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宴会
目录:举汉| 作者:反听| 类别:历史军事
潘濬神情振奋,低声道出十余个名字,无一不是北方名士之流,说实话这样大的阵势他也是第一次见到。
这些人今日前来宋府赴宴,并非全是冲着宋忠而来,刘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像是邯郸淳、梁鹄、王粲、赵俨、繁钦等人,或多或少都与刘景有一些关联。
除了这些北方高士外,荆州本土名士来的也不少,如与宋忠共同编撰《五经章句》的綦毋(闿)广明、被刘表誉为“雍季之论”的蒯(良)子柔、南阳名士韩(嵩)德高、沔南名士黄承彦……
望着堂中满座的宾客,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算是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杰,刘景面上难掩讶色,心道:“莫非整个襄阳的名士都来了?”
“仲达,你怎么现在才来?”貌寝而体弱的王粲大笑着走过来,对刘景说道:“仲达,我来为你介绍两位颍川才士,这位是赵俨赵伯然,这位是繁钦繁休伯。”
刘景肃容揖道:“在下刘景,久闻二君高名,今日得见,幸甚幸甚。”
两人都是杜袭的同乡兼好友,三人当年避乱至襄阳,曾“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关系之亲密由此可见一斑。
论名声,繁钦不及杜袭、赵俨二人,昔日在家乡颍川时,(定陵)杜袭、(阳翟)赵俨与(阳翟)辛毗、(许县)陈群并知名,享誉颍川,号称“辛、陈、杜、赵。”
从后世来看,繁钦的成就也确实比不上杜袭、赵俨。
赵俨年长杜袭一岁,今年二十六,身长七尺余,容貌刚毅,留着短髭,腰佩长剑,身上自有一股堂堂威仪。赵俨日后武至骠骑将军、文至三公司空,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物。
只见他开口说道:“子绪举家南迁至长沙,却与我二人多有通信,而子绪信中提到最多的人,便是足下,子绪称足下是‘荆南士之冠冕’,对足下可谓是推崇备至,在下与子绪相交多年,能得他如此欣赏的人,足下绝对是第一个。”
刘景笑着谦虚道:“大兄夸奖太过了,在下不敢当。”
繁钦年龄比赵俨稍小,体高七尺,容貌俊秀,气质清新脱俗,繁钦道:“不止子绪,王君亦赞足下是‘南州士之冠冕。’见过足下的人全都众口一词,怎能说是夸奖太过呢?”
刘景忍不住瞥了王粲一眼,一篇《感士不遇赋》就将他彻底收买了?要知道这个“南州”可不是指荆南,而是整个荆州,他这么说等于是承认刘景是荆州年青一代的领军人物。
别看王粲才刚满弱冠之年,但他在襄阳南北士人中的影响力却非常大,这个评语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整个襄阳传开。
王粲大笑道:“我来荆州数载,所见荆州才俊颇多,却没有能和仲达你相比的,南州士之冠冕,仲达实至名归。”
刘景暗暗摇了摇头,王粲这话说的太容易得罪人了。
同赵俨、繁钦略作寒暄,便望见宋忠向他招手,刘景将诸葛亮介绍给王粲认识后,才和潘濬一起去见宋忠。
“仲达,这是当朝太仆赵公。”宋忠当先为他引介身旁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此人正是当朝太仆、关中名士赵岐,他已经年近九旬,身上却毫无迟暮之气,目光炯炯有神,胡须雪白飘飘,浑身上下弥漫着一股出尘之气,令人不由见而心折。
刘景心中对赵岐充满了敬意,想想这样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半个东汉时期,岂能不让人肃而起敬?
刘景深深一拜,说道:“长沙后进刘景,拜见赵公。”
赵岐打量刘景一番,手抚胡须,对左右说道:“如今天子迁都许县,国家百废待兴,四方仍有纷扰,也不知仆还有没有机会看到社稷振兴的那天。不过仆想来,国家有像刘仲达这样的贤才,仆就算死了,又有什么可担心呢?”
