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初级春秋 第二章 “大发明” 第三十一节 散乱的箭

第二章 “大发明” 第三十一节 散乱的箭

目录:初级春秋| 作者:法拉第| 类别:历史军事

    //7kankan.com//    首先,自己不可能只用一辆炮弩对付一两千人的敌军。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就算它射速高,那一个冲锋下来也不过26箭,撑死了26个敌人。后世的炮战,也没听说用一门炮的,除非是什么冷炮,或者用制导炮弹、灵巧炮弹。一辆炮弩对付一个卒的敌军,100人?散布大,已经决定它效率低下。看看周围代表箭的落点的竹竿,这26箭能碰上4、5个敌人就很不错了。就算这100个敌人站在那里等着挨打,那得射多少箭才能干掉他们?五六百箭都得落到他们的队伍周围,浪费。所以,他要让一辆炮弩发挥出作用,必须把散布降低到一定水平,比如半径10步。

    其次,用几十辆甚至上百辆炮弩对付数千人的敌军,是最有可能采用的战术,但这也必须降低散布。因为这么多炮弩不可能放在一个地方,必然得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弩车至少2步宽,5步长。100辆炮弩摆一起,怎么也得50步宽、20步长。如果想让所有的炮弩都瞄准同一个点射箭,400步以外的某个点,那得分别计算瞄准参数,至少它们的仰角都不一样。开玩笑!这得算多少啊!如果全部采用同样的瞄准参数,就像炮兵连那样,那就会因为炮弩在不同位置,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瞄准误差,进一步增加箭的散布。当然,他也可以把炮弩分成不同的组,根据自己的位置分别进行修正,但这样还是很麻烦,需要培养专门的瞄准手。炮兵在后世可是技术兵种,似乎比步兵要求高啊。还有什么射击指挥仪、炮兵指挥车的。不行,这是下策。所以用大量炮弩同时攻击敌军,箭也是落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

    最后,今天试验还是在微风的情况下,如果风大,散布、偏离肯定更厉害。炮弩使用一段时间后,某些部件松动,也会增加散布。而且91支箭,基本都不能再用,这炮弩对箭的消耗可比弓高多了。

    因此从实用角度来说,现在的散布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很不理想!用它进行远程打击,很难达到足够的威力。最重要的解决方法也只有一条——降低散布。

    --------------------------

    姜海涛把这个问题仔细地向归豹、养敖进行了说明。甭说经验丰富的养敖,就是归豹也马上明白了这其中的关键。姜海涛向他们讨教,这散布大究竟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可惜对于这种高速运动、弯曲弹道、空气阻力知识,养敖知道的并不比姜海涛多,只是凭经验告诉他,把箭的重量尽量集中到头部,可能会有效果。这也提醒了姜海涛。

    在蓼城之战,他已经知道专门曲射的重箭和直射的普通箭相比,箭头更重,箭杆偏轻,这样才能让它走完整个弯曲弹道时,更容易转动方向,减少摆动。仔细想一想,箭从炮弩飞到目标,箭杆的方向要转90多度呢,怎么可能不摆动呢?如果摆两下后幅度就减小,箭的阻力会变化不大。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但如果摆来摆去不停了,箭杆迎风的面积可就变化很大,阻力变化自然也很大,怎能不影响散布?

    按照弓射120步时散布半径9步推算,420步射程上应该为31步,现在40步并不算差。但这儿利用了机械瞄准装置,精度理应更高一些。姜海涛琢磨了半天,觉得这散布半径大概和抛物线一样,跟射程不是正比关系,而是射程增加一倍,散布增加一倍多,甚至两三倍。看来自己除了机械瞄准装置,还得想些措施提高精度。

    这时归豹从地面费力拔出一支箭,对姜海涛说:“你不用着急,总会有办法的。”甩了一下箭头带起的泥土,他接着说:“我看碰到大队敌人时,还是可以用这炮弩射他们,至少能扰乱他们的阵脚。而且你看这箭扎下去这么深,肯定能穿透任何皮甲,定死无疑。”望着归豹手中的箭,姜海涛似乎想到点什么,但抓不住。

    养敖说:“这炮弩射速快,也许射百步之外的敌人,也很有效。不知海涛你试过没有。”“啊,我们试过。把弩臂放得比较平后,箭不容易滑下,只能放在合适位置,让箭尾压在拉弦器上,等拉弦器过后自己落下。”“哦,那弓弦就不能和箭栝贴上了,可对准头有影响。”

    姜海涛听了养敖的话,突然恍然大悟:“对,这应该是一个原因。现在由于拉弓弦的爪子挡着,弓弦不是和箭栝贴着的。每次都事弓弦撞到箭杆上,精度自然差了。”养敖点点头:“不错,应该是这样。对了,十弓车弩上,你那个扣弦的牙在一开始也有这问题,现在怎么忘了。”姜海涛挠挠头:“当时我只想到怎么加快射速了。而且,那个拉弦器要在弩臂上的窄槽里滑动,比箭杆还窄,前面还真没法弄宽。”

