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明朝生活面面观 正文 正文283 无心插柳柳成荫

正文 正文283 无心插柳柳成荫

目录:明朝生活面面观| 作者:一文钱员外| 类别:历史军事

    文箐一早见到李诚,瞥见其眼角带有血丝,显然是坐夜船赶过来的。她的心脏便突突地跳,拼命叫自己不要紧张,强作镇定地问道:“李大哥,可是我三舅姆家有何事?”

    李诚没想到小姐是真被自己吓了一跳,赶紧道:“舅奶奶家下一切安好,此来却是为了小姐先前交待的另一椿事儿。”一边说着,一边递过来一本书。

    文箐接过来一瞧,是某人的笔记,她不知这人到底出不出名,只是显然是个画家或收藏家,可封页破损,纸张陈旧,字迹略能认清,细瞧认出来两字“畫集”。

    一问才知,李诚是在乡下收布时,获悉某大户人家败落,如今要迁往异地,筹措钱财,将祖上的藏书开始卖掉。自打沈贞吉为了替沈博吉还债而卖了画之后,文箐一直寻思着要给沈家再寻些画来。加上自适居书楼空空如也,总该找些书本来填充。她从周同开设的学院里请了学子抄录了几十本,只是抄书这一过程甚是慢,于是某次便与褚群李诚提及:在收鸭毛鹅毛时,若遇得有人卖书,不如一并收了,在外头遇到甚么奇草异树,尽可带了回来。

    李诚见小姐翻开那书,补充道:“这家人说这书是古籍,乃是宋代原版,我也瞧不出来,只请了识字的人帮着瞧瞧,说真是原版。不过那家仍有几箱书,也不知咱们家中有无,且开价甚高,不得不来请示小姐。”

    李诚并不太识字,文箐听着他说完话,点了个头,道:“这些我也不太懂。不若我请大舅过去瞧瞧?”要是她买书的话,她还真是想要一些医书或者甚么农耕知识类的,旁的书,涉及到甚么原版不原版的孤本,收藏与否,她是一概不懂。

    只是沈贞吉那日不在,次日又是休沐日,文箐便打起了许先生的主意,想请他陪同走一趟。许先生对这些旧书很是感兴趣,立时同意了,只是一听价钱甚高,便有几分犹豫,文箐便道自己一同去。许先生要给学生停课,不得不与周腾打声招呼。可与李氏那边提起,李氏虽有些不乐意,但彭氏当时在场不好说文箐,便点了个头算是同意许先生休一两天的课。知晓文箐居然也要去,便不乐意了。

    许先生为学生说话:“我去不过是帮四小姐掌一下眼,四小姐是作主掏钱的人,她不去,这个……”

    李氏不好不给许先生面子,对文箐道:“家中这多书了,还买来作甚?”

    周腾恰好要出门,听得这事,倒是没阻拦。不过买书,只要不花他的钱就好,因为家中书多了,来借书赏画的人中自有富贵人家,这无形中给周家带来了声望。“让她去吧。”

    李氏便只好放行:“你去便去,只是莫要在外头多抛头露面,买书的钱……”

    文箐赶紧接下去道:“我用月例钱去买。”

    她生怕被人捷足先登了。哪想到,还是晚了一步,那几箱书大半竟被人前一下午买走了,只留得半箱书,残破不全,不是被虫蛀了大半,便是因霉变以至于一翻则碎成片,又或者是水渍浸润字迹模糊不清的。

    许先生在残书中挑挑拣拣,叹了声“可惜啊”,又摇了摇头。文箐失望地蹲下身来,发现这些书大抵是无望了。卖主被李诚嚷着要赔钱,只好又四下翻找,终寻出几本破旧的书来。文箐粗粗一瞧,没见得一本完好的,很是失望。倒是许先生以一种废物中寻宝的认真劲儿翻拣,瞧了一本道:“元代的……”文箐一听,看来这家人祖上真是藏书的,又认真翻翻拣拣起来。

    李诚本以为是替小姐办成了一桩好事,哪想到最后竟扑了个空。当下要找那家人算帐,说自己留了一百贯钞做定金,怎么能言而无信呢?

