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重生之路过的青春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最是那一抹的温情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最是那一抹的温情

目录:重生之路过的青春| 作者:微醺的木桶| 类别:都市言情

    “首先我得承认,当一周多时间里收到的信在床上几乎堆起一座小山时,当时的心里是不乏排斥的。也是自己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不曾想到小说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于我而言,小说最终定稿然后寄出,基本便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了,无法决定能否被刊用,更揣测不出读者的反应。于是,我便悲剧了――在得到认可的喜悦与巨量回信任务的哀怨之间,很无奈地当了回夹心饼干。

    然后,我悲壮地对自己说:先看了再说!而当我发现快马加鞭一封不落地看完手头的信,新来的又已经有一厚叠了。所以,本来也想疯狂一回,把第一批的来信都完成回信任务的,现在只好改为挑选一些回了。毕竟我还是个学生,需要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这样才能有继续创作的保障。因为我和爸妈保证过不影响学习为前提。

    那么,借杂志一角,向无法一一回信的朋友道歉了,心有余而时间不允啊,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谅解。

    另外,还想说件事。可能大家从文字报道和电视画面中看出,路波长得实在有损社会形象,许多朋友寄来不少滋补品,有补肌肉的牛肉干,补脑的山核桃,补血的枸杞,补温度的围巾等等。说实话,我长这么大收到的礼物加起来还没有这一次收到的零头多。于是,我再一次地悲剧了――既为收到贴心的礼物感觉温暖,又担心会否有小朋友是从父母那不告而取的钱,礼物诚可贵,心意价更高。真的,我是很高兴收到大家的礼物,甚至为此感动落泪!但还是请大家适当吧,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有钱一族,还是依靠父母的啃老一族,毕竟谁挣钱都不容易,以后尽量不要寄礼物了,即便不心疼钱,咱也要为辛苦的邮递员减轻点工作压力不是。路波在此拜谢大家了!

    有朋友以‘少年作家’称呼我,把我给惊竦的,汗毛是根根立起啊。坦白说,成为一名‘优秀作家’是我的终极目标,可能有些遥远,但我会努力往既定的方向前进。但就现在而言,我不过一个文学爱好者、学习者,需要更多的社会磨砺以及文笔的锤炼。天道终酬勤,对此,我从不怀疑。也许原本单是我自身的努力还嫌不足,但拥有了众多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便是帮助我往前推了有力的一把,相信那惯性会让我前进的脚步更有力、步子也会迈得更稳更大些。

    会有那么一天,让我可以享受到沐浴在心中神圣殿堂光辉的那一刻,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我始终相信,你们信吗?

    给生活的答案,是远方的光。不管曾有过怎样的伤悲和失落,我们终归要跨过,只要行囊还在背上,脚步绝不停下。这是我给自己也是每位朋友的祈愿。

    当天空收尽最后一片霞光遁入沉沉黑暗,点亮心中的灯盏,为彼此照亮方寸,共同迎接明媚曙光!

    在新的一年,与所有人共勉!

    你们的朋友:路波”

    发表在九一年第一期江苏《少年文艺》上的这封题为《给读者朋友的信》,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在感受到这个少年的诚挚谢意的同时,更体会到一种对生活、对未来的强大信心,略带俏皮的话语,带来的却是那般美好的祝愿与希望。

    可以说,这封有如朋友间问候聊天的信,让原本便对路波喜爱的读者更是把“路波”这个名字牢牢记在了心里。远方充满希望的光,并非真的难以见到,只是有时候,需要一位真心的朋友帮你扶正一个方向,或者给你睁开双眼的勇气。

    这个一月,是属于一个名字叫“路波”的14岁少年作者的。

    当江苏《少年文艺》如约刊出众人翘首以待的《一只名叫鲁奇的狗》,路波在90年底引发的热潮还没完全退去,便再次以更强势的姿态席卷而来!偌大的中国从来不缺天才,但从来没有谁能像路波那样,引来那么多的关注,甚至社会学家的重视。上海《少年文艺》重点推出的一篇校园题材的名家新作,没有让常涛心中的侥幸成为现实,华丽丽地沦为了陪衬。

    著名社会评论家从献民在《东方人物周刊》的专栏中写道:“去年听到路波名字的时候,我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能写出什么好的作品,于是连一点翻看的兴趣也欠奉。可是跨入新的一年,当同样在读中学的儿子吃饭时说起学校的事情,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竟然把‘路波’这名字说了不下十遍的时候,我不得不正视起起来,猜测是否自己错过了什么。

    当我把儿子收集的多篇小说认真读完,才明白自己是真的错了,错在放大了年龄,错在放过了纯真。感谢儿子的提醒,让我不曾再错过那些美好的篇章。

    也许在一些小说家眼中,路波的小说技法并不如何高超,小说主题也只在家庭与学校间打转。是的,我想路波也会承认这样的说法,他自己也说了,‘需要更多的社会磨砺以及文笔的锤炼’,我不认为那只是他的谦逊,而是正视了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足。即便是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做到,但这个在各种光环褒奖包围之中的少年却还能保持如此的清醒,令我相当佩服。

