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发明” 第三十六节 时钟成了
目录:初级春秋| 作者:法拉第| 类别:历史军事
//7kankan.com// 来到屋里一看,钟摆的摆动幅度已经明显缩小,不到原来的一半了。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看看上面的分针,才转了半圈。井告诉他,几分钟前他们发现摆幅减小了,随后又发现秒针偶尔会抖一下又退回去,不能正常转动。井认为这和早先的单摆计时器一样,是因为阻力把摆锤的机械能消耗掉了,于是稍微推了一下摆锤,让秒针恢复转动。但是这问题在单摆计时器上出现,是摆了半天之后,这次可快多了!于是他赶紧出去叫姜海涛来看看。
由于几次摆动没有成功推动秒针转动,因此现在的计数结果肯定已经错了,姜海涛无法在明天正午时分得到准确的计数结果,从而精确调整摆锤下的垫片,让它完成一整天正好摆动43200下的目的。不过这个目标,本来就不是一天可以实现的,怎么也得持续稳定地数上几天,甚至几十天,这样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现在看来关键问题是:在设计过程中对时钟里的阻力、机械能消耗,严重地估计不足。像原始单摆计时器那样人工拨动摆锤、恢复机械能,显然已经远远不够,姜海涛必须设计一种可以自动去拨摆锤的机构,自动为它恢复机械能。
姜海涛围着时钟走走停停,蹲下站起,仔细观察摆锤的运动,齿轮的转动,棘齿的咬合,努力思索解决方法。看到摆动幅度小后,他就小心地推一推。虽然现在不可能很准,但有了先前那个单摆计时器的准备,现在时针转一格,也就是一“小时”,和真实的一小时差别不算很大,至少不会是一个半小时,或者45分钟。
足足想了一个“小时”,姜海涛开始有了点眉目。120斤的摆锤,摆长4.732尺,荡起的高度经过测量只有1.8厘,因此它的势能、动能之和,也就是机械能,只相当于21.6斤·寸。这些能量,看起来过大约45“分钟”就消耗了一半,因此这台时钟每天因为阻力消耗的能量大约为345.6斤·寸。这意味着他只要设法补充进去345.6斤·寸的能量,就能维持它的消耗。这个计算可能有误差,但似乎符合物理原理。
下一个问题是怎么补充?姜海涛自然想到了单摆杆上棘齿拨动秒针齿轮的方法。从它演变,可以把一个重锤绕在转轮上,比如100斤,每天下落5.184寸,也就提供了345.6斤·寸的能量。(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通过一个机构把这能量传递到钟摆上,就可以补充阻力消耗,维持时钟的运行。
--------------------------
原理有了,具体结构怎么办?姜海涛围着时钟又转了一个“小时”,终于有了一个主意。留下几个工匠监视时钟运行,他把轸老头、井、豫等人叫到外面,在地上画图计算。讨论到晚饭前,他们拿出了一个改进方案。当天晚上,姜海涛用剪刀和纸剪出模型,反复摆弄修改,完成了最后的设计。
首先是把摆杆挪到秒针的左侧,原来伸在上面拨动齿轮的那根杆改向右伸,一直到秒针的30齿轮旁。横杆的顶端制作精细,下面是一个精巧的小棘齿,向上摆动时不会推动齿轮。当摆杆的下端从右摆向最低位置时,横杆向下运动,通过棘齿拨动齿轮逆时针转动。摆杆到达最低位置后,齿轮上的后一个齿已经压住了横杆的顶端,只有当它们都旋转足够角度后才能分开。剪纸模型,就是为了找到横杆和棘齿的精确位置、尺寸,费了很多时间。
分离的角度,对于横杆来说就是3度,因此摆杆下端向左摆动的幅度必须超过3度,否则就会受到齿轮传来的压力。也就是说,如果摆动幅度不超过3度,摆杆就会受到齿轮的推动,接受齿轮传递过来的能量。这个能量,来源于第六根轴,也就是时针轴上绕的一条丝绳,下面吊着一个重物。
时针轴被重新制造,增加了一段直径5厘的轴,绕着一段丝绳和一个挂钩。只要挂上重物,它就能通过五对齿轮,向摆杆上的那根横杆顶端施加压力。姜海涛经过计算后得出,时针一天转两圈后,这个挂钩可以下落31.416厘。如果挂上110斤的重物,下落的势能就等于需要补充的能量。