    奈何是在人家地头上,书也卖了,问及原先说的两卷画还在否,没想到问到了人家的痛处,原因就是分家析产两个儿子闹翻了,大打出手,争抢画卷,结果扯碎了。真正是败家啊。

    文箐听得,暗自庆幸,周腾与周同兄弟分家时,至少表面上外人瞧着那是和乐融融。

    那家人终究是理亏,退还了李诚一百贯钞,道:“那些书你尽拿去吧,我也不要钱了。”

    李诚愤怒地道:“你以为还我这一百贯便罢了?我家小姐急急带了先生从苏州赶过来,就用这几张废旧破纸打发了?”

    文箐见李诚要犯浑,赶紧劝阻。许先生小声道:“这书也不知能不能整出来了。四小姐,不若皆带了回去。”

    文箐知他在意孤本问题,可能是这书真少见,虽然残破不堪,兴许还真有点子用。

    运气不好啊。

    书没买成,文箐意兴阑珊,便打道回府,临行前因与杨婆子约好一事,且到三舅姆的铺子里去瞧瞧。

    如今这铺子不需躲避债主甚么的,再不用藏着掖着了,经商辂取名为:“泰和”,牌匾题字是沈博吉的手笔,文箐认为自己就算再练个十年,估计也难比得上两位舅舅的笔力。

    杨婆子如今风光满堂,一见文箐到,真正是喜笑颜开,她现下虽没正儿八经被聘作掌柜娘子,却也是铺子里名副其实的管事婆子,沈吴氏为了让她立威,曾许可她遣了几个偷懒的伙计,是以,这店中上上下下的伙计对她也是违命是从。她顶着管事婆子的身份,时而到大户人家后宅中走动,不比先前常吃闭羹。

    杨婆子去年卖绒衣,文箐除了送她一件绒袄外,更是另行封了一个千贯钞的红包。杨婆子也视表小姐为伯乐,知恩必报,是以,文箐与之来往倒也是有说有笑相互送帽子。此时她眉开眼笑地道:“表小姐,我还以为你下午才能赶回来,与吴员外之约乃是未时。”

    “不着急。夜船返家呢。”文箐瞧得店中轩亮,一尘不染,布匹满架,花色繁多,伙计殷勤有加,已然不是初见时那种要关门的景像,不由得连连称赞了杨婆子:“婆婆真用好本事。”

    “还得多亏表小姐赏识,东家奶奶看重,婆子这厢不敢惫懒。”

    接着,二人便提及了吴员外的生意往来一事。去冬吴员外北返不知文箐这边卖绒衣,错过了第一拨。春节过后,到得杭州,杨婆子与之提及绒衣这个新鲜物事,引起了他的兴致,买了一件绒袍在身时,立时动了心。只是因量大,杨婆子作不得主。

    二人聊的投机的间隙,杨婆子话题一拐,道:“现下东家奶奶家中也有喜事呢。”

    文箐笑道:“三舅姆家?婆婆消息灵通,我倒是不知啊。”

    杨婆子脸上堆着笑道:“东家奶奶竟还没与表小姐提?是了,这事儿自是怕表小姐不好意思。”

    她说话历来好卖关子,文箐被勾得有了兴致,便追问道:“婆婆,我又不是你店中客人,你莫说半句留半句,索性直接说与我听罢。”

    “郑家奶奶要与咱们东家结亲呢。”

    竟有这等事?这话似深水炸弹,又似充满氢气的大气球在文箐耳边爆炸开来。

    文箐去沈吴氏那处,并不曾听到有什么风声,而华嫣在苏州沈家,时与自己往来也不曾透露丁点儿。她有些惊讶地看向杨婆子,只见杨婆子满脸喜色,显然是十分赞同沈郑两家结亲的,故而才在自己面前多嘴卖弄。她摇了摇头,道:“这事可定了?他们看中的,是表姐?”

    杨婆子方要回答,却有伙计来回话:给表小姐的布匹已装好箱了,又道外间来了一个蜀地来的客人,不时打听店中各布匹价格,兴许是个大买家,请管事娘子到前头瞧瞧。

    杨婆子一听大买家,立时便来了兴致,起身到前对招呼去了。

    文箐却是有些没消化方才的这个话题,寻思着沈郑两家要结亲的话,那是郑二家的哪个人呢?自己因徐姨娘而不喜郑家,因景德镇之事而嫌弃郑二,故而并没有多打听郑家的家事,此时又替表姐着急,茫茫然,在屋子里憋得慌。想上街去透透气,她才从侧门出来到得街边,听到杨婆子那爽利的声音正在与客人说布匹。她问嘉禾道:“嘉禾,你平时去沈家,可听得表姐提及此事。”

