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充满希望的人生(上)
目录:最大与最小| 作者:黑色的眼睛| 类别:历史军事
最近有位朋友摘录了趣学城上的一篇“老崔哥”的趣章。这篇趣章简略地描述了到美国的中国人的人生百态。有很多真实无奈的内容,让人想到那句著名的歌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样的趣章很容易抓住人的心,让我们对人生产生一番情不自禁的感叹。 最近去缅因州的阿卡迪亚公园游玩,无意中在公园的另一侧发现了一段为游人们设计好的“Tail”(为游览和运动爱好者特地开辟的登山之路)。也就顺便地登了一趟山路。登山有一种特别的意境,这种意境很像我们的人生。起初时充满了好奇和兴致(就像我们的童年)。到了一定路程,发现山路上重复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渐渐显得平淡无味了。疲劳也渐渐地袭上了我们的身体。在攀登的每一步,都能感觉到双脚沉甸甸的。那时的心境,与“老崔哥”看美国的人生而发的感慨有非常强烈的雷同之处。这也好像我们的中年。[] 只有当真正登上顶峰的时候,那种意外的惊喜才会来到——当你觉得天地在你面前变得如此的开阔,当你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精致与美妙的时候,你才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白浪费。 所以你当放下老崔哥的趣章。尽管你认定那趣章是非常真实的,但那趣章却不真实。因为你眼前的真实并不是真正的真实。就好像在登山的途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真正的真实,必须要有引路人告诉你,必须要由已经领略过那登上顶峰,享受过那样的自由的人告诉你。真正的真实不只是看到眼前的困境和无奈的真实,真正的真实更是永远充满希望的真实。 然而我将要为大家描述的人生,却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人生充满了希望——连死亡也不能夺走的磅礴的希望。 这种人生也同样带有很多艰辛,甚至很多痛苦。尽管我们内心有某种企望,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向我们承诺人生都必然一帆风顺,可以抛弃一切疲劳和艰辛。如果你自认为曾经得到过一帆风顺的承诺,你当警惕。那样的承诺要么是一个谎言,要么就是你心中的幻觉。我们总希望对他人的承诺作自己理所当然的理解。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有一对夫妇在结婚时,曾经海誓山盟,承诺相互守望。那时他们的承诺似乎也是发自内心的。但当巨大的打击来到生活中时,他们还是分手了。当他们回顾他们往日的美好时刻,回顾他们的海誓山盟时,他们才突然意识到他们曾经承诺的,不应当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的相互守望,而应当是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中,都要相互守望。 在美国911灾难中,有一位基督徒被埋在了废墟下。他被卡在了一个不能动弹的位置,也受了伤,随时都能感觉到肢体传来的阵痛。但他没有放弃,他反而为身体感受的痛苦感谢神。“痛苦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得救的希望!” 我下面写的内容可能会刺痛你,我也无意掩饰我的动机。有一位基督教神学教授说过:“《圣经》是一剂良药,而且是一剂没有包以糖衣(not-suga -coated)的良药”。中国的古话则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我自己的话则是“拯救灵魂时,能够打麻醉药吗?”。如果你觉得我的趣章说了一些让你感到刺痛的话,我真心希望你如此理解。 (一)永远可以做得更好 来美国的人,大多都成为了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感觉往往很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更重要的是,中产阶级往往很自然地在道德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他们似乎没有富人的罪,因为有人说过,金钱带有它的原罪。其实这种说法有偏颇,金钱本身应该是中性的,当金钱用于正当的事工时,更是有益的和洁净的。我们当相信有很多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富人,他们一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 中产阶级也没有穷人的罪。有人说:“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中,贫穷的人一定有问题”。中产阶级往往会认定贫穷的人都是“好吃懒做”的人。在美国社会,对社会救济有很多争论。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就不赞成“过度”地救济穷人,因为他们认定那些人“不配得”获得救济,是社会的“脓疮”,浪费纳税人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也有很多实用主义者认为救济穷人只是为了社会稳定而已,穷人既不能杀掉,就让他们吃饱了,免得饿急了闹事。当然,这些想法都有偏颇。这个社会绝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健康,很多的穷人,他们是整个社会的罪的牺牲品。他们往往在**上承受着我们难以想像的劳苦,更在精神上承担着我们难以想像的压力和重负。(相信神的人,更相信穷人是神特别怜悯的对象。正因为这种怜悯是来自神的,非常自然而真切,就帮助我们避免了一种常见的窘境。出于人的“自以为义”的骄傲的施舍,往往会给被施舍的对象带来更重的精神负担。) 中产阶级既然占据着一定的道德至高点,也就很容易成为一群比较难以接受上帝的人。