听了赵岐的话,刘景内心的某一根弦被触动了,泛起层层涟漪,以前所未有的郑重口吻回道:“景虽不才,长者之望,不敢负也。”
赵岐不禁一怔,刘景非但没有谦虚,反而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振兴国家,舍我其谁?”
赵岐深深地看了刘景一眼,仿佛要把他印在心上,半晌,言道:“勉之、勉之……”
宋忠虽觉得刘景有些过于自负,却也很欣赏这种担当,要想在这个大乱之世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这种豪情壮志。
之后刘景又拜见了邯郸淳和梁鹄两位大书法家,刘景之所以能够扬名襄阳,二人可说是居功至伟。他们并没有因为刘景年轻,就以晚辈视之,完全把他当做书法同道。三人的书法造诣远超他人,他们探讨书法时,其他人只能侧立旁听,根本没有插话余地。
可惜今日乃是酒宴,言谈难以尽兴,而刘景明日就要启程前往新野迎亲,三人下次再见,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接下来刘景又被宋忠带着拜见荆州本土名士,其中最引他关注的无疑是蒯良和黄承彦二人,蒯良才能不及蒯越,亦是难得的良才。而黄承彦,则是诸葛亮未来的老丈人,两人现在十有八九还不认识。
刘景见他姿容不凡,高爽开列,颇有名士风采,心里不由生出一抹好奇,不是都说女儿长得像父亲吗?他女儿真的是“黄头黑肤”的丑女?
宋忠领着刘景转了一圈,认识了一群南北名士后,宴会正式开始,刘景是今天的主角,是以坐于宋忠下首。诸葛亮则坐到了刘景后面,今天他收获不小,携带了二十余枚名刺,一枚不剩,全部送了出去。
由于宋忠是一个性格严肃,谨守礼仪的儒者,在座者也皆为名士,因此酒宴气氛相对平和,不显喧嚣,大家边饮边聊,纵论古今,不胜酒力者也不勉强,宴会从日中一直持续到日落。
刘景早已习惯醉香坊的高度酒,如今再喝这种寡淡无味的汉酒,简直就像喝水一样,直到宴会结束也没喝醉。
这些人今日前来宋府赴宴,并非全是冲着宋忠而来,刘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像是邯郸淳、梁鹄、王粲、赵俨、繁钦等人,或多或少都与刘景有一些关联。
除了这些北方高士外,荆州本土名士来的也不少,如与宋忠共同编撰《五经章句》的綦毋(闿)广明、被刘表誉为“雍季之论”的蒯(良)子柔、南阳名士韩(嵩)德高、沔南名士黄承彦……
望着堂中满座的宾客,他们之中很多人都在史书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算是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杰,刘景面上难掩讶色,心道:“莫非整个襄阳的名士都来了?”
“仲达,你怎么现在才来?”貌寝而体弱的王粲大笑着走过来,对刘景说道:“仲达,我来为你介绍两位颍川才士,这位是赵俨赵伯然,这位是繁钦繁休伯。”
刘景肃容揖道:“在下刘景,久闻二君高名,今日得见,幸甚幸甚。”
两人都是杜袭的同乡兼好友,三人当年避乱至襄阳,曾“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关系之亲密由此可见一斑。
论名声,繁钦不及杜袭、赵俨二人,昔日在家乡颍川时,(定陵)杜袭、(阳翟)赵俨与(阳翟)辛毗、(许县)陈群并知名,享誉颍川,号称“辛、陈、杜、赵。”
从后世来看,繁钦的成就也确实比不上杜袭、赵俨。
赵俨年长杜袭一岁,今年二十六,身长七尺余,容貌刚毅,留着短髭,腰佩长剑,身上自有一股堂堂威仪。赵俨日后武至骠骑将军、文至三公司空,可谓是文武双全的人物。
只见他开口说道:“子绪举家南迁至长沙,却与我二人多有通信,而子绪信中提到最多的人,便是足下,子绪称足下是‘荆南士之冠冕’,对足下可谓是推崇备至,在下与子绪相交多年,能得他如此欣赏的人,足下绝对是第一个。”
刘景笑着谦虚道:“大兄夸奖太过了,在下不敢当。”
繁钦年龄比赵俨稍小,体高七尺,容貌俊秀,气质清新脱俗,繁钦道:“不止子绪,王君亦赞足下是‘南州士之冠冕。’见过足下的人全都众口一词,怎能说是夸奖太过呢?”
