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就此结束
目录:大唐:我在长安开酒楼| 作者:雁门北归| 类别:历史军事
甘露殿内,气氛相当凝重。
就连那侍立在大殿外面的内侍,此刻心中都紧张不已。
上一次这般景象的时候,还是去年突厥南下的时候。
三省官员,还有六部官员全都集中在大殿当中,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担忧之色。
帝座之上的李世民沉默不言,眉头紧紧锁在一起,不知道在想什么。
就在此时,那李世民终于抬起头来,凌厉的目光扫过面前的一众大臣,开口说道:“崔博一事你们怎么看?”
询问声响起,众多大臣这时候却是沉默不言,好像没有听到这问题一样。
因为他们这时候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件事情。
崔府被‘暴民’攻陷,这件事情可大可小,陛下要问的也是如何处置这件事情。
到底是法不责众,还是一个都不放过,这件事情本就极难界定,谁这个时候先说话,都有可能被当做枪使。
见没有人说话,李世民眉头便是一皱,想要再说些什么,却看到一名内侍急匆匆走了进来。
“陛下,永寿县男到。”
话音刚落,众多大臣都齐刷刷的朝着李世民看去,眼中满是探寻之色。
哪知道李世民听到这声禀报之后,却并没有让陈晓径直入殿,而是开口说道:“将人带到偏殿去。”
说完,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都好好想想!”
一众大臣这才躬身应是,随后便看到李世民朝着那偏殿走去,心中也不免有些惊讶起来。
这永寿县男到底什么来头?
此时偏殿当中,陈晓独自一人站在殿内一动不动,好像一尊雕像一样。
听到身侧传来的脚步声之后,陈晓才躬身行了一礼,但随后便没有了动静。
等了片刻之后,那李世民的声音才再次响起。
“陈晓,你当真是好本事。”
语气之中隐隐有些怒意,但听得出来李世民还在克制。
陈晓这才躬身道:“臣不知道陛下在说什么。”
听到这话的李世民顿时身形一僵,脸上的神色也隐隐有些难看起来。
“你不知道?崔家的火现在还烧着!崔博惊惧而死,崔宇乾已经被吓成了的傻子,崔府上下除却崔博之外,死伤数十人!”
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李世民的心中也不免有些害怕。
虽然自己在沙场之上见到的四人何止这些?数万乃至十几万的尸体他都见过,但此时的李世民依旧感觉到自己心中有无尽的寒意涌现出来。
不是因为崔家死的人多,而是因为那动手的人。
从一开始自己就在看戏,丝毫没有插手的准备,但事情就偏偏发生的如此突然。
原本聚集起来的百姓,突然像是发疯了一样开始冲击崔府,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然而陈晓这时候还好像一个没事儿人一样,甚至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只是此时的陈晓真的不知道李世民说的是什么吗?
心中波澜不惊,陈晓看着李世民开口道:“原来陛下所说的是这件事情。”
见陈晓神色淡然,丝毫没有慌乱的迹象,李世民这才开口问道:“你早知道会变成这样?”
哪知道陈晓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反倒是轻声说道:“陛下,这便是臣早就提过的报纸的威力。”
“书生亦会杀人,笔锋也可为刀,言论面前,便是百年大族都如同蝼蚁一般。”
陈晓一字一句宛若一柄闪着寒光的利刃一样,让李世民心中隐隐有些发寒。
抬头看着那陈晓,李世民这才开口询问道:“如果崔博不曾杀了那奴仆,你是不是便不会这么做?”
陈晓此时听到这话,却是忍不住轻笑一声摇了摇头。
“陛下,崔博之死原因有很多,您所说的不过是其中一层而已,还有一层便是臣的父母告诉臣的。”
“面对敌人,半点仁慈都会酿成大祸,崔博试图谋害臣的性命,臣又凭什么要以德报怨?只有死才能震慑住心怀鬼胎之人。”
“还有一重原因,便是因为他视灾民为草芥,希冀借用此法来谋害臣。”
“蝗灾之下,饿殍千里,灾民无家可归就如同无根之木,臣不是圣人,做不到铁石心肠,自然是要尽自己可能来帮助需要帮助之人,此乃人之善念,况且孔子就曾有言‘人性本善’。”
“但是崔家却不同,在他们眼中博陵崔氏利益至上,除此之外什么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没有那么重要了。”
“何为忠臣?为社稷着想者可为忠臣,为自己谋划之人算不上忠臣。”
“陛下幅员辽阔,天下都在陛下手中,然而真正的根基却始终是百姓,难道陛下还看不出来吗?”