当然,他不可能计算精确,这个重量有可能大,也有可能不够。为此姜海涛在钟摆左边5度的位置钉了一根铜杆,作为限位器。如果重物重了,那么通过齿轮施加到摆杆上的力就会超过需要值,让它越摆越高,最后碰到限位器。这时姜海涛可以减轻重物。如果重物不够,摆杆的机械能就会慢慢降低,最后幅度变小,直到秒针无法转动。(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这时姜海涛可以增加重物。
第二天上午,工场完成了修改后的摆杆铸造,然后经过磨床、手工仔细打磨。到中午时分,姜海涛根据时钟显示的时间,计算出摆长应该减少0.1厘,变成4.731尺,于是增加了一块薄铜片。然后大家重新安装钟摆,增加重物机构。
再次实验的结果确实很明显。在110斤重物的拉动下,单摆幅度的变化慢多了。直到4个小时后,他们才看到摆动幅度有了明显减小。于是姜海涛推算:这时已经补充进了57.6斤·寸的能量,但钟摆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势能,也就是7.2斤·寸。计算下来,重物需要从110斤增加到123.75斤。于是他增挂了13斤重物。这一下,时钟居然咔哒咔哒地持续走到了第二天,单摆幅度也没有明显的减小。
工匠们忍不住欢呼起来,时钟成功了!
--------------------------
归豹、养敖、薳申,所有的人看到这台时钟后,都惊讶得合不拢嘴。姜海涛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看自己的眼光更亮了。最让他高兴的是归苓,不仅叽叽喳喳地围着时钟转,还拉着姜海涛的胳膊问东问西。姬妃对他也更加亲热了,说他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去找他,没事也多过去玩一玩。
姜海涛心想,自己现在看来肯定已经把栾文比下去了。不过在高兴之余,他又开始琢磨下一步工作,因为这个时钟只是他建立标准计量单位的开始。他考虑是不是用现在摆长的4.731尺,当作标准的“米”。反正看起来,这长度要比胡国的一步更接近后世的国际标准制米。不过这只是他的视觉感受,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权且把这当作新的标准“米”,来推导、测量一些其它单位吧。于是他让工匠们按照这个新长度造了一根米尺,一把30厘米长的小尺,最小刻度到1毫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自然也要花时间解释给他们,但姜海涛没有细说,让他们先按要求造出来再说。
质量,可以用1立方米的纯净水为1吨来规定,可是那得提取蒸馏水,而且水温也得控制到多少度来着,0℃,还是20℃?有点麻烦,还是先放一放吧。
后面能想到的,就是重力加速度。物理课上学的是9.8牛/千克,也就是9.8米/秒方。用现在这个“米”表示,又该是多少呢?姜海涛很快就想到了测量方法:从1米高滚下一个重球,测量它的滚动速度。
他不能让重球滚很远,那样摩擦阻力足以让测量结果作废。滚短距离,测量速度又有难度,因为他可没有秒表什么的。但是看着时钟下的钟摆,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砲弩试验时用的单摆计时器被修改了一点,然后姜海涛命令工匠造两个,把它们放到时钟旁,仔细调整它们的摆长,让它们的摆动和时钟的单摆同步,而且都调整到准确的2秒,也就是每天43200下。几个木匠奉命制造一个弧形滑道,高度1.2米,尾部和地面接触并且尽量平,从上到下中间有一道弧形沟,要仔细打磨。金匠则负责铸造一个直径5寸的铜球,要求非常非常圆。
