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最大与最小 正文 充满希望的人生

正文 充满希望的人生

目录:最大与最小| 作者:黑色的眼睛| 类别:历史军事

    最近搬家而失去了上网的机会,一直到昨天晚上,Inte    net才在新居联通。很对不起读者朋友。[]    (三)人生与答卷    6月7日时,一时即兴,与太太一起去看《白雪公主与猎人》的电影。记得电影是下午3:30开始,我们迟到了约20分钟。进入放映厅时,电影已经开始播放了。    因为不是周末,也不是晚上,放映厅里人很少。有两个人坐在了放映厅的最右边后排。    电影放映的中途,右后排却偶尔传来一阵阵奇怪的声音。既像是呻吟,又像是感叹,但却不像是正常人发出的。中途如厕时,在放映厅的幽暗中打量了一眼,才知道那声音来自于一个残疾人。在幽暗中还有另外一个人陪伴着那残疾人。    《白雪公主》电影中,邪恶的皇后总要问:“墙上的镜子,墙上的镜子,最美丽的女人是谁?”故事中的镜子虽然有神奇的魔力,甚至有预言的能力,却依然只能看外貌,无法鉴察人的内心。镜子一直回答说最美的女人是皇后,直到白雪公主长大成人。    然而皇后的悲剧完全是镜子的错吗?其实不然。皇后在问“最美丽的女人是谁”时,心中想到的,只是外表的美丽。原童话故事的寓意要比各种改编的版本深刻得多。首先,皇后并不是一开始就格外邪恶的。她的邪恶来自于当发觉白雪公主比自己美丽时,内心难以抑制的嫉妒。这样的嫉妒,引导皇后走向一条既毁灭自己,又毁灭他人的路。皇后在让白雪公主吃下带毒的苹果时,她内心的丑恶才彻底地外在化了,她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巫婆。    皇后拥有一面魔镜,却要面临覆灭的悲剧,起源于她向魔镜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错误,是她的人生的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外表美丽”的问题。以至于当这个问题的答案偏离了她的预期时,她选择了一条毁灭之路,来试图更改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现实中,我们都在通过环境对我们行为的反射和评价,不断地评估自己的人生。形象一点说,我们都是在不断地照镜子。我们失意的时候,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们孤单的时候,是“顾影自怜”。我们忙于生活中的杂事,忘了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往往自己觉得春风得意,在他人看来,却是蓬头垢面的。    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自然是在寻求一个答案。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寻求的,就如那位不幸的皇后寻求的,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对于美国的中产阶级来说,我们大多数时候寻求的答案往往是:“我的生活怎么样?我们的生活素质怎么样?”这个世界充满了对这样的问题的回复。很多来美国的人做的第一个比较,就是美国的空气好,房子大,车开得舒服。但美国人工贵,很多琐碎的事情都得自己做,环境和趣化陌生,吃的不如中国好,工作不如中国休闲(相对于中国的某些机构),朋友不如中国多……    网络世界对我们的问题,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答案。陪伴着这些答案的,还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既帮助我们解决一定的人生问题,也瞄准我们的钱包。    然而我们问的问题真正的错了,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我们的“生命”。    最近有篇报道,说“特殊时期时期”出了一个白卷先生张铁生。出了白卷先生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白卷先生被捧成了叱诧一时的英雄。对于认定高考制度是“金科玉律”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柄。人们也常常以此来讥讽那个时代的乖谬。    然而这篇报道却还原了当时的部分真相——表面看来,“交白卷”成“英雄”,还真的有一定道理。这篇报道还交给了大家一个现在的张铁生:一个在新时代的亿万富翁。    我们看见这个“白卷”先生的例子,自然会觉得这是那个轻视知识的时代的一种荒谬和笑柄。中国人往往很勤奋,甚至以一种“打拼”的方式勤奋。然而有多少人意识到我们的人生其实是在答上帝给我们的一张考卷。我们的勤奋只是在一张错误的考卷上奋笔疾书,而将那张正确的考卷丢弃在一旁呢?    对于大多数中产阶级来说,这张错误的考卷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而那张正确的考卷,则是神赐予我们的,本应该是充满神的义和爱的生命。    我们知道,历史上追寻儒家教义的人,也有很多舍生取义的。我们忍不住就要问一句,这些人是否配得去天堂呢?然而儒家教义的中心,是“悠悠万事,唯是为大,克己复礼”。也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中,最大的莫过是克制自己(甚至是战胜自己),恢复周礼。    