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重生之路过的青春 正文 第122章 前思后量筑基忙

正文 第122章 前思后量筑基忙

目录:重生之路过的青春| 作者:微醺的木桶| 类别:都市言情

    路波不惮于把事情想得如何糟糕。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他的想象空间至多涵盖几个相近的侧面,只有真正面临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四面楚歌,什么叫举步唯艰。

    在中国,拍一部个人风格强烈和注重生活生命体验的电影,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许也不仅仅国内,在哪其实都无差,不过程度有所轻重罢了。

    可能也是因了对太多事情的认知,才让路波一直不愿如何尽大的心力去做什么。一旦在某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总会有恶心人的嘈杂被吸引而来,也不必去分辨究竟是想沾一点光还是分一点利,有些嘴脸总具有不以污烂为耻的强大天赋。如果有可能,路波更希望能不被人注意地做事,可以投入多的精力,至臻至善。

    摇头又晃脑的,路波也不怕把脑袋给转晕乎了――想把不爽给扔远远的,也让自己停止那些恼人的思绪,丢下思考的沉重,让日子重新轻松起来。路波送给自己一个比较无趣的解释:世界本就黑白杂陈,只要多看多想那闪亮的白就好。似乎只须眼中还有光亮,就可证明一切都是光明。

    回到梦想本身。做一名导演,于此时而言并不急迫,就像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一开始的基础身段才是重点,或者武林高手最初时经年的基本技法的锤炼。如果说将来的张艺谋、陈凯歌之所以能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大导演,其最大的成功,便是曾经以他们的镜头,讲述了一些不错的故事。《活着》、《千里走单骑》和《黄土地》、《霸王别姬》,刨开其中导演附加上去的一些个人特色,真正能让他们为电影铭记的还是故事本身。

    两位在国内电影界绝对数一数二的大导演,后来经历舆论批评的诸多梦魇,最大诟病所在正是故事部分的缺失。哪怕制作成本以亿元计,哪怕镜头语言运用技能更趋娴熟,哪怕表演阵容强大众星云集,更哪怕场面之宏大外加特技点缀,本就只份属于锦上添花,但少了一个生动扎实、经得起推敲的故事,那些花就成了不合时宜的纸花,特别突兀刺眼,更受不得半点风吹雨打。

    若不提导演的眼光和执导水平,剧本,或者说编剧,就成了众矢之的。这样说并非为了拔高剧本到统治的地位。对任何一部电影来说,从导演、演员、摄影、音乐一直到场记、灯光、道具等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像和弦的各个声部,只有在导演的指挥下协调辅助,才有可能达成完美。

    只是同样一个看待角度而已。如果稍作偏离一点原视点的方向,就不难发现另一个事实,不可或缺的每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的螺丝钉,自有相应的重要程度来对应。不说别的,单是不一样的薪酬待遇,不就是个例证吗?

    基本类同于人们一贯推崇的“螺丝钉”思想,这当然没啥错。但还是不必以一面的执著而质疑另一面的真实。

    比如说张艺谋,任谁都无法否认一个好剧本对他堪称巨大的影响。1987年《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最佳故事片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在国际A级电影节上首次拿到的最高奖;接下来的《菊豆》差了些,只拿到几个小电影节的奖项;《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然后第二年以《秋菊打官司》擒获金狮;1994年再以《活着》让葛优登顶戛纳影帝宝座――短短几年时间里,如此出手不凡缔造的彪悍成绩单,恐怕在世界电影史上都不多见。

    那么再来看看这一串名字: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余华的小说《活着》,这些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相当重要的文学作品(也许《万家诉讼》本身谈不上特别优秀,但在这个年代就法制意识层面而言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改变成为电影作品之后,叙事媒介由文字语言换成了视听语言,但原作的思想向度和深度,还是对电影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张艺谋得奖履历的最有力支撑。

    虽然张导惯于以他的理解对小说内容改变改造得很彻底――向着一个偏于平面化的方向改造,以一个投资者的准备判断力,利用并跳脱了小说的塑造和约束,使电影贴上了只此一家的张艺谋标签。但是当他面对一部本身也特别强大的原著小说时,他的改造就不再能像原来一样有力――正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保全了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但《活着》的禁映,对张导是个意外的打击:有所坚持就意味着有所舍弃――直面历史意味着现实困境。张导有意识地避开了这个困境,他的眼光不再聚焦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然国际上有很多大导演都并非完全走改编小说的路子,而且走得还很稳当,但张导显然还没能到那样一个层次,他欠缺国际大导演所应具备的感受力、思想力、想像力,能依靠的只是他在表达力上的才华。所以从《活着》的转折之后,他的电影创作走的是一条下坡路,无论是乏人问津的现代都市作品,还是美仑美焕的个人江湖烟雨。