    说完这话,姜海涛的脑海里马上也冒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在弓弦后加一个型环,爪式拉弦器不直接抓弓弦,改抓这个环。养敖听后,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只是要尽量降低型环的自重,否则会影响箭的速度。

    --------------------------

    对于养敖提出的射百步之外的敌人,姜海涛事先已经考虑过,还专门准备了一些木板。他让大家把箭都收起,回到炮弩那里。木板被分别立到100步和200步远,一人高,一片挨一片,有20步宽。这就相当于两排敌人,分别站在两种距离上。豫他们已经把弩臂放低,量角器测得的仰角为10度。根据最大射程,还有抛物线公式,姜海涛推算出200步射程大致为这个仰角。

    炮弩很快就射出了50箭,结果只有6箭扎到木板上。过去查看后,其它箭都扎在木板前后的地上,最远的相差20多步。左右散布也比最大射程时小多了,最宽不过15步。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这让姜海涛受到一点鼓舞,因为这个散布范围基本没有超过一个冲锋的卒,也就是说100个敌人冲过来时,炮弩射出的箭基本上都能落到敌军队伍里。再把仰角降低到5度,对百步外的木板试射,准确度就更高。50支箭有25支扎到木板上!这意味着如果用炮弩平射百步之外的敌人,哪怕他们只排成一行,也能有一半命中。

    姜海涛十多几天前向养敖提出的前面大橹、剑手顶住,后面炮弩射击的战术,养敖已经告诉归豹。现在看到这种试验结果,他们俩都认为这个战术很可行。归豹说只要在炮弩前也加上防盾,就可以把它推到剑手、戈手身后,猛烈地射击敌人。

    不过姜海涛原先设想的战术不止这些,因为现在只能在剑手身后摆一排炮弩,而且不能远,以免从背后误伤自己人。按照他原本的想法,这一排炮弩后还能摆第二排、第三排,甚至第十排,采用高角度仰射攻击敌人,就像迫击炮那样。可是现在散布大,这样干就很危险了。

    看到木板上断裂的一些箭杆,让姜海涛抓住了前面晃过自己脑海,当时总感觉抓不住的东西——箭杆材料。

    现在用木竹,箭的尺寸自然不小。如果用全金属箭,重量还为4两,不仅能提高穿透力,还能缩小体积,降低风、空气阻力对箭的影响,减小散布。他还同时想起,造踏张弩时已经知道箭的重量有轻微波动,比如多2铢少3铢的。这也会影响箭的初速、准头。对箭的重量进行更精确的控制,也是办法。

    全金属箭的想法一提出,养敖就表示应该不错,肯定能提高准头。但是他和归豹同时感到,这会让青铜的耗费增加三倍,有点不太划算。于是姜海涛又想起了十弓车弩用过的硬木重箭。当然,他不会采用4斤的重量,那样会让初速降低到现在的31%,最大射程只有十分之一。他只是准备用硬木代替现在的竹、木等,箭重还为4两。

    在和养敖他们,还有豫讨论后,这个想法基本上可行,但也有一点困难--硬木来源不算多,而且加工比较麻烦,特别是普通箭杆那么细的。姜海涛根据弩箭不必太长的特点,建议缩短长度,适当加粗。这自然降低了不少制造难度,但硬木的来源,还有干燥处理问题,依旧存在。

    说来说去,姜海涛觉得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全金属箭。转了半天,又回到这个老问题上。

    --------------------------

    虽然具体位置还不知道,但姜海涛已经能比较确定,老家霍邱还在这胡国范围内。他老爸就在铁矿的工厂里工作。而且听周围人说,那是一个刚刚开发的特大型铁矿。有同学的老爸是搞勘探的,曾经向他们吹嘘说,这霍邱铁矿是什么“不需浮选就能得到某某比例的高品位精矿粉”,听起来颇为唬人。从县城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中,姜海涛也能感受到什么“招商引资”,也听说过什么“探矿权拍卖”。另外他还推测,这霍邱铁矿没准就在蓼城附近的小铜矿附近,因为记忆中有什么“共生矿”之说,有铜矿的地方大概也有铁矿。

    于是姜海涛再次询问:“我们胡国有没有铜矿、铁矿?”

    归豹看了看薳书,示意他来回答。“蓼城附近原来有一个小铜矿,但二十年前就已经废弃了,所以我们现在用的铜,都是从楚国买来的。”“楚国有铜矿?”“对。从此往南一千五百多里,绕过大山,一条大水附近有一座铜矿,名为大冶。那里所出之铜,不仅精良,而且很多。楚人就是靠向周王献铜得到赏赐的。”

    姜海涛心说湖北大冶有大铜矿?好像有点印象。安徽省的南陵有铜矿,这个自己倒还知道。于是他问:“咱们的东南,是不是也有一个大铜矿?”“你说的是吴国大工山吧?”看姜海涛犹豫了一下之后点点头,薳书就接着说:“那里确实也出铜,吴国正是因此才能打造利剑,大败楚军。不过那里的矿石据说没有楚国的好。”

    楚国、吴国的铜矿看来就是后世的湖北大冶、安徽南陵,但对这两个地方问得再多也没用,难道自己率领胡人去楚、吴两国挖铁矿?于是姜海涛询问蓼城附近的小铜矿为什么废弃。薳书说出的原因很简单——矿井已经挖得很深了,下面不仅空气不流通,而且时常有渗水,因此采矿难度太大,还不如买铜合算。姜海涛听后眼睛一亮。渗水?用抽水机解决啊!通风?造鼓风机呗!

