬自己。
良渚古国作为一个在长江下游生活和统治的国度,他们的葬具文化向“独木舟式”靠拢也是很常见的情况。
相反,在中原地区,一般就不会有这种独木舟式的葬具,通常都是平底四方正的棺材。
“怎么说?开挖吧!”李教授笑吟吟的说道。
一座长宽也就3米X1米多点的墓,就算整个探方是打了个5X5的探方,但是也用不着社科院考古所这十几号人一起来挖。
实际上,除了这M1号墓之外,还有M8号墓,M11号墓和M14号墓三个墓也需要社科院考古所负责。
四座墓,平均每座墓安排四个人来发掘,刚好可以将社科院考古所的一行人安排完。
大家稍微讨论了一下后,M1号墓的发掘,就落到了陈翰、庄云鹏、林雅和李教授四人手上。
之所以安排个李教授,主要还是要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来带带队。
别看陈翰和庄云鹏他们这几年挖了很多墓。
但是这种新石器晚期的墓,经验还是不够足的。
最简单的一个差别,就是以前陈翰他们挖的,都是有完整墓室,在地底里发掘的墓葬。
而这种新石器时期的墓,土坑竖穴,直接原地开挖,要将整块5X5的探方都给挖平了,是个细致活。
也就之前喇家遗址发掘的时候,陈翰他们干过这事。
一晃也几年过去了,经验也没啥增长。
“动手吧,从上往下一点一点往下清理。”
李教授吩咐了一声后,就带头跳进了坑里。
这种新石器晚期的书穴土坑墓,说起来也挺好挖的。
无非就是划定一块几米X几米的区域,然后考古工作人员就拿着毛刷和手铲,一点一点的将区域内的泥土全都给清理出来。
当然,要按着棺椁的形状,以及有可能发现的遗骸进行清理。
这是个细致活,需要耐心。
这座墓葬的随葬器物均位于棺内,在清理的过程中,就像是开盲盒一样。
扫下一片泥土后,可能就会看到一角随葬品,然后一点一点将旁边的泥土都清理掉,露出随葬品的完整样貌。
不只是随葬品,在清理这座墓的时候,最先被清理出来的除了位于棺内填土靠上部的两颗不起眼玉珠之外,就是墓主人的遗骸了。
墓主人的人骨保存情况较差。
在清理的过程中,仅能分辨出头骨、部分肋骨、两侧桡尺骨、两侧股骨、两侧胫腓骨的残迹。
通过头骨的残骸,可以辨别的出来,墓主人下葬时的方位是头朝南略偏西,头向190度。
这倒是和华夏传统坐南朝北的说法有点不同。
(本章完)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满级考古大师》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满级考古大师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