    路波之所以把张导演郑而重之地提取出来进行一番思考,倒也不是为批评或抨击,对艺术或纯商业的坚持,都只是个人的独立选择,路波觉得其中无法以正确或错误来简单分界。让路波在意的,是张导起步初期便能气贯长虹的关键性因素,文学作品的存在和影响。

    说到作为导演的四大能力,路波自我的认识,也许存在一定主观臆断,但还是尽量与客观保持一致:感受力、思想力、想像力三者现在还谈不上,只能以将来的作品为评判,但是从目前的文学写作角度来看,应该还不算如何低下;但是在表达力方面,已经蔚然大师存在的张导绝对能让路波心生敬仰!摄影出身的张导对电影画面有种非凡的掌控能力,这是路波认为自己应该在今后尤其需要重点加强的。

    把自己和张导作比,自是一种无限的高看了――但在私底下一个人自己琢磨的时候,完全不必心怀忐忑,就算拿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当参照对象也没问题,只要不让谁知晓就是安全的。

    路波看到了自己将来可能的众多不足,但也发现了几乎自重生伊始就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当他决心学习张导,凭籍文学的力量踏足影坛的时候,路波心中不由一阵窃喜。他当初发表在《少年文艺》的小说《和你在一起》本就是根据另一位大导演陈凯歌的同名电影,而且在故事内容的逻辑和合理叙述方面,更是有广大网友分析评论之后总结而来的一些改动,不说以后会否由他自己进行导演拍摄,单是将之重新改编成电影剧本,对路波来说并非难事,而且更有可期的优秀品质,哪怕是心感愧疚之下仍拿去给陈导,想来也能打出点优秀电影编剧的名头来!

    还有他的《翅膀应该飞翔》、《戏如人生》、《周渔的火车》,甚至《一条叫鲁奇的狗》,都具有很好的改编价值――不仅是具有画面感的文字为改编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而且在故事内容方面也具备了不错的挖掘潜力,有生活,有故事,有内容。要知道,并非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进行改编,尤其是在一个人笔力及改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扎根于文字的土壤,而一旦被搬到荧幕,就会显得水土不服。也许导演自感非常用心,但观众不买帐却又如何?特别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些大作,很可能成也败也都只在一线之间。

    有了诸多小说垫在脚下,路波倒也更多出一分信心来――也许将来比别人多出的一点高度便出于此了。

    路波把这些年写下的小说细细捋了一遍,顿时发现手头竟然有着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兼且不必为购买版权费啥力气,反正都是自己的,连作者的意见都不必有啥好顾忌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怎一个爽字了得!

    当然,摆在他面前的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电影剧本的写作。那是路波从来没涉及的领域,虽说同为文字文学创作的范畴,但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因为创作目的的不同而显得特别巨大。

    值得庆幸的是,路波早前买到的一些旧书中就有非常优秀的电影剧本。费里尼的《道路》、梁赞诺夫的《两个人的车站》,还有《一夜风流》、《魂断蓝桥》等剧本,有的是路波可以学习和揣摩的。何况那些电影都太经典了,路波完全可以一边看着剧本,一边回忆电影画面,两相结合地生动教学,再学不会的话,那也太对不起自个作为特殊存在的质量了!

    还有曾经拜读的那些电影理论书籍,在路波的努力之下,终于从记忆河流中浮现出身影来,有的专业有的业余,但足够路波此刻拿来学习和参考,甚至周黎明、孙昌健等人的影评也不错啊,当作理论的有益补充,一定能让路波将来的电影梦想更具迷人风采。

    就从《和你在一起》开始,相对而言算是最简单。狂热梦想之下,路波未失理智的清醒与清晰。别忘了他两世相加如今应知天命的年龄――纵不能实现完全的心智叠加,也绝不比苍茫前世有差!

    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从未触碰过电影的业外人士,路波此刻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强大自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路过的青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路过的青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