    嘉禾摇摇头,她也是第一次听得,不过见小姐并无高兴之色,反而神色间有些不开心,便道:“杨婆婆这人嘴最会说,兴许结亲一事不过是两家开玩笑一说,还作不得准呢。小姐……”

    文箐道:“这事着实来得突然。不过表姐似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

    “周小姐?周小姐!”文箐隐约听到后头有人在叫自己,一回头,见一汉子立在泰和门口,定睛细瞧,竟是初时在归州见过面的不算熟的“熟人”。

    “林帮主,别来无恙!”文箐走近前行了个礼。

    “好,一切还算顺遂。我先时闻得夫人竟……现下,周小姐可是归家了?”

    “承蒙挂念,我与弟弟都安然归家了。不知林帮主此来,有何贵干?”文箐不想再与他扯周夫人与自己姐弟的经历,立时转移话题。

    林帮主指向店里道:“我家内弟想开个铺子,想来瞧瞧杭丝。”

    “真正是巧得很,这铺子我倒是认得,不若进去一说。”文箐想着方才伙计所说的“大买家”必是指他们了,在门口对他做了一个“请”的姿势,只是林帮主却侧身一让,反倒是让她先行。文箐也没扭捏,先进了门。“那想必已经瞧过湖绸了?”

    林帮主嘿嘿一笑,道:“周小姐真是明眼,只是湖绸价高了,内弟店小,这个……”

    文箐笑道:“林帮主定是大手笔,想来必定载了不少蜀锦东下。蜀锦才是价高,非杭丝价所能比。如此说来,杭丝湖绸淞江棉,那是任选啊。”

    杨婆子已迎上来了,道:“表小姐,可是朋友?”

    文箐点了点头,道:“先时落难在归州,幸得林帮主相助。婆婆,这笔生意若是林帮主这厢有意,不如咱们且多让些利,三舅姆那厢我去回禀。”

    她这话一出,林帮主同其妻弟却是一震。林帮主没想到周家小姐竟能做得了这个主,从这管事婆子嘴里“表小姐”与周家小姐的“三舅姆”的称呼来看,显然这是周家亲戚开的铺子,没想到周家小姐为了故旧,竟能开口相助。

    林帮主道了句:“这个,周小姐,若是让你为难,便罢了。”然后介绍了妻舅楚掌柜与文箐。

    杨婆子道:“这也是缘份。表小姐既放话,婆子这边自是照办。”

    文箐笑道:“楚掌柜莫客套,你们远来是客,我总该尽尽地主之谊。这铺子是我家娘舅的,她倒是疼爱我得紧,这回既是巧遇得两位,且让三舅姆卖我个人情,这点子小事倒不在话下。”她顿了一下,又道,“若是楚掌柜日后东下,那更是常来常往,何乐而不为?”

    杨婆子在一旁道:“正是,正是。一回生二回熟。咱们泰和布店最讲究的便是薄利多销,我这就让伙计给楚掌柜列一个最低价。”

    文箐这厢主动降价,楚掌柜那边果然带了好些蜀锦过来寻找买家:“楚某人生地不熟,有个不情之请,还得麻烦周小姐与管事娘子,不知现下哪家需得蜀锦?”

    杨婆子道这事自己作不得主,另外也需得看看货,回禀了东家奶奶才是。

    楚掌柜见这厢似有意,林帮主只让手下赶紧从门外车上卸了样品来。杨婆子见得这货,倒是赞了几声,又问了问价钱,私下赶紧吩咐伙计去问东家奶奶。听得楚掌柜的量大,立时便又寻了两家相熟的布店掌柜来商议。

    这买卖谈得倒是不费周折,几方都有意以货易货,都十分满意。

    林帮主没想到当时不过是帮周家一个小忙卖了那艘沉船,如今倒是得周家小姐相助,果真是:善有善报。又问及文箐近况如何,文箐简而言之,只道一切尚好,叔婶照顾有佳,娘舅关照周全。现下虽无铺面,可也正寻思着一项营生。

    杨婆子却一在旁夸道:“我家表小姐最是能干,现下正卖绒衣……”

    文箐不想杨婆子将这些底细说与人听,忙阻止她往下说。

    林帮主却听在耳里,问道:“绒衣?可是毛裘?”