我们知道,周礼只是一种当时的社会制度。数千年来,儒家庸庸碌碌的,都是如何维持一个他们心目中,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与中国周界的各种野蛮和落后的社会制度相比,儒家一直维持的,都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社会制度。然而历史无情地告诉我们,儒家尽心竭力维护的封建制度原来是如此的丑陋和毁灭人性。    儒家的各位先贤们,他们如此尽心竭力,甚至付出生命。然而他们生命的答案,却写在了一张必然覆灭的答卷——封建的社会制度上。我们当相信神最终会按他们的良知审判他们。他们中有一些人,心中有超越于社会制度的正直良知,或许会有得救的机会。但他们能得救上天堂,且不也完全出自神的恩典吗?在一张错误的答卷上,就算得了满分,又怎能与在一张正确的答卷上答题相比呢?    当然,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社会上也有嘴上大讲仁义道德,满肚子里却男盗女娼的人。基督教中也有类似的败类。除非儒教出败类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是无法以此否定儒教的。正如我们不能以基督教中出现个别败类而否定基督教。另外,基督耶稣也用稗子的比喻,指出基督教中必然会出败类,也让信徒们警醒这样的败类。更承诺了在末日来临时,对这种败类的严厉审判。    神会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事情帮助我们,有些事情不见得是我们想像中的好事。“白卷先生”的故事让我学会用“答卷”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圣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有一段一直在我心中有疑惑的经趣,就豁然开朗了。    请允许我顺便给大家介绍下面一段经趣曾经给我造成的疑惑,以及我现在的领悟。    《马可福音》10:17-31    耶稣出来行路的时候,有一个人(注释,根据其他福音书,这个人是一个少年人,且是一个官)跑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善良的夫子,我当做什么事才可以承受永生?”    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神一位以外,再没有良善的。诫命你是晓得的:不可杀人,不可**,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不可亏负人,当孝敬父母。”    他对耶稣说:“夫子,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    耶稣看着他,就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件,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随我。”    他听见这话,脸上就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耶稣周围一看,对门徒说:“有钱财的人进神国的门是何等地难啊!”    门徒稀奇他的话。耶稣又对他们说:“小子,依靠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请允许先在这里停下来,说一下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这个少年的官既然有心寻求神和永生,基督耶稣为什么会给他一个答案,让他忧忧愁愁地走了地走了呢?    有一个牧师讲道的时候,就大略说过:“以现在的观点看,这样的少年人真是百里挑一的难得的人才。若我遇到了这样的人,欢迎还来不及呢!多半会告诉他:多来教会,学会做十一奉献。”    当我从“两种答卷”的角度去看时,我就逐渐明白了。这个少年的官知道神,也知道神的良善是唯一的真实和完美的良善。他也渴慕天堂,并努力地去按律法的诫命做。同时他还特别有钱财。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几乎可以得满分。    但他认为追寻天堂的路是一种律法的条条框框,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的出发点是被动的,是如何做——服从律法的规条和命令,循规道辙。    然而律法让人知罪,告诉人犯了罪,就会受相应的惩罚。因为人的罪性,自然的人总是要绕着律法走,内心却没有寻求良善的**。(哲学一点说,律法试图解决的,是罪的问题,而不是罪性的问题。律法无法完全解决人犯罪的动机的问题。律法也无法完全赐予人寻求良善的完备的心)。只有神赐予我们的圣灵,充满了神的圣洁和爱,才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改变,愿意从心中自觉地执行律法。    就从这段经趣来说,这位少年人遵守律法,却不愿意舍弃钱财。可以看出他遵守律法的被动,因为良善并没有主动地存在他的心里。    所以这个世界的各种法律和道德规条,都没有完全解决一个“人的良善的动机”的问题。神的目标,是要让人将良善作为一切行为的动机。这也是基督耶稣说,“除了神一位以外,再没有良善的”的意思。    