这三项工作,都把工匠们吓呆了,因为它们要花费很多时间。仅仅让时钟达到每天恰好摆动43200下,还要让单摆计时器和它同步,没十天半个月就完成不了。而且在工匠们看来,这些工作和造砲弩、纸、抛石车、抽水机什么的,似乎没有关系。归通也对姜海涛要用这么多木料、青铜,还要花费这么多时间,感到有点棘手。
归豹高兴地看着时钟,爽快地答应了姜海涛的请求,但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为他再造几个大时钟,准备放到大殿里;二是快点造抛石车,因为他已经看过姜海涛设计的图样。
姜海涛立刻告诉归豹,这个时钟还需要经过试用和改进,不能造得太快。他还提醒归豹说,把这东西摆到大殿里给归章他们看,合适吗?归豹一想确实不好,于是让他边改边造几个,暂时只给他和姬妃自用。对于抛石车,姜海涛看到造滑道、铜球,还有调整单摆计时器都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于是答应下来。
--------------------------
他首先让木匠造了一个1.5丈,也就是两人来高的木架。它前面是两根木腿竖立着,后倾10度,并且向中间靠拢。距离顶部3尺的地方,另外两根木腿斜支到地面。两根前木腿的顶部之间固定了一根横梁,往下1尺处又各开了一个轴孔,一根硬木轴穿在其中。姜海涛还给它们套上了青铜轴瓦,因为根据造弩机时的经验,木头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5,青铜之间不到0.2,可以减少摩擦浪费的能量。
硬木轴上用绳索、铜钉固定了一根拳头粗细的竹竿,前短后长,是一个典型的费力杠杆。前段长3尺,上面绑着几根绳索,被姜海涛称作“拉杆”。后段长2丈,绑了一个竹篾编的半球形筐,被姜海涛称作“抛杆”。拉绳、篾筐都能在竹竿上调整位置,因为这是一架实验型的小型抛石车,姜海涛想看看不同拉杆、抛杆长度下,抛射距离有什么变化。
发射前,抛杆呈48度向后倒着。拉动拉绳,就可以通过拉杆带动抛杆上摆,最后转一个直角,96度,碰到上面的横梁。横梁和轴的位置、尺寸都经过了仔细计算和加工。制造误差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姜海涛有量角器,准备在安装时通过往前后腿下垫木楔,进行最后的调整,把抛杆最后的角度固定到最大射角,48度。
在用竹竿造杠杆时,姜海涛突然明白自己当初算下来的结果——50个人可以把5斤石头扔出1000步,甚至400步,为什么都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当时没有考虑杠杆的重量!这玩艺是要和射弹一起转动的,因此它也要从拉绳手那里获得能量。这就像你玩自行车轮,要让它转快,显然需要更多力气拨动它,而且车轮越大、要的速度越快,费的劲就越多。这说明物体转动时,也有一种惯性。[注023601]
而且和5斤的石头比起来,这杠杆可是重很多倍,自然会浪费很多能量,最大射程也就会比上面算出的距离小很多倍。
--------------------------
[注023601]:转动惯量,已经是高中物理知识了,姜海涛并不知道,更不用说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公式。但是把一个车轮从静止变成转动,这需要用力拨动它,姜海涛还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感觉到。
由于几次摆动没有成功推动秒针转动,因此现在的计数结果肯定已经错了,姜海涛无法在明天正午时分得到准确的计数结果,从而精确调整摆锤下的垫片,让它完成一整天正好摆动43200下的目的。不过这个目标,本来就不是一天可以实现的,怎么也得持续稳定地数上几天,甚至几十天,这样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现在看来关键问题是:在设计过程中对时钟里的阻力、机械能消耗,严重地估计不足。像原始单摆计时器那样人工拨动摆锤、恢复机械能,显然已经远远不够,姜海涛必须设计一种可以自动去拨摆锤的机构,自动为它恢复机械能。