此时的李世民心中也清楚,陈晓有千种万种杀崔博的原因,而办法也很多,但他依旧用了最为爆裂的一种。
外人看来崔博是咎由自取,但他却知道,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陈晓在谋划,他要的便是崔博和博陵崔氏死。
直到现在李世民心中才清楚了,为什么陈晓当时说这报纸若是用好了威力无穷。
现在他用实际行动向自己证明了这报纸的威力。
沉默了许久之后,陈晓见李世民依旧在犹豫,便无奈的轻叹一口气说道:“陛下可是在想如何处置此事当中的百姓?”
李世民没好气的看了一眼是陈晓,开口道:“你还知道这祸事之后的影响?”
“陛下,臣以为无需处置,只需要稍加引导便可,毕竟这长安城经过此事,一些人也会收敛一点,毕竟匹夫之怒也可血溅三尺这种道理,想必不少人已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办法一并说了吧。”李世民开口道。
陈晓也不再隐瞒,开口道:“陛下可通过报纸提及此案,并且广开言路,以此来正确引导百姓。”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此法可行,眼下确实是不可用重典,否则会适得其反。”
听到这话的陈晓微微一笑,伸手将一张纸和一枚印章拿了出来。
“陛下,此乃太平书坊的印章,长安日报须以此章才能够刊印,今日臣将这国朝咽喉交还朝廷。”
长安日报对陈晓来说作用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重要了,倒不如现在将这东西交给朝廷。
而看着陈晓那手中的印章,李世民眼中便是一道精光闪过,轻笑一声摇了摇头将那印章接了过来。
“此事就此了结了吧。”
听到这话,陈晓便知道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心中不免稍稍松了一口气。
就连那侍立在大殿外面的内侍,此刻心中都紧张不已。
上一次这般景象的时候,还是去年突厥南下的时候。
三省官员,还有六部官员全都集中在大殿当中,每个人脸上都满是担忧之色。
帝座之上的李世民沉默不言,眉头紧紧锁在一起,不知道在想什么。
就在此时,那李世民终于抬起头来,凌厉的目光扫过面前的一众大臣,开口说道:“崔博一事你们怎么看?”
询问声响起,众多大臣这时候却是沉默不言,好像没有听到这问题一样。
因为他们这时候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件事情。
崔府被‘暴民’攻陷,这件事情可大可小,陛下要问的也是如何处置这件事情。
到底是法不责众,还是一个都不放过,这件事情本就极难界定,谁这个时候先说话,都有可能被当做枪使。
见没有人说话,李世民眉头便是一皱,想要再说些什么,却看到一名内侍急匆匆走了进来。
“陛下,永寿县男到。”
话音刚落,众多大臣都齐刷刷的朝着李世民看去,眼中满是探寻之色。
哪知道李世民听到这声禀报之后,却并没有让陈晓径直入殿,而是开口说道:“将人带到偏殿去。”
说完,李世民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都好好想想!”
一众大臣这才躬身应是,随后便看到李世民朝着那偏殿走去,心中也不免有些惊讶起来。
这永寿县男到底什么来头?
此时偏殿当中,陈晓独自一人站在殿内一动不动,好像一尊雕像一样。
听到身侧传来的脚步声之后,陈晓才躬身行了一礼,但随后便没有了动静。
等了片刻之后,那李世民的声音才再次响起。
“陈晓,你当真是好本事。”
语气之中隐隐有些怒意,但听得出来李世民还在克制。
陈晓这才躬身道:“臣不知道陛下在说什么。”
听到这话的李世民顿时身形一僵,脸上的神色也隐隐有些难看起来。
“你不知道?崔家的火现在还烧着!崔博惊惧而死,崔宇乾已经被吓成了的傻子,崔府上下除却崔博之外,死伤数十人!”