    而我更想说的是,连续阅读五个多小时的小说,于我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我都记不清上次这么投入地阅读是多遥远的记忆了,仔细想想,近的应该有《平凡的世界》,远的则有《人生》,是的,都是路遥的作品。

    我知道这么把两人放在一起并不合适,但就阅读时的精神享受以及阅读后的思考而言,至少于我个人是相同的。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孙少平等人物形象给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给了社会底层特别是正处于奋斗中的青年,以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但谁说路波的作品人物就没有呢?刘成父子、方明一家、杭爷爷、宇琪和那只叫鲁奇的狗,真的就没有社会意义了吗?恰恰相反,有,而且是很有社会意义。

    一个家庭、一个老人、一个孩子甚至一只狗,这些组成我们社会的最基本部分,究竟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在我们都在高喊开创社会经济发展辉煌明天的光芒之下,家庭是否幸福、老人是否寂寞、孩子是否孤独、狗是否在思念,把这些归到社会意义的范畴真的让人觉得可笑吗?

    在琴弦跳跃的希望、在狱中仰望的月亮、在一只狗的陪伴下离开人世、在一只狗的陪伴下找到快乐、在老主人的房前守候墓下相随,把这些看到眼里读进心里的人们,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都是有意义的。

    《一只名叫鲁奇的狗》是今晚读的最后一篇,除了开篇有点落寞,我一直是在温馨的包围之中,一直持续到读完,然后流出带有体温的眼泪。是的,就是那一抹温情,逼出了我走进1991年的第一次落泪。读完路波的小说,认识到胸中真情依旧在,只盼寸心访。

    我想,即便再过去十年,我还是会记得这个晚上,读了五篇小说,作者是个13岁的孩子,名字叫路波。”

    六十多岁的著名教育学家、学者林思诚,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说:“其实读路波的小说,你完全不需要在意他的年龄,谁说少年的思考就一定没有深度呢?实事求是地讲,我很喜欢他的小说,尤其是最近那篇关于狗的,我倒是觉得,看似通篇都在讲狗的灵性狗的忠诚,其实内在的表达还是人。小说中的老人并非没有子女,小孩也不是没有同伴,但为什么一个孤独一个寂寞?我也是个老人,子女也都在外地,所以读小说的时候真的一直有种就在讲述我自己的感觉,所谓感同身受,不外如是吧。”

    ……

    与李明生的预料稍有不同,小说《一只名叫鲁奇的狗》不仅大受学生读者的喜爱,更是在成年人中掀起了一股阅读风潮。如果谁在车上发现一个中年人捧着本《少年文艺》入迷地看着,别奇怪,他并非有装雏的癖好,读者是不分年龄界限的。再说,等看到的多后,眼睛自然就习惯了。

    这一堂的作文讲评课,郭辰玉说着说着便讲到了最让她得意的学生路波,她站在讲台前,说起自己的阅读感受。

    “和不少同学一样,路波发表的几篇作品我都看了,对,结果也一样,很喜欢。而且我发现,不管描写的是喜悦还是让人难过的事情,路波都是以一种很平静甚至平和的语气来叙述,并不带有多少作者的个人情绪,但偏偏读者就能感受到这份隐藏的情绪。我后来想了想,认为原因在于,路波在撰写的过程中,本就已经营造了一个自定的情感氛围,然后一切的过程都在其中酝酿和发生。

    当然,要求大家能做到和路波一样的程度,我还没那么残忍,何况自己都没法做到呢。但是我想,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妨尝试一下,根据作文的主题先确定下来一个感情基调,也许在文字上体现不出来,但在情感的传递上能给人以完整的表达。

    还有一点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学习到的,是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多观察,勤思考。读路波的小说,其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描写,但是人物照样鲜活生动,为什么?正是因为他懂得在生活细节方面的经营很好烘托的成果。比如小狗鲁奇在杭爷爷和宇琪脚边睡觉那一段,用脚蹭蹭鲁奇的肚子,它就会主动翻过深来,四肢向上仰躺着,感觉十分舒服的样子。那段描写是不是让我们觉得非常熟悉?对,差不多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过那样的景象,那么,有没有记住并在需要的时候表达出来呢?

    大家不要以为,路波现在取得的成绩有如何轻易,没有平时厚实的积累,哪里能写出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等下发给大家的这篇《如何写一篇高分作文》可以说是路波同学的创作经验谈的很小一部分,拿到后一定要认真多读几遍。

    说那么多,归纳起来很简单,成为一名作家不容易,但只是想提高作文水平,让老师打出优秀的成绩,我想那并不是很难的事吧!只要每天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观察多一点体会,到考试的时候,你会觉得,作文拿个高分,太简单了,对不对?”

    “对!”

    “郭老师,我家不给养狗,我妈嫌它脏,说会带来跳蚤,还有,还有狗会随地大小便……”

    同学们刚被老师说得心潮澎湃呢,却听一个女生娇怯地这么一说,呆了一小会后笑声喷薄而出!

    太可爱了,居然以为郭老师让大家都回去养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路过的青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路过的青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