    楚掌柜上下打量这个十来岁的小姐,见她穿着不俗,说话匆容有礼,连管事婆子对她都恭敬得很,显然是十分尊崇这位表小姐。

    文箐见林楚二人打听细节之事,讪笑道:“差不多吧。托赖家中各管事相助,小打小闹,算不得正经营生,何况,现下也遇到些事儿,也不知做得长久不长久。”

    林帮主也不过是见得周家小姐一次面,还是几年前周夫人拉着她,哪会想到文箐这几年的所作所为。“若有用得上林某的,周小姐但吩咐。”

    文箐客气地应和着,其实她这次出头,也不是便宜了林帮主他们,而是双方获利。她着伙计去了郑家铺子,买得几包香料与胭脂头油类女人用物事,又从舅姆铺子里拿了几匹布,嘱杨婆子届时送于林帮主,感谢其彼时仗义相助。

    林帮主那厢收得这份厚礼,却是过意不去,只是文箐彼时已离开了杭州,他推却不过,追问杨婆子,周家小姐倒底有甚么麻烦事儿?

    杨婆子见这林帮主虽是粗汉子,却是个真汉子真性情的,心想,兴许这人真能帮上表小姐呢?“实不相瞒,我家表小姐那营生虽是能赚得些钱,可是却是缺了鸭毛鹅毛。”

    林帮主一拍胸脯道:“这有何难。这鸭毛又不值钱,江两岸不少人家皆养得,我行船各码头都要停靠,此事便包在我身上了。”

    文箐那日杭州一行,虽没买到书,哪想到收获却不俗。吴员外真正是大手笔,一下子要了二十来件,又道秋后冬初会再一次杭州,到时或可能会再加订。

    文箐喜不自胜,买书时还叹运气不佳,哪想到一个时辰之后,却是天差地别,有道是: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如此一来,倒是有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境。没想到,意外之得并不止于这些。在收购鸭毛鹅毛上,更是斩获颇多。

    在这一年里,她要想赚更多的钱,便是多收鸭毛鹅毛。

    若是一只鸭毛全收过来,文箐可不觉得这太英明。毕竟地窖里可是堆着上百斤的粗毛;再说,一只鸭得鸭毛半斤却只有一小搓绒毛,一百只鸭毛或鹅毛则重达五十斤,收购鸭毛下乡四处奔波,如此负累很是辛苦。

    为减轻负累,那年年初,文箐决定在收购鸭毛策略上改进法子。平常价是一只鸭毛不到一文钱,而褚群收购是一文钱计。她吩咐褚群与李诚,一只鸭的绒毛一文钱,其他的粗毛一律留归鸭户。

    褚群与李诚先是不解。直到那年冬天,有人想跟风学文箐一般做绒衣时,褚群大赞:“小姐真乃神机妙算也。”

    你道是为何?

    原来想跟风做绒衣的商家,亦是四下收购鸭毛,只是哪想到,收回去的大多尽是粗毛而没有绒毛,等于白费了一番功夫。文箐在第一轮商战中,以不费一兵一卒之力便灭了人家的雄心壮志。

    褚群将此事说与文箐听,并得意洋洋地道:“且令他们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如此一来,今年我们是不怕有人抢生意了。”

    话是这么说,今年不怕,可明年呢?

    文箐知再过一年,或多或少会引发一场价格战。就算自己做领头羊,独领风骚,可是明年肯定会面临原料(既绒毛)要涨价、而产品要降价的局面。她对褚群道:“明年咱们收鸭毛时,不再是一文钱一只,改为三文钱两只。如果人手足,则有其他法子。现下说这些为时尚早,明年瞧得情形再说吧。”

    褚群发现:四小姐这些举措,就好似下棋一般,总是先人一步,将其他人便挡在了外面。

    事实上,褚群的盛赞,文箐汗颜不已。她哪能如孔明未卜先知?当然,有这样好的效果,她也不会说破,毕竟要让褚群更加信服自己。

    总之,事后在外人看来,文箐好似顺风顺水,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成功。可实际上,其花费的心力,动用的人力,也只有自适居的人才知晓。

    结果自是让文箐十分满意。意外之喜则是秋末林帮主那边托人给文箐送来了十多斤绒毛。这意味着又能做得几十件绒衣了,同样也让她产生了新的想法。

    那一年,旱情加剧,蝗灾闹得甚是厉害,较上一年灾情更重。而湖广发生严重的饥荒。文箐担心阿素,阿素托人捎来了好几斤绒毛,内中附有一信,提及了陆家。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朝生活面面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朝生活面面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