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李世民的心中也不免有些害怕。
虽然自己在沙场之上见到的四人何止这些?数万乃至十几万的尸体他都见过,但此时的李世民依旧感觉到自己心中有无尽的寒意涌现出来。
不是因为崔家死的人多,而是因为那动手的人。
从一开始自己就在看戏,丝毫没有插手的准备,但事情就偏偏发生的如此突然。
原本聚集起来的百姓,突然像是发疯了一样开始冲击崔府,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然而陈晓这时候还好像一个没事儿人一样,甚至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
只是此时的陈晓真的不知道李世民说的是什么吗?
心中波澜不惊,陈晓看着李世民开口道:“原来陛下所说的是这件事情。”
见陈晓神色淡然,丝毫没有慌乱的迹象,李世民这才开口问道:“你早知道会变成这样?”
哪知道陈晓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反倒是轻声说道:“陛下,这便是臣早就提过的报纸的威力。”
“书生亦会杀人,笔锋也可为刀,言论面前,便是百年大族都如同蝼蚁一般。”
陈晓一字一句宛若一柄闪着寒光的利刃一样,让李世民心中隐隐有些发寒。
抬头看着那陈晓,李世民这才开口询问道:“如果崔博不曾杀了那奴仆,你是不是便不会这么做?”
陈晓此时听到这话,却是忍不住轻笑一声摇了摇头。
“陛下,崔博之死原因有很多,您所说的不过是其中一层而已,还有一层便是臣的父母告诉臣的。”
“面对敌人,半点仁慈都会酿成大祸,崔博试图谋害臣的性命,臣又凭什么要以德报怨?只有死才能震慑住心怀鬼胎之人。”
“还有一重原因,便是因为他视灾民为草芥,希冀借用此法来谋害臣。”
“蝗灾之下,饿殍千里,灾民无家可归就如同无根之木,臣不是圣人,做不到铁石心肠,自然是要尽自己可能来帮助需要帮助之人,此乃人之善念,况且孔子就曾有言‘人性本善’。”
“但是崔家却不同,在他们眼中博陵崔氏利益至上,除此之外什么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没有那么重要了。”
“何为忠臣?为社稷着想者可为忠臣,为自己谋划之人算不上忠臣。”
“陛下幅员辽阔,天下都在陛下手中,然而真正的根基却始终是百姓,难道陛下还看不出来吗?”
此时的李世民心中也清楚,陈晓有千种万种杀崔博的原因,而办法也很多,但他依旧用了最为爆裂的一种。
外人看来崔博是咎由自取,但他却知道,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陈晓在谋划,他要的便是崔博和博陵崔氏死。
直到现在李世民心中才清楚了,为什么陈晓当时说这报纸若是用好了威力无穷。
现在他用实际行动向自己证明了这报纸的威力。
沉默了许久之后,陈晓见李世民依旧在犹豫,便无奈的轻叹一口气说道:“陛下可是在想如何处置此事当中的百姓?”
李世民没好气的看了一眼是陈晓,开口道:“你还知道这祸事之后的影响?”
“陛下,臣以为无需处置,只需要稍加引导便可,毕竟这长安城经过此事,一些人也会收敛一点,毕竟匹夫之怒也可血溅三尺这种道理,想必不少人已经知道了。”
“还有什么办法一并说了吧。”李世民开口道。
陈晓也不再隐瞒,开口道:“陛下可通过报纸提及此案,并且广开言路,以此来正确引导百姓。”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此法可行,眼下确实是不可用重典,否则会适得其反。”
听到这话的陈晓微微一笑,伸手将一张纸和一枚印章拿了出来。
“陛下,此乃太平书坊的印章,长安日报须以此章才能够刊印,今日臣将这国朝咽喉交还朝廷。”
长安日报对陈晓来说作用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重要了,倒不如现在将这东西交给朝廷。
而看着陈晓那手中的印章,李世民眼中便是一道精光闪过,轻笑一声摇了摇头将那印章接了过来。
“此事就此了结了吧。”
听到这话,陈晓便知道这件事情已经结束了,心中不免稍稍松了一口气。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我在长安开酒楼》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我在长安开酒楼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