    姜海涛立刻向归豹请示,自己想找机会去矿井看看,也许能有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重新开采铜矿。听他这么说,归豹等人的眼睛都亮了起来,立刻询问他有什么办法。详细结构说起来不容易,姜海涛自己也还没想好,于是他告诉大家,自己回去后打算立刻研制几种新东西,能够吹气、提水。

    “吹气?是不是橐(to2)?”归豹问道。姜海涛在工场的炼铜炉前见过橐,就是一个球形的皮囊,一端有口,另一端派人推拉,向炉子里送气。这玩意有点像吹灰尘的皮老虎,超大号的。它也有点像打气筒。姜海涛凭直觉认为,这种间歇性的鼓风装置肯定不如后世的风箱、鼓风机好用,至少是鼓风能力不强。记得哪本课外书上还说过,宋朝人发明了一种推拉都能送风的风箱,比以前先进多了。但自己好歹一21世纪的学生,怎么能只搞这么落后的东西?

    “公子,不是橐。我想造的东西叫鼓风机,不仅能送风,而且不是一下一下的,能不断地吹风,中间没有间歇。所以这东西用到冶炼炉上,也会很有帮助。提水的工具叫抽水机,应该能把水送到……”姜海涛想起了真空、大气压、水柱,好像一个大气压相当于10米高的水柱。留了一点富裕量后,他接着说:“送到三四个人那么高的地方。这不仅可以用到矿井里排水,还能灌溉农田。”

    “哦!”这次薳书都瞪大了眼睛:“当真如此?”“嗯,我不能保证。不过应该可以吧?”姜海涛虽然有所保留,但归豹等人已经多次看到他的“奇思妙想”带来的惊喜。偶尔有点小问题,但好处可是非常明显。这一次,他们自然没理由怀疑,于是痛快地答应下来。

    不过姜海涛的眼光没停留在重新开采铜矿,继续询问哪里有铁矿。这下大家都不知道了,而且薳书说胡国恐怕没有一处铁矿,也没有一个人懂得如何寻找铁矿、炼铁,楚、晋等大国才有。姜海涛不死心,因为这附近肯定有铁矿,只不过后世的地质勘探队、科学仪器发现了,现在的古人还没发现。

    薳书的话提醒了养敖,说他曾听人说,蔡国的西方有一个叫棠的地方,5年前封给了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当时吴王攻破楚国都城,楚人就去秦国搬来救兵。夫概被秦军打败后,逃回吴国打算自立,结果被赶回去的阖闾打败。他逃亡到楚国,被封到了棠。当时养敖听说这件事的时候,还听说棠这个地方出铁,也有一些懂得炼铁之人,楚国的铁剑都是那里出的。

    这虽然是个好消息,但他们也没法去那里采铁矿啊?最后姜海涛建议派人再专门打听一下,如果确实,可以去那里聘请一些工匠过来,让他们在胡国找找铁矿。为了提高归豹他们的兴趣,姜海涛又对铁的性能大肆吹嘘了一番。什么同样的尺寸下比青铜轻,而且像青铜有软有硬那样,既可以得到比铜还软的铁丝,也能得到比青铜还坚硬的斧头。“总之,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们,这铁,绝对是能够代替青铜的好东西。又好用、又便宜。”最后这一点,姜海涛稍微吹了点牛,因为前提条件是他们这里真能找到比铜更丰富的铁矿。但也不算太离谱,因为地球上铁矿就是比铜矿多。

    养敖还有一个疑问:“可是我听说,这铁冶炼起来比青铜难多了。”姜海涛当然也知道,铁的冶炼温度和熔点都要比铜高多了。具体要多少他早忘了,只知道铜的熔点不到1000℃,铁的超过1000。但历史书上也说得很明白,春秋时期已经有铸铁,至少战国时已经普及。和现在比,应该不差几十年,这就说明现在的炉子应该能烧到那么高温度了。而且烧陶器也需要高温,似乎也要达到1000℃以上。虽然姜海涛还没仔细研究过现在的冶炼炉,但感觉温度应该差不多够了。“这我知道,铁矿要在更高温度的炉火里炼。不过我已经有些办法,来提高这炉子的温度。”归豹反应最快:“用你那个吹风的东西。”“对,公子。我现在还没全想好,但肯定有办法。”

    重开铜矿、寻找铁矿被纳入了归豹、姜海涛的发展规划。但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他们首先要解决找矿、炉温这两个问题。现在摆在眼前的具体工作还是炮弩,因为归豹想立刻开始大量制造,提高自己抵御楚军的能力。可是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几个人的反对。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初级春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初级春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