刘景忍不住瞥了王粲一眼,一篇《感士不遇赋》就将他彻底收买了?要知道这个“南州”可不是指荆南,而是整个荆州,他这么说等于是承认刘景是荆州年青一代的领军人物。
别看王粲才刚满弱冠之年,但他在襄阳南北士人中的影响力却非常大,这个评语用不了多久就会在整个襄阳传开。
王粲大笑道:“我来荆州数载,所见荆州才俊颇多,却没有能和仲达你相比的,南州士之冠冕,仲达实至名归。”
刘景暗暗摇了摇头,王粲这话说的太容易得罪人了。
同赵俨、繁钦略作寒暄,便望见宋忠向他招手,刘景将诸葛亮介绍给王粲认识后,才和潘濬一起去见宋忠。
“仲达,这是当朝太仆赵公。”宋忠当先为他引介身旁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此人正是当朝太仆、关中名士赵岐,他已经年近九旬,身上却毫无迟暮之气,目光炯炯有神,胡须雪白飘飘,浑身上下弥漫着一股出尘之气,令人不由见而心折。
刘景心中对赵岐充满了敬意,想想这样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半个东汉时期,岂能不让人肃而起敬?
刘景深深一拜,说道:“长沙后进刘景,拜见赵公。”
赵岐打量刘景一番,手抚胡须,对左右说道:“如今天子迁都许县,国家百废待兴,四方仍有纷扰,也不知仆还有没有机会看到社稷振兴的那天。不过仆想来,国家有像刘仲达这样的贤才,仆就算死了,又有什么可担心呢?”
听了赵岐的话,刘景内心的某一根弦被触动了,泛起层层涟漪,以前所未有的郑重口吻回道:“景虽不才,长者之望,不敢负也。”
赵岐不禁一怔,刘景非但没有谦虚,反而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振兴国家,舍我其谁?”
赵岐深深地看了刘景一眼,仿佛要把他印在心上,半晌,言道:“勉之、勉之……”
宋忠虽觉得刘景有些过于自负,却也很欣赏这种担当,要想在这个大乱之世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这种豪情壮志。
之后刘景又拜见了邯郸淳和梁鹄两位大书法家,刘景之所以能够扬名襄阳,二人可说是居功至伟。他们并没有因为刘景年轻,就以晚辈视之,完全把他当做书法同道。三人的书法造诣远超他人,他们探讨书法时,其他人只能侧立旁听,根本没有插话余地。
可惜今日乃是酒宴,言谈难以尽兴,而刘景明日就要启程前往新野迎亲,三人下次再见,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接下来刘景又被宋忠带着拜见荆州本土名士,其中最引他关注的无疑是蒯良和黄承彦二人,蒯良才能不及蒯越,亦是难得的良才。而黄承彦,则是诸葛亮未来的老丈人,两人现在十有八九还不认识。
刘景见他姿容不凡,高爽开列,颇有名士风采,心里不由生出一抹好奇,不是都说女儿长得像父亲吗?他女儿真的是“黄头黑肤”的丑女?
宋忠领着刘景转了一圈,认识了一群南北名士后,宴会正式开始,刘景是今天的主角,是以坐于宋忠下首。诸葛亮则坐到了刘景后面,今天他收获不小,携带了二十余枚名刺,一枚不剩,全部送了出去。
由于宋忠是一个性格严肃,谨守礼仪的儒者,在座者也皆为名士,因此酒宴气氛相对平和,不显喧嚣,大家边饮边聊,纵论古今,不胜酒力者也不勉强,宴会从日中一直持续到日落。
刘景早已习惯醉香坊的高度酒,如今再喝这种寡淡无味的汉酒,简直就像喝水一样,直到宴会结束也没喝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举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举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