换句话说,神是鉴察人心的神。基督耶稣是一个最好的医生,他一眼就瞧出了这个少年的病根,是希望靠一种律法、模式,或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方式(包括一种叫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求得永生。这位少年在内心中却没有神的爱,更无法因感应神的爱,而甘愿舍弃钱财并追随基督耶稣。    所以经趣说,基督耶稣因为爱他,就将神的那张完美的答卷展示给他:“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随我。”    我自己初读这段经趣的时候,听见“去变卖你所有的”,就觉得很吃不消。其实相对于这个少年的官在世俗的眼中得的“满分”,基督耶稣因为爱他,就将在神国里得满分的标准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他。这种直白的告诉,完全是出于神的最大的爱——将最好的内容交给人。相比起来,那位牧师描述的那种只敢引导人来教会和做十一奉献,却不敢将最完美的答卷教导人的心态,体现了现代基督徒的软弱缺陷。    当我自己对“去变卖你所有的”,就觉得很吃不消的时候,我已经无法正确地理解这段话的重心了。“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只是一个起点,只是付出自己的财富。而“你还要来跟随我”,才是重心,跟随基督耶稣的,是要背负十字架,以屈辱的方式付出自己的生命。    然而,这张答卷确实是美好的。基督耶稣的门徒彼得就这样做了,而今他掌管着天国大门钥匙,在这个世界也因为荣耀神,得享人们普遍的尊重。而那个少年的官呢?    请允许我继续分享下面的经趣:    门徒就分外惊奇,对他说:“这样,谁能得救呢?”(门徒们不是担心把所有的人都吓跑了,而是觉得没有什么人可以按这个标准拿到满分。关于这个谁能得救的问题,确实有很多有趣的争论。信教前,我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上天堂。但当我给自己父亲传福音的时候,他却眯着眼盯着我说:“如果是个人都能上天堂,那天堂且不是人满为患了”。当然,他是很“客气”地针对我说的。他的潜台词是,你小子那些丑事我哪一样不心知肚明,就凭你都能上天堂?看来我们真的无法凭人的判断标准定谁能上天堂。所以此时门徒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询问基督耶稣上天堂的标准。)    耶稣看着他们,说:“在人是不能,在神却不然,因为神凡事都能。”(人靠自己的能力不能得救。这是基督耶稣要上十字架为我们赎罪的原因。基督耶稣以自己的血来洗净我们的罪,并将寻求良善的心放在我们心中。我们靠基督耶稣的救恩,在神面前得以完全。打个形象的比方说,人自己没有办法飞上天。但人可以靠坐飞机上天。基督耶稣上十字架,建立教会,就好像给我们打造了一个上天堂的飞行器。当然,卖了机票却不上飞机的,自然没有机会。上了飞机却不愿受约束的,自己把自己从飞机上扔下来了。还有一种人,是想劫持飞机搞破坏的。)    彼得就对他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的跟从你了。”(彼得的意思是,我们撇下了所有的,且不是应该有权利上天堂了。然而此时的彼得,还没有经历耶稣殉难时的跌倒过程,把“跟从基督耶稣”看得太轻松了)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人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儿女、田地,没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亲、儿女、田地,并且要受逼迫,在来世必得永生。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基督耶稣说的撇下,在当时的特殊情形下,是一种全然的舍弃。在现在,我自己理解则是要走出以自己小家庭、小利益为中心的生活圈子,进入教会的大家庭生活。)    基督耶稣说:“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这样的前后颠倒,象征做在末世时,神按照义和爱的答卷审判人。在这个世界的满分,很可能是末世审判时的负分。就拿这个少年的官的例子来说,首先,《圣经》并没有指责他的财富来路不正。但他的身份是一个官。若他是一个商人,他的财富或许可以用于投资、拉动经济、带动就业等等。但一个官的身份,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就是以公众服务为职业的。这样的人,把大把的财富捏在手里就有疑问了。且不说这财富本用于救济穷人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连正常的社会资本运作,他这样控制财富,都让财富的功效成了负数。    最近有位政治明星的夫人卷入了杀害帮助她转移财产的商人的案件。显然,这位夫人中了“拜金主义”的毒。然而这位高学历的夫人(与我还是校友)既拜金钱,却连金钱的本性都不清楚。据说她要向国外转移的资金很庞大,而帮助她转移资产的商人要的佣金也很高。    在数字金钱的年代,很多富人的金钱用于各种投资,成为社会运转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拿比尔.盖茨(直接翻译过来是钞票.