姜海涛围着时钟走走停停,蹲下站起,仔细观察摆锤的运动,齿轮的转动,棘齿的咬合,努力思索解决方法。看到摆动幅度小后,他就小心地推一推。虽然现在不可能很准,但有了先前那个单摆计时器的准备,现在时针转一格,也就是一“小时”,和真实的一小时差别不算很大,至少不会是一个半小时,或者45分钟。
足足想了一个“小时”,姜海涛开始有了点眉目。120斤的摆锤,摆长4.732尺,荡起的高度经过测量只有1.8厘,因此它的势能、动能之和,也就是机械能,只相当于21.6斤·寸。这些能量,看起来过大约45“分钟”就消耗了一半,因此这台时钟每天因为阻力消耗的能量大约为345.6斤·寸。这意味着他只要设法补充进去345.6斤·寸的能量,就能维持它的消耗。这个计算可能有误差,但似乎符合物理原理。
下一个问题是怎么补充?姜海涛自然想到了单摆杆上棘齿拨动秒针齿轮的方法。从它演变,可以把一个重锤绕在转轮上,比如100斤,每天下落5.184寸,也就提供了345.6斤·寸的能量。(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通过一个机构把这能量传递到钟摆上,就可以补充阻力消耗,维持时钟的运行。
--------------------------
原理有了,具体结构怎么办?姜海涛围着时钟又转了一个“小时”,终于有了一个主意。留下几个工匠监视时钟运行,他把轸老头、井、豫等人叫到外面,在地上画图计算。讨论到晚饭前,他们拿出了一个改进方案。当天晚上,姜海涛用剪刀和纸剪出模型,反复摆弄修改,完成了最后的设计。
首先是把摆杆挪到秒针的左侧,原来伸在上面拨动齿轮的那根杆改向右伸,一直到秒针的30齿轮旁。横杆的顶端制作精细,下面是一个精巧的小棘齿,向上摆动时不会推动齿轮。当摆杆的下端从右摆向最低位置时,横杆向下运动,通过棘齿拨动齿轮逆时针转动。摆杆到达最低位置后,齿轮上的后一个齿已经压住了横杆的顶端,只有当它们都旋转足够角度后才能分开。剪纸模型,就是为了找到横杆和棘齿的精确位置、尺寸,费了很多时间。
分离的角度,对于横杆来说就是3度,因此摆杆下端向左摆动的幅度必须超过3度,否则就会受到齿轮传来的压力。也就是说,如果摆动幅度不超过3度,摆杆就会受到齿轮的推动,接受齿轮传递过来的能量。这个能量,来源于第六根轴,也就是时针轴上绕的一条丝绳,下面吊着一个重物。
时针轴被重新制造,增加了一段直径5厘的轴,绕着一段丝绳和一个挂钩。只要挂上重物,它就能通过五对齿轮,向摆杆上的那根横杆顶端施加压力。姜海涛经过计算后得出,时针一天转两圈后,这个挂钩可以下落31.416厘。如果挂上110斤的重物,下落的势能就等于需要补充的能量。
当然,他不可能计算精确,这个重量有可能大,也有可能不够。为此姜海涛在钟摆左边5度的位置钉了一根铜杆,作为限位器。如果重物重了,那么通过齿轮施加到摆杆上的力就会超过需要值,让它越摆越高,最后碰到限位器。这时姜海涛可以减轻重物。如果重物不够,摆杆的机械能就会慢慢降低,最后幅度变小,直到秒针无法转动。(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这时姜海涛可以增加重物。
第二天上午,工场完成了修改后的摆杆铸造,然后经过磨床、手工仔细打磨。到中午时分,姜海涛根据时钟显示的时间,计算出摆长应该减少0.1厘,变成4.731尺,于是增加了一块薄铜片。然后大家重新安装钟摆,增加重物机构。
再次实验的结果确实很明显。在110斤重物的拉动下,单摆幅度的变化慢多了。直到4个小时后,他们才看到摆动幅度有了明显减小。于是姜海涛推算:这时已经补充进了57.6斤·寸的能量,但钟摆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势能,也就是7.2斤·寸。计算下来,重物需要从110斤增加到123.75斤。于是他增挂了13斤重物。这一下,时钟居然咔哒咔哒地持续走到了第二天,单摆幅度也没有明显的减小。
工匠们忍不住欢呼起来,时钟成功了!