即使部分接受了(参加教会活动,受洗,被称为基督徒),也难以完全地接受(完全地谦卑下来,将生命交给上帝掌管)。 中产阶级的道理似乎很简单:“如果我们这样的人都不能上天堂,那么还有什么样的人能上天堂呢?”。我自己就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这个世界要么没有上帝。若上帝存在的话,我就理所当然地该上天堂”。 我记得在工作中,曾经有一段时间干得有些成效,自己也很满意。在同事面前,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然而我的经理(印度人)却将我叫去了。他说:“我相信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你永远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是一种神圣的赋予,我们则一定要探寻这种赋予的目的与意义,也一定要尽心竭力地追求更美好的生命。现代社会讲究人权,中国也在出现更多的关于人权的呼声。我们既然相信人的权利是神圣的,我们就也当相信与这神圣的权利相对应的,更应该是神圣的义务。我们安于现状的心理必须被打破,我们也必须重新探索,重新呼吸,重新寻求阳光的来源,走不断更新生命的路。 然而挡在我们前面的,却有一个现代社会学中的“彼得原则”。这个“彼得原则”的大致意思是,在任何一个封闭的、近亲繁殖的社会,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更好的地位。这种追求的结果,是人人都一直晋升,直到晋升到一个不能胜任的位置而止。于是整个社会就成了一个“人人都不称职”的充满张力(St essful)的社会。老崔哥看到的,正是这样的人生现象。这种人生现象,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从更新生命,到不能胜任,这难道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必然结局吗? 有另外一种生命,是基督耶稣带给我们的新生命。这样的生命既能不断更新,也是永无止境。且原谅我因为篇幅的限制,不为这样的生命做一个详尽的展开诠释。我们当相信这样一个道理,这样的生命是一种为爱而付出甚至牺牲的生命,这样的生命是一个与神的无限连接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能使你变成一个非常美好的人。当我们相信“施比受更有福”的时候,很多人还能从中直接找到一种久违的幸福感。奇怪的是,对这样的美好却缺乏过多的追求者,更没有恶性竞争者。你永远也不需要担心恶性竞争将你自己逼入一种不堪重负的境界。当然,有一些基督徒,因为内心里看到他人的失落,而有很大的负担。这种负担出于一种无私的爱,更是美好的和甜蜜的。神更教会了基督徒如何将这样的负担做合适的交托。 神承诺过背负祂的轭的人是轻松的。因为内心出自光明和爱,因为有神赐予的无限的希望,哪怕背负十字架也是甜蜜欢欣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坚定的信心,背负常人难以想像和忍受的痛苦,去追求公义和爱。不管他们是不是基督徒,我们都将相信他们心中有神的赐予。只是他们若是基督徒,他们的内心可能会更快乐一些,更充满希望,更少一分悲愤和绝望。也更少一分自以为义的骄傲。 对我自己来说,信教以后经历的麻烦和困境绝对没有减少,有时甚至更多了。我也没有完全地摆脱压力、失望、愤怒和痛苦等突然袭来的负面情绪,有时候也抑制不住地要生气发火。但每次认真总结的时候,我都明白若没有神在我的心中,我在面对这些麻烦和困境的时候,处理得一定更糟糕,心境一定会更失落、愤怒和痛苦。 换句话说,神的做工,在我身上体现出来,就是让我在面临各种困境时,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得更好,更少负面情绪。神的做工提醒我不断警醒,寻求生命的更新。也请读者朋友和上帝原谅我的不足,我不是做得十全十美了。我只是在尽力做得更好,并请求神给我一种长跑运动员那样的智慧,在人生途中有一种良好的平衡。 (二)关于无限责任 有些人会认为如何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儒家的看法开明一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一种好的突破,将教育的责任层面扩展到了社会(在当时是老师)。当然,我们不能过于死板地理解这一教训。儒教的本意是要扩展教育的责任层面。但人性是有罪的,这种罪性,在创世纪的第三章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怕“问责”,要“推卸责任”。死板地理解这一教训,会导致父母过于依赖老师,同时将教育的失误推卸给老师。另外,老师的教育失误,懒惰并不是主要原因。现代人应当相信,老师的思维方式、态度和方法,往往是教育失误的更重要的原因。 在美国,有很多父母仅仅凭自己非常粗略的判断,就让孩子失去了去教会的机会。 我也见到一些慕道友,夫妻双双来教会。当其中某一方因为难言的原因,对教会生活产生拒绝心态时,另外一方就“配偶唱,配偶和”,拒绝来教会了。 基督徒相信孩子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礼物,父母通过抚养和管教孩子做上帝喜悦的事工。很多不信教的朋友很难理解这样一点。 我要做的,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做的体制改革,本质上是一种让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不断放弃“无限责任”的改革。现代社会,我们都相信一个人的有限、一个机构的有限。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的各种机构,都叫做“有限责任”机构。 搞“无限责任制”带来的灾害,经历过“灾荒年代”和“特殊时期”的中国人再清楚不过了。国际社会对此也非常警惕。希特勒式的“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为人类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灾难,值得我们永远反思。 