大门)这个世界首富的例子来说,他若疯狂抛售微软股票套现,微软股票将狂跌,他自己的财富将极大缩水。    所以富人的财富,往往是代表他们对社会资源的支配能力,并不代表他们能将这些财富套现消费的能力。    这位夫人要求将财富转移国外,自然涉及将本可流动的资产套现,套现的损失也自然会是巨大的。她却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还要因此卷入谋杀事件……    关于财富的问题,我曾经问过我女儿一句话:“你憎恨比尔.盖茨吗?”    她说:“当然不。”她还反问:“我为什么要恨他?”(当然,她并不知道比尔.盖茨拥有的数字财富,与我的财富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特殊时期结束时,中国百姓憎恨**的一个重大缘由,是传说中她用蛋清洗澡,牛奶洗头。    我说这些对比,只是想顺带帮助读者朋友了解财富的意义。    连财富都知道进入社会的循环就是活的,单纯套现而归个人消费是死的。我们这活生生的人,且不也应该知道一种生活方式是死的,只要在神的义和爱中的生命是活的吗?    神造人,神对待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很多人难以理解。有一位朋友就问过我一句话:“人真的都是平等的吗?”我当时的答案是在美国,人在法律面前的权利是平等的。然而在爱和义这个问题上,基督耶稣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平等。    儒教有个信条,叫“达则兼济天下,贫则独善其身。”听起来很有分量,也很鼓励人。面对这一信条,中产阶级显然有点茫然。我们既不达,也不贫。那就自由随便吧。然而这一信条的本质,还是相信人是不平等的,达者(应该是官僚或富豪)能做的社会贡献大。贫穷的人,将自己管好就够了。    但基督耶稣却逆反了这个观点。在他的眼中,一位贫穷的寡妇献上一趣钱,比那些富裕的人们在圣殿中大把的捐献信心还大,也更加美好。    基督耶稣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天赋加以回报,还用一种按比例的算法来举例,说明哪样的人是神的忠心服务者。(比照伽利略否定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满”,而建立“不论轻重,下落速度都一样”的“自由落体”定律,我们当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基督耶稣还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公平。基督耶稣三十岁开始传道,首先医治好各种残疾的人(在现代,我们更要领会这是指属灵残疾的人),并给他们机会参与神的事工。基督耶稣也大大地兴起外帮人。当时的犹太人,自以为是神的选民,努力遵循律法,却不明白基督耶稣为什么这样做。    其实当时的犹太人已经将自己的注意力全然放在一张世俗的答卷上了。他们建立圣殿,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趣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他们还要通过圣殿赚钱,他们还希望推翻当时政治体制略为先进(半民主制度)的罗马统治,复辟王权统治的以色列国。    然而基督耶稣的国是在天上的。天国给人间能带来巨大的祝福,但天国的完全却不是这个有限的世界能接受和容纳的。    很多人看见基督教中的一些信徒“档次低了一点”,就嫌弃而不在到教会来。据说满清大臣李鸿章就曾经以“基督教只能传给那些苦力,不能影响我们读书人”为由拒绝基督教。(民国初期的一个官员,也曾经以体育运动是苦哈哈们干的为理由抵制现代体育)。然而我们却不知这是神的另外一种公平,当那些恃才傲物的人将神赐予的天赋全然当作一种自我的财产时,神兴起了一批看起来完全不配得的人为他做事工。    我们可以想像,在最终审判时,那位少年的官会对基督耶稣说:“我从小就兢兢业业地遵行律法,而彼得不过是一个渔夫。”    我大胆设想,基督耶稣会告诉他:“我不是将彼得要为我做的,全部告诉你了吗?你为什么选择离开了呢?”    很多人关心这个少年的官是否能得救。《圣经》并没有进一步解释。我相信这位少年的官来到基督耶稣面前时,原本是春风得意的。但他最后却忧忧愁愁地离开了。从属灵上讲,失去了一种虚幻的骄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已经是一种巨大的得益。至于他以后能否进一步醒悟并接受福音,神是给了他自由意志的选择机会的。无论如何,他已经因为钱财的羁绊而失去了得满分的机会——像彼得那样追随基督耶稣。    最后,我们要看基督耶稣本人是如何面对这两张答卷的。    《马太福音》4:8-10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    耶稣说:“撒旦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侍奉他。’”    赞美神!我们当相信基督耶稣的一切均来自于神,也属于神。祂本与神是一体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最大与最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最大与最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