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名仕风流 正文 答问:王羲之的儿子名字中带之字(补充中)

正文 答问:王羲之的儿子名字中带之字(补充中)

目录:名仕风流| 作者:长江浪淘尽| 类别:历史军事

    1.为什么王羲之一家名字都带个“之”字,这难道是他风骨奇特,特意不避讳,以示蔑视礼法吗?

    当然不是。避讳之法起于周,成于秦,兴于汉,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都有深远的影响,凡是做子孙晚辈的,都要避讳长辈之名——即避免说到、用到父母和祖父母之名,这是全家的“家讳”,又称“私讳”。这都是形成了制度的。

    避讳制度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已深入人心,不要说那时,就连现在,人们说到父母的时候,不也是小心翼翼地避开名字以示尊重吗?而西方就不同了:美国人都是喊他老爹、老娘的名字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文化沉淀,以为直呼其名更能显示人格上的平等。

    要说避讳,古人比今天要避讳的东西多多了——比如唐朝的诗人杜甫,他爹名字叫杜闲,所以诗圣写了一辈子的诗,也没在诗中用过“闲”字,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翻《杜集》。而且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也没有写海棠的诗,真是难为他了。

    以上还是个人的忌讳,要是换了皇家,可就麻烦了,皇帝的名讳可是天下人都要避讳的,比如汉明帝叫刘庄,当时为了避讳,竟下令硬生生把《庄子》改为《严子》。无量天尊!庄周该哭了,梦不了蝴蝶了。好在刘庄归西之后人们觉得这样叫太荒谬,终于纠正过来。而李世民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因为听着不爽,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这个称呼甚至一直沿用下去,直到清代都没改回来。

    话说回来,作为一代名士,王羲之不可能不知道避讳制度,魏晋风骨就算再狂放也没有达到挑战整个民族习惯的地步。其实王羲之一家老小名字都带一个“之”字,并不是因为他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老爹王旷是个铁杆的天师道教徒,“之”字并不是名字的一部分,而是道教徒的身份标志,就像佛教徒的“释”字一样。所有的僧人名字都是以“释”开头,但是他们没有血缘上的关系。

    所以从王旷以下,山阴王氏一族取名都喜欢带个“之”字。

    2.可能有人看《三国志》、《三国演义》,发现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偶尔有三个字的,也是因为复姓——夏侯惇、诸葛亮……这是为什么?

    单双名的问题,是王莽他老人家定的。王老先生错误地理解了《春秋公羊传》里的“讥二名”三个字,以为两个字的名是不好的,号令全国通行单名,并还为取二名定了一个刑罚,看谁敢违反?

    因此不但东汉、三国里都是单名,就连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都延续了这一作风,起双名的还比较少。但“之”、“不”是虚词,没有实际含义,在名字中仅仅表示一种特殊意味,而不被视为双名,比如三国时就有神童名叫周不疑。

    王羲之的六儿子名叫王操之,当然这个操可不是像今天样的骂人的话,相反还是个大大的好词——操,德也,表品行高尚的意思。《荀子.劝学》中说了,“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所以他的名字其实是相当的好了。

    3.为什么书中宇之要称呼玄之“大哥”而不是“堂哥”?

    古人自周朝开始,就开始用“伯、仲、叔、季”来表示家里兄弟的排行,这个“家”,指的是同一个祖父的家。

    玄之和凝之分别就字伯远、叔平,期间有一个“仲”字没有用,虽然正史上没说(野史上也没说),说明他们之间可能有个已经夭折的兄弟,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年纪差这么多。

    行辈称呼在唐宋被应用到了极致,例如韩愈称为韩十八,李白是李十二,高适是高三十五……不是他爹这么能生,而是当时这个排行是同祖父的大家庭里同辈的通排行,可见高家真是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其实还有比这更狠的,白居易有一首诗,诗名就叫“王五十一”。

    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送裴十八图南》、《寄丘二十二员外》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还可连同名和官职并称,如裴图南称裴十八图南、杜甫称杜二拾遗、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而女性偶尔也有这样称呼的,比如公孙大娘、孙二娘、扈三娘,还少不了阿九、十三姨,当然最出名的还得数春三十娘!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名仕风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名仕风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