--------------------------
归豹、养敖、薳申,所有的人看到这台时钟后,都惊讶得合不拢嘴。姜海涛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看自己的眼光更亮了。最让他高兴的是归苓,不仅叽叽喳喳地围着时钟转,还拉着姜海涛的胳膊问东问西。姬妃对他也更加亲热了,说他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去找他,没事也多过去玩一玩。
姜海涛心想,自己现在看来肯定已经把栾文比下去了。不过在高兴之余,他又开始琢磨下一步工作,因为这个时钟只是他建立标准计量单位的开始。他考虑是不是用现在摆长的4.731尺,当作标准的“米”。反正看起来,这长度要比胡国的一步更接近后世的国际标准制米。不过这只是他的视觉感受,很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权且把这当作新的标准“米”,来推导、测量一些其它单位吧。于是他让工匠们按照这个新长度造了一根米尺,一把30厘米长的小尺,最小刻度到1毫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自然也要花时间解释给他们,但姜海涛没有细说,让他们先按要求造出来再说。
质量,可以用1立方米的纯净水为1吨来规定,可是那得提取蒸馏水,而且水温也得控制到多少度来着,0℃,还是20℃?有点麻烦,还是先放一放吧。
后面能想到的,就是重力加速度。物理课上学的是9.8牛/千克,也就是9.8米/秒方。用现在这个“米”表示,又该是多少呢?姜海涛很快就想到了测量方法:从1米高滚下一个重球,测量它的滚动速度。
他不能让重球滚很远,那样摩擦阻力足以让测量结果作废。滚短距离,测量速度又有难度,因为他可没有秒表什么的。但是看着时钟下的钟摆,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砲弩试验时用的单摆计时器被修改了一点,然后姜海涛命令工匠造两个,把它们放到时钟旁,仔细调整它们的摆长,让它们的摆动和时钟的单摆同步,而且都调整到准确的2秒,也就是每天43200下。几个木匠奉命制造一个弧形滑道,高度1.2米,尾部和地面接触并且尽量平,从上到下中间有一道弧形沟,要仔细打磨。金匠则负责铸造一个直径5寸的铜球,要求非常非常圆。
这三项工作,都把工匠们吓呆了,因为它们要花费很多时间。仅仅让时钟达到每天恰好摆动43200下,还要让单摆计时器和它同步,没十天半个月就完成不了。而且在工匠们看来,这些工作和造砲弩、纸、抛石车、抽水机什么的,似乎没有关系。归通也对姜海涛要用这么多木料、青铜,还要花费这么多时间,感到有点棘手。
归豹高兴地看着时钟,爽快地答应了姜海涛的请求,但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为他再造几个大时钟,准备放到大殿里;二是快点造抛石车,因为他已经看过姜海涛设计的图样。
姜海涛立刻告诉归豹,这个时钟还需要经过试用和改进,不能造得太快。他还提醒归豹说,把这东西摆到大殿里给归章他们看,合适吗?归豹一想确实不好,于是让他边改边造几个,暂时只给他和姬妃自用。对于抛石车,姜海涛看到造滑道、铜球,还有调整单摆计时器都确实需要很长时间,于是答应下来。
--------------------------
他首先让木匠造了一个1.5丈,也就是两人来高的木架。它前面是两根木腿竖立着,后倾10度,并且向中间靠拢。距离顶部3尺的地方,另外两根木腿斜支到地面。两根前木腿的顶部之间固定了一根横梁,往下1尺处又各开了一个轴孔,一根硬木轴穿在其中。姜海涛还给它们套上了青铜轴瓦,因为根据造弩机时的经验,木头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5,青铜之间不到0.2,可以减少摩擦浪费的能量。
硬木轴上用绳索、铜钉固定了一根拳头粗细的竹竿,前短后长,是一个典型的费力杠杆。前段长3尺,上面绑着几根绳索,被姜海涛称作“拉杆”。后段长2丈,绑了一个竹篾编的半球形筐,被姜海涛称作“抛杆”。拉绳、篾筐都能在竹竿上调整位置,因为这是一架实验型的小型抛石车,姜海涛想看看不同拉杆、抛杆长度下,抛射距离有什么变化。
发射前,抛杆呈48度向后倒着。拉动拉绳,就可以通过拉杆带动抛杆上摆,最后转一个直角,96度,碰到上面的横梁。横梁和轴的位置、尺寸都经过了仔细计算和加工。制造误差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姜海涛有量角器,准备在安装时通过往前后腿下垫木楔,进行最后的调整,把抛杆最后的角度固定到最大射角,48度。
在用竹竿造杠杆时,姜海涛突然明白自己当初算下来的结果——50个人可以把5斤石头扔出1000步,甚至400步,为什么都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当时没有考虑杠杆的重量!这玩艺是要和射弹一起转动的,因此它也要从拉绳手那里获得能量。这就像你玩自行车轮,要让它转快,显然需要更多力气拨动它,而且车轮越大、要的速度越快,费的劲就越多。这说明物体转动时,也有一种惯性。[注023601]
而且和5斤的石头比起来,这杠杆可是重很多倍,自然会浪费很多能量,最大射程也就会比上面算出的距离小很多倍。
--------------------------
[注023601]:转动惯量,已经是高中物理知识了,姜海涛并不知道,更不用说不同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公式。但是把一个车轮从静止变成转动,这需要用力拨动它,姜海涛还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感觉到。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初级春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初级春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