对于个人来说呢?有一位母亲,非常疼爱她的儿子,以至于这种疼爱变成了溺爱。终于有一天,这位母亲的儿子被送上了断头台。在临行前,不堪面临死亡的痛苦和恐惧的儿子要求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母亲感动得含泪抱住她的儿子——多么伟大的爱啊,哪怕死了他也是我的儿子! 但那位儿子却在一阵歇斯底里的哭泣后,突然咬断了母亲的**。“我恨你,你毁了我一生!”。 这位不幸的母亲弄错了一个角色。在她的眼中,儿子永远是她的一部分,她对自己的儿子有无限的责任。但面临最终审判时,儿子的话却分明地在诉说完全不同的内涵。“你毁了我一生!”,儿子内心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在母亲的溺爱中畸形地发展了,一直发展到走向必然的灭亡。(注解,我说这个例子,绝非否定母爱。我认为母爱是神赐予人类的爱中最大的爱之一。然而母爱必要归于神的爱才能得完全。神的爱的基础先是赋予自由,就像神给了我们自由意志那样。神的爱又是强调付出、磨练、管教等内容的爱)。 谁能为我们的子女建立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呢?谁能带领他们一生走正直的路呢?谁能从那无法避免的跌倒中拯救他们呢?谁能给他们力量面对生命的各种挑战呢? 靠我们人类自身,我们的爱和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往往带有各种自私的缺陷。 上帝能回答我们这一系列的问题,他还有更美好的赐予我们。当我们信靠祂,为祂做工,荣耀祂的名,我们就必然得到来自于神的赏赐。神的赏赐既有这个世界的内容,更多的是将来的内容。有很多东西我们还看不到,也无法完全理解。但回想历史,数千年前,有谁想到地球会是圆的呢?有谁想到人可以坐飞机上天,坐火箭登月呢?有谁能想到电影、电视、雷达、激光、原子能、计算机等等现代的科技内容呢? 无法理解和想像不等于“不存在”。 也许我们还有疑问,既然我们要放弃自己的“无限责任”感,且不是说“无限”根本就不存在吗?那为什么我们要信上帝呢?这个世界上最能“自我原谅”的一句话,莫过于“我们都不是神,都有历史的局限性。”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既然如此,大家都可能犯错误。人又何必为那犯下的错误斤斤计较呢?大家和和气气过日子不好。上帝又凭什么让我们悔过?” 简单点说,犯错误难以完全避免,但只有真心忏悔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完全的谅解。作为基督徒,我们相信这是获得神的宽恕的唯一途径。 至于“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解释得越来越清楚。物质世界是有限的,但掌控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却只能用“无限”的内涵来描述。这就好像《约翰福音》在解释基督耶稣的那样:“万物都是靠祂造的”。 作为一个服务于科学技术行业的人,我深深地知道一个真理:我们的每一个创造发明,都是因为自然规律本身支持这个创造发明! 既然这个世界如此奇妙,既然人也能靠这个世界预定下的自然规律,实现科学技术上如此奇妙的突破;那我们怎能怀疑,创造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这样奇妙的自然规律,并为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设置了如此丰富的“进一步创造”可能性的,是一种多么超越的智慧! 同时,我们也当感激这个超越的智慧对我们的赋予。上帝在《圣经》中说我们是按神的形象造的,我们当相信这一真理。因为神豪无吝啬地将他的一部分能力赐予了我们——发明和创造的能力。 有人认为“神创造人”的观点和进化论有冲突。进化论是一种假设理论,这个理论中有很多缺陷,且不适用于广泛的社会运用。这个理论中强调的“适者生存”的观点,被基督徒和其他很多追求无私的义的人,以他们现实的行为直接推翻了。因为这样的人会为了义而放弃生命。 尽管如此,《圣经》并没有绝对地否定进化论。我个人对《圣经》的解释,是神创造人分为两个步骤,先创造人的**,再创造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中,带有神的呼吸,是神的一部分,能够与神的无限融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讲,人们能从“无穷大、无穷小”这样的角度探索自然科学,并建立了现代科学,就是一个明证。而这种探索过程,也恰恰是从基督教的自然教派开始的。 很多基督徒不一定会同意我以上的观点。《圣经》明确指出,《圣经》本身是为神教导人学义,为神的爱,为从罪中拯救人等目的而启示的。《圣经》从没有明确地提到是为科学而启示的。《圣经》启示中的各种科学性,只能是一种旁证。有人很难理解《圣经》中的神迹。既然自然科学是神创造的,因为某种重大的原因,神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进行特殊的启示也是人无可厚非的。我们绝不能因为神迹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否定神迹。 我们只是要想,我们是谁,能够一定要神对我们进行特殊启示呢?神对我们进行特殊启示有目的和意义吗?(以我个人的理解,若我们骄傲得连《圣经》都不愿意好好读,牧师和教友的话都听不进去,对他人的爱心和关怀也无动于衷时,我们的罪已然使得我们与神分离) 《圣经》里得到神眷顾而领受直接启示的人,大多都为神的事工作出了极大的奉献和牺牲。我们有勇气在类似的特殊启示后,作出相应的追随神的义的举动吗?我们是否心中有一种骄傲,若神对我们进行特殊启示了,我们就立即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最大与最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最大与最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